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室间隔肌切除术后永久起搏器置入风险因素及相关预后分析
1
作者 吴子宁 朱昌盛 +4 位作者 聂长荣 蒙延海 杨秋蓝 刘小希 王水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5期413-421,共9页
目的评估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外科手术后置入新置入永久性起搏器(PPM)的风险因素及相关患者的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于阜外医院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数据,并根据基线倾向性评分匹配建立匹配队列。在... 目的评估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外科手术后置入新置入永久性起搏器(PPM)的风险因素及相关患者的结局。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于阜外医院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数据,并根据基线倾向性评分匹配建立匹配队列。在整体和匹配队列中比较术后是否置入PPM两组围术期和随访终点预后。并通过Cox回归建立术后置入PPM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共1070例患者纳入研究,中位随访时间2.2(1.4,3.3)年。在研究终点,共有39例(3.64%)患者接受了PPM置入。通过1∶3比例倾向性评分建立39对(n=156)术后置入或非置入PPM匹配队列。术后置入PPM组基线糖尿病、房颤、右束支阻滞和既往酒精消融的比例更高。在匹配队列中,两组远期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未见明显差异。而在置入PPM组,远期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更大,二尖瓣和三尖瓣返流程度更重。高龄(HR=1.07)、术前束支传导阻滞(HR=13.20)、既往酒精室间隔消融手术史(HR=6.39)和本次同时合并Maze手术(HR=4.99)为术后置入PP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女性为术后置入PPM的保护因素(HR=0.38),模型预测术后PPM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结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患者在外科治疗术后PPM置入率为3.64%。在长期随访中,与无PPM患者相比,PPM患者的生存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差异。对基线束支传导阻滞和酒精消融术后等高危人群的识别和关注有助于术后起搏器置入的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起搏器置入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肌切除术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合并二尖瓣瓣环钙化的危险因素和预后价值分析
2
作者 吴子宁 朱昌盛 +4 位作者 聂长荣 蒙延海 杨秋蓝 刘小希 王水云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3年第4期352-358,共7页
目的 明确二尖瓣瓣环钙化(MAC)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就诊于阜外医院并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队列,根据MAC及严重程度分组并比... 目的 明确二尖瓣瓣环钙化(MAC)在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手术患者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对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至2021年就诊于阜外医院并接受室间隔肌切除术的HOCM患者连续队列,根据MAC及严重程度分组并比较组间基线及预后差异。生存数据通过Kaplan-Meier法比较。通过logistic回归确定术前发生MAC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回归用于分析评估MAC对终点事件的影响。结果 整个队列共纳入1035例患者,112例(10.82%)患者存在MAC。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女性、高龄、主动脉瓣环钙化、主动脉钙化、二尖瓣收缩前向运动(SAM)、二尖瓣瓣叶增厚和术前三尖瓣反流是MAC的危险因素。术后全因死亡(3.57%比1.08%,P=0.03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23.21%比14.41%,P=0.015)、复发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8.04%比2.49%,P=0.001)和纽约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心力衰竭(心衰)(11.61%比5.53%,P=0.012)在合并MAC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在调整其他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后,MAC是术后复发中度以上二尖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HR=2.47)。中重度MAC是远期MAC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3)。结论 HOCM患者发生MAC主要与高龄、女性、其他部位钙化、基线二尖瓣及三尖瓣状态等相关。在改良扩大室间隔肌切除术后,合并MAC的HOCM患者预后较差,二尖瓣反流复发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瓣环钙化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室间隔肌切除术
下载PDF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聂长荣 朱昌盛 +3 位作者 肖明虎 蒙延海 杨秋蓝 王水云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6期550-554,共5页
目的探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成人外科中心七病区诊断为HOCM且术前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的患者411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nsVT组和非n... 目的探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成人外科中心七病区诊断为HOCM且术前完善24 h动态心电图的患者411例。根据动态心电图结果分为nsVT组和非nsV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OCM患者nsVT的危险因素。结果在411例患者中,53例检出nsVT(12.9%),阵次2(1,2.5)阵(范围:1~97阵),最长阵次持续时间为5(4,8)个(范围:3~35个)室性期前收缩,最快心室率平均为(131.4±22.1)次/min。nsVT组患者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非nsVT组(9.4%比2.2%,χ^(2)=7.812,P<0.01);nsVT组患者的左心室后壁厚度[(12.7±2.7)mm比(11.8±2.5)mm,t=-2.401,P=0.02]和左心室壁最大厚度[(22.9±4.5)mm比(21.3±4.5)mm,t=-2.412,P=0.02]显著大于非nsVT组;nsVT组患者的左心室中部梗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nsVT组(22.6%比10.6%,χ^(2)=6.249,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OR=4.48,95%CI:1.38~14.53,P=0.01)、左心室中部梗阻(OR=2.14,95%CI:1.02~4.51,P=0.045)和左心室壁最大厚度(OR=1.08,95%CI:1.01~1.15,P=0.02)是ns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左心室中部梗阻及左心室壁最大厚度增加是HOCM患者ns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 梗阻性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评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凝血异常现况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丹 郑林 +2 位作者 李霞 鲁中原 王旭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153-2155,共3页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凝血异常发生的流行病现况。方法依据先心病有无左向右或双向分流且血氧饱和度≤90%,将661例患儿分为紫绀组和非紫绀组,并按照年龄<1岁,1-3岁和≥3岁进行亚组分析。术后常规进行TEG检...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评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凝血异常发生的流行病现况。方法依据先心病有无左向右或双向分流且血氧饱和度≤90%,将661例患儿分为紫绀组和非紫绀组,并按照年龄<1岁,1-3岁和≥3岁进行亚组分析。术后常规进行TEG检测比较主要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先心病患儿术后凝血异常发生率高达46.3%,其中,血小板功能低下发生率43.7%占主要原因,其他凝血异常发生率如纤维蛋白原缺乏13%和凝血因子缺乏4.2%。与非紫绀组相比,紫绀患者术后凝血异常发生率63.4%显著高于非紫绀组39.7%,且凝血因子缺乏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均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亚组分析显示,<1岁患儿凝血异常风险相对于其他年龄组患儿增加,但紫绀患儿在1-3岁时纤维蛋白原功能和血小板功能低下发生率反而更高。结论先心病患儿心脏术后凝血异常发生率较高,其中血小板功能低下是主要原因。低龄和紫绀可能是术后凝血异常的高危风险因素,其次较大紫绀儿童的凝血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先天性心脏病 凝血异常
原文传递
吸入一氧化氮改善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晓峰 鲁中原 +1 位作者 沈瑞环 王旭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1-1465,共5页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HD)根治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的效应。方法 2014~2018年,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实施肺血减少型紫绀型CHD根治手术1 764例,纳入停机后测定右心室收缩压与主动脉收缩压之比≥75%的... 目的探讨吸入一氧化氮(NO)对肺血减少型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HD)根治术后患儿血流动力学的效应。方法 2014~2018年,阜外医院小儿外科中心实施肺血减少型紫绀型CHD根治手术1 764例,纳入停机后测定右心室收缩压与主动脉收缩压之比≥75%的患儿共61例,其中男41例、女20例,年龄20.5(9.0,39.0)个月,体重(12.5±7.8)kg。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和联合治疗组(常规治疗联合NO吸入治疗,28例)。观察NO吸入后24 h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对比两组患儿主要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儿的人口学特征及手术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在吸入NO后24 h内总体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表现为: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降低(21.6±6.6 vs. 17.3±7.2,P=0.020)的同时血压升高[收缩压(73.7±9.7)mm Hg vs.(90.8±9.1)mm Hg,P<0.001],中心静脉压降低[(10.0±3.1)mm Hg vs.(7.9±2.1)mm Hg,P=0.020],尿量增加[(2.8±1.7)mL/(kg·h)vs.(4.9±2.2)mL/(kg·h),P<0.001],血乳酸降低[(2.2±1.7)mmol/L vs.(1.2±0.5)mmol/L,P<0.001]。常规治疗组术后24 h VI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1±7.9 vs. 20.0±8.5,P=0.232)。联合治疗组患儿对肾脏替代治疗的需求少于常规治疗组,特别是在术式中等复杂[心脏手术的危险等级评分(RACHS-1)≤3级]的病例中更明显(9.5%vs. 40.7%,P=0.016)。结论对合并肺血管阻力增高的肺血减少型紫绀型CHD根治手术后的围术期治疗,联合NO吸入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相比于常规治疗,联合NO吸入降低VIS的效果更明显,并可减少对肾脏替代治疗的需求,有利于患儿的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入一氧化氮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肺高压 血流动力学 肾脏替代治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