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病例学习的断层影像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联合教学模式探索
1
作者 赵青 刘伟 +2 位作者 张红梅 赵心明 周纯武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7-1223,共7页
目的探索基于病例学习的断层影像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联合教学模式对医学生教育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临床八年制试点班学生与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等比例分配至联合教学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基于病例学习的断层影像⁃局部解剖... 目的探索基于病例学习的断层影像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联合教学模式对医学生教育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临床八年制试点班学生与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等比例分配至联合教学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基于病例学习的断层影像⁃局部解剖学课程联合教学和传统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理论考核和课程评价。结果共入选6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包括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级临床医学八年制试点班学生39人、影像专业一年级硕士研究生29人。其中联合教学组34人(临床医学八年制20人,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14人)、对照组34人(临床医学八年制19人,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15人)。联合教学组学生平均理论考核成绩,及在“课程可提高解剖学知识的掌握度”“课程可提高解剖学课程学习兴趣”“课程可提高影像学知识的认知度”“课程可提高临床综合能力”4个维度的课程评价评分高于对照组(P均<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联合教学组临床医学八年制、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平均理论考核成绩均更高,且联合教学可显著提升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影像认知和临床综合能力,而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解剖学知识掌握与临床应用方面的获益更加显著。结论基于病例学习的断层影像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联合教学模式可促进不同学制医学生的解剖学知识掌握、影像学认知及临床综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解剖学 断层影像解剖学 联合教学 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
下载PDF
MiR-146a高表达对神经胶质细胞BV2炎性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娜 申乐 +2 位作者 姜浩武 马超 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观察高表达MiR-146a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后神经胶质细胞BV2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LPS刺激接受MiR-146a模拟物转染后的BV2细胞,Real-time PCR检测MiR-146a转染效率,ELISA检测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 目的观察高表达MiR-146a对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后神经胶质细胞BV2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LPS刺激接受MiR-146a模拟物转染后的BV2细胞,Real-time PCR检测MiR-146a转染效率,ELISA检测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LR4信号通路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激酶1(IRAK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采用50 nmol/L的转染浓度对BV2细胞进行MiR-146a模拟物转染,可明显增加细胞内MiR-146a含量(t=5.846,P=0.0021);LPS刺激导致BV2细胞激活,可明显增加细胞内IRAK1和TRAF6表达,也可明显诱发细胞分泌更多的IL-6和TNFα;而与单纯采用LPS刺激相比,用MiR-146a模拟物转染后再接受LPS刺激作用可明显降低IL-6(t=5.200,P=0.0003)和TNFα(t=9.812,P<0.0001)的表达水平,同时明显降低细胞内TRAF6分子在基因(t=5.353,P=0.0007)和蛋白(t=6.980,P=0.0009)水平的表达,而非IRAK1的表达。结论 MiR-146a可能是通过调控TLR4信号通路中TRAF6分子的表达,负反馈抑制BV2细胞的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6A 小胶质细胞 神经病理性疼痛 促炎症因子
下载PDF
纳米转基因技术可用于大鼠心梗后血管再生
3
作者 唐红梅 廉瑞青 张晓东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035-1039,共5页
目的探讨包载VEGF165质粒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纳米粒子对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再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大鼠心梗模型36只,实验组24只、对照组12只,术后1周在梗死区和与正常心肌交界处注射pVEGF165-PLGA纳米粒子和pVEGF165。应用RT-PC... 目的探讨包载VEGF165质粒的聚乳酸-乙醇酸(PLGA)纳米粒子对大鼠心肌梗死后血管再生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大鼠心梗模型36只,实验组24只、对照组12只,术后1周在梗死区和与正常心肌交界处注射pVEGF165-PLGA纳米粒子和pVEGF165。应用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不同的时间点(3、7、11、14和21 d)的表达;组织切片观察梗死区血管形成特点及其密度;以及纳米粒子对人体的毒副作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VEGF可在心肌组织持续稳定表达;梗死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再生血管数量增加。注射48 h后心肌细胞核内可见纳米粒子,8周后组织活检未见血管瘤。结论PLGA纳米粒子有效介导pVEGF165转染心肌,并通过心肌细胞表达VEGF165,促进缺血区心肌组织的血管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纳米粒子 血管再生 转基因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