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 被引量:10
1
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8 位作者 赵世华 黄连军 郑宏 凌坚 张戈军 金敬琳 戴汝平 刘玉清 王云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6期302-305,共4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2~53岁,平均25.0±15.5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30年,其中1例曾行两次外科结扎术。第一次介入治疗至本次封堵术的时间为4年~14年。43例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2例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可控弹簧栓子。介入术后24h~7.8年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残余分流的PDA最窄处直径为1~10mm,平均4.1±2.0mm。技术成功率为95.7%(45/47)。45例封堵术后10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0例(88.9%),微量残余分流4例(8.9%),少量残余分流1例(2.2%)。术后24h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44例(97.8%),少量残余分流1例(2.2%),该例术后9h发生溶血,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失败2例,植入封堵器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收回封堵器,终止介入治疗。本组45例随访1个月~7.8年,除1例于术后4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外,余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基本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心脏导管插入术 心血管外科手术
下载PDF
介入疗法成功取出脱落的34mm房间隔缺损封堵器一例 被引量:2
2
作者 金敬琳 黄连军 +2 位作者 徐仲英 赵世华 蒋世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6期342-343,共2页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封堵器 介入疗法 缩窄性心包炎 外科手术指征 先天性心脏病 心包剥脱术 损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
下载PDF
高润霖院士荣获介入心脏病学终身成就奖
3
作者 徐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5-215,共1页
关键词 介入心脏病学 高润霖 院士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心血管介入治疗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下载PDF
充分发挥介入治疗的优势
4
作者 蒋世良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8年第6期301-301,共1页
关键词 介入治疗技术 术后残余分流 潜在并发症 细菌性心内膜炎 外科手术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左向右分流
下载PDF
肺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被引量:2
5
作者 蒋世良 徐仲英 +7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张戈军 金敬琳 戴汝平 刘玉清 《当代医学》 2009年第11期234-235,共2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例(59例次)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术中及术后14例并发症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4.9%(56例次/59例次),并发症总...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1例(59例次)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术中及术后14例并发症的患者作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组。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94.9%(56例次/59例次),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5.6%(21/59),其中介入术中发生并发症15.3%(9/59),介入术后发生并发症20.3%(12/59);本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7%(1/59),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及严重并发症低的非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畸形 栓塞 并发症
下载PDF
推进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规范化发展和国际化进程 被引量:7
6
作者 赵世华 胡大一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61-962,共2页
结构性心脏病是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脏结构异常的统称,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病。现阶段能够以介入方法治疗的结构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 结构性心脏病是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脏结构异常的统称,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病。现阶段能够以介入方法治疗的结构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瓣狭窄及二尖瓣狭窄。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这项技术以来已取得了令国际同行瞩目的成绩。然而,在开展、应用这项技术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在诊断、治疗的“规范化”和临床研究的“国际化”方面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专业水准和国际声誉,还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介入治疗 心脏结构异常 国际化进程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肺动脉瓣狭窄 心脏瓣膜病 房间隔缺损
原文传递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7
7
作者 蒋世良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970-971,共2页
20世纪90年代末,Amplatzer封堵器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介入治疗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尤其是国产介入器材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先心病患者解除了病痛。现就该技术的现状和展望作一简述。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病介入治疗 20世纪90年代末 AMPLATZER 介入治疗技术 介入器材 先心病 封堵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