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急症救治(6)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处理(续5) 被引量:34
1
作者 陈柯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44-246,共3页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发生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心率过于缓慢,可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 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发生部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以分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室内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动过缓的程度,心率过于缓慢,可导致心排出量下降,重要脏器及组织尤其大脑供血不足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必要时可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植入型循环心电监测仪。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处理首先需寻找诱因,进行病因治疗及纠正可逆性因素。药物治疗作用有限,必要时需要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或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慢性心律失常 症状性心动过缓 起搏器
下载PDF
心血管放射介入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指南解读及现状 被引量:6
2
作者 樊晓寒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0-171,共2页
近年来抗菌药物耐药性和院内感染死亡率急速增加,心血管放射介入操作中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受到关注和质疑。国外指南建议,仅对合并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在术前2小时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无危险因素者强化术中无菌操作,抗菌药物选择覆... 近年来抗菌药物耐药性和院内感染死亡率急速增加,心血管放射介入操作中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受到关注和质疑。国外指南建议,仅对合并危险因素的高危患者在术前2小时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无危险因素者强化术中无菌操作,抗菌药物选择覆盖葡萄球菌的头孢类。综合近年来回顾性分析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心血管放射介入治疗的感染发生率很低,部分介入操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必要性、应用时机和持续时间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 介入治疗 预防性 抗菌素 感染
下载PDF
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围手术期的抗栓治疗现状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樊晓寒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19-320,F0003,共3页
随着需要植入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CIED)人群的增长和心血管病抗栓治疗的普遍应用,CIED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策略受到关注。血栓栓塞高危患者,将同时面临CIED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和血栓栓塞事件两方面的危险。抗栓治疗策略的选择还影响到患... 随着需要植入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CIED)人群的增长和心血管病抗栓治疗的普遍应用,CIED围手术期抗栓治疗策略受到关注。血栓栓塞高危患者,将同时面临CIED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和血栓栓塞事件两方面的危险。抗栓治疗策略的选择还影响到患者住院时间的长短和经济费用。目前指南推荐血栓栓塞高危患者手术期间应用肝素替代治疗,但临床目前证据认为肝素桥接治疗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增加囊袋血肿危险,继续应用抗凝药物及短期停用氯吡格雷继续阿司匹林是较为安全的措施。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随机化研究来探索及验证理想抗栓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需评估患者的基本临床情况及合并疾病,发展个体化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植入性电子器械 围手术期 抗栓治疗
下载PDF
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资料分析 被引量:23
4
作者 王靖 楚建民 +5 位作者 郭琦 李烨 陈旭华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0-423,共4页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 目的: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漶者的院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06—01至2010—12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的患者224例,平均年龄(60.2±12.1)岁,男性173例。分为存活出院组和院内死亡组。对比两组间临床特征,分析影响存活出院率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基线状态对比显示,存活出院组男性比例更高,年龄更轻,心功能更好,合并糖尿病及有心绞痛病史者更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更短,肌酐平均水平更低,血清钾正常范围但平均水平更低,体表心电图中J波的检出率更低。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YHA高于I级(危险比:5.67;95%CI:1.46~22.03;P=0.01),血清肌酐水平高于正常(危险比:5.26;95%CI:2.10—13.17;P〈0.01),心电图存在J波(危险比:4.37;95%CI:1.82~10.48;P=0.01),急性心肌梗死发作距MVA间隔时间超过24小时(1~13天危险比:3.00;95%CI:1.29。6.93;P_0.01。14~30天危险比:3.41;95%CI:1.40—8.31;P〈0.01),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MVA患者的院内死亡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梗死急性期合并MVA患者临床心功能越差,合并肾功能不全,体表心电图检出J波,以及MVA发作距离心肌梗死的时间超过24小时,都意味着院内死亡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危险因素 J波 院内死亡
下载PDF
家庭监测系统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中的多中心注册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戴研 杨杰孚 +4 位作者 周玉杰 梁兆光 李康 丁燕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评价家庭监测系统(HM)在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入选2009-03至2010-12在全国97家医院植入德国Biotronic公司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患者,共628例。应用远程无线家庭监测系统每日自动传输起搏器信息,特殊报警... 目的:评价家庭监测系统(HM)在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连续入选2009-03至2010-12在全国97家医院植入德国Biotronic公司具有家庭监测功能的起搏器患者,共628例。应用远程无线家庭监测系统每日自动传输起搏器信息,特殊报警事件随时传送。所有信息进行分析,将异常报警事件分为两类:疾病相关事件和系统相关事件;前者主要包括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植入后3个月、6个月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常规诊室随访。结果:628例患者中,13例患者一直没有信息传输(2.1%),其余615例患者有137例患者没有异常事件的报警(22.3%),其余478例(77.7%)均可见异常报警事件;HM发现异常事件的时间均早于3个月和6个月门诊随访时发现相应事件的时间。房颤事件中共141例记录到至少一次房颤发作,且6个月随访期间,房颤平均负荷逐渐而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对于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HM是一项安全可靠的远程监测方法,可以早期发现疾病相关事件及起搏系统相关异常,特别是对房颤进行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并可能给病人带来临床长远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家庭监测 注册研究
下载PDF
83例小儿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6
作者 叶赞凯 马坚 +6 位作者 张澍 张大伟 张凤文 葛怡 胡继强 廖自立 李守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评价83例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的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研究2009-09-01至2012-06-30期间83例因心律失常在我院小儿心内科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83例患儿(男性5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 目的:评价83例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的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的研究2009-09-01至2012-06-30期间83例因心律失常在我院小儿心内科住院并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患儿。83例患儿(男性59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9.22岁(3.75岁~14岁),平均体重33.2公斤(15公斤~98公斤)。结果:83例患儿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后随访(18±12)月。83例患儿急性期消融成功76例,成功率91.56%(76/83);随访期复发8例,复发率为9.63%(8/8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4例,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23例;预激综合征13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8例;急性期均消融成功,成功率为100%。室性早搏21例,其中右心室流出道9例,右心室流入道7例,左心室流出道4例,两种形态早搏1例;急性期18例消融成功,3例消融不成功。4例室性心动过速,均消融成功;其中1例为室间隔缺损术后,其余3例为特发性的。心房扑动2例,均为心外科开胸手术治疗术后根治,随访期无复发。房性心动过速1例,未标测到理想的靶点未予消融。1例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型心肌病术后3天即出现复发。所有患儿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无死亡,无出血)。结论:在我们这个研究组中,射频消融手术被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科患儿中,我们还需要一个更长期的随访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儿科 心律失常
下载PDF
恢复窦性心律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持续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俊 方丕华 +5 位作者 侯煜 李晓枫 侯翠红 马坚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在射频消融术(消融)中运用不同方式恢复窦性心律(窦律)的临床随访效果,探讨恢复窦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以环肺静脉隔离为基础的消融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2... 目的:通过分析在射频消融术(消融)中运用不同方式恢复窦性心律(窦律)的临床随访效果,探讨恢复窦律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6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接受以环肺静脉隔离为基础的消融治疗。其中5例患者接受2次消融后复发,2例患者接受3次消融。消融结束后房颤不能终止者应用药物复律和(或)体外直流电复律。术后3个月开始规律临床随访。房颤复发定义为随访期间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或)远程心电图检查发现房颤/心房扑动/房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30s。结果:在69例次房颤消融术中,17例次(24.6%)通过消融直接恢复窦律,45例次(65。2%)应用药物复律和(或)电复律恢复窦律[手术结束时62例次(89.9%)恢复窦律],7例次(10.1%)未能恢复窦律。在平均28(4~56)个月的随访期消融治愈率为58.3%(35/60)。在69例次消融术中,消融直接恢复窦律患者与通过药物和(或)电复律恢复窦律患者随访期治疗成功率相似[52.9%(9/17)VS48.9%(22/45),P=0.78],随访恢复窦律者较未能恢复窦律者治疗成功率较高[50.0%(31/62)VS28.6%(2/7),P=0.43],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消融直接恢复窦律并非持续性房颤消融手术的必要终点。但是,手术结束时通过药物和(或)电复律恢复窦律有助于提高和保证持续性房颤的消融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复发 窦性心律
下载PDF
高敏C反应蛋白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冯天捷 陈柯萍 +3 位作者 任晓庆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4-128,共5页
目的:对于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具备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作和未发作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我院植入ICD和CR... 目的:对于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具备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发作和未发作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我院植入ICD和CRT-D的122例患者,入选前1个月内无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在起搏器植入前测定hsCRP,根据术后程控随访分为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n=48)和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n=74)。比较hsCRP结果与术后6个月内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有无相关性。结果:入选122例患者中,男性99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8例,发作室性心律失常189次;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基线hsCRP水平高于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6.97±3.57)mg/L vs(2.13±1.8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的心房颤动病史患者多于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组有晕厥史的患者明显多于室性心律失常未发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族史以及其他炎症指标如血沉和白细胞计数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无相关性。结论:对于器械治疗前病情稳定,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患者,hsCRP升高与ICD或CRT-D植入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有相关性,但不是唯一的预测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律失常 高敏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王靖 刘霄燕 +9 位作者 楚建民 韦伟 郭琦 赵英杰 王宇彬 谭洪勇 张莹 浦介麟 华伟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9-202,共4页
目的:通过CARTO系统下三维电解剖电压标测技术,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方法:45例频发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记录到临床发作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共56种,其中室性早搏(室早)50种... 目的:通过CARTO系统下三维电解剖电压标测技术,分析右心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消融靶点与电压的关系。方法:45例频发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记录到临床发作RVOT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共56种,其中室性早搏(室早)50种,室性心动过速(VT)6种。在窦律下,应用CARTO系统建立RVOT的三维电解剖电压图。标测心内膜电压的分类标准为:〈0.5mv为低电压区,在0.5~1.5mV之间为电压移行区,〉1.5mV为高电压区。在此电压标测基础上,分析成功消融靶点所处区带的分布情况。结果:45例患者中,38例(84.4%)患者记录到48种(85.7%,48/56)RVOT室早/VT,并得到成功消融。成功消融靶点记录在高电压区的1种(2.0%),移行区44种(91.7%),低电压区3种(6.3%)。结论: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靶点多位于电压移行区。电压标测有助于特发性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消融靶点的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 右心室流出道 三维电解剖电压图 射频消融
下载PDF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6) 心脏性猝死——一个不容忽略的临床问题(续5) 被引量:11
10
作者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23-324,共2页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猝死人数高达54.4万/年,位居全球之首。心肺复苏可有效处理心脏骤停,心脏转复除颤器、射频消融均是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手段。目前应该积极开展二级预防,重视一级预防,防治工作除了着眼于积极预防和治... 中国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为41.84/10万,猝死人数高达54.4万/年,位居全球之首。心肺复苏可有效处理心脏骤停,心脏转复除颤器、射频消融均是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手段。目前应该积极开展二级预防,重视一级预防,防治工作除了着眼于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外,急需开展相关的预防和急救知识的教育普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心脏骤停 一级预防
下载PDF
心律失常治疗的现代进展 (5)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新指南带来的启示(续4) 被引量:3
11
作者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4-246,共3页
在总结近年来心律失常器械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基础上,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律协会(ACC/AHA/HRS)推出了《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本文着重探讨了新指南关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以... 在总结近年来心律失常器械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基础上,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律协会(ACC/AHA/HRS)推出了《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装置治疗指南》。本文着重探讨了新指南关于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以及联合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D)适应证的进展。就生理性起搏方面,强调通过优化起搏参数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右室心尖部起搏,这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器械治疗
下载PDF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的应用 被引量:21
12
作者 华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03-405,共3页
心脏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如何进行一级预防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介绍了应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脏性猝死一级预防的临床试验,以及ICD应用的适应证。
关键词 心脏性猝死 一级预防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下载PDF
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高危患者的左心耳封堵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3
作者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21-322,共2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最大的临床危害是缺血性卒中,而导致卒中的栓子主要源自左心耳。传统的预防卒中的治疗是口服华法林抗凝,但存在依从性差、有效窗口小等弊端。外科心耳切除或夹闭术创伤较大,难以推广。经皮左心耳封堵...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最大的临床危害是缺血性卒中,而导致卒中的栓子主要源自左心耳。传统的预防卒中的治疗是口服华法林抗凝,但存在依从性差、有效窗口小等弊端。外科心耳切除或夹闭术创伤较大,难以推广。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已经被多个临床证实具有和华法林相同的治疗功效,尤其适用于缺血性卒中高危以及有药物禁忌证的房颤患者。此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术后无需服抗凝药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不过,鉴于左心耳本身具有的生理功能,封堵后远期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开展左心耳封堵应该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缺血性卒中 左心耳封堵术
下载PDF
导管消融能否作为心房颤动的一线治疗方法?——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STOP-AF及CABANA研究解读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04-406,共3页
心房颤动(房颤,AF)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药物治疗AF的复发率高、疗效有限,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导管消融可能治愈AF、明显改善预后。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STOP-AF研究及正在进行的全球最大规模的AF临床试验一CABANA研究,比较... 心房颤动(房颤,AF)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药物治疗AF的复发率高、疗效有限,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导管消融可能治愈AF、明显改善预后。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STOP-AF研究及正在进行的全球最大规模的AF临床试验一CABANA研究,比较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窦律)、减少心血管事件、改善生活质量和减少卫生经济学成本等方面的差别,其结果有望将AF治疗从药物治疗为主转向导管消融并使其成为维持窦律的一线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药物治疗
下载PDF
不同起搏方式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陈若菡 刘志敏 +5 位作者 唐闽 华伟 王方正 张澍 陈新 陈柯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0-373,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两种起搏方式[单心房按需(AAI)起搏和双腔按需(DDD)起搏]对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入AAI组(57例)和DDD组(86例)。在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6个月,之后每年1次的...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两种起搏方式[单心房按需(AAI)起搏和双腔按需(DDD)起搏]对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生活质量的长期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入AAI组(57例)和DDD组(86例)。在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6个月,之后每年1次的随访中,根据随访期间的健康状况填写36条简明健康问卷(SF-36量表)。38例完成3年随访,且SF-36量表资料完整的患者被纳入生活质量研究。结果:与起搏器植入前相比,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患者除躯体疼痛稍下降外,生活质量其余各维度均较起搏器植入术前提高,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患者总体健康评分增高,同时AAI组总体健康评分也高于DDD组(P均<0.05);起搏器植入术后2年,起搏器患者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及社会功能的评分均较起搏器术前显著增高(P均<0.05);两两比较显示,除了AAI组总体健康评分显著优于DDD组外(P<0.05),两组患者其他各维度的评分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脏起搏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AAI起搏方式对生活质量的改善明显优于DDD起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治疗 起搏方式 生活质量 36条简明健康问卷
下载PDF
N端心房利钠肽和N端B型利钠肽原对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早期预测价值 被引量:14
16
作者 冯莉 浦介麟 +3 位作者 倪新海 赵兴山 孙华毅 杨跃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73-276,共4页
目的:比较N端心房利钠肽(NT-proANP)和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心力衰竭高危人群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期选取A期和B期心血管病患者30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136... 目的:比较N端心房利钠肽(NT-proANP)和N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对心力衰竭高危人群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期选取A期和B期心血管病患者30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13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一般临床情况,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依据左心室射血分数(以≤0.40为界),将病例组分为无症状LVSD者及有症状LVSD者,比较两者间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差异,描记NT-proANP和NT-proBNP诊断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依据ROC曲线界定最佳分界(cut-off)值。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58例无症状LVSD患者。病例组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无症状LVSD者血浆NT-proANP和NT-proBNP浓度显著高于有症状LVSD者(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提示诊断无症状LVSD曲线下面积NT-proANP明显大于NT-proBNP(0.806,P<0.001对0.723,P<0.05)。无症状LVSD预测最佳分界值分别为NT-proANP(1701.77)fmol/ml;NT-proBNP(345.28)fmol/ml,敏感性两者均为88.9%,阴性预测值均>98.5%。结论:血浆NT-proBNP与NT-proANP浓度均能够反映心力衰竭高危人群心脏功能状态,可作为无症状LVSD的筛查指标,早期无症状LVSD筛查NT-proANP效果优于NT-proBN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N端心房利钠肽 N端B型利钠肽原 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下载PDF
通过左心室心外膜导线行心脏再同步治疗六例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戴研 陈柯萍 +3 位作者 华伟 陈若菡 张竞涛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于经冠状静脉窦放置左心室导线失败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通过左心室心外膜导线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2010—11至2013—01因慢性心衰住院行CRT,经心内科手术不成功而通过内、外科杂... 目的:回顾性分析对于经冠状静脉窦放置左心室导线失败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通过左心室心外膜导线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2010—11至2013—01因慢性心衰住院行CRT,经心内科手术不成功而通过内、外科杂交行CRT的患者6例。对所有病例进行临床情况分析,包括病因、术前心功能状况、心电图和超声心电图结果、手术记录及术后情况;出院后定期随访,第1次随访为3-6个月,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观察患者心功能、心电图以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6例患者经静脉行CRT失败后,1周内择期杂交行CRT/CRT联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手术成功,左山室导线阈值(1.0±0.3)V/0.4ms,无术中并发症;手术后平均住院10.5天,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随访3~18个月(平均10.5个月),其中4例患者心功能分级改善至少I级,且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增加至少5%,其中2例伴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缩小。6例患者均存活,1例因心衰恶化在CRT植入后6个月行心脏移植术。结论:因解剖因素异常而导致经静脉行CRT失败时,经胸小切口放置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法;且通过杂交行CRT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再同步化治疗 心外膜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单剂量伊布利特即时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心房颤动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侯煜 刘俊 +3 位作者 李晓枫 胡继强 张澍 方丕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验伊布利特即时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方法:2008-10至2009-09连续34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50.7±8.5)岁,其中男性27例],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下行双侧肺静脉大环消...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验伊布利特即时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方法:2008-10至2009-09连续34例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患者[平均年龄(50.7±8.5)岁,其中男性27例],在Carto三维标测系统下行双侧肺静脉大环消融术,直至双侧肺静脉电位消失,同时附加左心房顶部和沿二尖瓣环心内膜面线性消融,如房颤不能终止,则消融复杂碎裂电位(CAFE),术后对未转为窦性心律的30例患者均予单剂量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进行药物转复,1mg伊布利特用10ml生理盐水稀释静脉注射10min,给药后30min以内转成窦性心律被视为转复成功,药物转复失败的患者,则予直流电复律。测量冠状窦电极记录的房颤波平均A-A间期和转复即刻及给药后2小时QT间期。结果:34例患者4例消融术后转复为窦性心律。30例术后仍为房颤律的患者经伊布利特静脉注射进行药物转复,有18例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60%),平均转复时间是(10.2±5.2)min(从给药始计时);药物转复成功的患者房颤病史明显短于转复失败患者[(4.2±2.9)年VS(9.4±4.3)年,P<0.05],而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左心功能及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静脉注射药前相比静脉注射药后伊布利特显著延长平均A-A间期[(171.8±29.5)msVS(242.0±40.1)ms,P<0.001],给药后2小时的QTc间期与转复即刻的QTc间期相比明显缩短(441.0±37.4)msVS(421.5±24.7)ms,P<0.05]。30例患者均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结论:在导管室中应用伊布利特即时转复射频消融术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布利特 心脏复律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两步法快速判定流出道室性早搏的起源 被引量:13
19
作者 贾玉和 马坚 +6 位作者 李贤 聂玲 方丕华 姚焰 张奎俊 楚建民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消融成功的室性早搏(室早)病例,将其体表心电图与成功消融靶点部位比对,得出用两步法快速判定室早起源的心腔,以期在以后的室早射频消融治疗前能帮助确定消融策略。方法:66例成功消融的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男3...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既往消融成功的室性早搏(室早)病例,将其体表心电图与成功消融靶点部位比对,得出用两步法快速判定室早起源的心腔,以期在以后的室早射频消融治疗前能帮助确定消融策略。方法:66例成功消融的室早或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男30例,平均年龄(36.9±13.9)岁。其中经股静脉途径在右心室消融成功32例(右心室消融组),经股动脉途径在左心室消融成功34例(左心室消融组)。结合文献,对明确了起源点的室早患者的四个心电图特征利用SPSS10.0软件进行分析。特征1:肢体导联Ⅰ、aVR、aVL和Ⅱ、Ⅲ、aVF导联及胸前导联V1的形态;特征2:V1导联r或R波时程;特征3:V1导联r或R波时程占总QRS时程的百分比(Dr/DQRS);特征4:R/S移行的胸前导联(即出现R/S≥1时的胸前导联)。结果:R/S移行的胸前导联和Dr/DQRS两项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指标对预测室早起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其中R/S移行导联在V4~6导联判定起源点在右心室侧的敏感度只有37.5%,但是其判定室早起源点不在左心室侧(即在右心室侧)的特异度却达100%,相应地其判定起源点在右心室侧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63%。进一步对余下的54例R/S移行在V1、V2、V3导联的病例采用Dr/DQRS进行分析,发现将这些患者以Dr/DQRS<0.5(n=19)和Dr/DQRS≥0.5(n=35)分为两部分。其中以Dr/DQRS<0.5来判别消融靶点在右心室侧的敏感度是90.0%,特异度为97.1%,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94.3%;而用Dr/DQRS≥0.5来判定消融靶点在左心室侧的敏感度为97.1%,特异度为90.0%,阳性预测值为94.3%,阴性预测值为94.7%。结论:本研究提示在室早射频消融手术前可依据R/S移行的胸前导联和Dr/DQRS两项体表心电图指标,只用两步即可对室早起源得到初步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射频消融 心电图
下载PDF
超重和肥胖对心房颤动患者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郑黎晖 姚焰 +2 位作者 陈文生 包静汝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4-447,共4页
目的:近来有研究发现,在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状态可影响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浓度。超重和肥胖是否影响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尚少见文献报道。本文旨在探讨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 目的:近来有研究发现,在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状态可影响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浓度。超重和肥胖是否影响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尚少见文献报道。本文旨在探讨房颤患者血浆NT-proBNP浓度与体质指数(BMI)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39例因房颤于我院行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记录临床情况,测量身高、体重计算BMI,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将患者分为超重和肥胖组(BMI≥25 kg/m2)及非超重和肥胖组(BMI<25 kg/m2)。比较两组间血浆NT-proBNP浓度的差别,分析LogNT-proBNP与BMI的相关性。结果:239例中超重和肥胖组129例(54%)。比较非超重和肥胖组,超重和肥胖组的年龄更轻,非阵发性房颤、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左心房内径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更大。超重和肥胖组的血浆NT-proBNP浓度低于非超重和肥胖组[(456±201)fmol/ml vs(601±266)fmol/ml(P<0.001)],且在不同年龄、性别及合并高血压组中超重和肥胖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均明显低于非超重和肥胖者(P<0.0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MI与LogNTproBNP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306,P<0.001),而且这一负相关性在不同性别及不同体重组内仍然存在(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BMI是LogNT-proBNP的独立预测因子(t=-10.159,P<0.001)。结论:房颤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与BMI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N-末端B型利钠肽原 肥胖 心力衰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