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9
1
作者 刘成成 石春雷 +38 位作者 石菊芳 毛阿燕 黄慧瑶 董佩 白方舟 陈韵思 王德斌 刘国祥 廖先珍 白亚娜 孙晓杰 任建松 杨莉 魏东华 宋冰冰 雷海科 刘玉琴 张永贞 任思颖 周金意 王家林 龚继勇 于连政 刘运泳 朱琳 郭兰伟 王悠清 贺宇彤 娄培安 蔡波 孙校华 吴寿岭 齐啸 张凯 李霓 徐望红 邱五七 代敏 陈万青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了解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 目的了解2015—2017年中国城市居民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水平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15—2017年以2015年度"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覆盖的16个项目省份为研究现场,采用整群及方便抽样的方法,将年龄≥18岁、能够理解调查程序的居民纳入研究。共纳入32257名研究对象,社区居民、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现患癌症患者及职业人群分别有15524、8016、2289、6428名。问卷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及针对9种常见致癌因素(吸烟、饮酒、纤维类食物、饮食过烫腌制食品或嚼食槟榔、幽门螺杆菌、霉变食物、乙型肝炎感染、雌激素、锻炼)的预防意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预防意识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中具备肿瘤预防意识者占77.4%,4类亚组人群分别为77.4%、79.9%、77.2%和74.5%。针对9种危险因素预防意识正确回答率为55.2%~9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癌症风险评估/筛查干预人群和现患癌症患者、初中及以上学历者、共同生活家庭人口数≥3名者的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较高(P值均<0.05);男性、高年龄组(≥40岁)、企业人员/工人和公司职员等、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群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较低(P值均<0.05)。结论中国城市居民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癌症筛查干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共同生活家庭人口数和地区等与肿瘤预防意识健康素养有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健康素养 横断面研究 预防意识 城市居民
原文传递
三基因分型法检测梅毒螺旋体基因型别 被引量:10
2
作者 彭锐锐 尹跃平 +3 位作者 魏万惠 王红春 张津萍 陈祥生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779-782,共4页
目的 分析运用最新的三基因定位分型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基因型别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 分别采用Nichols标准株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阴性的生殖器疱疹患者湿润性溃疡皮损DNA提取液... 目的 分析运用最新的三基因定位分型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基因型别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方法 分别采用Nichols标准株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阴性的生殖器疱疹患者湿润性溃疡皮损DNA提取液作为阳性和阴性标本。分析arp基因60个碱基对重复序列的数目、tprEGJ基因MseI酶切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型别和tp0548基因序列的型别,根据上述三基因的分析结果,分析梅毒螺旋体基因型别。临床标本来自一期或二期梅毒患者的湿润性皮损。先经梅毒螺旋体特异的polA基因扩增,阳性者用建立的分型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Nichols标准株的基因型别为14a/a,阴性对照的三基因均无扩增。临床标本中三个基因的扩增敏感性分别是94.1%、91.2%和94.1%;91.2%的临床标本检测出完整的基因型别;3个基因的优势型别分别是14型、d型和f型。结论 改良的三基因分型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基因型别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区分度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密螺旋体 苍白 基因分型
原文传递
梅毒螺旋体粘附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凡 张瑞丽 +1 位作者 张津萍 王千秋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70-773,共4页
目的 观察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 方法 将HBMEC接种于24孔板玻片中,加入1.6 × 10^7条/ml的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分别于培养0.5、2、4 h,运用扫描电镜检查梅毒螺旋体与HBMEC的粘附方式;加不同密度... 目的 观察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 方法 将HBMEC接种于24孔板玻片中,加入1.6 × 10^7条/ml的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分别于培养0.5、2、4 h,运用扫描电镜检查梅毒螺旋体与HBMEC的粘附方式;加不同密度(4 × 10^6条/ml、8 × 10^6条/ml、1.6 × 10^7/条ml)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于不同的时间点(2、4、6、16 h)运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计数单个HBMEC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量。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梅毒螺旋体与HBMEC粘附时表现为集中粘附于HBMEC膜表面的某一区域,且在粘附的部位两者发生部分融合。加入不同浓度的梅毒螺旋体悬液与HBMEC混合培养后,不同时间点细胞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87.72,P 〈 0.001),单个细胞上的梅毒螺旋体数量随着混合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6 h时达到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在16 h时为最低。在各观察时间点,不同密度组细胞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 = 593.23,P 〈 0.001),时间与密度存在交互作用(F = 98.74,P 〈 0.001)。 结论 梅毒螺旋体可以粘附于体外培养的HBMEC,部分梅毒螺旋体可能通过末端与HBMEC膜溶解粘附于细胞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梅毒螺旋体 粘附 实验研究 混合培养 螺旋体数 重复测量资料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