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照射对HaCaT细胞增殖活力和自噬体表达瞬时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苑春雨 李莉 +4 位作者 陈崑 陈旭 鞠梅 黄丹 顾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观察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接受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UVA)照射后细胞增殖活力和自噬体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初步评估增殖活力损伤程度和自噬体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10 J/cm^2UVA对照组、10 ... 目的:观察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系HaCaT细胞接受不同剂量长波紫外线(UVA)照射后细胞增殖活力和自噬体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初步评估增殖活力损伤程度和自噬体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6组,分别为10 J/cm^2UVA对照组、10 J/cm^2 UVA照射组、25 J/cm^2 UVA对照组、25 J/cm^2 UVA照射组、50 J/cm^2 UVA对照组及50 J/cm^2 UVA照射组。照射结束后即刻进行噻唑蓝(MTT)实验或单丹(磺)酰戊二胺(MDC)染色,全波长酶标仪下读取各孔A值,倒置荧光显微镜下随机选取视野,计数每视野下自噬体表达阴性细胞和阳性细胞数目。结果:经不同剂量UVA照射后,HaCaT细胞的增殖活力(A值)下降,呈剂量相关性。其中10、25及50 J/cm^2 UVA照射组(A值分别为1.179±0.007、0.791±0.015、0.522±0.046)两两之间以及与各自对照组(1.370±0.007、1.254±0.012、1.177±0.009)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10、25及50 J/cm^2 UVA照射后,HaCa T细胞MDC染色结果示自噬体表达阳性的细胞比率增加,且呈剂量相关性。50 J/cm^2 UVA照射组自噬体表达阳性率较其对照组显著上升(χ~2=11,P<0.01)。结论:10~50 J/cm^2 UVA照射后,HaCaT细胞瞬时增殖活力降低及自噬体表达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形成细胞 自噬体 长波紫外线 增殖活力
下载PDF
氨甲环酸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晓丽 葛一平 +3 位作者 杨荷丹 杨寅 李新宇 林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3年第5期387-390,共4页
近年来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日益增加,该药以低剂量口服为主,安全性较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月经不规则。但长期系统应用氨甲环酸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损害、视力缺陷等。因此,长期服用氨甲环酸时需... 近年来氨甲环酸在皮肤科的应用日益增加,该药以低剂量口服为主,安全性较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不适和月经不规则。但长期系统应用氨甲环酸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如血栓形成、肝肾功能损害、视力缺陷等。因此,长期服用氨甲环酸时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D-二聚体、肝肾功能等相关指标,争取及时发现并尽快处理药物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不良反应 血栓形成 处理
下载PDF
皮肤恶性黑素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与上皮间质化指标相关性的研究
3
作者 吴琼 李阿梅 +5 位作者 邵雪宝 臧洁 宋昊 温斯健 姜祎群 孙建方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年第5期280-283,共4页
目的 探讨皮肤恶性黑素瘤标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浸润情况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上皮间质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54例皮肤黑素瘤及15例良性色素痣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对TAM标记CD163及上皮间质化指标上皮型钙黏蛋白、神经型... 目的 探讨皮肤恶性黑素瘤标本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浸润情况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上皮间质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54例皮肤黑素瘤及15例良性色素痣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法对TAM标记CD163及上皮间质化指标上皮型钙黏蛋白、神经型钙黏蛋白及波形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进行检测.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线性回归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恶性黑素瘤标本中检测到CD163阳性的TAM,在色素痣标本中未发现明显的CD163阳性细胞.在原位黑素瘤中,TAM计数为16.97±8.74,在侵袭性黑素瘤中,TAM计数为35.08±1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TAM计数为56.00±3.07,在无淋巴结转移的TAM计数为28.70±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M计数在Clark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Ⅰ~Ⅳ级TAM计数随Clark级别增高而增加,Ⅳ级与Ⅴ级之间的TAM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M计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肢端/非肢端、是否溃疡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TAM计数与Clark分级、溃疡、肿瘤进展、神经型钙黏蛋白及波形蛋白5个因素相关.结论 皮肤恶性黑素瘤中TAM可能通过促进上皮间质化使肿瘤发展,从而增加肿瘤的恶性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痣和黑素瘤 巨噬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病理学
原文传递
白念珠菌诱导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焦亡的初步研究
4
作者 杨璐 段志敏 +4 位作者 何艳艳 王嘉宁 陈青 陈旭 李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1-308,共8页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焦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活细胞工作站实时观察白念珠菌[感染复数(MOI)=50,下同]体外诱导BMDM后是否发生焦亡;将BMDM分为对照组、白念珠菌组,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和白念珠菌酵母诱导BMDM 6 h,... 目的探讨白念珠菌对小鼠骨髓来源巨噬细胞(BMDM)焦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活细胞工作站实时观察白念珠菌[感染复数(MOI)=50,下同]体外诱导BMDM后是否发生焦亡;将BMDM分为对照组、白念珠菌组,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和白念珠菌酵母诱导BMDM 6 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8 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NLRP3、胱天蛋白酶1(Caspase-1)、Gasdermin D(GSDMD)的表达及剪切水平。用白念珠菌诱导BMDM不同时间(0、10、15、20及25 h)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IL-1β、IL-18分泌水平。白念珠菌体外诱导野生型(WT)BMDM及GSDMD敲除(KO)BMDM 15 min,采用流式细胞仪比较WT、GSDMD KO BMDM对白念珠菌的吞噬率;诱导6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分别检测WT、GSDMD KO BMDM的死亡率。分别设置空白对照组、对照组、样品最大酶活性对照孔组、IL-1β组、白念珠菌组、IL-1β+白念珠菌组,用IL-1β和/或白念珠菌酵母诱导BMDM后用LDH释放法分析WT及GSDMD KO BMDM死亡率。采用非配对t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白念珠菌体外诱导BMDM后细胞可出现气球样变及出泡现象,证实焦亡发生;与对照组相比,白念珠菌组诱导BMDM 6 h后NLRP3、IL-1β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13.02、17.51,P=或<0.001),而IL-18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486),且白念珠菌诱导可引起炎症小体NLRP3表达增多及Caspase-1、GSDMD剪切。白念珠菌诱导BMDM不同时间(0、10、15、20及25 h)后IL-1β的分泌水平随时间逐渐升高(H=12.90,P=0.012),而IL-18的分泌水平无明显变化(F=0.48,P=0.753),且GSDMD KO组BMDM的IL-1β分泌水平低于WT BMDM组(F=24.22,P=0.008)。白念珠菌体外诱导15 min后,GSDMD KO BMDM[(50.3±1.10)%]对白念珠菌的吞噬率低于WT BMDM[(58.53±1.19)%,t=5.09,P=0.007];白念珠菌体外诱导6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GSDMD KO组BMDM的死亡率(38.40%±0.50%)高于WT组BMDM(34.37%±0.52%),t=4.72,P=0.009;LDH检测同样显示GSDMD KO BMDM的死亡率(22.52%±0.18%)高于WT BMDM(12.48%±0.15%),t=42.36,P<0.001;IL-1β预处理后予白念珠菌体外诱导的WT BMDM及GSDMD KO BMDM的细胞死亡率均较单纯白念珠菌诱导组降低(均P<0.001)。结论白念珠菌可诱导BMDM发生焦亡,焦亡的发生可促进IL-1β释放,并通过提高巨噬细胞的免疫活性,降低巨噬细胞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巨噬细胞 焦亡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Gasdermin D
原文传递
儿童尖锐湿疣的流行病学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5
作者 苑春雨 鞠梅 陈崑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4年第6期370-373,共4页
尖锐湿疣是人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儿童患病的报道有所增加,其传播途径多样,不能忽略性虐待的可能,儿童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类型及临床表现有别于成年人.儿童尖锐湿疣的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局部药物治疗等.... 尖锐湿疣是人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儿童患病的报道有所增加,其传播途径多样,不能忽略性虐待的可能,儿童感染人乳头瘤病毒类型及临床表现有别于成年人.儿童尖锐湿疣的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手术治疗、局部药物治疗等.选择治疗方案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有效性及耐受性,目前尚无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可用于治疗< 12岁儿童尖锐湿疣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流行病学 治疗应用 儿童
原文传递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恶性黑素瘤分子靶向治疗中的进展
6
作者 周璐 陈浩 孙建方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年第3期174-177,共4页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异质性肿瘤,不同发病部位或不同组织学类型,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和信号转导途径的异常.因此,针对异常基因、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发明和临床应用为晚期黑素瘤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人最常见的黑素瘤...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异质性肿瘤,不同发病部位或不同组织学类型,可能存在不同的基因和信号转导途径的异常.因此,针对异常基因、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的发明和临床应用为晚期黑素瘤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人最常见的黑素瘤是肢端型,该型黑素瘤中最常见的异常基因是c-kit基因.针对c-kit基因的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晚期黑素瘤方面已有较多体外研究及临床观察.主要介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3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及国内外治疗黑素瘤的研究进展,以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酪氨酸磷酸化抑制剂 分子靶向治疗
原文传递
白念珠菌对人THP-1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6、活化信号分子IκBα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杨海平 杜蕾蕾 +6 位作者 曾荣 段志敏 沈永年 胡素泉 刘维达 陈青 李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03-805,共3页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系)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和细胞内信号分子NF-κB抑制蛋白(IκBα)激活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105、106 CFU/ml灭活白念珠菌刺激THP-1细胞IL-6 mRNA表达水平变... 目的 探讨白念珠菌对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细胞系)分泌白细胞介素6(IL-6)和细胞内信号分子NF-κB抑制蛋白(IκBα)激活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105、106 CFU/ml灭活白念珠菌刺激THP-1细胞IL-6 mRNA表达水平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6分泌量.免疫印迹法分析白念珠菌体外作用THP-1细胞后不同时间IκBα和磷酸化IκBα的水平.结果 105 CFU/ml白念珠菌刺激THP-1细胞后l、3、6h,IL-6 mRNA水平(2-△△α)分别为1.48±0.06、6.48±0.30、125.34±1.47,刺激3h、6h后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 0.001).106 CFU/ml白念珠菌刺激THP-1细胞后1、3、6h,IL-6 mRNA水平分别为2.96±0.35、8.57±1.27、588.10±2.3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值分别为0.036、0.001、<0.001.106 CFU/ml白念珠菌刺激THP-1细胞后24 h,IL-6蛋白水平为(924.9±30.13) ng/L,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106 CFU/ml白念珠菌作用THP-1细胞后30 min、60 min,磷酸化IκBα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而IκB α蛋白水平相应降低.结论 人THP-1细胞体外与白念珠菌作用后激活信号分子NF-κB并分泌IL-6,参与抗念珠菌感染固有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 白色 白血病 单核细胞 急性 白细胞介素6 I—KB蛋白质类 NF—KB
原文传递
白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杨璐 段志敏 李岷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14-1117,共4页
随着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对其耐药的白念珠菌菌株越来越多。已发现白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主要与FKS突变、MSH2突变、ERG3突变及生物膜形成、细胞自身应激反应、几丁质含量增高、膜鞘脂合成等相关。本文综述白念珠菌相关... 随着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的应用,对其耐药的白念珠菌菌株越来越多。已发现白念珠菌对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主要与FKS突变、MSH2突变、ERG3突变及生物膜形成、细胞自身应激反应、几丁质含量增高、膜鞘脂合成等相关。本文综述白念珠菌相关耐药基因及可能的耐药调控机制,有助于临床克服和预防棘白菌素耐药,探索治疗白念珠菌感染的新靶点,开发新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抗药性 真菌 棘白菌素类 点突变 FKS
原文传递
增殖性红斑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冯广东 王焱 方方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5年第5期294-297,共4页
增殖性红斑是累及龟头及包皮黏膜的Bowen病,为一种表皮内原位癌.本病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无包皮环切史的男性患者,进展为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性约33%.有效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手术切除、Mohs手术、阴茎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局部外用5%氟脲嘧啶... 增殖性红斑是累及龟头及包皮黏膜的Bowen病,为一种表皮内原位癌.本病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无包皮环切史的男性患者,进展为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性约33%.有效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手术切除、Mohs手术、阴茎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局部外用5%氟脲嘧啶软膏或5%咪喹莫特乳膏、冷冻、放疗、激光、光动力治疗等.传统外用药物治疗,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但复发率高.近年来,光动力及激光疗法发展迅速,逐渐成为该病的一线治疗方案.但手术治疗仍为金标准,且复发率最低,龟头包皮病变切除后复发率低于2%,但同时会引起阴茎的外观及功能障碍.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免疫状况、病变部位以及患者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性红斑 肿瘤 鳞状细胞 外科手术 外用药 临床方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