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梅毒螺旋体粘附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凡 张瑞丽 +1 位作者 张津萍 王千秋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70-773,共4页
目的 观察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 方法 将HBMEC接种于24孔板玻片中,加入1.6 × 10^7条/ml的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分别于培养0.5、2、4 h,运用扫描电镜检查梅毒螺旋体与HBMEC的粘附方式;加不同密度... 目的 观察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 方法 将HBMEC接种于24孔板玻片中,加入1.6 × 10^7条/ml的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分别于培养0.5、2、4 h,运用扫描电镜检查梅毒螺旋体与HBMEC的粘附方式;加不同密度(4 × 10^6条/ml、8 × 10^6条/ml、1.6 × 10^7/条ml)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于不同的时间点(2、4、6、16 h)运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计数单个HBMEC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量。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梅毒螺旋体与HBMEC粘附时表现为集中粘附于HBMEC膜表面的某一区域,且在粘附的部位两者发生部分融合。加入不同浓度的梅毒螺旋体悬液与HBMEC混合培养后,不同时间点细胞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87.72,P 〈 0.001),单个细胞上的梅毒螺旋体数量随着混合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6 h时达到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在16 h时为最低。在各观察时间点,不同密度组细胞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 = 593.23,P 〈 0.001),时间与密度存在交互作用(F = 98.74,P 〈 0.001)。 结论 梅毒螺旋体可以粘附于体外培养的HBMEC,部分梅毒螺旋体可能通过末端与HBMEC膜溶解粘附于细胞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梅毒螺旋体 粘附 实验研究 混合培养 螺旋体数 重复测量资料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龙福泉 刘业强 +3 位作者 钱伊弘 蒙秉新 赵丽诗 王千秋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79-882,共4页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与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对象为91例汉族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患者及102例汉族健康体检者,应用PCR及直接测序法分析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238、?308、?857...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与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对象为91例汉族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患者及102例汉族健康体检者,应用PCR及直接测序法分析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域?238、?308、?857位点多态性。结果 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TNF?α?238位点G/A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3;OR = 4.819,95% CI:1.581 ~ 14.694),基因型GG与GA/AA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 = 0.006;OR = 4.455,95% CI:1.410 ~ 14.077);TNF?α?308位点G/A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GG与GA/AA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794、0.786);TNF?α?857位点C/T等位基因频率以及基因型CC与CT/TT的分布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74、0.453)。结论 TNF?α?238G 〉 A多态性可能与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发病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转录启动子 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
原文传递
无并发症淋病抗生素治疗指南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韩燕 尹跃平 王千秋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6-399,共4页
临床诊疗指南是针对特定的临床情况,系统制订出帮助医生作出恰当处理的推荐意见。指南需要基于对现有证据通过系统综述形成的证据以及对各种可选的干预方式进行利弊评价之后提出最优指导意见。
关键词 治疗指南 无并发症淋病 抗生素 系统综述 诊疗指南 临床 证据
原文传递
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趋化因子配体6、8、1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吴凡 胡文龙 +1 位作者 许卜方 王千秋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58-362,共5页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趋化因子配体(CXCL)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HBMEC分为4组,分别加入用细胞培养液稀释的有活性的梅毒螺旋体、灭活的梅毒螺旋体、脂多糖和细胞培养液(梅毒螺旋体组、灭活梅毒螺旋...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趋化因子配体(CXCL)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HBMEC分为4组,分别加入用细胞培养液稀释的有活性的梅毒螺旋体、灭活的梅毒螺旋体、脂多糖和细胞培养液(梅毒螺旋体组、灭活梅毒螺旋体组、脂多糖组和空白对照组)刺激6、12、24h,用荧光定量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检测细胞中CXCL6、CXCL8和CXCL10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利用Transwell小室细胞迁移实验检测梅毒螺旋体刺激后HBMEC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HL-60的趋化作用。结果在各时间点,梅毒螺旋体组HBMEC中CXCL6、CXCL8和CXCL10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P〈0.05),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和脂多糖组相比,梅毒螺旋体组的CXCL6和CXCL8mRNA表达降低(P〈0.05),CXCL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梅毒螺旋体组HBMEC培养上清液中CXCL6和CXCL8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灭活梅毒螺旋体组(均P〈0.05),而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时间点培养上清液中CXCL10含量在梅毒螺旋体组、灭活梅毒螺旋体组和空白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梅毒螺旋体组Transwell小室下室中迁移的HL-60细胞数量(A570)均高于另2组(均P〈0.05)。结论有活性的梅毒螺旋体可上调HBMEC中CXCL6、CXCL8和CXCL10基因表达水平,增加CXCL6和CXCL8的分泌,增强HBMEC对HL.60细胞的趋化作用,这可能在神经梅毒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苍白密螺旋体 趋化因子类 细胞迁移分析 白细胞 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HL-60细胞
原文传递
梅毒螺旋体膜蛋白Tpp47通过RhoA/ROCK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瑞丽 王千秋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47对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影响的调控机制。 方法 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构建细胞单层模型,重组蛋白Tpp47(rTpp47)直接与HUVEC单层模型混合培养,或RhoA/ROC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Y-27632预处... 目的 探讨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47对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影响的调控机制。 方法 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构建细胞单层模型,重组蛋白Tpp47(rTpp47)直接与HUVEC单层模型混合培养,或RhoA/ROCK信号通路特异性抑制剂Y-27632预处理后再用rTpp47刺激HUVEC单层模型,以煮沸灭活的rTpp47处理HUVEC单层模型为阴性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各组培养1、4 h时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流量,培养12 h用荧光染料罗丹明-鬼笔环肽染色细胞骨架系统,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排列变化。用Western 印迹检测rTpp47与煮沸灭活的rTpp47分别处理HUVEC单层模型后细胞RhoA的表达水平。 结果 rTpp47刺激HUVEC单层模型1 h时HRP流量(0.81 ± 0.10)高于阴性对照组(0.39 ± 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此时Y-27632预处理组HRP流量(0.51 ± 0.10)与单用rTpp47刺激组及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培养4 h时,单用rTpp47刺激组HRP流量显著增加(2.31 ± 0.14),且高于Y-27632预处理组(1.21 ± 0.12)及阴性对照组(0.73 ± 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而Y-27632预处理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Tpp47刺激HUVEC后,与煮沸灭活的rTpp47作用HUVEC相比,细胞中RhoA表达增加。同时,rTpp47刺激细胞中骨架蛋白F肌动蛋白重排,在胞质中形成应力纤维,抑制剂Y-27632可部分抑制F肌动蛋白重排。 结论 梅毒螺旋体膜重组蛋白Tpp47可通过RhoA/ROCK信号转导通路调控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白密螺旋体 内皮 血管 通透性 脐静脉 肌动蛋白 Tpp47 RhoA/ROCK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