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张擎 周春林 +6 位作者 付明伟 王津雨 林冬 刘兵城 李巍 秘营昌 王建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78-482,共5页
本研究总结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型,T-ALL)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征,比较化疗与移植组患者的疗效,以阐述影响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初诊成人T-ALL共计22例,根据MICM分型检查结果确诊。所有患... 本研究总结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细胞型,T-ALL)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征,比较化疗与移植组患者的疗效,以阐述影响长期生存的预后因素。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初诊成人T-ALL共计22例,根据MICM分型检查结果确诊。所有患者采用VDCLP方案诱导化疗。巩固治疗阶段,根据患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高强度联合化疗将患者划分为移植组或化疗组。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有关数据。临床特点及疗效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生存分析采用生命表法及Kaplan-Meier法,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生存的预后因素,不同组别的差异检验采用log-rank法。结果表明:①22例患者中位年龄23.5(16-63)岁;起病时脾肿大者15例,脾大患者无事件生存(EFS)期和总体生存(OS)期较无脾大患者明显缩短(EFS:11.6个月vs 56.7个月,P=0.014;OS:14.7个月vs 57.0个月,P=0.013);中位白细胞(WBC)计数为148.82(5.51-546.0)×109/L,其中15例起病时WBC≥80×109/L,这些患者的EFS时间和OS时间明显缩短(EFS:11.8个月vs 47.1个月,P=0.021;OS:16.1个月vs 47.4个月,P=0.050);中位血小板(Plt)计数为55.36(14-160)×109/L,其中6例起病时Plt≤30×109/L,这些患者EFS和OS时间较短(EFS:8.4个月vs30.0个月,P=0.033;OS:11.4个月vs32.6个月,P=0.035)。②22例中pro-T 2例,pre-T 14例,皮质T 3例,髓质T 3例;早期表型(pro-T&pre-T)与晚期表型(皮质和髓质T)相比,晚期表型者的EFS和OS时间明显延长(EFS:25.8个月vs 14.9个月,P=0.035;OS:28.2个月vs18.7个月,P=0.028)。③染色体核型结果可供分析的19例,包括正常核型12例、异常核型7例(其中复杂核型3例,亚二倍体2例,假二倍体2例)。正常核型组与异常核型组在EFS和OS时间方面没有明显差异。④诱导化疗总完全缓解(CR)率为72.7%,中位缓解时间为18.0个月。22例患者1年及3年EFS率分别为57.9%和23.0%,1年及3年OS率分别为67.1%和22.0%。化疗组16例,移植组6例,移植组比化疗组EFS和OS时间显著延长(EFS:57.8个月vs 9.9个月,P=0.001;OS:57.8个月vs 14.4个月,P=0.002)。⑤Cox回归分析显示,在诱导化疗后采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独立的预后良好因素。结论:成人T-ALL采用强烈的诱导治疗方案可以取得较高的CR率,但单纯化疗的生存情况较差,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T细胞 临床特征 免疫分型
下载PDF
人脐带、胎盘绒毛膜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韩之波 杨舟鑫 +6 位作者 池颖 王有为 王涛 及月茹 杨萍 孟磊 韩忠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2-696,共5页
由于组织来源和增殖能力的优势,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相比,脐带和胎盘来源的MSC更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脐带和胎盘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是否有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比较人脐带、胎盘绒毛膜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将胎盘、脐带冲... 由于组织来源和增殖能力的优势,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相比,脐带和胎盘来源的MSC更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脐带和胎盘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是否有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比较人脐带、胎盘绒毛膜来源MSC的生物学特性。将胎盘、脐带冲洗干净后,通过酶消化法分离脐带、胎盘来源的MSC。通过短串联重复序列分析(STR)检测细胞是否均来源于胎儿组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使用不同的诱导分化培养液检测其多向分化的能力。将MSC与植物血凝素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清γ-干扰素的水平。结果表明,STR分析证实所得到的细胞均来源于胎儿组织,这两种细胞生长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细胞表达常见的MSC表面标记CD90、CD73、CD105、CD44,不表达CD45,CD11b和CD34;在不同的条件培养液培养下,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脂方向分化,但在成脂分化方面,绒毛膜来源MSC能形成更大的脂滴。结论:所得到的细胞均为MSC,均能抑制植物血凝素刺激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γ-干扰素,且绒毛膜来源的MSC具有更强的抑制能力。这使得绒毛膜来源的MSC在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方面可能具有更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绒毛膜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免疫调节
下载PDF
Rheb过表达在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K562中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徐乔竹 汪晓敏 +6 位作者 王放放 高亚男 张英驰 鞠振宇 程涛 袁卫平 刘汉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8-272,共5页
mTOR信号通路是细胞内重要的生命活动枢纽,它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来调控细胞生命活动。Rheb可以激活mTOR信号通路,进而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以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为研究对象,探讨Rheb在HL-60和K562中的作用及相关机... mTOR信号通路是细胞内重要的生命活动枢纽,它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来调控细胞生命活动。Rheb可以激活mTOR信号通路,进而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本研究以髓系白血病细胞株为研究对象,探讨Rheb在HL-60和K562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本研究利用逆转录病毒技术使髓系白血病细胞株HL-60和K562过表达Rheb;利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分别检测HL-60和K562细胞中Rheb的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表达水平;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利用Annexin V-PE和7-AAD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Rheb过表达的HL-60和K562细胞株,并发现Rheb过表达可以促进细胞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Rheb过表达加快细胞进入G2/M期(P<0.01),但不影响细胞凋亡。结论:Rheb通过加快细胞周期进程促进HL-60和K562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EB mTORC信号通路 AML HL-60 K562
下载PDF
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外泌体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冯影 卢士红 +11 位作者 王昕 崔俊杰 李雪 杜文静 王影 李娟娟 宋保全 陈芳 马凤霞 池颖 杨少光 韩忠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95-599,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免疫调节功能及支持血管形成能力。收集第4-6代BMMSC上清液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D... 本研究旨在探讨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分泌的外泌体(exosome)免疫调节功能及支持血管形成能力。收集第4-6代BMMSC上清液提取外泌体,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蛋白印迹法检测其表面特异标志CD9,bicinchoninic acid(BCA)方法定量检测外泌体分泌量;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作用72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PBMNC分泌的γ-干扰素(IFN-γ);实时定量PCR检测外泌体内免疫相关microRNA表达;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外泌体与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的作用方式,与HUVEC共培养后观察其网状结构形成;应用裸鼠体内试验检测外泌体对血管形成能力的作用。结果表明,正常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外泌体近似圆形,直径在40-160 nm之间,表达表面标志CD9,其分泌量与接种细胞数呈线性关系,可抑制PBMNC分泌IFN-γ(P<0.01),内含有免疫相关microRNA如miR301、miR22和miR-let-7a等,能促进HUVEC网状结构形成和血管形成(P<0.01)。结论:BMMSC分泌外泌体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与支持血管形成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 免疫调节 血管形成
下载PDF
Toll样受体2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李慧媛 张冬雷 +3 位作者 张岘 付荣凤 宣旻 杨仁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33-1037,共5页
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LR2的表达,同时评价体外活化TLR2对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旨在探讨TLR2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39例ITP患者及21例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 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LR2的表达,同时评价体外活化TLR2对炎症因子分泌的影响,旨在探讨TLR2在IT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39例ITP患者及21例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中TLR2的表达。采用pam3CSK4体外刺激活化PBMNC,48 h后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L-6及TNF-α的浓度。结果显示,活动期ITP患者PBMNC中TLR2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3.561±0.741 vs 1.750±0.314)(P<0.05),而缓解组(2.333±0.448)和正常对照之间TLR2 mRN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TLR2在正常对照及ITP患者T、B细胞表面不表达,但表达于所有单核细胞表面。进一步体外实验发现,TLR2活化能诱导ITP患者PBMNC中IL-6(1644±634.0 vs 4111±525.2 pg/ml)及TNF-α(75.37±22.31 vs 326.0±109.9 pg/ml)的表达(P均<0.05),但仅对正常对照PBMNC中IL-6(2119±636.9 vs 4671±315.9 pg/ml)(P<0.05)的分泌有促进作用。结论:TLR2mRNA在ITP患者PBMNC中高表达,这些高表达的TLR2可能通过促进炎症因子的分泌加快ITP疾病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OLL样受体2 IL-6 TNF-Α
下载PDF
12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住院病例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曾慧敏 郭晔 +3 位作者 衣晓丽 周剑峰 安文彬 竺晓凡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92-695,共4页
为了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流行病学,对2004年4月至2010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的12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住院患者中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危险因素、各亚型分布以及分子流行... 为了研究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流行病学,对2004年4月至2010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住院的1236例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住院患者中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年龄、发病时间、危险因素、各亚型分布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等特征。结果表明:ALL、AML患儿男女比例为分别为1.80∶1及1.73∶1。发病年龄高峰为2岁至6岁,中位年龄6岁,其中ALL发病年龄高峰为2-5岁,AML没有明显的发病年龄高峰。冬季为患儿发病及出生季节高峰,1月份为患儿发病及出生月份高峰。免疫学分型显示,631例ALL患者中B-ALL占89%,T-ALL占9%。在361例AML中M0-M7各亚型白血病所占比例分别为0.3%、2.2%、29.8%、20.9%、8.1%、25.2%、4.1%、4.6%。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表明,631例ALL儿童中TEL/AML1阳性占23%,BCR/ABL阳性占7.4%,MLL阳性占4.1%,E2A/PBX1阳性占2.1%。在361例AML儿童中,19%患儿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18%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4.2%CBFβ/MYH11融合基因阳性。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季节、环境及遗传背景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有影响,白血病各亚型发病率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白血病 流行病学 ALL AML
下载PDF
IKZF1基因IK6亚型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袁田 赵邢力 +11 位作者 张丽霞 李庆华 田征 唐克晶 王迎 林冬 李巍 刘兵城 周春林 王敏 王建祥 秘营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9-543,共5页
本研究通过检测IKZF1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亚型,探讨IK6功能缺陷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应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79例初诊ALL患者IKZF1基因表达亚型,统计IK6亚型阳性患者比例,分析IK6阳性患者年龄... 本研究通过检测IKZF1基因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骨髓细胞中的表达亚型,探讨IK6功能缺陷亚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应用巢式RT-PCR方法检测79例初诊ALL患者IKZF1基因表达亚型,统计IK6亚型阳性患者比例,分析IK6阳性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融合基因、危险分层特点,比较IK6阳性组与IK6阴性组患者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ALL患者中检测到IKZF1基因表达的功能亚型为IK1、IK2/3,功能缺陷亚型主要为IK4、IK6、IK8、IK9;表达IK6亚型患者占B-ALL患者的34.4%,占T-ALL患者的22.2%;B-ALL中IK6阳性组患者BCR/ABL1阳性率及高危组患者比例均高于IK6阴性组(P=0.027,P=0.048),而两组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无显著性差异,T-ALL中IK6阳性组与IK6阴性组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危险分层均无显著性差异,在Ph染色体阴性的B-ALL患者中,IK6阳性组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均低于IK6阴性组(P=0.009,P=0.002)。结论:在成人ALL中IKZF1基因IK6表达亚型为主要功能缺陷亚型,IK6亚型的表达可作为Ph染色体阴性的B-ALL患者预后危险因素,指导成人ALL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IKZF1基因 IK6亚型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中HtrA2和WT1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晓燕 张擎 +6 位作者 李艳 袁田 田征 唐克晶 王敏 饶青 秘营昌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共6页
本研究通过检测HtrA2和WT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变量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应用RQ-PCR方法检测104例初诊AML患者的HtrA2和WT1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其表达量与正常对照... 本研究通过检测HtrA2和WT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变量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应用RQ-PCR方法检测104例初诊AML患者的HtrA2和WT1基因表达水平;比较其表达量与正常对照的差别,并分析与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诊断分型、预后分型及治疗疗效的关系;比较治疗前后表达量的变化,分析HtrA2与WT1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AML患者骨髓细胞中HtrA2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WT1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二者表达量与患者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无关;HtrA2在不同的NCCN预后分组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而WT1在预后良好组表达量明显低于预后中等组(P=0.003);无论完全缓解(CR)组还是非完全缓解(non-CR)组HtrA2表达量在治疗后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WT1表达量只有在CR组治疗后才低于治疗前(P<0.01),non-CR组治疗后虽然也低于治疗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trA2与WT1的表达水平呈弱负相关(r=-0.249,P=0.011)。结论:HtrA2和WT1表达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表达水平呈负相关,上调HtrA2基因的表达和干扰WT1基因的表达有望成为白血病治疗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trA2基因 WT1基因 急性髓系白血病
下载PDF
沉默Sam68基因对Jurkat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迟鹃 许华 +4 位作者 张海瑞 王建 蔺亚妮 庞天翔 李庆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894-898,共5页
本研究探讨Sam68基因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Jurkat增殖的影响。针对Sam68 mRNA 531-552靶位点设计并合成shRNA,构建pLKO-Tet-On条件性真核干扰载体,制备慢病毒并感染Jurkat细胞;应用强力霉素(Doxycycline)诱导干扰载体表达,用Real... 本研究探讨Sam68基因对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Jurkat增殖的影响。针对Sam68 mRNA 531-552靶位点设计并合成shRNA,构建pLKO-Tet-On条件性真核干扰载体,制备慢病毒并感染Jurkat细胞;应用强力霉素(Doxycycline)诱导干扰载体表达,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干扰效率,用改良MTT法检测沉默Sam68基因对Jurkat细胞活力的影响,用体外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观察沉默Sam68基因对细胞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沉默Sam68前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Sam68基因的表达被有效抑制(P<0.05);沉默Sam68基因降低了Jurkat细胞活力,抑制了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并且导致S期细胞比例显著增加,G2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5)。结论:利用shRNA靶向干扰Sam68基因的表达可以有效抑制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m68基因 JURKAT细胞 SHRNA干扰 细胞增殖
下载PDF
非基因整合建立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方法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淑平 李彦欣 +7 位作者 许静 顾海慧 张鸿雁 梁昊岳 刘汉芝 张孝兵 程涛 袁卫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80-587,共8页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iPSC的遗传稳定性和成瘤性阻碍了其可能的临床应用。非整合质粒(Episomal)方法无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并且方法简单,适宜推广,是目前保证iPSC遗传安全性的最佳方案之一,但其诱导效...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技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但iPSC的遗传稳定性和成瘤性阻碍了其可能的临床应用。非整合质粒(Episomal)方法无外源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上并且方法简单,适宜推广,是目前保证iPSC遗传安全性的最佳方案之一,但其诱导效率偏低,严重阻碍了其应用。本研究旨在优化Episomal方法,将脐血单个核细胞(CB MNC)重编程为诱导多能性干细胞(iPSC),建立无基因整合的iPSC的高效生成技术体系,为以后建立疾病iPSC奠定基础。利用CB MNC,通过比较不同氧含量,诱导质粒,MNC培养方法和预刺激时间等条件对Episomal方法进行优化。结果表明:CB MNC采用红系培养液,培养8 d,使用启动子为SFFV(spleen focus forming virus)的Episomal载体,在低氧(3%)条件下诱导,CB MNC重编程效率最高,可达到0.12%。通过分析最佳条件下供体细胞成分发现,表型为CD36+CD71+CD235alow的有核红细胞是重编程最主要的供体细胞来源。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并优化出一种可推广的高效安全的,可以用于临床应用研究的iPSC诱导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性干细胞 脐血 单个核细胞 Episomal载体 非整合
下载PDF
Survivin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文宣 张培红 +5 位作者 方立环 田征 唐克晶 饶青 王敏 王建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99-1104,共6页
本研究通过检测Survivin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与BCL-2、Bcl-xL和MCL-1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3例初诊AML患者的Survivin表达水平,比较其表达量与正常对... 本研究通过检测Survivin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水平与临床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与BCL-2、Bcl-xL和MCL-1之间的相关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63例初诊AML患者的Survivin表达水平,比较其表达量与正常对照者的差别,并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诊断分型、预后分型以及治疗疗效等临床参数之间关系,特别是与AML1/ETO融合蛋白之间的联系;描绘患者的生存曲线;分析Survivin表达与BCL-2、Bcl-xL和MCL-1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AML患者骨髓中Survivin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表达量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白细胞计数等无关;在不同NCCN预后分组中表达量无显著差异;伴AML1/ETO阳性以及FLT3-ITD突变的患者,其Survivin表达水平与其他类型患者无明显差异;Survivin阳性患者,其CR率低于阴性患者而复发率高于阴性患者,但无统计学差异;Survivin阳性患者的累积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P=0.04);Survivin表达水平与MCL-1呈明显正相关(R=0.639,P=0.000)。结论:Survivin的表达与白血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可能用作为预后分析的参考指标;Survivin与MCL-1可能相互作用或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1 ETO MCL-1
下载PDF
细胞周期抑制剂SNS-032对小鼠造血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祁瑞哲 纪庆 +5 位作者 张丽艳 张宇 袁卫平 程涛 高瀛岱 许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1-745,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SNS-032(C17H24N4O2S2)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细胞周期、凋亡、分化及自我更新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利用极限稀释实验检测SNS-032作用前后HSC自我更新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NS-03... 本研究旨在探讨SNS-032(C17H24N4O2S2)对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s,HSC)细胞周期、凋亡、分化及自我更新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相关机制。利用极限稀释实验检测SNS-032作用前后HSC自我更新的变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SNS-032作用前后小鼠骨髓细胞Lin-c-kit+Sca-1+及Lin-c-kit+Sca-1-表型细胞的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用实时定量PCR检测SNS-032作用前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凋亡相关基因及HSC自我更新相关基因mRNA表达量的水平。结果显示,SNS-032处理后,小鼠骨髓细胞中HSC的自我更新能力没有明显变化;加SNS-032处理后,小鼠骨髓细胞Lin-c-kit+Sca-1+表型细胞的细胞周期无统计学意义的变化(P>0.05),小鼠骨髓Lin-c-kit+Sca-1-表型细胞的G1期细胞增多(P<0.05);小鼠骨髓细胞Lin-c-kit+Sca-1+表型细胞和Lin-c-kit+Sca-1-表型细胞的细胞凋亡增多,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鼠骨髓细胞经SNS-032处理后,HSC周期相关基因CDK1、CDK2、CDK7、p27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而CDK4,CDK6,p21,p18,p19,p16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变化(P>0.05)。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Puma和p53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区别(P>0.05),与干细胞自我更新相关的基因中Bim,Sall4,Notch1表达量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NS-032没有明显的抑制正常造血干细胞自我更新、分化作用,而且SNS-032没有明显的诱导正常造血干、祖细胞的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K2 造血干细胞 SNS-032
下载PDF
同种反应性自然杀伤细胞对小鼠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后免疫重建的影响
13
作者 王华 王慧 +2 位作者 刘英慧 冯四洲 韩明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71-1175,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同种反应性自然杀伤(alloNK)细胞对小鼠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BMT)后免疫重建的影响。以(C57BL/6×BALB/c)BCF1(H-2d/b)为供鼠,BALB/c(H-2d)为受鼠,建立小鼠单倍体相合BMT模型,根据回输物不同将实验分为单纯BMT组、非... 本研究旨在探讨同种反应性自然杀伤(alloNK)细胞对小鼠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BMT)后免疫重建的影响。以(C57BL/6×BALB/c)BCF1(H-2d/b)为供鼠,BALB/c(H-2d)为受鼠,建立小鼠单倍体相合BMT模型,根据回输物不同将实验分为单纯BMT组、非同种反应性NK(non-alloNK)细胞组、alloNK细胞组。移植后2个月以胸腺组织病理、脾脏NK细胞比例、脾细胞增殖反应及脾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浓度等指标评价alloNK细胞对免疫重建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学显微镜下各组小鼠胸腺组织病理学表现无明显差别;移植后2个月non-alloNK组小鼠脾脏NK细胞比例显著低于单纯BMT组(P<0.05);各组小鼠脾细胞体外增殖反应无明显差别;alloNK组小鼠脾细胞培养24和48 h时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的浓度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而各组之间白介素4水平无明显差别。结论:alloNK细胞用于单倍体BMT小鼠不损伤胸腺的结构,可能诱导Th2免疫反应的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反应性NK细胞 单倍体骨髓移植 免疫重建
下载PDF
胎肺间充质干细胞对脐血来源的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为巨核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晓光 杨少光 +2 位作者 任红英 赵钦军 韩忠朝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5期1312-1315,共4页
本研究探讨胎儿肺部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体外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为巨核细胞的影响。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在TPO,IL-l1,肝素的扩增体系中分为2组培养。第1组为脐血单个核细胞单独培养,第2组脐血单个核细胞与间充质... 本研究探讨胎儿肺部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体外对脐血单个核细胞诱导扩增为巨核细胞的影响。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在TPO,IL-l1,肝素的扩增体系中分为2组培养。第1组为脐血单个核细胞单独培养,第2组脐血单个核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在第7,10,14天时进行活细胞计数,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41a和CD61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14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DNA含量。结果表明,第2组在第10天时获得的CD41+细胞和CD61+细胞数量最多,分别为第1组的4.5倍和4.7倍;但免疫组织化学和电子显微镜显示,2个组的CD41a+和CD61+细胞的核发育不成熟。结论:胎肺间充质干细胞能有效刺激CD41a+和CD61+细胞生成,但不能促进幼巨核细胞核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肺间充质干细胞 脐血 单个核细胞 巨核细胞
下载PDF
CIAPIN1基因对K56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蔺亚妮 王建 +3 位作者 李庆华 许华 张海瑞 庞天翔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1-674,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CIAPIN1基因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系K56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针对CIAPIN1基因构建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K562细胞,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干扰效率,采用MTT法检测K562细胞的增殖活性的改变,... 本研究旨在探讨CIAPIN1基因对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系K562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针对CIAPIN1基因构建shRNA真核表达载体并稳定转染K562细胞,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验证干扰效率,采用MTT法检测K562细胞的增殖活性的改变,利用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观察K562细胞集落形成大小和数量的变化,通过体内实验观察K562细胞在小鼠体内的成瘤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K562细胞的CIAPIN1基因表达被有效抑制;干扰CIAPIN1基因后K562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下降,集落形成数量减少和集落大小显著减小,小鼠体内成瘤能力明显降低。结论:干扰CIAPIN1基因表达能抑制K562细胞在体内及体外的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APIN1基因 K562细胞 细胞增殖
下载PDF
一个新的FGA突变导致的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族的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峰 葛菁 +5 位作者 顾东生 杜伟廷 隋涛 赵海丰 张磊 杨仁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021-1025,共5页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以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完全缺乏为特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个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族成员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及基因分析,采集了该家族3代6人的外周血,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检... 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是一种以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完全缺乏为特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了对1个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族成员进行凝血功能检查及基因分析,采集了该家族3代6人的外周血,应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Clauss法),并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抗原。以DNA提取试剂盒提取先证者及其他家族成员DNA,应用PCR法扩增FGA、FGB及FGG基因编码区、侧翼序列及启动子区。通过直接DNA测序方法检测基因突变。结果表明:先证者的父母为3代近亲。先证者FGA基因发现为纯合突变c.934-935insA,造成蛋白序列改变p.Ser312fsX42。先证者父母、祖母、外祖母及姑母均为该突变的杂合子携带者。该突变为国际上首次报道。结论:FGAc.934-935insA纯合突变是先证者发病的原因,该突变是1个新的FGA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维蛋白原 基因突变
下载PDF
抗小鼠CD122抗体促进脐血CD34^+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的重建
17
作者 盛梦瑶 石慧 +6 位作者 邢文 汪文君 司晓慧 白洁 袁卫平 周圆 杨逢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73-1677,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小鼠CD122抗体促进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在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体内的重建能力。对NOD/SCID小鼠进行半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照射后腹腔注射200μg同型对照抗体或者抗小鼠CD122抗体,6-8 h后经... 本研究旨在探讨抗小鼠CD122抗体促进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在非肥胖糖尿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NOD/SCID)小鼠体内的重建能力。对NOD/SCID小鼠进行半致死剂量γ射线照射,照射后腹腔注射200μg同型对照抗体或者抗小鼠CD122抗体,6-8 h后经尾静脉注射人脐血CD34+细胞或者注入PBS作为对照。处理后第2、3、4周取仅注射抗小鼠CD122抗体或同型对照抗体的小鼠外周血,动态监测小鼠NK细胞比例变化。在经过脐血CD34+细胞移植的小鼠中,利用流式细胞术对移植后小鼠骨髓中人CD45+比例以及CD45+细胞亚群中人CD34,CD19和CD33比例进行分析,观察抗小鼠CD122抗体对人造血干细胞在小鼠体内重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抗CD122抗体处理后2周和3周时,小鼠外周血中NK细胞比例分别为(4.6±0.6)%和(5.7±1.7)%,与注射同型对照抗体的NOD/SCID小鼠(12.2±1.4)%和(13.3±1.2)%相比下降约60%。在移植了人脐血CD34+细胞的小鼠中,同时用CD122抗体处理组在移植后6周和8周时小鼠骨髓中h CD45+比例分别为(63.0±12.2)%和(53.2±16.3)%,明显高于同型对照抗体组中h CD45+比例(7.7±3.6)%和(6.1±2.4)%。此外,经过抗CD122抗体处理组的小鼠移植8周后骨髓中仍能够明显的检测到人CD34+细胞的存在。结论:抗小鼠CD122抗体通过降低NOD/SCID小鼠的NK细胞的比例,大大促进了人脐血CD34+造血干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重建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NK细胞 造血重建 NOD/SCID小鼠
下载PDF
一种新型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芳芳(综述) 杨仁池(审校)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332-335,共4页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是一种罕见的血小板体积大小正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其致病基因主要位于10号染色体上的P11.1-12上,可能与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关。该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是一种罕见的血小板体积大小正常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其致病基因主要位于10号染色体上的P11.1-12上,可能与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有关。该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临床上常被误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对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治疗上主要是采取对症处理,目前尚没有其他治疗措施的文献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性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大小 ACBD5基因 MASTL基因 ANKRD26基因
原文传递
注射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Ⅰ)融合蛋白在健康受试者的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姜波 孙明媛 +2 位作者 郑维维 陈小梅 齐军元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67-669,681,共4页
目的评价重组(酵母分泌型)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Ⅰ)融合蛋白在健康受试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6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按先后顺序入组,进行4个剂量组试验(150,300,500,650μg·kg^(-1)),每组分别入组4,6,8,8例... 目的评价重组(酵母分泌型)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Ⅰ)融合蛋白在健康受试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6例健康受试者(男女各半)按先后顺序入组,进行4个剂量组试验(150,300,500,650μg·kg^(-1)),每组分别入组4,6,8,8例。根据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受试者于给药当天上臂三角肌部位皮下注射给药1次。用药后观察药物不良事件(AE),定时进行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结果共25例受试者发生AE,共145例次。150,300,500及650μg·kg^(-1)剂量组的AE分别为13,11,56和65例次。其中134例次考虑与研究药物相关。常见的AE有骨痛、单核细胞计数升高、血碱性磷酸酶升高、头痛、高尿酸血症、血乳酸脱氢酶升高、脾肿大、肌肉疲劳。研究中未出现AE导致的用药暂停、受试者退出或试验提前中止。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SAE)。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结论注射用重组(酵母分泌型)人血清白蛋白-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Ⅰ)融合蛋白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单次给药150,650μg·kg^(-1)剂量范围内有较好的安全性,本临床试验未探索到健康人群的最大耐受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临床试验 安全性 耐受性 健康受试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原文传递
IKZFl缺失在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的意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晓明 张丽 +14 位作者 邹尧 常丽贤 魏蔚 阮敏 陈玉梅 杨文钰 陈晓娟 郭晔 王书春 刘天峰 张家源 刘芳 戚本泉 安文彬 竺晓凡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6-130,共5页
目的了解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儿IKZF1缺失情况,并进一步分析IKZF1缺失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回顾性研究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 目的了解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细胞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B-ALL)患儿IKZF1缺失情况,并进一步分析IKZF1缺失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技术回顾性研究2008年4月至2013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儿童血液病诊疗中心初诊并接受中国儿童白血病组织ALL-2008方案治疗的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ALL患儿96例。根据有无IKZF1缺失将其分成IKZF1缺失组和IKZF1正常组,比较两组的无病生存率(DFS)、无事件生存率(EFS)和总生存率(0s)。结果96例患儿中共有19例(20%)患儿发生了IKZF1缺失,其中:IKZF1基因8个外显子全部缺失者3例,单纯1号外显子缺失者10例,4~7号外显子缺失者4例,2-7号外显子缺失者1例,1-6号外显子缺失者1例。IKZF1缺失组患儿初诊时白细胞水平≥50×109/L者明显高于IKZF1正常组(42%比13%,)(2=8.482,P=0.004)。Kaplan-Meier分析显示IKZF1缺失组的DFS、EFS及OS(0.67±0.13;O.67-t-O.13;0.79±0.09)明显低于IKZF1正常组(0.93±0.04;0.90±0.04;0.96±0.02)(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初始白细胞、初诊时脑脊液状态、甲泼尼松试验反应情况后,IKZF1缺失仍严重影响患儿的DFS、EFS及OS(P〈0.05)。结论部分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的B.ALL患儿存在IKZF1缺失,IKZF1缺失为无重现性染色体异常B.ALL患儿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染色体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