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血管成形术治疗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的临床结果 被引量:10
1
作者 蒋雄京 吴艳 +7 位作者 杨倩 吉薇 吴海英 张慧敏 腾思勇 郑德裕 惠汝太 刘力生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43-647,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MD)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我院近6年来连续26例,均因严重高血压,经实验室检查、临床资料分析和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脉FMD的住院患者,并进行了球囊扩张或选择性支架术。回顾性分...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不良(FMD)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我院近6年来连续26例,均因严重高血压,经实验室检查、临床资料分析和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动脉FMD的住院患者,并进行了球囊扩张或选择性支架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安全性并随访疗效。结果 26例患者年龄13~47(25.6±5.5)岁,其中女性15例(57.7%)。共32条肾动脉受累,其中30条肾动脉直径狭窄≥60%,行PTA,包括单纯球囊扩张16例(61.5%),球囊扩张加切割球囊4例(15.4%),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6例(23.1%),技术成功率为96.2%(25/26),未发生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72月,血压及降压药种数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在第1~6年时被治疗肾动脉原发再狭窄率分别是:17.4.0%,20.0%,25.0%,33.3%,33.3%,33.3%,且再次PTA治疗均有效。结论 PTA治疗肾动脉FMD安全,中远期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肾血管性高血压 经皮肾动脉成形术
原文传递
中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二年随访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梁岩 朱俊 +3 位作者 谭慧琼 章晏 刘力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80-584,共5页
目的研究分析OASE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所有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联合终点事件(包括死亡、新的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基础特征及就诊状态、主要治疗措施、用药情况等)之间的关系。... 目的研究分析OASES登记试验中国地区所有入选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年随访结束时联合终点事件(包括死亡、新的心肌梗死及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包括患者基础特征及就诊状态、主要治疗措施、用药情况等)之间的关系。方法总结38家医院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人院患者随访至2年的资料,统计自入院至随访结束时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最早出现的时间,并采用生存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48种因素在联合终点事件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自1999年4月至2001年12月共收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资料2294例,平均年龄(62.8±8.3)岁,男性占62.3%,联合终点事件365例,发生率为15.9%。促进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患者就诊心率〉120次/min(HR=2.081,95%CI:1.088~3.979)、住院期间的溶栓(HR=2.342,95%CI:1.528—3.590)及复发性心绞痛(HR=1.313,95%CI:1.033~1.670)、吸烟(HR:1.974,95%CI:1.407~2.769)、高龄(HR=1.037,95%CI:1.025~1.050)及既往心脏病史等。延缓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的保护性因素主要为:就诊时心电图恢复正常,随访期间坚持应用常规药物等。结论我国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就诊病情危重者随访时易发生联合终点事件;反之,正规应用药物治疗对终点事件的发生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动态血压监测中第一小时白大衣现象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建凤 曹杰 +1 位作者 李建新 王丽霞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23-726,共4页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中存在的第1小时白大衣现象及其影响。方法选择2004—2005年门诊和病房住院的患者共626例(其中男性369例,女性257例)年龄范围13~90岁,平均年龄为(55.0±13.7)岁。所有观察对象测量诊室血压,在上午8:30—9:29...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中存在的第1小时白大衣现象及其影响。方法选择2004—2005年门诊和病房住院的患者共626例(其中男性369例,女性257例)年龄范围13~90岁,平均年龄为(55.0±13.7)岁。所有观察对象测量诊室血压,在上午8:30—9:29之间开始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将此期间检测的3次血压平均值作为第1小时血压。结果所有观察对象第1小时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23 h、白天、夜间和最后1 H 的平均水平(P<0.01),在不同年龄、性别组人群中也同样存在此种现象。女性中自大衣现象显著高于男性[第1小时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女性:(9.5±13.4/6.0±7.8)mm Hg(1 mm Hg=0.133 kPa);男性:(5.5±11.9/4.2±7.8)mm Hg,P<0.01],而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血压监测中,普遍存在着明显的第1小时内血压升高的现象,建议在临床上判断血压水平和诊断中,删除第1小时的记录数据,以便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患者的真实血压水平,在临床药物疗效观察评价及科学研究中尤其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监测 便携式 白大衣现象
原文传递
入院血糖水平对糖尿病和非糖尿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刘尧 杨艳敏 +4 位作者 朱俊 谭慧琼 梁岩 刘力生 丽英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90-594,共5页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性分析国际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7446例出现症状12h内STEMI的中国患者,以入院血糖不同水平将已知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患... 目的探讨入院时血糖水平与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观察性分析国际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7446例出现症状12h内STEMI的中国患者,以入院血糖不同水平将已知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患者分组:入院血糖水平〈6.1mmol/L组(2018例),6.1~7.7mmol/L组(2170例),7.8~11.0mmol/L组(1929例),11.1~13.0mmol/L组(465例)和〉13.0mmol/L组(864例),后3组定义为入院高血糖组。分析各组患者30d的病死率。结果在入院高血糖患者中有相当比例无既往的糖尿病史;各血糖水平组内,非糖尿病的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比例均明显低于糖尿病患者。随血糖水平升高,非糖尿病患者病死率呈逐渐增加趋势(血糖〈6.1mmol/L组6.8%,6.1~7.7mmol/L组8.3%,〉13.0mmol/L组18.6%,P〈0.001),而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血糖〈6.1mmol/L组16.7%,6.1—7.7mmol/L组8.2%,〉13.0mmol/L组22.0%,P〈0.001);除显著高血糖(血糖〉13.0mmol/L)外,非糖尿病的高血糖患者病死率高于相同血糖水平的糖尿病患者(均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非糖尿病患者中,随血糖升高死亡危险逐步增加(血糖7.8~11.0mmol/L组:OR=1.85,95%CI:1.45~2.34,P〈0.001;血糖〉13.0mmol/L组:OR=2.69,95%CI:1.97—3.66,P〈0.001);而糖尿病患者中,除显著高血糖组外(血糖〉13.0mmol/L组:OR=3.08,95%CI:1.16—8.17,P=0.024),其他组近期死亡危险均无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与糖尿病患者相比,无既往糖尿病史的STEMI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升高也很常见,但接受治疗的比例较低,并且是与近期预后不良更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糖尿病 预后 死亡率
原文传递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并Ⅱ型右弓右降伴Kommerell憩室壁内血肿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樊晓寒 吴海英 +7 位作者 滕思勇 郑昕 孙立忠 朱俊明 周宪梁 张慧敏 蒋雄京 惠汝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55-756,共2页
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动脉瘤较为少见,动脉瘤容易发生夹层、破裂而死亡。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一组临床表现,猝死发生率较高。我院高血压诊治中心于2... 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动脉瘤较为少见,动脉瘤容易发生夹层、破裂而死亡。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一组临床表现,猝死发生率较高。我院高血压诊治中心于2007年10月收治一例同时患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合并壁内血肿患者,目前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 壁内血肿 憩室 迷走左锁骨下动脉 右位主动脉弓 右位降主动脉 Ⅱ型 肥厚型心肌病
原文传递
氢氯噻嗪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韩运峰 李玉青 惠汝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4-377,共4页
人们习惯于同一种疾病按照相同剂量服用同样的药物,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药物反应(包括疗效及毒性)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人类基因组信息与药物反应之间的关系,利用基因组学信息解答不同个体同一药物反应上存... 人们习惯于同一种疾病按照相同剂量服用同样的药物,但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药物反应(包括疗效及毒性)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人类基因组信息与药物反应之间的关系,利用基因组学信息解答不同个体同一药物反应上存在差异的原因,是药物治疗学向个体合理用药发展的结果,也是药理学在分子基因水平上阐明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代谢转运机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基因组学 氢氯噻嗪 个体差异 药物反应 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不良反应 人类基因组 药物治疗学
原文传递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张伟丽 宋雷 +3 位作者 陈宇 刘继斌 吴永健 惠汝太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51-256,共6页
不同患者对许多心血管病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存在较大差异。患者的生理状态(如年龄、性别、种族、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环境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以及遗传多态性是产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 不同患者对许多心血管病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存在较大差异。患者的生理状态(如年龄、性别、种族、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环境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以及遗传多态性是产生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的目标是发现这些影响药物反应的遗传因素,阐明不同个体的药物反应(有效性和不良反应)差异,最终针对个体基因型指导个体化用药。本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纤溶剂、抗凝剂、β阻滞剂)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总结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基因组学 急性冠脉综合征 遗传多态 个体化医疗模式
原文传递
如何做好全基因组及候选基因病例/对照关联研究
8
作者 惠汝太 孙凯 张伟丽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78-380,共3页
基因型与表型关联研究(genotype—phenotype associationstudy)目前采取的策略主要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与候选基因关联研究。我们所说的表型是指某种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或人体本身具有的一些特征或生理生化指标等,如身高、体重、血脂... 基因型与表型关联研究(genotype—phenotype associationstudy)目前采取的策略主要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与候选基因关联研究。我们所说的表型是指某种疾病所表现出的症状或人体本身具有的一些特征或生理生化指标等,如身高、体重、血脂、血糖、血压、心肌梗死等。根据“常见病多基因变异”的理论,上述研究策略可能会帮助我们找到多基因复杂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的病因,阐明相同疾病为何临床表现不同,相同疾病为何对治疗的反应(疗效,副作用)各异的原因,为建立预测、预警、预防的个体化医学体系储备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 基因病例 候选 多基因变异 生理生化指标 复杂疾病 基因关联 心肌梗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