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地区55例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检测与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卢超霞 高峡 +8 位作者 王金玮 张梅 朱宏文 孙婧 肖继芳 杨威 赵秀丽 齐展 张学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2期2971-2976,共6页
目的了解河北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该地区PAH基因的突变谱及突变特点。方法联合应用PAH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一内含子交界区扩增测序和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方法,对2007年9月... 目的了解河北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该地区PAH基因的突变谱及突变特点。方法联合应用PAH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一内含子交界区扩增测序和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09年7月就诊的55例来自河北地区的PKU患者进行PAH基因点突变和拷贝数改变的检测。对发现大片段缺失的个体,用跨越断裂位点(Gap)-PCR-测序方法确定断裂点精确位置。结果110个PAH等位基因中检出突变等位基因108个,突变检出率为98.2%。共发现PAH基因突变41种,涉及11个外显子,包括错义突变24种、无义突变7种、剪接位点突变7种、小的缺失1种和大片段缺失2种,其中4种错义突变(P.Pr0147Leu,P.Gly289Arg,P.Phe392Ser,P.Ile421Thr)和2种大片段缺失突变(-4163_-406del和-1932一十3402del)为国际首次报道。55例患者中以下3种突变所占比例最高:P.Arg243Gln(12.7%)、e.611A〉G(11.8%)和c.1197A〉T(9.1%)。结论中国河北地区PKU患者中PAH基因的突变分布广泛;突变类型大部分为单碱基替换,但是大片段缺失也占一定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突变谱 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
原文传递
糖原累积病Ⅱ型(Pompe病)17例临床特点和转归 被引量:12
2
作者 张寒冰 张为民 +2 位作者 仇佳晶 孟岩 邱正庆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15-419,共5页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糖原累积病Ⅱ型(Pompe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酶学确诊的糖原累积病Ⅱ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设计临床调查表进行电话随访,总结归纳临床和转归特点。结果17例糖原累积病Ⅱ型患者中,... 目的总结分析国内糖原累积病Ⅱ型(Pompe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疾病转归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酶学确诊的糖原累积病Ⅱ型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设计临床调查表进行电话随访,总结归纳临床和转归特点。结果17例糖原累积病Ⅱ型患者中,4例为婴儿型,生后2-6个月发病,均有肌酶升高和心脏受累,伴或不伴呼吸肌受累。4例均未进行治疗。其余13例为晚发型,发病年龄2-22岁,均有肌酶升高。其中11例以肌肉无力起病,2例表现为呼吸肌受累,2例表现为脊柱侧弯,1例表现为肌酶高伴肝功能异常。除3例曾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外,其余10例未接受相关治疗。全部患者仪-1,4-葡萄糖苷酶活性数值均低于正常人10%以下;14例行病理肌活检检测,9例提示糖原累积病Ⅱ型;10例行基因检测,6例检测到2个致病突变。成功电话随访12例,随访率70%。婴儿型4例中,3例在3岁之内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1例目前1岁7个月。成功随访的晚发型8例中,4例于发病3-5年死亡,均死于呼吸衰竭,存活的4例中3例自觉肌肉无力症状加重,1例自住院时使用呼吸机治疗,至今病情无明显改变。12例随访者中7例死亡,总死亡率58%。结论糖原累积病Ⅱ型在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婴儿型表现为全身性肌肉无力,心脏受累明显,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晚发型以慢性进行性肌肉无力,呼吸功能不全为主。经α-1,4-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肌肉活检以及基因检测诊断。患者的预后与发病年龄、有无呼吸肌受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原累积病Ⅱ型 Pompe病 临床转归
原文传递
Wolcott—Rallison综合征一例报告及其EIF2AK3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3
3
作者 丰岱荣 孟岩 +3 位作者 赵时敏 施惠平 王炜辰 黄尚志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1-305,共5页
目的报道一例Wolcott—Rallison综合征患儿,研究患儿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激酶-3基因(eukaryoticinitiation factor 2α kinase3,EIF2AK3)的突变情况,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 目的报道一例Wolcott—Rallison综合征患儿,研究患儿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激酶-3基因(eukaryoticinitiation factor 2α kinase3,EIF2AK3)的突变情况,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基因诊断与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生化检查及骨骼x线检查并做出临床诊断;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组DNA,针对EIF2AK3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应用降落聚合酶链式反应(Touch—downPCR)扩增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外显子一内含子交界区,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1)9岁4个月男性患儿,身高108cm,智力相当于6岁儿童发育水平;出生3个月时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正规胰岛素治疗后空腹血糖常高于11.0mmol/L,最高达23.5mmol/L;面容异常;肝脏于肋下5cm,剑突下2cm;骨骼畸形,x线提示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2)患儿EIF2AK3基因的外显子8中检测到n1408—1409insT(P.S470FfsX7)杂合突变,外显子9中检测到c.1596T〉A(P.C532X)杂合突变,2个突变位点分别在患儿母亲和父亲的基因中得到验证。结论Wolcott—Rallison综合征临床特点:新生儿或婴儿早期发生的1型糖尿病,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多系统损伤;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与生化、物理检查,对致病基因EIF2AK3进行突变检测是诊断Wolcott—Rallison综合征的可靠方法。E1F2AK3基因c.1408_1409insT与C.1596T〉A是导致该患儿出现Wolcott—Rallison综合征表型的致病突变,患儿为EIF2AK3基因突变的遗传复合体,这2个突变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属新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cott—Rallison综合征 基因 EIF2AK3 糖尿病 1型 骨软骨发育不良
原文传递
应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检测染色体7q36区域的DNA拷贝数突变 被引量:8
4
作者 马芬 吴凤霞 +4 位作者 李宁 柳青 杨威 张学 孙森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6-339,共4页
目的 应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结合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PCR)技术,进行致病性DNA拷贝数变异的精细定位研究。方法以一个定位于染色体7q36的中国人遗传性三节拇指多并指综合征伴随Ⅳ型并指家系中的一例患者为... 目的 应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结合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PCR,qPCR)技术,进行致病性DNA拷贝数变异的精细定位研究。方法以一个定位于染色体7q36的中国人遗传性三节拇指多并指综合征伴随Ⅳ型并指家系中的一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外周血标本,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Affymetrix Genome-Wide Human SNP Array6.0芯片,将基因组DNA纯化,经过酶切、连接、扩增、标记、杂交、染色和扫描等步骤后得到原始数据,应用Affymetrix Genotyping Console3.0软件进行拷贝数分析。在经芯片分析所确定的重复范围内设计引物,采用qPCR方法进行验证,并进一步缩小断端范周、精确重复区域范围。结果将患者重复区域两断端范围由原来的113kb和33kb分别缩小到5.4kb和1.8kb,致病性DNA重复范围由原来的291~437kb精确至379~387kb。结论应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芯片联合qPCR技术可以实现对DNA拷贝数突变的精确、可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FYMETRIX SNP芯片 荧光定量PCR DNA重复
原文传递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二例基因突变检测及产前诊断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新宁 魏珉 +4 位作者 施惠平 邱正庆 姚凤霞 孟岩 张为民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6-310,共5页
目的对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病例进行基因检测,对再孕母亲进行产前诊断。方法用酶学检测方法确诊2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先证者;采用PCR扩增技术结合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2例先证者血液及其再孕母亲羊水细胞中IDUA基因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 目的对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病例进行基因检测,对再孕母亲进行产前诊断。方法用酶学检测方法确诊2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先证者;采用PCR扩增技术结合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2例先证者血液及其再孕母亲羊水细胞中IDUA基因外显子及其两侧内含子。结果在2例经酶学检测确诊的先证者中共检测出4种基因突变:P.L238R、c.883InsC、c.531InsT、P.L346R,2种为插入突变,2种为错义突变。在先证者1母亲羊水细胞IDUA基因中未发现致病基因突变,羊水细胞中[DUA酶活性为9.0nmol/(h·mg蛋白);在先证者2母亲羊水细胞IDUA基因中检测到与先证者相同的两个致病突变,羊水细胞中IDUA酶活性为0.5nmol/(h·mg蛋白)。结论从黏多糖贮积症Ⅰ型先证者发现的4种突变中,P.L346R为已知突变,P.L238R,e.883Insc,c.531InsT为首次发现的新突变。胎儿1未获得与先证者相同致病基因,为正常胎儿。胎儿2获得与先证者相同致病基因,为受累胎儿。产前基因诊断结果与酶学产前诊断结果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产前诊断 基因 突变 IDUA基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