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头部CT扫描检出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与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洪涛 张振馨 +5 位作者 高山 温洪波 王子时 肖新华 刘爱民 徐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5-35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头CT扫描检出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与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两病例组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在两病例组间分布的差异。方法对一个有2085例的回顾性出生队列研究人群中所检出的52例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49例无症状腔隙性脑梗... 目的探讨经头CT扫描检出的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与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两病例组的危险因素以及危险因素在两病例组间分布的差异。方法对一个有2085例的回顾性出生队列研究人群中所检出的52例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49例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分别与1908例非脑血管病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然后在两病例组间进行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以及两病例组间危险因素数量的比较分析。结果Logis-tic多元回归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酗酒、卒中家族史、颅内动脉狭窄是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年龄、高血压、吸烟是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比较显示糖尿病、颅内动脉狭窄在两病例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0.002)。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组的危险因素数量多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组(P=0.009)。结论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与无症状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存在差异,血管机制可能也有不同,糖尿病和颅内动脉狭窄更多见于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病例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 有症状非腔隙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比较研究
下载PDF
胎儿宫内发育与成年期脑血管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洪涛 张振馨 +6 位作者 温洪波 王子时 肖新华 徐涛 刘爱民 盖铭英 曾毅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19-624,共6页
目的在一个中国人群中分析胎儿宫内发育与成年期脑血管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历史回顾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1921—1941、1948-1954年出生的2085名出生队列人群为研究对象。从产科病历获得他们与宫内发育有... 目的在一个中国人群中分析胎儿宫内发育与成年期脑血管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历史回顾性研究方法,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1921—1941、1948-1954年出生的2085名出生队列人群为研究对象。从产科病历获得他们与宫内发育有关的围产资料,通过对该人群临床体检和问卷调查,综合病史、体检、血生化检查、头颅CT扫描等方法诊断脑血管病病例以及成年期脑血管病危险因子;分别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测量宫内发育与调查时点现患脑血管病之间的关联强度,探讨胎儿宫内发育状况与成年期脑血管病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共检出128例(6.1%)脑血管疾病患者,其中脑梗死68例,脑出血9例,无症状性脑梗死5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脑血管病组出生体重、出生头围均低于未患病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性别、孕周、出生时父亲职业等其他围产资料以及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超重、吸烟、文化程度等成年期危险因子后,出生体重按连续计量资料进入多因素分析模型,出生体重每增加1kg,成年期脑血管病患病风险下降67%(OR=0.33,95% CI 0.17-0.62);出生体重按等级计数资料进入多因素分析模型,2500~3000g组脑血管病患病风险较3001—3500g对照组增加86%(OR=1.86,95% CI 1.14~3.00,该组患病率8.7%);而3500g以上组患病危险则较对照组下降68%(OR=0.32,95%C10.13~0.77,该组患病率2.4%),出生头围和其他围产资料与成年期脑血管病之间未见到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提示高年龄、高血压病、超重等成年期危险因子也是本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与国外类似流行病学研究结果一致,在首次对一个中国出生队列人群研究中同样发现,以低出生体重为标志的宫内发育迟缓与成年期脑血管病患病风险存在相关性;低出生体重(2500~3000g)是成年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出生体重(〉3500g)是成年期脑血管病的保护因素。高年龄、高血压病、超重等成年期因子也是本组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发育 出生体重 脑梗死 脑出血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