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克隆羊技术及其在肿瘤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章静波 《中国肿瘤》 CAS 1997年第5期9-10,共2页
关键词 克隆羊技术 肿瘤 应用 可能性
下载PDF
中国人的有丝分裂染色体组型 被引量:3
2
作者 吴旻 凌丽华 《解剖学报》 CAS 1966年第3期326-340,共15页
人类细胞遗传学在近九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涉及的领域已经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放射损伤的机制和效应以及某些先天性生长、发育异常的诊断和发生机制等几个当前医学科学中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问题。1956年 Tjio 和 Le... 人类细胞遗传学在近九年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它涉及的领域已经有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放射损伤的机制和效应以及某些先天性生长、发育异常的诊断和发生机制等几个当前医学科学中具有迫切现实意义的问题。1956年 Tjio 和 Levan 首先发现了人类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2n=46,纠正了廿年中很少遭到怀疑的2n=48的错误结论,成为人类细胞遗传学发展中的一个新里程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着丝点染色体 短臂 有丝分裂染色体 缢痕 染色体臂 染色体组型 双着丝点 间接分裂 中国人
下载PDF
鸡胚胚盘外胚层对诱导的反应能力的实验分析
3
作者 薛社普 宁爱兰 宗书东 《解剖学报》 CAS 1965年第1期1-12,共12页
将4期原结或原条小块(平均为0.3—0.4平方毫米)分别作卵内移植至5、6、7、8期胚盘的原结前区(预定头区),原结区及原条区(预定躯干区)等不同平面的左侧或右侧外胚层下,在手术后6—30小时内的不同间隔时间取材观察,分析外胚层反应能力的... 将4期原结或原条小块(平均为0.3—0.4平方毫米)分别作卵内移植至5、6、7、8期胚盘的原结前区(预定头区),原结区及原条区(预定躯干区)等不同平面的左侧或右侧外胚层下,在手术后6—30小时内的不同间隔时间取材观察,分析外胚层反应能力的区域性差异及其与胚龄的关系。所得结果简述如下:1.鸡胚5、6、7、8期胚盘外胚层对原结或原条移植块的诱导呈现不同的反应状态。5—6期胚盘均有神经反应能力,形成分化程度不同的神经组织。7期胚盘除个别标本外,几乎完全丧失神经反应能力,8期胚盘已完全丧失神经反应能力,只出现外胚层板状增厚反应。表明随宿主胚龄的增高,外胚层的反应能力相应下降以至于全部丧失。2.神经反应能力终止于第6期末期或第6—7期之间。6期胚盘的前后区均仍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反应能力,7期胚盘除原结前区(预定头区)外胚层似仍有微弱的反应外,已基本丧失神经反应能力。到8期早期,外胚层板状增厚反应能力亦告消失。3.胚盘外胚层对诱导的神经反应能力,随胚龄的增高而逐渐出现了区域性差异,5—6期胚盘预定头区外胚层的神经反应能力较高,向后有沿头—尾轴逐渐成梯度递减的趋向。胚盘左右侧外胚层的反应能力无显著差别。4.本文还就胚壁内胚层对原结诱导的可能反应予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胚层 宿主 原结 胚龄 头区 上胚层 亨氏结 反应能力 胚盘 实验分析
下载PDF
大仓鼠(Cricetulus triton)的有丝分裂染色体组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旻 蔡有余 《解剖学报》 CAS 1980年第1期109-112,共4页
对大仓鼠的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和测量,确定其染色体数为2n=28,常染色体第1~11对为长度渐减的末端着丝点染色体,第12和13对为异常小的亚中央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在雄性为X Y,雌性为X X,亚端着丝点的X染色体和亚中央着丝点的Y染... 对大仓鼠的有丝分裂染色体进行了分析和测量,确定其染色体数为2n=28,常染色体第1~11对为长度渐减的末端着丝点染色体,第12和13对为异常小的亚中央着丝点染色体;性染色体在雄性为X Y,雌性为X X,亚端着丝点的X染色体和亚中央着丝点的Y染色体在形态和大小上极易互相鉴别,并与所有的常染色体均迥然不同。上述染色体特征可能使大仓鼠在体细胞遗传学和遗传工程的实验研究中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臂比 常染色体 Cricetulus triton 染色体组型 大仓鼠 有丝分裂 间接分裂
下载PDF
在组织培养中几种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组织化学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夐婧 张作干(指导) 《解剖学报》 CAS 1959年第3期139-152,共14页
历年来已有很多文献记载肿瘤组织和癌变组织的组织化学观察,但用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培养中的细胞,资料比较少,观察培养中的癌瘤细胞则更少。Biesele[1]与Marcuse[2]曾利用组织培养的单层细胞这一有利条件来比较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内酶... 历年来已有很多文献记载肿瘤组织和癌变组织的组织化学观察,但用组织化学方法来观察培养中的细胞,资料比较少,观察培养中的癌瘤细胞则更少。Biesele[1]与Marcuse[2]曾利用组织培养的单层细胞这一有利条件来比较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内酶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硷性磷酸酶 正常细胞 人胚 新解 癌瘤 新鲜羊膜 去氧核糖核酸 软骨肉瘤 结缔组织肿瘤 瘤细胞 第一代 化学观察 颗粒分布 硫氢基
下载PDF
肿瘤细胞株的自发的及射线引起的不正常分裂 被引量:1
6
作者 潘琼婧 《解剖学报》 CAS 1964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利用培养的人肿瘤细胞株(自骨软骨肉瘤分离的515纯株),在装有小片的卡氏瓶内进行连续培养。培养24小时后,细胞经Co^(60)照射或与放射性同位素P^(32)接触处理后的细胞继续进行培养。不经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每天各取一瓶细胞,用Carnoy... 利用培养的人肿瘤细胞株(自骨软骨肉瘤分离的515纯株),在装有小片的卡氏瓶内进行连续培养。培养24小时后,细胞经Co^(60)照射或与放射性同位素P^(32)接触处理后的细胞继续进行培养。不经处理的细胞作为对照。每天各取一瓶细胞,用Carnoy固定液固定,Feulgen染色,连续七至九天。在染色片中计算分裂指数、正常分裂与不正常分裂百分数。从五批不经处理的培养细胞得出其逐日分裂指数平均在1.5%至2.5%之间。在逐日取片的标本中,都出现有各种类型的不正常分裂,如中期有落后染色体、后期有落后染色体、后期桥、不均等分等、多极、多极有落后染色体染色体断裂以及染色体粘连等。不正常分裂百分数随着培养时间增长而增多,主要表现在中期有落后染色体的不正常分裂相增多。培养细胞经1000伦琴Co^(60)照射或5微居里P^(32)接触后,细胞分裂暂时受到抑制后分裂指数增高并超过对照组,然后又下降,但P^(32)接触后继续培养的细胞,其分裂指数曲綫波动情况没有Co^(60)照射后明显。Co^(60)照射后的不正常分裂主要为染色体断裂,而P^(32)接触后所出现的大多为染色体粘连成块。在正常连续培养与用不同射綫影响下都出现较多的不正常分裂,但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影响不正常分裂的原因曾加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断裂 培养过程 波动情况 培养细胞 染色体畸变 分裂指数 多极
下载PDF
鸡胚造血器官的正常发生
7
作者 程廷楷 薛社普(指导) 《解剖学报》 CAS 1962年第2期185-202,共18页
一、序言鸡胚最早的造血地点是在孵育第17—18小时的胚盘后端胚壁血管区^([1,2,3,4,5])。该区随着胚体的发育,逐渐演变成为卵黄囊的一部分,同时造血活动逐渐显著,在血管外的造血灶逐渐增多,成为胚胎最早的造血器官。
关键词 造血器官 白髓 脾脏 白血球 白细胞 淋巴球 鸡胚
下载PDF
关于线粒体及动质来源的一些电子显微镜观察
8
作者 张作干 马惠云 《解剖学报》 CAS 1964年第3期241-248,共8页
在11天小白鼠胚胎肢芽尖端增厚外胚层细胞,经过1%锇酸Veronal缓冲液,pH7.6,固定,1%氢氧化铅染色的电子显微镜照相中显示在细胞貭基貭中,在核朊粒群落之间出现0.013—0.07μ的致密微体,中有纵纹,过渡到0.07—0.1μ的卵圆微体时已明显的... 在11天小白鼠胚胎肢芽尖端增厚外胚层细胞,经过1%锇酸Veronal缓冲液,pH7.6,固定,1%氢氧化铅染色的电子显微镜照相中显示在细胞貭基貭中,在核朊粒群落之间出现0.013—0.07μ的致密微体,中有纵纹,过渡到0.07—0.1μ的卵圆微体时已明显的呈綫粒体结构,中有嵴数条,长大0.13—0.20μ时和这一时期这种细胞的綫粒体完全相同了。用1.2%过锰酸钾固定的小白鼠19天胚胎的小肠绒毛上皮,有0.09μ的小泡过渡到显然是綫粒体结构,0.3—0.5μ的小体。成长的绒毛上皮綫粒体直径约为1μ。动貭的形成过程是弥散的核朊粒排成环状或双行的群落,就地出现膜而成有粒小泡和有粒小管,再扩大合并成为有粒内貭网或动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鼠 胚胎 增厚 微体 过氧化体 动质 肢芽 外胚层 上胚层 电子显微镜 电镜 致密 溶酶体
下载PDF
Rous肉瘤病毒引起鸡胚内脏病变的组织化学观察
9
作者 薛社普 梁德才 《解剖学报》 CAS 1965年第3期314-323,共10页
一、序言Rous和Murphy等[1,2]曾将Rous肉瘤组织及上清液接种至鸡胚胚膜及胚内,引起肝,心,胃及胸腔壁长瘤及肝脏出血。以后Keogh[3]报导Rous肉瘤活细胞于接种至鸡胚尿囊绒毛膜(CAM)后引起肝及肺产生大小瘤块;Okar-Blom[4]及Karnofsky等[5... 一、序言Rous和Murphy等[1,2]曾将Rous肉瘤组织及上清液接种至鸡胚胚膜及胚内,引起肝,心,胃及胸腔壁长瘤及肝脏出血。以后Keogh[3]报导Rous肉瘤活细胞于接种至鸡胚尿囊绒毛膜(CAM)后引起肝及肺产生大小瘤块;Okar-Blom[4]及Karnofsky等[5]分别将病毒注入胚膜均能引起胚胎肝脏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 肉瘤病毒 Rous 病变过程 内脏病变 纤维细胞 鸡胚尿囊 血管内皮细胞 酸性粘多糖 标本 鸡胚 细胞核 核(细胞学) 化学观察
下载PDF
小白鼠十二指肠绒毛上皮细胞在出生前、出生后喂奶、饥饿及重喂时的一些电子显微镜观察
10
作者 张作干 马惠云 《解剖学报》 CAS 1965年第3期301-308,310-313,共12页
用出生前及出生后喂奶、饥饿、饥饿后重喂的小白鼠,取12指肠固定在1%锇酸凡罗那缓冲液,pH7.4,0—4℃,部分用过锰酸钾固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丁酯包埋,Niklowitz超薄切片机切片,SEMⅢ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绒毛上皮细胞对于小白鼠出生前及出生... 用出生前及出生后喂奶、饥饿、饥饿后重喂的小白鼠,取12指肠固定在1%锇酸凡罗那缓冲液,pH7.4,0—4℃,部分用过锰酸钾固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丁酯包埋,Niklowitz超薄切片机切片,SEMⅢ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绒毛上皮细胞对于小白鼠出生前及出生后的不同生理情况的改变。出生前的小肠绒毛细胞的纹缘比较薄,微绒毛比较短而松,已存在基部间的内陷及终网的泡。内质的核朊粒及有粒内质网比出生后多,部分有粒内质网包绕在线粒体的一侧。线粒体球状,其嵴放射形。无粒内质网泡较少。高尔基体无大泡,不含脂滴。出生后饱食的材料表明微绒毛加长加密,内陷及络网泡略显增多,有相通合并现象,故向内渐大;未见含有脂滴,但部分的泡可含絮状物。饱食后仍有部分未扩张的终网泡及内质泡呈管状或扁形。内质泡往往含絮状物或脂滴。细胞远端的线粒体杆状,其嵴三、五成组斜向中央,各组方向略有不同。胞质基质中多致密小粒,外无膜,沿泡间及线粒体间向内排列成行。出生哺乳后和母体分离8小时的绒毛上皮细胞的内陷及终网泡未见减少,有的细胞的高尔基体及细胞间隙有大脂滴,可见此时尚在吸收脂肪,部分内质泡含絮状物。在饥饿12小时后重喂的标本,内陷及终网泡无明显改变。个别标本的络网泡及远侧无粒内质泡含中度致密物质,但向内渐见聚合成小滴。靠近两侧胞膜附近有高尔基体及无粒内质泡和其细胞间隙一样含有粒较小亦较致密的脂粒。胞质内的无粒内质泡显著增多,有的含小脂滴,有的似无物。有粒内质网稍见增多。简单的介绍了微绒毛、终网、溶酶体、闭锁堤及胞膜褶迭情形。讨论了脂肪吸收的机制及高尔基体与脂肪吸收的关系,并就本材料提出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鼠 脂滴 内质网 线粒体 粒线体 微绒毛 高尔基体 高尔基复合体 细胞间隙 电子显微镜 电镜 出生后 二指 出生前
下载PDF
鸡胚胚盘不同区域对原结诱导的区域性反应
11
作者 宁爱兰 宗书东 薛社普 《解剖学报》 CAS 1965年第3期324-331,共8页
一、绪言Spemann[1]曾将蝾螈胚的躯干诱导者(晚期原口背唇)移植至宿主(早原肠胚)的预定头区诱导出头部结构。庄孝僡[2]利用新鲜的成体蝾螈肝和小鼠肾组织作为诱导物,移植至蝾螈原肠胚的不同平面区域(头区、心区、前躯干区和后躯干区)的... 一、绪言Spemann[1]曾将蝾螈胚的躯干诱导者(晚期原口背唇)移植至宿主(早原肠胚)的预定头区诱导出头部结构。庄孝僡[2]利用新鲜的成体蝾螈肝和小鼠肾组织作为诱导物,移植至蝾螈原肠胚的不同平面区域(头区、心区、前躯干区和后躯干区)的腹侧面,并与离体外胚层诱导的外植实验进行对照比较,发现脑、眼、鼻等头部结构的出现率沿宿主的头尾轴方向递减,而前肾、肌肉等躯干结构则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性 原结 亨氏结 胚盘 反应能力 上胚层 外胚层 第二头 宿主 区域分化
下载PDF
小白鼠胚胎肢芽尖端增厚外胚层及其邻近普通外胚层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12
作者 张作干 马惠云 《解剖学报》 CAS 1964年第1期1-22,共22页
用小白鼠胚胎阴栓日龄11—13天的前肢芽和后肢芽,锇酸固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甲基丙烯酸丁酯包埋,在SEMⅢ型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肢芽尖端增厚外胚层、邻近普通外胚层及间充质细胞。部分材料用过锰酸钾固定或锇酸固定后氢氧化铅染色。各种细... 用小白鼠胚胎阴栓日龄11—13天的前肢芽和后肢芽,锇酸固定,甲基丙烯酸甲酯及甲基丙烯酸丁酯包埋,在SEMⅢ型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肢芽尖端增厚外胚层、邻近普通外胚层及间充质细胞。部分材料用过锰酸钾固定或锇酸固定后氢氧化铅染色。各种细胞相互比较的结果如下:1.两种外胚层的高尔基体极相似,均由小泡及小管组成,无大泡,横切时成为成群的小泡。普通外胚层细胞的高尔基体呈S形,增厚外胚层的马蹄形。2.线粒体在普通外胚层卵圆形或圆形,嵴不整齐。增厚外胚层的线粒体在浅层细胞少,结构与普通外胚层相似,但愈至深层则细长的线粒体愈多。细长线粒体的嵴较密,亦较整齐,与表面垂直,基貭亦较致密。在尖端增厚外层细胞见到由胞质新形成的小泡过渡到小圆的线粒体。3.无论在普通外胚层下或在尖端增厚外胚层下的间充质细胞,其线粒体的形状和结构相同,都是圆或卵圆,嵴少而靠近表面作半月状,内室大,基貭密度低,属比较原始的胚胎型。4.嗜碱质在两种外胚层及间充貭细胞均以弥散的核朊粒为主,由5—10余粒组成小群落。这些群落在尖端增厚外胚层较大、较密,粒亦较多。普通外胚层细胞的有粒内貭网或动貭较间充貭为多,二者均系胚胎型,是分散的小泡或小管。尖端增厚外胚层的动貭有独特形态,即池的一端扩张成大泡,内含网状致密物,显然含有较多的,要不是特异的蛋白貭。这种扩张动貭对于胚胎分化及诱导的关系曾加讨论。5.动质的形成有证据表明是先从核朊粒群落出现膜成为动貭小泡或小管,再并合成较大的小泡和较长的小管。6.增厚外胚层细胞的另一特点是比较普逼的存在着形状、大小及密度不同的致密体。有的完全致密,有的泡状,有的是二者的混合体,有的界限清楚,有的处于分散状态。在形态上类似溶酶体和卵子的多泡体。内含类似核朊粒的致密粒、退化线粒体及动质膜。这些致密体和细胞膜、核膜及高尔基体未显有何关系。基膜及细胞膜完好。未见增厚外胚层细胞有排出、吞食或饮液现象,亦未见致密体排至中胚层,故认为这些致密体起于胞貭。对于分化诱导关系曾提出讨论。7.细胞核及核膜在三种细胞未见有显著不同。核膜有孔,其外膜可与动貭膜相连,核仁小,紧靠核膜,未见有排出现象。氢氧化铅染色的标本有时显示染色貭有微丝,这在胞貭核朊粒群落亦可出现。8.细胞膜完整,比较直,膜的内侧有一层致密物貭,无桥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胚层 亚显微结构 上胚层 细胞超微结构 增厚 肢芽 胚胎 小白鼠 电镜 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Rous病毒感染鸡胚尿囊绒毛膜后引起瘤性生长的核酸及酸性粘多糖的组织化学观察
13
作者 薛社普 梁德才 宁爱兰 《解剖学报》 CAS 1964年第1期23-35,共13页
一、序言利用鸡胚尿囊绒毛膜(CAM)繁殖Rous肉瘤病毒和作生物学分析过去已累积了不少资料。Murphy和Rous第一个将Rous[1]肉瘤组织及上清液接种至鸡胚胚膜和胚内,发现病毒主要作用于中胚层细胞而引起瘤性生长。
关键词 中胚层 核仁 RNA 粘多糖 核酸 Rous 染色反应 病毒感染 鸡胚尿囊 化学观察
下载PDF
小白鼠卵巢的组织化学变化的初步观察
14
作者 于一 张作干(指导) 《解剖学报》 CAS 1959年第3期120-138,共19页
序言由于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刺激人们研究不同生理状态下组织细胞内化学物质的改变,因而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动情周期中生殖器官的组织化学改变。在卵巢方面,有Vincent[1]研究了发育中大白鼠卵巢的核酸的分布,指出在迅速生长的卵细胞及输... 序言由于组织化学技术的发展,刺激人们研究不同生理状态下组织细胞内化学物质的改变,因而有许多学者研究了动情周期中生殖器官的组织化学改变。在卵巢方面,有Vincent[1]研究了发育中大白鼠卵巢的核酸的分布,指出在迅速生长的卵细胞及输卵管伞部有大量核酸,核酸扩散到周围组织中可诱导附近组织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鼠 泡膜 糖元 酶反应 糖原 性腺 卵巢 动情期
下载PDF
X-射线对于脾脏和淋巴结的组织化学的影响
15
作者 张汝亭 《解剖学报》 CAS 1959年第1期11-25,共15页
机体的血液系统和造血器官,对于X-射线的作用极为敏感。按多数学者的资料,在血液成分中,淋巴细胞是最敏戚。不仅成熟的淋巴细胞,连淋巴器官(淋巴结和脾脏)也对于放射能最敏感。Tullis[1]认为全身照射后淋巴成分的破坏或损伤,引起机体免... 机体的血液系统和造血器官,对于X-射线的作用极为敏感。按多数学者的资料,在血液成分中,淋巴细胞是最敏戚。不仅成熟的淋巴细胞,连淋巴器官(淋巴结和脾脏)也对于放射能最敏感。Tullis[1]认为全身照射后淋巴成分的破坏或损伤,引起机体免疫生物学保护本能的降低是造成动物全身中毒和死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脏 小白鼠 胞核 硫氢基 硷性磷酸酶 脾小体
下载PDF
骨软骨肉瘤单细胞纯株(515株)的建立
16
作者 陈泉光 何申 +2 位作者 潘琼婧 白月清 张作干(指导) 《解剖学报》 CAS 1963年第4期327-332,共6页
近年以来,哺乳动物细胞的离体培养,愈来愈多地引起形态、生化和生理各个不同方面研究者的注意。由于高等动物体内组织器官相互作用的复杂条件,细胞的某些特性很难于进行研究,而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这些研究便成为可能。但是,通常认为形... 近年以来,哺乳动物细胞的离体培养,愈来愈多地引起形态、生化和生理各个不同方面研究者的注意。由于高等动物体内组织器官相互作用的复杂条件,细胞的某些特性很难于进行研究,而在离体培养的条件下,这些研究便成为可能。但是,通常认为形态上一致的一个细胞株,毕竟是由混杂存在于原始移植块的多种细胞生长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肉瘤 陈泉 结缔组织肿瘤 血浆凝块 胰酶消化
下载PDF
培养细胞的核仁与核仁周异染色质在分裂间期的变化
17
作者 潘琼婧 张作干(指导) 《解剖学报》 CAS 1964年第1期46-58,共13页
利用长期培养的人肿瘤细胞株,在相差显微镜的连续观察下,测定细胞的分裂时间、一代时间以及其在间期所处的时间。并用Feulgen和May-Grunwald Giemsa分别染色的材料,观察分裂间期各阶段的核仁与核仁周异染色质的变化。细胞分裂后子细胞... 利用长期培养的人肿瘤细胞株,在相差显微镜的连续观察下,测定细胞的分裂时间、一代时间以及其在间期所处的时间。并用Feulgen和May-Grunwald Giemsa分别染色的材料,观察分裂间期各阶段的核仁与核仁周异染色质的变化。细胞分裂后子细胞内出现数量较多的核仁,以后数量逐渐减少,而体积则逐渐增大,并有合并趋势。核仁周异染色貭随分裂后间期时间的长短而有变化。核仁周的Feulgen阳性反应物貭从形成薄层、颗粒状或半圈形,增多到核仁周的宽圈,甚至复盖于整个核仁。碱性磷酸酶在核仁区的分布,在细胞刚分裂后布满于整个核仁,随后与DNA的分布一致,主要出现于核仁周的异染色貭区域。衰老培养、缺营养培养与Co射线影响后,细胞不进行分裂或分裂相大为减少,核仁周异染色貭亦减少。照射后的细胞继续培养,在出现大量分裂相前,核仁周异染色貭增加。以C-甘氨酸结合细胞,同位素自显术显示射迹颗粒,发现它们首先出现于核仁周,随着结合时间的增长,核仁内的颗粒增加,而且核仁区的颗粒数随着核仁周异染色貭的增多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仁 碱性磷酸酶 异染色质 培养细胞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