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细胞临床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7
1
作者 何萍 程涛 郝莎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0年第3期290-294,共5页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和成体干细胞(adultstemcell,ASC);根据干细胞发育潜能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如E...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为多种功能细胞。根据干细胞所处的发育阶段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和成体干细胞(adultstemcell,ASC);根据干细胞发育潜能可分为全能干细胞(如ESC)、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stem cells,PSCs)和单能干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神经干细胞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多能干细胞 发育潜能 神经干细胞 胚胎干细胞 多向分化潜能 成体干细胞 发育阶段
下载PDF
生物活性材料Col-Tgel对人组织干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尹秀秀 胡林萍 +2 位作者 朱才英 张孝兵 程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540-1546,共7页
背景:虽然传统的人干细胞二维平面培养体系操作简便,但并不能真正模拟体内的三维生理微环境,不利于进行人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研究。目的:为构建一种可为细胞生长增殖提供类似于体内生理环境的三维培养体系,观察生物材料Col-Tgel对人造血... 背景:虽然传统的人干细胞二维平面培养体系操作简便,但并不能真正模拟体内的三维生理微环境,不利于进行人干细胞生物学行为研究。目的:为构建一种可为细胞生长增殖提供类似于体内生理环境的三维培养体系,观察生物材料Col-Tgel对人造血干细胞和人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1)体外共培养实验:三维培养组,将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脐带CD34^+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于生物材料Col-Tgel中;单独培养组,将人脐血CD34^+细胞培养于生物材料Col-Tgel中;二维培养组,将绿色萤光蛋白标记的人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脐血CD34^+细胞共培养于transwell小室;对照组,常规培养人脐血CD34^+细胞。培养3 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CD34^+CD38-CD45RA-CD90^+细胞比例,同时对直接接触培养组进行原位免疫荧光染色;(2)体内移植实验:采用X射线照射NOD/SCID小鼠,照射后24 h分2组治疗,实验组于胫骨骨髓腔移植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材料Col-Tgel溶液,对照组移植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间充质干细胞-PBS溶液,移植3 d后进行移植侧胫骨标本双光子/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与结论:(1)体外实验:三维培养组CD34^+CD38-CD45RA-CD90^+细胞扩增倍数为二维培养组的2.8倍,说明在生物材料Col-Tgel中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了CD34^+CD38-CD45RA-CD90^+细胞的扩增;三维培养组CD34^+CD38-CD45RA-CD90^+细胞扩增倍数较单独培养组增加4.5倍,较对照组增加1.5倍;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人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脐血CD34^+细胞可在生物材料Col-Tgel中存活;(2)体内实验显示,两组均可见存活的人间充质干细胞;(3)结果表明,生物材料Col-Tgel可为人干细胞生长及增殖提供类似于体内微环境的三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Col-Tgel 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体外共培养 原位免疫荧光染色 增殖 移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水凝胶 造血干细胞 间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徐畅 张英驰 +2 位作者 郝莎 程涛 程辉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802-811,共10页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国内外研究团队积极探索可行的治疗方案,但截至目前,尚无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治疗药物.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国内外研究团队积极探索可行的治疗方案,但截至目前,尚无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治疗药物.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一类多潜能组织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功能.应用MSCs治疗急性肺损伤、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显示, MSCs输注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利用MSCs治疗COVID-19的临床试验正式注册,正在开展临床研究.结合COVID-19的病理特征和目前研究情况,本文主要探讨MSCs治疗新冠肺炎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期为正确把握和评判MSCs在COVID-19的潜在治疗价值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间充质干细胞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免疫调节
原文传递
《肝脏靶向腺相关病毒(AAV)血友病B基因治疗研究》解读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婷 张磊 《血栓与止血学》 CAS 2022年第6期1187-1191,共5页
本文最初发表在2022年《Lancet Haematology》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Lindsey A George教授在《Lancet Haematology》杂志同期给予高度评价,《Molecular Therapy》杂志也对该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Molecular Therap... 本文最初发表在2022年《Lancet Haematology》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业内广泛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Lindsey A George教授在《Lancet Haematology》杂志同期给予高度评价,《Molecular Therapy》杂志也对该研究进行了重点介绍(Molecular Therapy, 2022,30(7):2394-2396)。本文文章题录为:Feng Xue, Huiyuan Li, Xia Wu, et al.Safety and activity of an engineered, liver-tropic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 expressing a hyperactive Padua factorⅨadministered with prophylactic glucocorticoids in patients with haemophilia B:a single-centre, single-arm, phase 1,pilot trial[J].Lancet Haematology.2022,9(7):e504-e513。该研究首次证实预防性使用糖皮质激素的肝脏靶向腺相关病毒(AAV)血友病B基因治疗能够安全、快速、稳定地提高FⅨ活性,并探索性应用单细胞技术发现糖皮质激素能够减轻基因治疗带来的免疫反应,为中国血友病B基因治疗新策略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经通讯作者许可,再次通过佳文解读的方式来阐述这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友病B 肝脏靶向腺相关病毒 基因治疗
下载PDF
6-甲基腺嘌呤RNA甲基化对造血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王妮妮 李亚朴 +1 位作者 程涛 程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72-1976,共5页
RNA存在150多种化学修饰,其中以甲基化为主,广泛分布于信使RNA、转运RNA、核糖体RNA、非编码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等各类RNA上。近年来,RNA甲基化修饰酶的鉴定以及转录组水平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揭示RNA化学修饰如何调控基因的表达... RNA存在150多种化学修饰,其中以甲基化为主,广泛分布于信使RNA、转运RNA、核糖体RNA、非编码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等各类RNA上。近年来,RNA甲基化修饰酶的鉴定以及转录组水平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为揭示RNA化学修饰如何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奠定了基础。本综述主要总结了有关RNA甲基化,尤其是6-甲基腺嘌呤(m^(6)A)在血液系统中的相关进展,包括RNA甲基转移酶、RNA去甲基酶以及RNA结合蛋白通过RNA甲基化水平的调节从而发挥对正常造血和恶性造血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甲基化 6-甲基腺嘌呤(m^(6)A) MRNA 正常造血 恶性造血
下载PDF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董焕 刘晓帆 +5 位作者 薛峰 刘葳 陈云飞 付荣凤 杨仁池 张磊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1年第2期148-152,共5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5月27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其病史、血常规、凝...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选择2017年5月27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收治的1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其病史、血常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及抑制物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结果等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对本例患者进行出凝血疾病相关基因筛查及家系遗传调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结果,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对其随访日期截至2020年5月25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病史采集:本例患者为男性,26岁。因"反复血尿2+年"于2017年5月27日至本院就诊。当地医院尿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3+)、白细胞(±)。膀胱镜检查、腹部平扫及增强CT均未见明显异常,未进行治疗。②本次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Ⅴ活性(FⅤ∶C)、FⅫ活性(FⅫ∶C)、FⅤ抗原(FⅤ∶Ag)分别为42.3 s、15.2 s、40%、38%和40%。尿常规结果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泌尿系统超声结果示:左肾"胡桃夹征"阳性。③本例患者致病变异为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④患者母亲及外祖母PT分别为15.3和15.2 s,FⅤ∶C分别为47%和53%。⑤本例患者的出院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患者住院期内多次接受血浆、冷沉淀输注等对症治疗。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间断出现血尿,暂未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结论本例患者被诊断为轻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Ⅰ型)伴胡桃夹综合征,致病变异为FⅤ基因17号外显子c.5492T>C杂合突变。该患者仅出现反复血尿症状,可能是较低的FⅤ∶C水平加重胡桃夹综合征的出血症状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子Ⅴ缺乏 突变 血尿 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