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lliams综合征合并先天性心血管病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4
1
作者 孟强 孙立忠 +3 位作者 常谦 朱俊明 王水云 胡盛寿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44-646,共3页
目的总结Williams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1996年10月至2003年6月收治8例Williams综合征合并主动脉瓣上狭窄和肺动脉狭窄患者,7例行手术治疗,1例未手术。男6例,女2例,平均6.4岁。局限性主动脉瓣上狭窄3例,弥漫性狭窄5... 目的总结Williams综合征合并心血管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1996年10月至2003年6月收治8例Williams综合征合并主动脉瓣上狭窄和肺动脉狭窄患者,7例行手术治疗,1例未手术。男6例,女2例,平均6.4岁。局限性主动脉瓣上狭窄3例,弥漫性狭窄5例;2例合并多发肺动脉狭窄。单片法修补加宽主动脉6例,“人”字形补片1例。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5例,Ⅲ级3例。结果手术死亡1例,肾功能不全1例,主动脉瓣上血流速度从术前2.9~6.8m/s[平均(4.6±1.1)m/s]降为1.2~3.2m/s[平均(1.7±0.6)m/s],压差从术前42~156mmHg[平均(91±47)mmHg,1mmHg=0.133kPa]降为11~35mmHg[平均(18±10)mmHg]。6例随访16~91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5例,Ⅱ级1例。结论Williams综合征合并主动脉瓣上狭窄手术治疗结果满意,合并周围肺动脉狭窄者手术治疗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AMS综合征 先天性心血管病 外科治疗 主动脉瓣上狭窄 NYHA分级 肺动脉狭窄 2003年6月 96年10月 手术治疗 肾功能不全 治疗经验 手术死亡 血流速度 治疗结果 效果不佳 心功能 平均 弥漫性 术前
原文传递
硝酸银染色法鉴定生物瓣支架材料体外再内皮化程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冯滨 刘迎龙 +1 位作者 谢宁 宋来凤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10-914,共5页
目的探讨生物瓣支架再内皮化程度的形态学观察方法,为体外构建心脏组织工程瓣提供手段。方法选择经液氮保存的同种主动脉带瓣管道作为生物瓣支架,0.1%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dodecylsulphate,SDS)脱去表面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s,EC... 目的探讨生物瓣支架再内皮化程度的形态学观察方法,为体外构建心脏组织工程瓣提供手段。方法选择经液氮保存的同种主动脉带瓣管道作为生物瓣支架,0.1%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dodecylsulphate,SDS)脱去表面的内皮细胞(endothelialcells,ECs),纤维连接蛋白(bironectin,FN;80μg/ml)预覆盖瓣膜;选择从正常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经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ECs作为种子细胞,以>1~2×105个/cm2密度种植于瓣膜支架上,采用含20%胎牛血清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等的DMEM-HG培养基静态培养,0.5%硝酸银染色,于培养的7、14和20d在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摄片,确定其内皮化程度。结果同种生物瓣表面的ECs完全脱去,而细胞外基质成分保存良好;种植细胞与生物瓣支架复合体静态培养的第7、14和20天,其内皮化程度分别为73%、85%和92%。结论硝酸银染色鉴定生物瓣支架再内皮化的方法,简便、经济,是体外构建心脏组织工程瓣形态学观察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瓣膜 硝酸银染色 生物瓣支架 内皮细胞
下载PDF
活动期感染性自然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9
3
作者 董超 孙立忠 +2 位作者 王水云 孙寒松 胡盛寿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58-361,共4页
 目的 总结活动期感染性自然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自 1996年 10月 1日至 2003年 12月 31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共手术治疗活动期感染性自然心内膜炎 54例。有明确感染诱因的 21例,先天性心内结构畸形 23例,风湿性瓣膜病 ...  目的 总结活动期感染性自然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自 1996年 10月 1日至 2003年 12月 31日,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外科共手术治疗活动期感染性自然心内膜炎 54例。有明确感染诱因的 21例,先天性心内结构畸形 23例,风湿性瓣膜病 1例。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6例,Ⅱ级 12例,Ⅲ级 7例,Ⅳ级 29例。术前左心室舒张末径 ( 63±11 )mm。发病至手术间隔 8 ~629d(中位数 125d)。行主动脉瓣置换 25例,主动脉瓣及二尖瓣置换 15例,二尖瓣置换 6例,二尖瓣成形 3例,肺动脉瓣置换 1例,单纯心内分流修补 4例。术后应用足量敏感抗生素 6 ~8周。结果手术死亡 5例,死因均为感染,术后即失访 4例,手术死亡率 17% (9 /54)。14例 ( 26% )发生手术并发症。45例随访 6~67个月,平均(31±19)个月。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 41例,Ⅱ级 3例,Ⅲ级 1例,左心室舒张末径 (52±8)mm。2例病人接受再次手术,术后康复;有再次手术指征但未手术者 3例。术后晚期意外死亡 1例,抗凝过量致颅内出血 1例。结论 活动期感染性自然心内膜炎经积极的外科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期 感染性自然心内膜炎 手术治疗 抗生素 人工机械瓣
原文传递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钠预防心脏术后心包粘连的实验研究
4
作者 罗国华 吴清玉 +1 位作者 许建屏 张镁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46-746,共1页
关键词 氧化-羧甲基纤维素钠 预防 心脏术后 心包粘连 实验研究
原文传递
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许建屏 郭宏伟 +2 位作者 史艺 胡盛寿 孙立忠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38-640,共3页
目的总结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1998年2月至2004年5月共对23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行主动脉瓣膜置换和纵行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的主动脉成形术,术后随访4~78个月,平均(36&... 目的总结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临床经验及疗效。方法1998年2月至2004年5月共对23例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的患者行主动脉瓣膜置换和纵行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的主动脉成形术,术后随访4~78个月,平均(36±25)个月,分别于术前、术后出院前及术后随访中,通过心脏超声检查测量主动脉直径。结果主动脉直径术前为(4.8±0.5)cm,术后出院前为(3.6±0.4)c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中,主动脉直径为(3.7±0.4)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术后出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切除部分升主动脉壁的主动脉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病变伴升主动脉扩张或升主动脉瘤,中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主动脉扩张 主动脉瓣病变 动脉成形术 疗效分析 治疗 主动脉直径 主动脉瓣膜置换 术后随访 心脏超声检查 主动脉壁 2004年 1998年 升主动脉瘤 出院前 统计学 临床经验 中期疗效 术前 患者 切除
原文传递
外源性牛磺酸对兔深低温停循环术中脑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明 高国栋 +2 位作者 郑军 孙立忠 龙村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62-365,共4页
目的 观察兔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 (EAA)的变化及外源性牛磺酸对其影响。方法 将 1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8只,治疗组在建立体外循环前静脉给予牛磺酸 150mg/kg,建立埋植脑微透析装置的体外... 目的 观察兔深低温停循环手术中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 (EAA)的变化及外源性牛磺酸对其影响。方法 将 1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8只,治疗组在建立体外循环前静脉给予牛磺酸 150mg/kg,建立埋植脑微透析装置的体外循环和深低温停循环模型,平衡透析 2h后每 30min取脑海马区细胞间液 1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兔在麻醉状态、体外循环降温过程中、深低温停循环前 30min、深低温停循环后 30min、复温前 30min、复温后 30min时脑细胞间液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牛磺酸的水平变化。结果 对照组谷氨酸在复温前30min、复温后 30min分别是静息状态 ( 5. 1±1 .5 )和 ( 4. 1±1. 4 )倍,高于治疗组的 ( 2 1±1 5 )和(1 1±0 4)倍(t=3 .74, 5. 45,P均<0 .01)。对照组甘氨酸在深低温停循环后 30min为静息状态的6. 7(3. 6, 13. 6)倍,高于治疗组的 4. 2 (3. 8, 11. 5)倍 (T=75 00,P<0. 05)。治疗组的牛磺酸在深低温停循环后 30min时为静息状态的 6. 9(3. 0, 14. 2)倍,高于对照组的 4. 0 (3. 0, 5. 7)倍 (T=75. 00,P<0. 05),复温前 30min时为静息状态的 10. 6 ( 2. 8, 22. 5 )倍,高于对照组的 3. 2 ( 1. 2, 7. 6 )倍(T=90. 00,P<0. 05)。天门冬氨酸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性牛磺酸 深低温停循环术 脑海马区 兴奋性氨基酸 缺血性脑损伤
原文传递
不同脑保护方法下主动脉术后脑脊髓液S100β及IL-6的变化
7
作者 刘楠 孙立忠 +2 位作者 常谦 程卫平 赵晓琴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2期1561-1564,共4页
目的通过对主动脉手术围手术期脑脊髓液生化指标变化的比较,评价两种不同脑保护方法的效果。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Ⅰ型主动脉夹层11例,Ⅲ型主动脉夹层2例,假性胸腹主动脉瘤1例。在单纯深低温... 目的通过对主动脉手术围手术期脑脊髓液生化指标变化的比较,评价两种不同脑保护方法的效果。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瘤患者14例,其中Ⅰ型主动脉夹层11例,Ⅲ型主动脉夹层2例,假性胸腹主动脉瘤1例。在单纯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行胸降主动脉替换5例(DHCA 组);在 DHCA 结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SCP)下行主动脉弓部置换9例(ASCP 组)。于术前及术后0、6、12、24、48和72 h 检测脑脊髓液 S100β蛋白(S100β)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ASCP 组停循环时间长于 DHCA 组。两组脑脊髓液中 S100β及 IL-6的术前水平无显著差别。两组 S100β于术后12 h 达到峰值;术后6~72 h 各时间点两组 S100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 IL-6分别于术后12 h 和0 h 达到峰值;术后6 h 及12 h 两组 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两种脑保护方法下主动脉手术中发生的缺氧性脑损伤均属轻型。DHCA 结合单侧 ASCP 具有比单纯 DHCA 更好的脑保护效果,围手术期的脑损伤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外科手术 脑脊髓液 白细胞介素6 S100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