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志敏 陈柯萍 +3 位作者 陈若菡 华伟 王方正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利用超声多普勒优化房室间期后,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差别。方法(1)共入选45例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其中男16例,女29例。RVA组31例,RVOT组14例,出院前进行程控。(... 目的利用超声多普勒优化房室间期后,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对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差别。方法(1)共入选45例三度房室阻滞患者,其中男16例,女29例。RVA组31例,RVOT组14例,出院前进行程控。(2)将感知的房室间期(SAV)由70~170ms递增,每次递增20ms,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肌做功指数(MPI),将MPI最小时的SAV确定为最适SAV。比较不同起搏部位所测最适SAV的差异。(3)应用组织多普勒同步图(TSI)技术分别测量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心肌收缩达峰时问,二者之差用ATs表示,代表室间不同步程度。比较不同起搏部位ATs的差异。结果(1)RVA与RVOT起搏的最适SAV分别为(80.0±9.8)ms对(92±18)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RVA与RVOT组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达峰时间差分别为(89.5±25.7)ms对(27.94-10.5)ms(P〈0.001),左、右心室侧壁基底部收缩达峰时间之差分别为(88.3±23.4)ms对(29.54-16.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与RVA起搏比较,RVOT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影响较小,分析其效果与RVOT起搏部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心尖部 右心室流出道 起搏 心室收缩同步性
原文传递
室性心动过速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被引量:4
2
作者 胡继强 杨倩 +4 位作者 廖自立 侯煜 马坚 王方正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77-181,共5页
目的报道7例室性心动过速(VT)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射频消融。方法7例患者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21±9)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3.7±2.0)年。术中心房和心室刺激诱发VT和SVT,并进行消融。结果7例患者心房或... 目的报道7例室性心动过速(VT)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射频消融。方法7例患者男6例,女1例,平均年龄(21±9)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3.7±2.0)年。术中心房和心室刺激诱发VT和SVT,并进行消融。结果7例患者心房或心室刺激能反复诱发和终止VT合并SVT。法洛四联症矫治术后右心室VT合并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心房扑动(AFL)1例,其余6例均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左心室特发性室速(ILVT),分别合并AFL1例,左后间隔旁路参与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例,冠状静脉窦口慢旁路参与的顺向型AVRT1例,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左侧游离壁旁路参与的顺向型AVRT2例。7例患者的两种心动过速均成功消融,所有患者消融术后随访2年,无一例VT或SVT复发。结论VT合并SVT并不少见,消融术中应放置必需的心腔内电极导管,完成详细电生理检查,避免漏诊。一次消融应根除两种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
原文传递
国内首例应用Carto3系统成功指导射频消融心房颤动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坚 胡继强 +2 位作者 杨倩 廖自立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31-232,共2页
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阵发性心悸、胸闷1年,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十小时不等,多次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房颤),可自行转复窦性心律,口服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无效,来我院行房颤导管消融术。入院查体、实验室检查、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 病例资料患者,男51岁。阵发性心悸、胸闷1年,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十小时不等,多次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房颤),可自行转复窦性心律,口服普罗帕酮和美托洛尔无效,来我院行房颤导管消融术。入院查体、实验室检查、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正常。既往身体健康。入院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超声心动图检查 注射低分子肝素 系统 应用 国内 转复窦性心律
原文传递
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性早搏临床心电图特点和射频消融治疗 被引量:1
4
作者 韦伟 赵英杰 +5 位作者 刘霄燕 贾玉和 王靖 毛克修 楚建民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3期214-217,共4页
目的报道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胜早搏(PVC)的临床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经验。方法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且频发PVC的患者(男5例,女3例),其中5例伴有阵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年龄19—54(42.7±10.6)岁。其中3例患者... 目的报道起源于左后分支的室胜早搏(PVC)的临床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经验。方法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且频发PVC的患者(男5例,女3例),其中5例伴有阵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年龄19—54(42.7±10.6)岁。其中3例患者行常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5例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在左后分支标测到最早心室激动点处给予温度控制下射频导管消融。结果8例患者术前均以体表心电图定位起源于左后分支处区域,其PVC或左心室室速的体表心电图均为典型特发性左心室室速(ILVT)表现(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心电轴左偏,QRS时限≤160ms)。其中,QRS波I导联6例呈rS,2例呈Rs;aVL导联呈qR;II、Ⅲ、aVF导联呈rs。胸前导联多在V,~V,处移形,由R转为Rs或rs。在消融成功部位(最早激动点)消融导管均记录到融合有浦肯野电位(PP)的V波,V波提前于体表心电图QRS波时限20—48(33.0±10.2)ms,8例患者行射频消融即时成功。术后3~15(8.1±4.2)个月复查,8例患者动态心电图的PVC均小于10000/24h。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PVC,在消融导管标测到PVC最早激动点并融合有PP时可成功消融PV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后分支 室性早搏 射频导管消融 电解剖标测系统
原文传递
伴右心室出口的左心室起源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标测和消融 被引量:1
5
作者 杨龙 姚焰 +6 位作者 郑黎晖 陈文生 黄雯 包镜汝 师睿 张奎俊 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目的折返性的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绝大多数发生于左心室并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本文报道1组VT折返环位于左心室但出口在右心室且表现为左束支阻滞(LBBB)的病例。方法32例因陈旧性心肌梗死伴VT而接受电生理检查和射频... 目的折返性的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绝大多数发生于左心室并表现为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本文报道1组VT折返环位于左心室但出口在右心室且表现为左束支阻滞(LBBB)的病例。方法32例因陈旧性心肌梗死伴VT而接受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的患者,其中4例临床有LBBB形态的VT。使用非接触等电位和虚拟单极标测判断VT起源,结合舒张中期电位(MDP)和拖带标测确定折返关键通路和消融靶点。用盐水冲洗电极导管在折返环的关键峡部行线性消融。结果全部32例患者中,4例临床有LBBB型VT者均成功被诱发,其中1例有两种LBBB型VT,1例同时有RBBB型VT但周长与LBBB型相同;另有1例共有6种形态的VT,包括RBBB和LBBB型。在右心室内的非接触式等电位标测可迅速确定VT在右心室的传出部位,该处的虚拟单极标测显示rS型提示左心室起源。3例在左心室成功拖带并消融成功,靶点均紧邻左心室间隔,其中1例位于下壁,1例在前壁,1例两种LBBB型VT分别在前壁和下壁间隔旁消融成功。随访1~4.2年,未服抗心律失常药无VT发作。而1例诱发出6种单形(包括RBBB和LBBB型)VT患者因巨大室壁瘤及心功能障碍不能耐受而中途放弃消融。结论紧邻室间隔的前壁和下壁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起源VT可能因在右心室有出口而表现为LBBB型,需要在标测和消融时予以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标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