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为药物筛选和基础研究提供癌症新模型
1
作者 郝弦 黄建军 +14 位作者 杨文秀 刘晋廷 张军红 罗钰蓓 李青 王大红 高玉炜 谭福云 薄莉 郑羽 王荣 冯江龙 李静 赵春华 豆晓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1-570,共10页
背景和目的: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宣布不再使用NCI-60细胞系进行药物筛选,提示传统的肿瘤细胞系失去作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工具的价值。NCI-60细胞“退休”原因是基于癌症细胞系和动物的实验结果... 背景和目的: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宣布不再使用NCI-60细胞系进行药物筛选,提示传统的肿瘤细胞系失去作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工具的价值。NCI-60细胞“退休”原因是基于癌症细胞系和动物的实验结果没有在临床试验中获得对应的预期,导致绝大部分潜在药物临床试验失败。癌症细胞系失去价值归因于肿瘤细胞经过长期培养后,其增殖和转移等主要生物学行为和与之有关的关键蛋白质系统发生了根本改变,已不能代表患者的真实癌症特征。现阶段需要创立一种来源于患者新鲜癌症组织和具有清晰临床背景的新癌症模型。本研究旨在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建立经济的患者来源的可以无限传代的乳腺癌原代细胞系。方法:乳腺癌组织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集。肿瘤组织样本收集得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2022伦理第313号),收集和使用肿瘤组织均遵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的乳腺癌组织消化分离后在BCMI培养基中培养,待乳腺癌细胞增殖到一定数量时更换成DMEM培养基。乳腺癌细胞经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检测确定细胞特异性遗传学标志和来源。克隆形成实验和动物实验分析乳腺癌原代细胞系形成肿瘤的能力。结果:成功建立了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他们具有清晰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病理学标志性分子检测、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结果以及确定的预后结果。STR检测确定了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特异性遗传标志和确定了该细胞系的来源。克隆形成实验和动物移植实验说明乳腺癌原代细胞系增殖能力显著大于传统乳腺癌细胞系,二者在形成肿瘤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构建的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为乳腺癌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癌症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原代细胞系 药物研发 基础研究 新癌症模型
下载PDF
BM-MSCs延缓CD8^(+)初始T细胞衰老
2
作者 高竞溪 赵晓妍 +3 位作者 朱星雨 孙昭 韩钦 赵春华 《基础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5期683-689,共7页
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缓解免疫衰老的作用,探究其衰老改善的主要免疫细胞群体。方法分离获得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增殖7d构建复制性衰老细胞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测量术检测年轻对照组、复制性衰老对照组和BM-MSCs共培养组T... 目的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缓解免疫衰老的作用,探究其衰老改善的主要免疫细胞群体。方法分离获得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增殖7d构建复制性衰老细胞模型。利用流式细胞测量术检测年轻对照组、复制性衰老对照组和BM-MSCs共培养组T细胞亚群衰老标志物p16ink4a(p16)和p21cip1(p21)的表达水平。结果T淋巴细胞复制性衰老模型中观察到持续增殖后CD8^(+)T细胞较CD4^(+)T细胞衰老显著,在CD8^(+)T细胞的初始细胞、效应细胞亚群中,效应细胞衰老最显著;BM-MSCs共培养对衰老的效应细胞没有明显影响,主要通过延缓初始T细胞的衰老,达到缓解CD8^(+)T细胞衰老的作用(P<0.01,P<0.001)。结论与BM-MSCs共培养可以缓解T细胞的复制性衰老表型,对CD8^(+)T细胞的抗衰作用更显著,主要通过抑制初始T细胞的衰老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 T细胞衰老 延缓衰老
下载PDF
从亚全能干细胞角度解读远古医学 被引量:6
3
作者 赵春华 赵洋洋 +2 位作者 韩钦 刘星霞 王世华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本文围绕生命科学热点领域干细胞理论研究,以亚全能干细胞视角阐述了对远古医学之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的认知,探索中西医学合璧、干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开辟疾病现代医疗的新思路。①干细胞与中医万物本原的精气在体内分布及... 本文围绕生命科学热点领域干细胞理论研究,以亚全能干细胞视角阐述了对远古医学之精气、阴阳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的认知,探索中西医学合璧、干细胞基础与临床研究,开辟疾病现代医疗的新思路。①干细胞与中医万物本原的精气在体内分布及功能上相似;②干细胞分化和自我更新是相辅相成的,处于中医学中的阴阳相济状态;③在体内亚全能干细胞参与五脏六腑组织损伤修复及功能重建,类似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互根互生功能;④经络行走于结缔组织间,富集微小血管、淋巴组织网束,穴位在经络上汇集成神经组织区带,与体内功能细胞和组织液共同构建成生物信息网络通路,而亚全能干细胞是经络穴位上重要的效应细胞,循经感传实现机体内物质、能量和生命信息的转换和传递,定向迁移输入健康的干细胞母子以修复和更新病变组织;⑤亚全能干细胞存在于机体各组织发挥重要的免疫调控的调节作用,在病理环境中改善机体免疫调节平衡并促进损伤组织再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精气 亚全能干细胞 阴阳五行学说 经络学说 免疫调控 组织修复
下载PDF
成体干细胞可塑性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
4
作者 赵春华 《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40,共3页
近年来,人体干细胞因为其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重视。干细胞是能够稳定生存、复制并具有保持多系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可分化为人体两百多种组织细胞。根据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先后次序不同,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
关键词 干细胞可塑性 移植 临床试验
下载PDF
心血管补片在先天性心脏疾病中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被引量:4
5
作者 米芳 余丽梅 赵春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35-1640,共6页
背景:组织工程心血管补片在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决方案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组织工程心血管补片构建策略灵活丰富,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目的:对心血管补片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以及组织工程心血管... 背景:组织工程心血管补片在外科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决方案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组织工程心血管补片构建策略灵活丰富,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目的:对心血管补片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以及组织工程心血管补片的构建方法进行综述。方法:采用电子检索方式检索PubM ed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临床试验注册资料库2001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录的有关组织工程心血管补片分类、设计研究以及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文献。以"cardiac tissue engineering,pericardium patch,stem cell,congential heart disease,congenital heart conditions,CHD"为英文检索词,以"心脏补片,血管补片,心血管补片和先天性心脏病"为中文检索词。最终纳入32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随着人类干细胞生物学、材料学和检测技术的进步,组织工程心血管材料有望实现标准化和产业化管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有很多,例如:三维血管设计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多种种子细胞联合搭载的比例控制,临床前质控和产业化管理标准等,紧密的国际间合作能够推动整体产业健康良好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先天性心脏病 组织工程 心血管补片 心包补片 心血管外科 组织构建 生物支架 干细胞
下载PDF
芳香烃受体调控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 被引量:1
6
作者 武文婧 高竞溪 +3 位作者 赵晓妍 孙昭 韩钦 赵春华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6期889-897,共9页
目的探索芳香烃受体(AHR)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SCs)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刺激前后,MSCs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白细胞介素-4诱导基因1(IL4I1)和芳香烃受体表达水平;将si-Ctrl、si-... 目的探索芳香烃受体(AHR)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MSCs)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RT-qPCR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刺激前后,MSCs中吲哚胺2,3-双加氧酶1(IDO1)、白细胞介素-4诱导基因1(IL4I1)和芳香烃受体表达水平;将si-Ctrl、si-IDO1、si-IL4I1、si-AHR转染至MSCs,阻断AHR信号通路;将MSCs的条件培养基与巨噬细胞共培养,RT-qPCR和ELISA检测巨噬细胞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水平。结果未经细胞因子刺激的MSCs高表达AHR,几乎不表达IDO和IL4I1蛋白;不同细胞因子刺激后,代谢酶IDO1、IL4I1及AHR表达上调(P<0.05),IFN-γ刺激后IDO1、IL4I1表达上调最为显著(P<0.001),进入细胞核的AHR增多;下调AHR的表达削弱MSCs的免疫抑制作用(P<0.05)。结论AHR参与调节MSCs的免疫功能,下调AHR可以抑制MSCs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烃受体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作用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表达及其对造血干细胞黏附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朱希山 张斌 +3 位作者 刘瑞 豆晓伟 刘慧英 赵春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2705-2708,共4页
背景:骨髓微环境中持续存在的肿瘤干细胞改变了骨髓基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特征,从而参与了造血干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其对造血干细胞黏附的影响。设计、时间... 背景:骨髓微环境中持续存在的肿瘤干细胞改变了骨髓基质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特征,从而参与了造血干细胞恶性转化的过程。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其对造血干细胞黏附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对照观察,于2007-09/2008-02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完成。材料:骨髓标本来源于4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4例健康志愿者,由解放军第三○九医院血液科提供。脐血由北京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提供,293T细胞由南开大学孔德领教授馈赠。方法:分别采集健康志愿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Ficoll法体外分离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脐血分装,离心弃上清,吸取中间层,同法分离培养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07L-1接种于96孔板,培养至近100%融合时再将脐血单个核细胞按1×105/孔接种于同一培养板中,孵育1h后对收集未黏附细胞,计算黏附率。取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溶性形式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质量浓度。构建MPP-9-siRNA干扰载体,以脂质体法转染包装293T细胞,扩增病毒后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主要观察指标:健康供者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之间的5项指标比较,病毒转染前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自身的3项指标比较。结果:与健康供者比较,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培养上清中可溶性形式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质量浓度明显升高(P<0.05),对脐血单个核细胞的黏附率明显降低(P<0.05)。与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比较,病毒转染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RNA表达明显降低,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蛋白表达未受影响,对脐血单个核细胞的黏附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存在基质金属蛋白酶9裂解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作用机制,推测游离的可溶性形式细胞间黏附分子1可能阻断了LFA-1的结合位点,从而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的黏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 基质金属蛋白酶9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射干苷和桃叶珊瑚苷抑制LPS诱导的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炎性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乃月 朱榕嘉 +4 位作者 尹秀平 王巧玲 韩钦 赵春华 宋坪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9年第7期961-966,共6页
目的研究射干苷(tectoridin)、桃叶珊瑚苷(aucubin)对脂多糖(LPS)诱导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免疫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周期检测实验,筛选合适的药物作用浓度;筛选LPS作用浓度,建立炎性反应模型;用EL... 目的研究射干苷(tectoridin)、桃叶珊瑚苷(aucubin)对脂多糖(LPS)诱导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hAMSCs)免疫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通过CCK-8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周期检测实验,筛选合适的药物作用浓度;筛选LPS作用浓度,建立炎性反应模型;用ELISA、RT-qPCR检测两者对LPS诱导后hAMSCs分泌促炎因子、抑炎因子的影响。结果50μg/mL射干苷和100μg/mL桃叶珊瑚苷能明显促进hAMSCs增殖(P<0.05,P<0.01);两者均促进LPS诱导后hAMSCs增殖(P<0.001);并且可抑制hAMSCs分泌IL-6、TNF-α、IFN-γ等促炎因子(P<0.05,P<0.01)。结论射干苷、桃叶珊瑚苷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hAMSCs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炎性细胞因子 免疫调控 银屑病
下载PDF
Wnt3a与Wnt5a信号途径转换对造血干细胞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双 孙倩倩 +1 位作者 余丽梅 赵春华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8年第5期703-707,共5页
造血干细胞(HSCs)衰老是机体造血免疫功能衰老的重要原因,在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一定条件下,经典Wnt3a/β-catenin的激活明显有利于保持HSCs的极性与年轻态、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非经典Wnt5a信号通路的激活则可通... 造血干细胞(HSCs)衰老是机体造血免疫功能衰老的重要原因,在衰老相关疾病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一定条件下,经典Wnt3a/β-catenin的激活明显有利于保持HSCs的极性与年轻态、自我更新与增殖、分化能力;非经典Wnt5a信号通路的激活则可通过进一步激活细胞内Cdc42蛋白活化等,促发HSCs衰老,并间接抑制Wnt3a/β-catenin通路。对Wnt3a向Wnt5a信号通路转换及其干预的研究不但阐释了HSCs衰老发生的机制,更明确了如何延缓衰老,提供了解决衰老相关疾病及保持年轻态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衰老 WNT3A WNT5A
下载PDF
病理性瘢痕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希山 赵春华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92-395,共4页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的不同表达产物,虽然胶原等细胞外间质的过度沉积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临床特征明显不同。增生性瘢痕高出皮肤表面但损伤局限在原范围,常在损伤后的4周内出现并随着时间的... 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是创面愈合过程失控后的不同表达产物,虽然胶原等细胞外间质的过度沉积是两者的共同特点,但它们的生长特点和临床特征明显不同。增生性瘢痕高出皮肤表面但损伤局限在原范围,常在损伤后的4周内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行消退,伴有组织挛缩,手术切除后大多数不会复发,胶原分布均匀且细小规则;瘢痕疙瘩高出皮肤表面并向周围增生扩展超出其基底,出现时间晚且不能自行消退,手术切除后常会复发,胶原分布紊乱且粗大呈波浪形。瘢痕的类型、首次治疗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其后续治疗和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治疗 病理性 增生性瘢痕 手术切除后 瘢痕疙瘩 皮肤表面 自行消退 细胞外间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