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HSV1-hTERT-GFP法检测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细胞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云 张文 +2 位作者 杨绍兴 刘滨磊 张开泰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53-158,共6页
目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活性被抑制的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处于活化状态,可以特异性示踪循环肿瘤细胞。本研究拟建立基于插入人端粒酶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单纯疱疹病毒(oHSV1-hTERTGFP)检测小细胞肺... 目的在正常人体细胞中活性被抑制的端粒酶,在肿瘤细胞中处于活化状态,可以特异性示踪循环肿瘤细胞。本研究拟建立基于插入人端粒酶启动子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单纯疱疹病毒(oHSV1-hTERTGFP)检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的方法。方法观察SCLC细胞在感染病毒oHSV1-hTERT-GFP后的荧光强度来判断GFP的表达,通过建立SCLC循环肿瘤细胞模型,用oHSV1-hTERT-GF法检测CD45/GFP+细胞,分析此法对SCLC细胞的捕获效率和可重复性;通过CD56与GFP进行共定位来验证oHSV1-hTERT-GFP对SCLC细胞示踪的特异性;应用oHSV1-hTERT-GFP法检测50例正常人和10例广泛期SCLC病人治疗前后的外周血中CD45-/GFP+细胞数,分析此法检测正常人与SCLC病人CD45-/GFP+细胞数的差异和SCLC病人治疗前后CD45-/GFP+细胞数变化,并将oHSV1-hTERT-GFP法检测的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变化与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感染病毒oHSV1-hTERT-GFP后24h的SCLC细胞GFP表达量较感染后16h显著增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oHSV1-hTERT-GFP法检测循环肿瘤细胞的效率与其在外周血中的含量无关;oHSV1-hTERT-GFP病毒捕获的细胞与CD56共定位,oHSV1-hTERT-GFP捕获SCLC细胞的特异性高。临床实验中,SCLC病人外周血中的CD45-/GFP+细胞数比健康人显著增加;在病情缓解的病例中,治疗后CD45-/GFP+细胞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结论基于oHSV1-hTERT-GFP的检测方法能够识别和鉴定出SCLC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对SCLC的复发转移以及疗效评价等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单纯疱疹病毒 转移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小细胞肺癌
下载PDF
oHSV1-GFP法检测肝癌循环肿瘤细胞 被引量:4
2
作者 阴丽媛 张文 +8 位作者 肖汀 荣维淇 王云 韩迺君 邸雪冰 郭素萍 刘滨磊 张开泰 程书钧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3A期208-213,共6页
目的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转移诊断、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及肿瘤转移机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其在循环系统中比例极低,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和鉴定成为临床应用的难点。oHSV1-GFP是一种经过基因修饰的人单纯疱疹病毒。我们将该... 目的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转移诊断、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及肿瘤转移机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其在循环系统中比例极低,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和鉴定成为临床应用的难点。oHSV1-GFP是一种经过基因修饰的人单纯疱疹病毒。我们将该病毒的复制关键基因ICP4的启动子替换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启动子,并在ICP4下游连接GFP表达盒,以使该病毒在感染细胞后,能在端粒酶逆转录酶转录环境的作用下激活下游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基因。本研究旨在利用该病毒捕获循环肿瘤细胞,从而建立一种简便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肿瘤细胞系、肿瘤组织及正常细胞中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情况;抽取正常健康人外周血4ml,将肿瘤细胞系分别按一定梯度加到外周血中,按照MOI=1比例转染重组病毒oHSV1-GFP DNA,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GFP+细胞数,进行该方法检出率的测定;收集临床标本外周血4ml,裂解去除红细胞后,按照MOI=1比例转染重组病毒oHSV1-GFP DNA,24h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GFP+细胞并计数,初步检测该方法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细胞系及肿瘤组织呈现端粒酶逆转录酶高表达状态,而正常细胞中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量低。在该检测方法中,我们将CD45-/GFP+细胞定义为循环肿瘤细胞。检出率测定结果显示:外周血中加入SMMC7721细胞10,50,100(个)的检出数分别为6.8±2.04,40.8±4.04,85.9±7.03,总体检出率为87.9%,外周血中加入Huh7细胞10,50,100(个)的检出数分别为6.6±1.90,39.8±3.88,86.4±7.63,总体检出率为88.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该方法捕获的细胞数与实际肿瘤细胞数呈明显相关性,r2>0.95。应用该方法检测26例肝癌患者及5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显示,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5-/GFP+的细胞数(16.7±2.77)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0.94±0.12)P<0.0001,亚组分析显示区域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计数(23.77±4.49)明显高于区域淋巴结(9.76±1.87)的患者,P=0.0002。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评估。该方法能够特异性示踪循环肿瘤细胞,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肿瘤细胞 单纯疱疹病毒 转移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下载PDF
肝癌肿瘤标记物在超声筛查监测早期肝细胞癌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被引量:11
3
作者 钱相君 曲春枫 鲁凤民 《肝脏》 2019年第8期851-853,共3页
原发性肝癌(PLC)目前是世界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居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位[1]。肝细胞癌(HCC)是PLC的主要病理类型(约占75%~85%),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1-2]。HCC的早发现、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是改善HCC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而HCC的... 原发性肝癌(PLC)目前是世界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居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位[1]。肝细胞癌(HCC)是PLC的主要病理类型(约占75%~85%),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主要健康问题[1-2]。HCC的早发现、诊断及有效的治疗是改善HCC患者生存预后的关键,而HCC的筛查监测是实现HCC早期诊断的有效途径[2]。随着超声(US)等影像技术在肝癌筛查监测中的广泛应用,甲胎蛋白(AFP)等肝癌肿瘤标记物在肝癌筛查中的作用受到一些质疑。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关于现行肝癌肿瘤标记物的一些研究、特别是US联合AFP等在早期HCC筛查监测中的作用,旨在更好地认清其在早期肝癌筛查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肝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 肿瘤标记物 超声筛查 监测 早期诊断 HCC 病理类型
下载PDF
启东乙型肝炎干预研究:2013年随访人群HBV感染及慢性肝病现患调查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陶阳 曲春枫 +8 位作者 姚红玉 陆玲玲 樊健 王宇婷 黄飞 陆建华 倪正平 樊春笋 张亚玮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人群在达到婚配年龄后罹患慢性乙肝、肝硬化的远期保护作用。方法2013年1—10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启东乙肝干预研究(QHBIS)的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样,并行ALT、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HBsAg... 目的分析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人群在达到婚配年龄后罹患慢性乙肝、肝硬化的远期保护作用。方法2013年1—10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启东乙肝干预研究(QHBIS)的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抽样,并行ALT、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检测及肝胆B超检查。计算HBV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各指标的阳性率,慢性乙肝及肝硬化的患病率,疫苗组及对照组人群按性别分层后,疋。检验比较各组间率的差异。结果共获得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组(疫苗组)4421人和对照组3880人,平均年龄分别为(25.59±1.84)岁和(26.61±2.24)岁。疫苗组HBsAg、单独抗一HBs、抗一HBc、HBeAg、抗一HBe阳性率分别为2.38%、37.73%、3.78%、0.57%、2.15%,对照组分别为9.02%、29.41%、16.83%、2.73%、8.87%,两组问血清学标志物各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组慢性乙肝活动期、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病率分别为0.45%和0.16%,对照组分别为1.29%和0.39%,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性别分层后,疫苗组男性慢性乙肝活动期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不管是慢性乙肝活动期患病率还是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对慢性HBV感染的保护作用可延长至婚配年龄后,而不同性别人群慢性乙肝与肝硬化现患保护作用的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乙型 肝炎疫苗 慢性肝病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黄曲霉毒素与肝癌
5
作者 贺欢 曲春枫 《抗癌之窗》 2017年第3期78-80,共3页
1960年英国的一家养殖场近十万只火鸡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先后死去,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所以人们称之为“火鸡病”。很快人们从鸡饲料中发现了导致火鸡死亡的罪魁祸首--发霉的花生饼中存在的黄曲霉及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菌广泛存... 1960年英国的一家养殖场近十万只火鸡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先后死去,当时,由于病因不明,所以人们称之为“火鸡病”。很快人们从鸡饲料中发现了导致火鸡死亡的罪魁祸首--发霉的花生饼中存在的黄曲霉及其产生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菌丝生长时产生毒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肝癌 病因不明 黄曲霉菌 菌丝生长 养殖场 鸡病 鸡饲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