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胆管细胞癌中的作用
1
作者 韩品盛 杨龙 +1 位作者 崔涛 张雅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9-473,共5页
胆管细胞癌(CCA)是一种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极差,且对放化疗不敏感的胆道恶性肿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CCA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的方式,将TAM募集到肿瘤组织中,并将其极化为M2型TAM,并通过辅助免... 胆管细胞癌(CCA)是一种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预后极差,且对放化疗不敏感的胆道恶性肿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是肿瘤微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CCA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的方式,将TAM募集到肿瘤组织中,并将其极化为M2型TAM,并通过辅助免疫逃逸、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调控血管生成、促进肿瘤转移、介导免疫耐药等多种机制促进CCA进展。TAM作为一种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兴靶点为CCA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对近年来TAM促进CCA进展的机制和靶向TAM的免疫治疗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巨噬细胞 肿瘤微环境
下载PDF
局部给药毒性试验设计、关注点及案例分享
2
作者 侯衍豹 荆宝琴 +1 位作者 温和 张建军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4-78,共5页
局部给药毒性试验为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对局部给药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剂量设计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而由于药物类型众多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在实际试验... 局部给药毒性试验为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组成部分,《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对局部给药毒性试验的试验方法、剂量设计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然而由于药物类型众多和药物作用机制不同,在实际试验过程中,试验方法、剂量设计并不一定能完全按照指导原则进行操作。本文选用部分案例总结了部分无法完全参考指导原则的药物在进行局部给药毒性试验时的试验方法、剂量设计及关注点,以期为指导原则的补充及为局部给药毒性试验的设计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给药毒性 刺激性 过敏性 溶血性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关节腔及静脉单次注射给药急性毒性及局部刺激性
3
作者 侯衍豹 肖海蓉 +4 位作者 康玮 张海娇 付合明 刘冰 张金晓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目的 选取兔和大鼠,通过关节腔及静脉单次注射评价间充质干细胞(MSC)注射液的急性毒性及刺激性,以期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急性毒性试验:SD大鼠,关节腔注射和静脉注射MSC注射液(给药剂量分别为5.0×107和1.0×... 目的 选取兔和大鼠,通过关节腔及静脉单次注射评价间充质干细胞(MSC)注射液的急性毒性及刺激性,以期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急性毒性试验:SD大鼠,关节腔注射和静脉注射MSC注射液(给药剂量分别为5.0×107和1.0×108kg^(-1)),单次给药,同时设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给药后观察30 d。试验期间每日进行1次临床观察,给药前(d 0)及给药后d 1(给药当天),3,7,14,21和28测体重,恢复期结束次日(d 31)解剖,对体表及皮下、头部、颈部、胸腔及胸腔脏器、盆腔及盆腔脏器、腹腔及腹腔脏器及给药部位等采用肉眼逐项进行详细大体观察。(2)刺激性试验:4只日本大耳白家兔,雌雄各半,采用同体左右侧对比法分为正常对照侧和给药侧,用关节腔注射及静脉注射(给药剂量分别为4.0×106和6.0×106kg^(-1))单次给药,给药后观察14 d。试验期间每日观察全身及注射部位,d 3和d 14进行解剖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1)急性毒性: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脉注射给药组SD大鼠临床观察和体重均未见明显异常;关节腔注射给药组出现给药侧后肢蜷缩,呈跛行,并给药部位逐渐出现膝关节肿胀,恢复期后可陆续恢复;关节腔注射给药组雄性大鼠给药后d 1和d 3体重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检查时间点平均体重无明显差异,雌性大鼠体重无差异。试验期间无动物死亡;静脉注射及关节腔注射组动物解剖检查均无异常。(2)刺激性试验:与正常对照侧比较,关节腔注射给药家兔膝关节周围组织可见明显的充血、红肿,经恢复期可陆续恢复;3 d解剖检查可见关节腔内有淡粉色浓稠积液溢出,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滑膜中度病变,对局部组织有一定的刺激性;14 d,病变程度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恢复正常。静脉注射给药组家兔临床观察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大鼠单次关节腔及静脉注射给予MSC注射液未出现明显毒性。兔单次关节腔注射给予MSC注射液对注射部位关节腔局部组织有一定刺激性,停药后有明显的恢复趋势。兔单次静脉注射给予MSC注射液对注射部位静脉血管无刺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 关节腔注射 静脉注射 急性毒性 刺激性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外周血样本预处理最佳试验条件探索
4
作者 郭屹锦 景玮亮 +3 位作者 滕晋莹 邸志权 关云轩 徐旭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1006-1012,共7页
目的 探索流式细胞术基于外周血样本预处理抗体量、样本放置时间、样本固定与否的最佳试验条件。方法 采集3只正常大鼠EDTA抗凝全血进行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随机定义为样本A,B,C,各样本分为4份,分别用于检测各淋巴细胞亚群CD3^(+),CD3... 目的 探索流式细胞术基于外周血样本预处理抗体量、样本放置时间、样本固定与否的最佳试验条件。方法 采集3只正常大鼠EDTA抗凝全血进行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随机定义为样本A,B,C,各样本分为4份,分别用于检测各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5RA^(+),CD3^(+)CD4^(+),CD3^(+)CD8^(+)的含量,每份样本抗体上样量都以标示量1μg的1/4,1/2,1,2倍孵育并标记。根据试验结果,1/4倍抗体完全满足检测所需,又采集3只正常大鼠血液样本,随机定义为样本D,E,F,处理同样本A,B,C,每份样本抗体上样量都以标示量1μg的1/4,1/8倍孵育并标记。将1/4抗体标示量处理好的样本D,E,F,即刻上机检测(固定前),之后将样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分别于固定后15 min,24 h上机检测;另一部分2~8℃避光保存,分别保存0.5,1.5,3 h后上机检测。结果 (1)各样本淋巴细胞数处于47万~100万。样本A,B,C抗体使用量降至0.25μg时,各样本淋巴细胞亚群比例没有显著性下降。样本D,F抗体使用量在标示量的1/8时,CD3^(+),CD3^(-)CD45RA^(+),CD3^(+)CD8^(+)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样本E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未发生显著性变化。(2)与固定前比较,固定15 min后样本D,E,F的CD3^(+),CD3^(+)CD4^(+),CD3^(+)CD8^(+)细胞比例在各血样样本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3)非固定样本D,E,F中CD3^(+),CD3^(+)CD4^(+),CD3^(+)CD8^(+),CD3^(-)CD45RA^(+)测定值的总体变化趋势为随保存时间延长逐渐下降,而其中样本D中CD3^(-)CD45RA^(+)测定值在保存3 h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4)与固定保存15 min比较,固定保存24 h后样本D、E中CD3^(+),CD3^(+)CD4^(+)细胞比例显著下降(P<0.05),样本F淋巴细胞亚群数量未发生显著性变化。结论 淋巴细胞数处于47万~100万时,0.25μg检测抗体完全满足检测所需。样本固定、固定后放置过长时间、样本不固定放置1.5 h以上都会对淋巴细胞亚群数量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术 淋巴细胞亚群 抗体量 保存时间 多聚甲醛固定
下载PDF
抗肝癌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牛玉清 杨冰 +5 位作者 王丽 田成旺 张铁军 廖茂梁 徐旭 陈昆南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1年第6期88-96,共9页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我国肝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约占全球病例的百分之五十,且具有上升趋势,治疗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各个研究团队在中药抗肝癌的药效与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之一,我国肝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约占全球病例的百分之五十,且具有上升趋势,治疗现状不容乐观。近年来,各个研究团队在中药抗肝癌的药效与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主要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诱导癌细胞凋亡和自噬、提高机体免疫力、调节信号通路和逆转肝癌细胞耐药性等来发挥抗癌效果。本文对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检索,并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现就抗肝癌中药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为今后抗肝癌中药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中药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下载PDF
基于药物转运体的元胡止痛方药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巴马汀、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跨血脑屏障机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文蕊鑫 王泽 +8 位作者 陈玥雯 慈小燕 董艳 崔涛 闫凤英 伊秀林 梁士民 傅鹏 武卫党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3年第3期552-558,共7页
目的基于药物转运体研究元胡止痛方药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巴马汀、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跨血脑屏障转运机制。方法建立hCMEC/D3-U87双层细胞模型研究延胡索乙素、巴马汀、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跨血脑屏障吸收情况... 目的基于药物转运体研究元胡止痛方药效成分延胡索乙素、巴马汀、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跨血脑屏障转运机制。方法建立hCMEC/D3-U87双层细胞模型研究延胡索乙素、巴马汀、原阿片碱、欧前胡素和异欧前胡素的跨血脑屏障吸收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测定hCMEC/D3细胞中相关转运体蛋白多药耐药蛋白1(MDR1)、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OCT1)、OCT2、OCT3、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OCTN1)、OCTN2、OATP1A2、OATP2B1的mRNA表达水平;使用6株过表达人转运体的细胞株(S2-OCT1、S2-OCT3、S2-OCTN1、S2-OCTN2、HEK293-OATP1A2、HEK293-OATP2B1)进行摄取实验,判断各药物成分是否为转运体蛋白的底物。结果各成分均可以一定程度地跨越血脑屏障,延胡索乙素、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具有更好的跨血脑屏障特性,巴马汀和原阿片碱的跨血脑屏障能力较弱。外排型转运蛋白MDR1、BCRP和摄入型转运蛋白OCTN1、OATP2B1、OATP1A2在hCMECD3细胞中有相对高的mRNA表达水平。延胡索乙素是OCT1、OCTN1和OATP1A2的底物;巴马汀是OCT1、OCT3、OCTN1、OCTN2和OATP2B1的底物;原阿片碱是OCT1、OCTN1和OCTN2的底物;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是OCT3的底物。结论延胡索乙素可能通过转运体OATP1A2、OCT1、OCTN1跨越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细胞;巴马汀可能通过OATP2B1、OCT1、OCT3、OCTN1、OCTN2传递进入脑组织细胞;原阿片碱可能通过OCT1、OCTN1和OCTN2传递进入脑组织细胞;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可能通过OCT3传递进入脑组织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胡止痛方 血脑屏障 药物转运体 胡索乙素 巴马汀 原阿片碱 欧前胡素 异欧前胡素
原文传递
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安立生坦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应用
7
作者 马红 刘静媛 +5 位作者 金浩 陈勇 王博 刘万卉 司端运 夏媛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4期382-388,共7页
目的:建立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安立生坦浓度并应用于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法从人血浆中提取安立生坦和内标后,在Waters Symmetry C 18柱(4.6 mm×100 mm,5μm)上进行色谱分离,有机相:40%甲醇-60%乙腈,水相:5 m... 目的:建立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安立生坦浓度并应用于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采用液-液萃取法从人血浆中提取安立生坦和内标后,在Waters Symmetry C 18柱(4.6 mm×100 mm,5μm)上进行色谱分离,有机相:40%甲醇-60%乙腈,水相:5 mmol/L乙酸铵-10%乙腈,流速:0.5 mL/min,电喷雾离子化源,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安利生坦和内标的监测离子对分别为m/z 377.1→301.2和m/z 380.4→301.0。结果:安立生坦在2~20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定量下限为2 ng/mL,批内精密度小于2.72%,批间精密度小于8.98%,经内标归一化后的基质效应在92.3%~98.3%之间,提取回收率在74.6%~80.5%之间。结论:该方法灵敏、经济、可靠,适用于人血浆中安立生坦浓度的测定,满足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MS/MS 安立生坦 人血浆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在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蒙蒙 任戎 +9 位作者 李丽 任萌 李虎玲 延阔 耿彤 李汉卿 章彦文 喻雨 孙双勇 王玉丽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7期1605-1609,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肺炎(COVID-19)疫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尚无治疗COVID-19的特效药物。细胞因子风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脓毒症是导致COVID-19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的肺炎(COVID-19)疫情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已成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尚无治疗COVID-19的特效药物。细胞因子风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脓毒症是导致COVID-19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皮质激素常用于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脓毒症患者,已被广泛应用于重症COVID-19患者。但糖皮质激素在COVID-19患者中的应用仍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糖皮质激素治疗COVID-19的临床应用,以期为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COVID-19患者提供临床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SARS-CoV-2 COVID-19 中药 甲泼尼龙 地塞米松
下载PDF
HPLC-CAD法同时测定益肺清化颗粒的七种成分 被引量:2
9
作者 崔灿 王琳 雷勇胜 《海峡药学》 2022年第7期33-36,共4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法(HPLC-CAD)同时测定益肺清化颗粒中甘草苷、黄芪甲苷、紫菀酮、桔梗皂苷D、苦杏仁苷、麦冬皂苷D、熊果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150 mm×4.6 mm,3.5μm),以乙腈(A)-0.1%醋酸水溶液...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电雾式检测器法(HPLC-CAD)同时测定益肺清化颗粒中甘草苷、黄芪甲苷、紫菀酮、桔梗皂苷D、苦杏仁苷、麦冬皂苷D、熊果酸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Inertsil ODS-3(150 mm×4.6 mm,3.5μm),以乙腈(A)-0.1%醋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9 mL·min^(-1),柱温箱的温度为30℃,电雾式检测器雾化器温度为35℃,进样量10μL。结果甘草苷、黄芪甲苷、紫菀酮、桔梗皂苷D、苦杏仁苷、麦冬皂苷D、熊果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0~80μg·mL^(-1)、6.0~120μg·mL^(-1)、1.0~20μg·mL^(-1)、10~200μg·mL^(-1)、1.0~20μg·mL^(-1)、1.0~20μg·mL^(-1)、2.5~50μg·mL^(-1)(r≥0.9994)。7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在98.4%~101.5%之间,RSD均小于2%,分别为0.9%、1.6%、1.7%、1.2%、0.7%、0.4%、0.4%。结论该方法高效与准确,可用于益肺清化颗粒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肺清化颗粒 CAD 甘草苷 黄芪甲苷 紫菀酮 桔梗皂苷D 苦杏仁苷 麦冬皂苷D 熊果酸
下载PDF
核受体介导的摄入型转运体转录调控对化疗药物药效的影响
10
作者 刘森 杨然 +4 位作者 孙英辉 王泽 崔涛 伊秀林 闫凤英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49-1353,共5页
核受体作为主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对生物体内药物转运体的基因表达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核受体介导的药物转运体过表达与化疗药物多药耐药密切相关,在研究外排转运体介导的多药耐药的同时,与摄入型转运体相关的肿瘤耐药也... 核受体作为主要的转录调控因子对生物体内药物转运体的基因表达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核受体介导的药物转运体过表达与化疗药物多药耐药密切相关,在研究外排转运体介导的多药耐药的同时,与摄入型转运体相关的肿瘤耐药也逐渐进入了研究者的视线。鉴于核受体对药物转运体转录调控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对其导致的摄入型转运体转录失调进行深入地探讨。本文从核受体调控角度出发,综述了核受体对摄入型转运体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从而为提高化疗药物敏感性和逆转化疗药物的多药耐药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受体 摄入型转运体 转录调控 多药耐药
原文传递
电喷雾检测器的工作特点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雪松 雷勇胜 +3 位作者 张慕军 陈蔚 潘毅 陈华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0-427,共8页
电喷雾检测器(CAD)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通用型液相色谱检测器,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不依赖于化学结构的响应一致性和操作简便等优势,尤其适用于无紫外吸收物质的检测。本文简要综述了CAD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检测特点及其在中药... 电喷雾检测器(CAD)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通用型液相色谱检测器,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不依赖于化学结构的响应一致性和操作简便等优势,尤其适用于无紫外吸收物质的检测。本文简要综述了CAD检测器的工作原理、检测特点及其在中药及天然产物、化学药物、糖类物质、生化药物、药用辅料及表面活性剂等分析领域的应用,为其更好地应用于液相色谱分析检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喷雾检测器 工作特点 药物分析 应用
原文传递
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傅恒涛 张苗 +1 位作者 慈小燕 崔涛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1年第8期1811-1816,共6页
随着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逐年攀升,临床常用治疗药物(别嘌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等)市场销售额也逐年递增,但这些药物均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国内外药企已将研发重点放在更安全、更高效的新型降尿酸药物尿酸盐重吸收转运子1(URAT1)... 随着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逐年攀升,临床常用治疗药物(别嘌醇、苯溴马隆、非布司他等)市场销售额也逐年递增,但这些药物均存在明显的副作用,国内外药企已将研发重点放在更安全、更高效的新型降尿酸药物尿酸盐重吸收转运子1(URAT1)抑制剂领域,已上市的雷西那德在近几年备受关注,而在研新药SHR4640、SIM1909-13已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同时用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对治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用药和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高尿酸血症 非布司他 尿酸盐重吸收转运子1 雷西那德
原文传递
6种药物对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及其基因多态性A388G、T521C转运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滋鸿 武卫党 +4 位作者 王泽 孙英辉 夏媛媛 闫凤英 伊秀林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2年第9期1795-1800,共6页
目的研究6种药物对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及其基因多态性A388G、T521C转运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稳定高表达OATP1B1和OATP1B1基因多态性A388G、T521C的人胚肾细胞(HEK293)株,高表达空白载体(Mock)的HEK293细胞为空白对照,实时荧... 目的研究6种药物对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OATP1B1及其基因多态性A388G、T521C转运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稳定高表达OATP1B1和OATP1B1基因多态性A388G、T521C的人胚肾细胞(HEK293)株,高表达空白载体(Mock)的HEK293细胞为空白对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各转运体细胞中mRNA表达;放射性标记化合物3Hestrone sulfate作为转运底物、利福平作为阳性抑制剂验证各高表达细胞的转运活性;测定30μmol·L^(-1)的达比加群、辛伐他汀、替格瑞洛、卡培他滨、多西他赛、依那普利对各细胞3H-estrone sulfate摄入活性的抑制作用,并依据抑制试验结果,进一步测定辛伐他汀、替格瑞洛、多西他赛对转运体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结果HEK293细胞内导入的各种转运体基因都呈现良好的复制表达;OATP1B1、OATP1B1/A388G、OATP1B1/T521C对底物3H-estrone sulfate(5μmol·L^(-1))的转运活性分别为Mock细胞的39、49和48倍,30μmol·L^(-1)利福平添加后,可将细胞的转运活性抑制到50%以下;辛伐他汀、替格瑞洛、多西他赛对OATP1B1的抑制作用较强,30μmol·L^(-1)给药的转运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40.09±1.95)%、(33.82±0.61)%、(45.08±0.22)%;辛伐他汀对OATP1B1、OATP1B1/A388G、OATP1B1/T521C的IC_(50)分别为14.2、>100、>100μmol·L^(-1),替格瑞洛的IC_(50)分别为19.1、68.4、>100μmol·L^(-1),多西他赛的IC_(50)分别为17.6、22.9、19.3μmol·L^(-1)。结论OATP1B1基因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抑制剂对转运体活性的影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转运体 OATP1B1 OATP1B1/A388G OATP1B1/T521C 基因多态性
原文传递
高尿酸血症及其治疗药物与肾脏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鹏 靳京 +1 位作者 孟晓燕 刘巍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1年第9期2013-2019,共7页
高尿酸血症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也是诱发痛风的生物化学基础。由于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其在尿酸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IgA肾病等肾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目前,... 高尿酸血症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也是诱发痛风的生物化学基础。由于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其在尿酸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病、糖尿病肾病、IgA肾病等肾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目前,临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生成药物(别嘌醇和非布司他)、促进尿酸排泄药物(丙磺舒和苯溴马隆)以及促进尿酸降解药物(拉布立酶和普瑞凯希),但这些药物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仍存在使用缺陷。综述高尿酸血症及其治疗药物与肾脏疾病的关联性,以期为临床中具有肾脏获益的新型降尿酸药物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高尿酸血症 慢性肾病 糖尿病肾病 IGA肾病 降尿酸药物
原文传递
基于药物转运体的小白菊内酯衍生物ACT001的跨膜转运机制和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英辉 尚海花 +6 位作者 慈小燕 武卫党 王泽 崔涛 曾勇 闫凤英 伊秀林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711-3719,共9页
目的 从药物转运体角度探讨小白菊内酯衍生物ACT001的跨膜转运机制,并阐明ACT001可能产生的耐药性机制。方法 采用人药物转运体高表达单克隆细胞株/囊泡、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LS-180),使用q RT-PCR、Western blotting、LC-MS/MS放... 目的 从药物转运体角度探讨小白菊内酯衍生物ACT001的跨膜转运机制,并阐明ACT001可能产生的耐药性机制。方法 采用人药物转运体高表达单克隆细胞株/囊泡、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LS-180),使用q RT-PCR、Western blotting、LC-MS/MS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等技术手段,共同研究ACT001的跨膜转运机制和耐药性。结果 小白菊内酯衍生物ACT001能够抑制外排转运体BCRP的转运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48.6μmol/L。ACT001在Caco-2细胞单层上的外排率为2.95,添加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抑制剂Ko143可使外排率降至0.807;添加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对ACT001的外排率没有影响。在LS-180细胞中添加10μmol/L的ACT001诱导72 h,可使P-gp和BCRP的m RNA表达水平分别提高8.89、8.21倍,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3.76、2.92倍,表明ACT001能诱导BCRP和P-gp的表达。结论 小白菊内酯衍生物ACT001是外排转运体BCRP的底物,BCRP在血脑屏障和肿瘤细胞中高表达,ACT001到达血脑屏障时,会被BCRP识别外排,导致跨血脑屏障能力下降,不能在靶点位置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药效降低。ACT001是BCRP和P-gp的诱导剂,能上调LS-180细胞中2种转运体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BCRP和P-gp在血脑屏障和肿瘤组织高表达,对2种蛋白的诱导作用会进一步导致药效下降并产生耐药性,使治疗失败。另外,BCRP和P-gp在体内分布广泛,当ACT001与2种蛋白的抑制剂或底物联用时,由于竞争和诱导作用,会对其他药物的转运产生影响,发生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白菊内酯衍生物ACT001 药物转运体 抑制作用 诱导作用:耐药性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通过去甲基化调节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的耐药性
16
作者 张苗 王泽 +6 位作者 傅恒涛 文蕊鑫 韩巧巧 崔涛 伊秀林 闫凤英 刘昌孝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660-1667,共8页
目的: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索拉非尼(sorafenib,Sora)治疗肝细胞癌发生耐药的机制,考察表观遗传药物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对索拉非尼肝细胞癌敏感性的影响,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利用GEPIA 2数据库检索508例原... 目的: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索拉非尼(sorafenib,Sora)治疗肝细胞癌发生耐药的机制,考察表观遗传药物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对索拉非尼肝细胞癌敏感性的影响,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利用GEPIA 2数据库检索508例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信息,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3(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1B3,OATP1B3)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采用亚硫酸氢盐甲基化法检测基因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体1B3(solute carrier organic anion transporter 1B3,SLCO1B3)启动子的甲基化率;采用RT-qPCR,Western Blot检测DAC作用前后肝癌细胞株OATP1B3的表达变化;采用RTCA-eSight检测索拉非尼与DAC联用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LC-MS/MS检测索拉非尼与DAC联用后肝癌细胞对索拉非尼摄入量的变化。结果:GEPIA 2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OATP1B3高表达的HCC患者总体生存率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亚硫酸氢盐甲基化测序结果显示Hep3B,HepG2中SLCO1B3的启动子甲基化率较高;RT-qPCR,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肝癌细胞株Hep3B,HepG2中OATP1B3的mRNA及蛋白表达相对较低,且DAC孵育后OATP1B3的表达均上调;RTCA-eSight实验结果显示,联用DAC后Hep3B,HepG2的增殖率显著低于索拉非尼组;LC-MS/MS结果显示,HEK293-OATP1B3对索拉非尼的摄入量是HEK293-Wild的2.10倍。联用DAC后,Hep3B,HepG2对索拉非尼的摄入量提高1.87和2.47倍。结论:DAC通过抑制SLCO1B3 DNA甲基化,上调OATP1B3的表达,提高转运索拉非尼的能力,增加索拉非尼在肝癌细胞中的蓄积,增强对肝癌细胞的敏感性,从而逆转索拉非尼的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地西他滨 索拉非尼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B3 肝细胞癌
原文传递
IDH1R132H突变蛋白与其抑制剂AG-881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17
作者 邵婷婷 孔晓华 +2 位作者 靳京 孟凡翠 刘巍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0-617,共8页
目的: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化合物AG-881(vorasidenib)抑制IDH1R132H突变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构建激活态的IDH1R132H突变蛋白结构和失活态的AG-881-IDH1R132H突变蛋白结构,置于立体水盒子内,进行10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比... 目的: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化合物AG-881(vorasidenib)抑制IDH1R132H突变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构建激活态的IDH1R132H突变蛋白结构和失活态的AG-881-IDH1R132H突变蛋白结构,置于立体水盒子内,进行100 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比较不同体系的蛋白构象并分析氢键、能量和主成分等性质。结果:底物α-KG可使IDH1R132H突变蛋白稳定在活化状态的闭合构象。AG-881作用于蛋白二聚体界面的变构位点后,使IDH1R132H突变蛋白处于非活化状态的开放构象,发挥抑制作用。在作用过程中,氨基酸残基Gln277在AG-881的结合中起重要作用。同时,疏水作用和氢键在AG-881与IDH1R132H突变蛋白的结合中也做出重要贡献。此外,卤键也起到一定作用。结论:分子动力学模拟可以作为变构抑制剂设计的有效辅助手段,探索研究AG-881抑制IDH1R132H突变蛋白活性的潜在作用机制,进一步为以IDH1突变蛋白为靶点的新药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柠檬酸脱氢酶1 分子动力学 AG-881 氨基酸残基 变构位点
原文传递
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关键靶点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韩彦琪 武琦 +5 位作者 林娟 刘耀晨 许浚 张洪兵 张铁军 刘昌孝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34-1642,共9页
目的采用G蛋白偶联受体及酶活检测实验方法,探究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关键靶点的调节作用,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磷酸二酯酶3A(phosphodiesterase 3A,PDE3A)、凝血酶(Thrombin)、内皮素转化酶1(endothelin convertin... 目的采用G蛋白偶联受体及酶活检测实验方法,探究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关键靶点的调节作用,明确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磷酸二酯酶3A(phosphodiesterase 3A,PDE3A)、凝血酶(Thrombin)、内皮素转化酶1(endothelin converting enzyme 1,ECE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α1A肾上腺素受体(α1A adrenergic receptor,ADRA1A)为研究载体,通过胞内钙离子荧光检测和酶抑制剂检测技术评价丹红化瘀口服液及14个主要单体成分对PDE3A、Thrombin、ECE1、VEGFR2酪氨酸激酶和ADRA1A的抑制活性。结果丹红化瘀口服液对以上5个靶点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01);丹酚酸D、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和柚皮苷对PDE3A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0.001);14个化合物对Thrombin均有显著的抑制活性(P<0.05、0.01、0.001);丹酚酸D、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阿魏酸、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ECE1有显著的抑制活性(P<0.05、0.01、0.001);丹酚酸D、丹酚酸B、丹参素、迷迭香酸、柠檬苦素对VEGFR2酪氨酸激酶有显著的抑制效果(P<0.01、0.001);柴胡皂苷a可显著抑制ADRA1A活性(P<0.001)。结论 ADRA1A、VEGFR2、PDE3A、Thrombin和ECE1可能为丹红化瘀口服液治疗中央静脉阻塞症的关键作用靶点,其药效物质基础可能为丹参酮IIA、丹酚酸B、丹酚酸D、丹参素、迷迭香酸、原儿茶醛、阿魏酸、川芎嗪、洋川芎内酯I、羟基红花黄色素A、苦杏仁苷、柴胡皂苷a、柚皮苷和柠檬苦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化瘀口服液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 磷酸二酯酶 凝血酶 内皮素转化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Α1肾上腺素受体 丹参酮IIA 丹酚酸B 丹酚酸D 丹参素 迷迭香酸 原儿茶醛 阿魏酸 川芎嗪 洋川芎内酯Ⅰ 羟基红花黄色素A 苦杏仁苷 柴胡皂苷A 柚皮苷 柠檬苦素
原文传递
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玉丽 林娟 +5 位作者 李新 郭海彪 徐旭 许浚 李楚源 张铁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1-1627,共7页
目的研究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对前房加压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阿司匹林和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30 d。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 目的研究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对前房加压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予阿司匹林和丹红化瘀口服液干预30 d。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n factor,VEGF)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视网膜结构紊乱,神经节细胞层细胞减少,视网膜萎缩变薄;丹红化瘀口服液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及神经节细胞变性程度均有所改善。与模型组比较,丹红化瘀口服液组大鼠血清SOD、GSH-Px及CAT活性明显升高(P<0.05、0.01),血清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视网膜组织HIF-l、Caspase-3、NF-κB p65和VEGF阳性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丹红化瘀口服液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视网膜结构具有改善作用,对神经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视网膜组织细胞凋亡、抗炎和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化瘀口服液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 氧化应激 炎症 新生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丹红化瘀口服液对气滞血瘀证大鼠眼结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娟 徐旭 +7 位作者 李新 王玉丽 李晓霞 王德勤 强小杰 陈小凡 许浚 张铁军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28-1633,共6页
目的研究丹红化瘀口服液对气滞血瘀证大鼠眼结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夹尾、束缚、冰水浴等)建立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丹红化瘀口服液和阿司匹林进行干预,3周后观察大鼠眼结膜血管数、微血管交叉数、... 目的研究丹红化瘀口服液对气滞血瘀证大鼠眼结膜微循环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夹尾、束缚、冰水浴等)建立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给予丹红化瘀口服液和阿司匹林进行干预,3周后观察大鼠眼结膜血管数、微血管交叉数、微血管管径及血流速度;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rostaglandin F1α,6-keto-F1α)、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c GMP)水平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活性;采用微板法测定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眼结膜组织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hosphorylated cAMP response-elementbinding protein,p-CREB)和iNOS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丹红化瘀口服液组大鼠微血管管径显著增大(P<0.05),血流速度加快(P<0.05、0.01),血管数和微血管交叉数显著增多(P<0.05、0.01);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及血清中TXB2/6-ketoF1α、VEGF、c AMP/cGMP、NO水平和iNOS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0.01);眼结膜组织p-CREB和iNOS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丹红化瘀口服液对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的眼结膜微循环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视网膜组织血栓形成、减少细胞自由基生成、抗炎和抑制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化瘀口服液 气滞血瘀 眼结膜微循环 血栓形成 抗炎 血管生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