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入院24小时内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1年内全因死亡的关系
1
作者 郭瑞瑞 何卓乔 +7 位作者 周艳 田萃红 张奎 郭文玉 高佳佳 彭丽容 徐验 谭学瑞 《中国医药》 2024年第2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入院24 h内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出院后1年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衰病房住院的AHF患者598例。按入院24 h内血清尿酸中位数496μmol/L分为血清尿酸... 目的探讨入院24 h内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出院后1年内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衰病房住院的AHF患者598例。按入院24 h内血清尿酸中位数496μmol/L分为血清尿酸高水平组(297例,49.7%,>496μmol/L)和血清尿酸低水平组(301例,50.3%,≤496μmol/L)。患者出院后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1年。随访终点事件是全因死亡。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全因死亡累积发生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清尿酸水平升高对AHF患者出院后1年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与血清尿酸低水平组相比,血清尿酸高水平组男性占比更高,年龄更小,体重指数更高,心功能更差,血肌酐和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更高,β受体阻滞剂、袢利尿剂、静脉利尿剂使用比例更高(均P<0.05)。598例AHF患者在1年随访时间内,共87例(14.5%)发生全因死亡,其中血清尿酸高水平组54例(18.2%),血清尿酸低水平组33例(11.0%)。Kaplan-Meier曲线显示,在1年随访期间内,血清尿酸高水平组的全因死亡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尿酸低水平组(Log-rank检验P=0.012)。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NT-proBNP、血肌酐、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的使用后,血清尿酸高水平组AHF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是血清尿酸低水平组的1.735倍(P=0.020)。结论入院24 h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是AHF患者出院1年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血清尿酸 危险因素 死亡率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心力衰竭和认知障碍的共同分子特征
2
作者 曾倩 石瑀 +7 位作者 彭轲 刘晓颖 张奎 柯雪雯 谢颖豪 奉水东 韩桂圆 李镒冲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57-66,共10页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究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和认知障碍共同的生物学过程及基因特征,为后续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HF数据集GSE116250和认知障碍数据集GSE1220... 目的 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究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和认知障碍共同的生物学过程及基因特征,为后续分子机制研究提供思路。方法 从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下载HF数据集GSE116250和认知障碍数据集GSE122063,鉴定出共同差异表达基因后,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再应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筛选出中枢基因,在外部HF数据集GSE57338和认知障碍数据集GSE33000中验证中枢基因的表达,从JASPER和RegNetwork数据库中获得潜在的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和微小RNA(micro RNA,miR)构建分子共调控网络。结果 共筛选出387个上调和388个下调差异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ed genes,DEGs),主要富集在发育过程、细胞运动调节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Ⅱ类蛋白复合物组装通路上。通过PPI网络鉴定出8个中枢基因(HLA-F、HLA-E、HLA-B、HLA-DRA、B2M、HLA-DQA1、HLADQB1、HSPA1A),主要通过内源性和外源性抗原加工和提呈通路激活免疫应答。在共调控网络中,FOXC1、GATA2、NFIC、NFYA、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1、miR-10是调控中枢基因的关键TFs和miR,潜在的NF-κB1/HLA-E/miR-10调控轴被认为在HF与认知障碍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免疫调节可能在HF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研究“心-脑轴交互作用”提供新见解,但仍需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验证及人群研究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认知障碍 中枢基因 分子共调控网络 生物信息学分析
下载PDF
深圳市成人B期心力衰竭患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
3
作者 柯雪雯 吕德良 +15 位作者 吴肖冰 刘晓颖 彭轲 谢凤珠 谢尉 谢雨欣 尚庆刚 闵芊玲 武小艳 符紫薇 温熙麟 曾倩 谢颖豪 奉水东 赵志广 李镒冲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3-348,352,共7页
目的了解深圳市成人B期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心力衰竭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21年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128名≥18岁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一般信息问卷... 目的了解深圳市成人B期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心力衰竭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21年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128名≥18岁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一般信息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心脏结构及功能相关信息。使用R 4.1.3软件进行基于复杂抽样设计的Rao-Scott χ^(2)检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加权后,深圳市成人B期心力衰竭患病率为14.45%(95%CI:12.88%~16.12%),心脏结构和功能均异常、仅结构异常和仅功能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1.33%(95%CI:0.92%~1.84%)、9.77%(95%CI:8.44%~11.23%)和3.35%(95%CI:2.80%~3.9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45~64岁(OR=1.51)、65岁及以上(OR=2.85)、离退休或无业或失业(OR=1.63)、超重(OR=2.11)、肥胖(OR=4.09)、高血压(OR=1.65)和其他心血管疾病(OR=4.27)与B期心力衰竭高风险相关,血脂异常(OR=0.77)与B期心力衰竭低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市B期心力衰竭普遍流行,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或延缓其进展为有症状性心力衰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期心力衰竭 流行病学 患病率
原文传递
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的预测因素和预后:一项单中心队列研究
4
作者 韩桂圆 高佳佳 +5 位作者 曾倩 李国成 郭瑞瑞 郭文玉 李镒冲 徐验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中英文)》 2023年第4期312-320,共9页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FimpEF)患者的临床特征、预测因素和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的队列研究。纳入自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住院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改善的心衰(HFimpEF)患者的临床特征、预测因素和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的队列研究。纳入自2017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住院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基线值和随访数据,将HFrEF患者分为HFimpEF组(基线LVEF≤40%,复查LVEF>40%)和持续性HFrEF组(基线LVEF≤40%,复查LVEF最大值仍≤40%)。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及全因再住院的复合结局;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全因再住院。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3例HFrEF患者,年龄为(57.8±14.6)岁,女性64例(26.3%),随访时间为13(7~20)个月。HFimpEF组83例(34.2%),持续性HFrEF组160例(6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率较快[比值比(OR)1.025,95%可信区间(CI)1.006~1.044,P=0.009]、收缩压较高(OR 1.222,95%CI 1.035~1.444,P=0.018)、基线LVEF较高(OR 1.081,95%CI 1.006~1.162,P=0.035)和基线LVEDD较低(OR 0.348,95%CI 0.136~0.890,P=0.028)是LVEF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与持续性HFrEF相比,HFimpEF患者的主要终点(P=0.005)和全因死亡(P<0.001)发生率更低。根据LVEF较基线上升的幅度将HFimpEF进一步分为LVEF改善<10%和LVEF改善≥10%,Kaplan-Meier分析结果显示,LVEF改善≥10%亚组的主要终点发生率较持续性HFrEF组低(P=0.023),而LVEF改善<10%组与持续性HFrEF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持续性HFrEF相比,HFimpEF患者临床预后更好,LVEF改善≥10%患者预后改善可能更为明确。基线心率较快、收缩压较高、LVEF较高、LVEDD较低是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 预测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深圳市成年居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正常值范围的建立
5
作者 谢雨欣 吕德良 +8 位作者 彭轲 谢红卫 江勇 钟新波 温熙麟 符紫薇 周桂丽 赵志广 李镒冲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11-1017,共7页
目的:建立适合深圳市成年居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正常值范围。方法:本研究数据源自2021—2022年开展的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收集深圳市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的一般信息、心血管疾病(CVD)... 目的:建立适合深圳市成年居民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正常值范围。方法:本研究数据源自2021—2022年开展的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收集深圳市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的一般信息、心血管疾病(CVD)相关行为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等资料。数据分析排除具有CVD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史、颈动脉斑块,以及无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的调查对象,并利用分数多项式回归模型估计年龄、性别的CIMT正常值范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163名成年居民,其中男性576名(26.6%),女性1587名(73.4%)。男性CIMT均值(mean)和标准差(SD)的分数多项式回归模型分别为mean_(CIMT)=0.3247+0.0069×年龄,SD_(CIMT)=0.0769+0.0012×年龄;女性分别为mean_(CIMT)=0.3549+0.0054×年龄,SD_(CIMT)=0.0416+0.0020×年龄。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深圳市成年居民年龄、性别CIMT的正常值范围,为亚临床CVD的早期筛查提供了最新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 正常值范围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深圳地区成年女性体质指数和初潮年龄与骨密度关系分析
6
作者 谢雨欣 彭轲 +3 位作者 赵仁成 符紫薇 谢红卫 李镒冲 《社区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279-283,共5页
目的 探讨深圳地区成年女性腰椎(L1~L4)骨密度(BMD)与体质指数(BMI)及初潮年龄的关系,为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OP)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深圳调查点。该调查由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组织开展,于... 目的 探讨深圳地区成年女性腰椎(L1~L4)骨密度(BMD)与体质指数(BMI)及初潮年龄的关系,为早期预防骨质疏松症(OP)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深圳调查点。该调查由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组织开展,于2018-04-01-2018-08-01在深圳市随机抽取≥20岁常住女性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BMD测量金标准双能X射线吸收法进行腰椎正位(L1~L4)测量BMD。应用R语言4.1.0通过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559名女性调查对象,平均年龄(52.00±11.49)岁,平均BMD(0.92±0.17) g/cm^(2)。单因素分析发现,初潮年龄(β=-0.016,P<0.001)、BMI(β=0.005,P=0.027)与BMD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β=0.014,P<0.001)是BMD的影响因素;初潮年龄(β=-0.001,P=0.799)与BMD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BMI与BMD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对于BMI较低的女性,应及早检查其BMD,早期防治以防发生O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初潮年龄 体质指数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对B期心力衰竭患病的交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谢颖豪 吕德良 +9 位作者 彭轲 刘晓颖 曾倩 柯雪雯 周桂丽 钟新波 江勇 赵志广 吴成秋 李镒冲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0-263,268,共5页
目的了解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对B期心力衰竭患病风险的影响,为科学合理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病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21年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080名≥18岁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一般... 目的了解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对B期心力衰竭患病风险的影响,为科学合理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病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21年深圳市心力衰竭流行病学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6080名≥18岁深圳市常住居民进行一般信息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R 4.2.1进行χ^(2)检验,用logistic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对B期心力衰竭患病的影响,用相乘与相加模型分析超重、肥胖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计算相对超额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I)、交互作用指数(SI)。结果B期心衰患者940例(15.46%),高血压患者1650例(27.14%),超重患者1985例(32.65%),肥胖患者734例(12.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超重OR=1.36,95%CI:0.95~1.94,肥胖OR=1.37,95%CI:0.90~2.09)。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对B期心力衰竭的患病风险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超重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RERI、API和SI分别为0.98(95%CI:0.31~1.65)、0.33(95%CI:0.14~0.51)和1.97(95%CI:1.17~3.30),肥胖与高血压交互作用的RERI、API和SI分别为2.41(95%CI:0.66~4.16)、0.37(95%CI:0.17~0.58)和1.81(95%CI:1.19~2.74)。结论超重、肥胖与高血压可能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同时控制高血压与体质指数在正常水平可能会协同预防或延缓B期心力衰竭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高血压 心力衰竭 交互作用
原文传递
大气NO_(2)短期暴露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石瑀 蔡云鹏 +4 位作者 李镒冲 张丽华 陈伯望 张文博 李静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8-333,共6页
目的研究大气NO_(2)短期暴露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China-PEACE心力衰竭研究,将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来自全国62个城市92家医院的117364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并获取相应时间段的日均NO_(2)暴露水平、温度和相对... 目的研究大气NO_(2)短期暴露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China-PEACE心力衰竭研究,将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来自全国62个城市92家医院的117364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纳入研究,并获取相应时间段的日均NO_(2)暴露水平、温度和相对湿度等信息。采用广义可加模型和贝叶斯层次模型分析NO_(2)短期暴露(滞后0~3 d)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并比较不同亚组间NO_(2)短期暴露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70.32±12.22)岁,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62个城市NO_(2)全年365日日均暴露浓度的中位数为26.4μg/m^(3),最小值为2.33μg/m^(3),最大值为150.25μg/m^(3)。随着NO_(2)暴露浓度每升高10μg/m^(3),心力衰竭住院风险增加2.2%(OR=1.022,95%CI:1.012~1.031)。在住院日前0~1、0~2和0~3 d,NO_(2)移动平均暴露水平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R值分别为1.020(95%CI:1.009~1.030)、1.016(95%CI:1.004~1.028)和1.013(95%CI:1.001~1.026)]。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季节间NO_(2)短期暴露水平与心力衰竭住院风险的关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O_(2)短期暴露水平升高可增加心力衰竭住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住院 二氧化氮 短期暴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