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对隐源性卒中与右向左分流相关性的辽宁地区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郭蓉 张思艺 +3 位作者 殷丽丽 王昆 丁明岩 崔春生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31-34,共4页
目的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Contrast 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检测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患者中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发生率及分流量的分级,分析CS与RLS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8~55岁CS患者44例... 目的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Contrast 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检测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患者中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发生率及分流量的分级,分析CS与RLS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8~55岁CS患者44例为病例组,健康志愿者33例为对照组,应用cTCD和cTTE诊断RLS并对分流量进行分级,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阳性率,cTCD对病例组和对照组RLS检出的阳性率对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TCD和cTTE诊断RLS的阳性率交叉比较无明显差异(P=0.18)。用cTCD检查的病例组中,RLS的总阳性率为47.7%(21/44),其中大量分流的阳性率为27.3%(12/44);对照组中RLS的总阳性率30.3%(10/33),其中大量分流的阳性率为9%(3/33);2组RLS总阳性率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380,P=0.123);病例组的大量分流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974,P=0.042)。结论cTCD检测RLS的方法是可靠的,RLS与CS相关,其中大量分流可能与CS的发生有强的相关性,可以用cTCD检测RLS,并且根据分流量分级评估,cTCD和cTEE联合检查可以增加PFO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 右向左分流 卵圆孔未闭 隐源性卒中
下载PDF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运动负荷前后对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右心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赵含章 李颖 +5 位作者 冀威 丁明岩 王银妹 矫妮 郭丽娟 朱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运动前后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HNCM)患者右心室功能。方法选取32例HNCM患者和与之性别、年龄相符的35例对照组。分别于运动前后测量右心室参数:三尖瓣舒张早... 目的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结合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评价运动前后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HNCM)患者右心室功能。方法选取32例HNCM患者和与之性别、年龄相符的35例对照组。分别于运动前后测量右心室参数:三尖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峰、A峰(TV-E峰、TV-A峰);组织多普勒显像测得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期速度(TV-Sm、TV-Em);2D-STI方法测量右心室整体长轴应变(RVGLS);RT-3DE技术测得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每搏量(RVSV)、右心室射血分数(RVEF)以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FAC)。并将容积参数结合体表面积(BSA)进行标化得到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RVESVi)、右心室每搏量指数(RVSVi)。结果运动后对照组与HNCM组常规参数TAPSE、RVFAC、TV-E峰、TV-A峰、三维参数RVEDVi、RVESVi、R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后对照组与HNCM组RV-Sm、RV-Em、RVGLS、RVSVi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静息期和运动后HNCM组常规参数TAPSE、RVFAC、TV-E峰、TV-A峰、三维参数RVEDVi、RVESVi、R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静息期和运动后HNCM组RV-Sm、RV-Em、RVGLS、RVSVi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HNCM组RVGLS变化率、RVEDVi变化率、RVSVi变化率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NCM患者存在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运动后右心室储备功能减低,提示在HNCM患者中可能存在早期亚临床右心室心肌损伤,而这与运动能力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心耳瘤样扩张1例
3
作者 赵含章 李道伟 +4 位作者 丁明岩 矫妮 冀威 李颖 朱芳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CSCD 2019年第12期908-908,共1页
患者女,58岁,因“反复发作心悸3年,加重1周”入院。3年前无诱因反复发作心悸,为心脏停搏感,曾于外院诊断为“频发室早”,近1周症状发作频繁,为进一步诊治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2次/min,呼吸14次/min,血压108/64 mm Hg(1 mm Hg... 患者女,58岁,因“反复发作心悸3年,加重1周”入院。3年前无诱因反复发作心悸,为心脏停搏感,曾于外院诊断为“频发室早”,近1周症状发作频繁,为进一步诊治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2次/min,呼吸14次/min,血压108/64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脏超声检查:左心室外侧壁可见范围约103 mm×61 mm梭形囊性肿块,边界清楚;CDFI示梭形囊性肿块内可探及彩色血流信号(图1)。三维超声心动图可见梭形囊性肿块与左心房的左心耳相连接,同时彩色血流信号经左心房进出梭形囊性肿块(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心动图 囊性肿块 左心耳 频发室早 心脏停搏 彩色血流信号 左心房 心脏超声检查
下载PDF
三维纵向分层应变技术定量评价冠心病回旋支狭窄程度的研究
4
作者 段娜 栾波 +1 位作者 朱芳 丁明岩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2期19-24,74,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心肌纵向分层应变指数在判定冠心病患者回旋支狭窄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85例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回旋支狭窄的单支病变患者和31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根据狭... 目的探讨三维心肌纵向分层应变指数在判定冠心病患者回旋支狭窄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0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85例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回旋支狭窄的单支病变患者和31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根据狭窄程度分为四组:正常组、轻度狭窄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组(50%<狭窄率≤75%)、重度狭窄组(75%<狭窄率≤100%)。分别测量所有患者的常规超声指标和三维纵向心肌应变指标。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各纵向分层应变参数预测LCX中重度狭窄的ROC曲线。结果根据3D-STI所得参数绘制ROC曲线并计算相应值。发现GLS-Ap诊断效能最优,在诊断LCX中度狭窄(50%<狭窄率≤75%)中,AUC为0.817、截断值为-21.55%、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75.0%、正确指数为0.535;诊断LCX重度狭窄(75%<狭窄率≤100%)中,AUC为0.895、截断值为-21.45%、敏感度为82.1%、特异度为83.9%、正确指数为0.660。结论应用心脏三维心肌纵向分层应变参数可以定量的评价冠心病LCX狭窄程度,对CHD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旋支 冠心病 纵向应变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
下载PDF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冠心病前降支近端狭窄的诊断价值
5
作者 段娜 栾波 +1 位作者 朱芳 丁明岩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0期1-6,共6页
目的 探讨三维心肌整体应变指数在判定冠心病患者前降支近段狭窄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83例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前降支近段狭窄的单支病变患者和30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根据狭窄程... 目的 探讨三维心肌整体应变指数在判定冠心病患者前降支近段狭窄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3月辽宁省人民医院心内科83例行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前降支近段狭窄的单支病变患者和30例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根据狭窄程度分为四组:正常组、轻度狭窄组(狭窄率≤50%)、中度狭窄组(50%<狭窄率≤75%)、重度狭窄组(75%<狭窄率≤100%).分别测量所有患者的常规超声指标和三维整体心肌应变指标.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各应变参数预测前降支近段中重度狭窄的ROC曲线.结果 根据3D-STI所得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同时绘制ROC曲线并计算相应值.发现GLS指标变化最早,同时GLS诊断效能最大,在诊断LAD近段中度狭窄(50%<狭窄率≤75%)中,AUC为0.769、截断值为-16.00%、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8.2%、正确指数为0.532;诊断LAD近段重度狭窄(75%<狭窄率≤100%)中,AUC为0.889、截断值为-16.75%、敏感度为80.8%、特异度为84.4%、正确指数为0.641.结论 心肌整体应变参数能够定量的评价LAD近段不同狭窄程度的左心室心肌缺血情况,对CHD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前降支 整体应变 三维斑点追踪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