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筛查手段
1
作者 高娜 姚嘉斐 《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5年第9期706-709,共4页
近年来随着宫颈癌病因学研究的进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新技术不断应用到宫颈癌的筛查,现就宫颈癌筛查状况及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宫颈肿瘤 乳头瘤病毒属 普查
下载PDF
子宫颈腺癌8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秀芬 宋和存 +3 位作者 杨立新 魏永和 霍宏慎 赵玉清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1期680-681,共2页
子宫颈腺癌80例临床病理分析李秀芬,宋和存,杨立新,魏永和,霍宏慎,赵玉清子宫颈腺癌比较少见,有逐年增多趋势 ̄[1,2]。我们分析80例宫颈腺癌病例的病理类型,对影响宫颈腺癌的预后因素进行探讨。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 子宫颈腺癌80例临床病理分析李秀芬,宋和存,杨立新,魏永和,霍宏慎,赵玉清子宫颈腺癌比较少见,有逐年增多趋势 ̄[1,2]。我们分析80例宫颈腺癌病例的病理类型,对影响宫颈腺癌的预后因素进行探讨。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腺癌 病理
原文传递
子宫内膜癌累及宫颈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常文庆 何秀琴 严力 《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SCD 1991年第6期301-302,共2页
子宫内膜癌一旦累及宫颈,其治疗和预后都将发生变化,且术前尚无有效诊断方法.本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36.8%,分段诊刮假阳性率29.8%.术后病理学诊断标准亦欠明确.目前认为,只有术后证实颈管间质受累才能诊断.分段诊刮或颈管脱出物活检可... 子宫内膜癌一旦累及宫颈,其治疗和预后都将发生变化,且术前尚无有效诊断方法.本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36.8%,分段诊刮假阳性率29.8%.术后病理学诊断标准亦欠明确.目前认为,只有术后证实颈管间质受累才能诊断.分段诊刮或颈管脱出物活检可能来自宫腔脱落组织或子宫下段病灶,或颈管内组织受到癌细胞污染,是假阳性率高的主要原因.本文探讨了颈管受累的有关因素,认为病灶大、呈弥漫性生长、恶性程度高的病理类型、低分化及肌层浸润深等易致颈管转移.颈管受累者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有报道认为宫腔镜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有利于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癌 宫颈
原文传递
老年妇女卵巢恶性肿瘤58例临床病理分析
4
作者 李秀芬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59-359,共1页
老年妇女卵巢恶性肿瘤58例临床病理分析李秀芬我科1963~1992年间共收治老年妇女卵巢恶性肿瘤患者58例(不包括交界性与转移性肿瘤),现作一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58例中60~64岁35例,65~69岁14例,70~... 老年妇女卵巢恶性肿瘤58例临床病理分析李秀芬我科1963~1992年间共收治老年妇女卵巢恶性肿瘤患者58例(不包括交界性与转移性肿瘤),现作一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58例中60~64岁35例,65~69岁14例,70~74岁4例,75~79岁4例,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卵巢肿瘤 病理
原文传递
外阴尖锐湿疣组织人乳头瘤病毒、p53、bcl-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测定 被引量:4
5
作者 武昕 高兴华 +1 位作者 常文庆 王雅坤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629-629,I020,共2页
外阴尖锐湿疣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为探讨HPV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外阴尖锐湿疣组织中HPV的6,11,16,18型DNA,HPV的1... 外阴尖锐湿疣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为探讨HPV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对外阴尖锐湿疣组织中HPV的6,11,16,18型DNA,HPV的16,18型E6蛋白,p53,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 尖锐湿疣 HPV P53基因 BCL-2基因 PCNA
原文传递
芳香化酶ER PR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晓彩 王亚军 +1 位作者 张彦璎 李怀颖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91-792,共2页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雌激素(ER)、孕激素受体(PR)与卵巢浆液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的关系以及芳香化酶与ER、PR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进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5—2002年手术切除的卵巢浆液...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雌激素(ER)、孕激素受体(PR)与卵巢浆液性肿瘤的发病机制、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的关系以及芳香化酶与ER、PR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进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5—2002年手术切除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标本36例(恶性组)、卵巢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20例(良性组)及非卵巢疾病患者正常卵巢组织标本10例(正常组),用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标记法检测其芳香化酶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ER、PR的表达。结果芳香化酶在恶性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良性组(P<0.05),与恶性组的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ER在恶性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良性组(P<0.05),与恶性组的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PR在正常组及良性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恶性组(P<0.05),与恶性组的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芳香化酶、ER可能参与卵巢浆液性肿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化酶 ER PR 免疫组织化学法 卵巢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