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杭州 白希壮 +1 位作者 梁庆威 雷则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87-890,共4页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20例,分为氨甲环酸组(关闭切口前给予氨甲环酸10 mg/kg)和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每组60例。比较2组...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科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120例,分为氨甲环酸组(关闭切口前给予氨甲环酸10 mg/kg)和对照组(不给予氨甲环酸),每组60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输血比例及输血量、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引流量[(237.53±45.19)m L]低于对照组[(401.37±73.72)m L],氨甲环酸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127.57±13.55)g/L]高于对照组[(111.4±14.32)g/L],对照组术后输血率[37%(22/60)]高于氨甲环酸组[8%(5/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均未发生肺栓塞,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67%vs 3.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减少术后失血量,降低术后输血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术 氨甲环酸 失血量
下载PDF
膝关节置换术中内侧副韧带断裂的治疗及随访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杭州 王岩峰 +3 位作者 梁庆威 尤福利 刘向南 闫增龙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84-687,共4页
目的比较膝关节置换术中内侧副韧带(MCL)损伤后采用限制性关节假体或非限制性关节假体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膝关节置换术中发生医源性MCL损伤病例19例。术中对MCL损伤均予以缝合修补。术中采... 目的比较膝关节置换术中内侧副韧带(MCL)损伤后采用限制性关节假体或非限制性关节假体患者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膝关节置换术中发生医源性MCL损伤病例19例。术中对MCL损伤均予以缝合修补。术中采用更换限制性膝关节假体者8例(LCCK组),采用术前计划的假体类型不变者11例(LPS组)。采用膝关节功能评分(KSS)评估术后膝关节功能,比较2组有无差异。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术后随访时间5年。结果在末次随访中(60个月),LCCK组膝关节KSS评分为87.4分,而LPS组为93.3分。11例采用非限制性膝关节假体的患者没有因为膝关节不稳定而翻修;2例采用限制性假体的患者因为关节松动而进行了翻修手术。结论在膝关节置换术中发生MCL损伤往往需要修复MCL,膝关节假体类型可能不需要更换为限制性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 内侧副韧带损伤 限制性膝关节假体
下载PDF
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坏死的短期随访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徐希晨 姚鲁田 张杭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60-563,共4页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36例因单纯内侧关节间隙软骨下骨坏死而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的病例资料。随访16~44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关节脱位、关节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等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收治的36例因单纯内侧关节间隙软骨下骨坏死而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手术的病例资料。随访16~44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关节脱位、关节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形成等并发症。术后膝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恢复,术后膝关节VAS疼痛评分降低,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增大。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单纯内侧关节软骨下骨坏死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单髁置换 骨坏死 膝关节
下载PDF
内侧副韧带单切口重建与双切口重建对治疗膝关节内侧不稳定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徐希晨 张杭州 白希壮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1-785,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同种异体肌腱单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和双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不稳定患者26例(26膝),均采用内侧副韧带重建;其中单切口重建内侧副韧带12例,双切... 目的回顾分析同种异体肌腱单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和双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不稳定患者26例(26膝),均采用内侧副韧带重建;其中单切口重建内侧副韧带12例,双切口重建内侧副韧带14例。术前、术后按照IKDC及Lysholm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并测量术后膝关节内侧开口、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6个月(14~49个月)。末次随访2种方法术后IKDC评分分别为(84.33±7.85)分和(84.21±7.67)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84.41±8.67)分和(84.5±7.52)分,与术前相比评分明显提高;2种方法术后IKDC及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与内侧关节间隙在术后得到明显改善,2种方法的术后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和双切口重建内侧副股韧带治疗膝关节内侧不稳定的临床疗效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副韧带 单切口技术 双切口技术 内侧不稳定
下载PDF
羟基磷灰石/TiO_2纳米管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4
5
作者 张杭州 孙羽 +3 位作者 王琳 田昂 薛向欣 白希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3期335-340,共6页
背景:羟基磷灰石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但目前缺少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生物相容性的相关研究。目的: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先通过阳极氧化技术在钛金属表面制备TiO2纳米管,后采用电沉积... 背景:羟基磷灰石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但目前缺少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生物相容性的相关研究。目的:分析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先通过阳极氧化技术在钛金属表面制备TiO2纳米管,后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复合物的表面形貌。将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和商业钛金属分别与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共同培养,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增殖及凋亡。结果与结论:通过改变阳极氧化条件及磁场条件能制备不同管径及管长的TiO2纳米管,以及不同形貌的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3 d后,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周围的细胞明显增殖,细胞形态良好,排列规则,细胞增殖情况优于商业钛金属组。扫描电镜观察共培养3 d后,细胞在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上生长良好,可见大量细胞伪足附着于其上;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复合物组的细胞凋亡率7.8%小于TiO2纳米管形貌钛金属组的9.4%及商业纯钛金属组的13.5%,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TiO2纳米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生物相容性 TIO2纳米管 羟基磷灰石 成骨细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二氧化钛纳米管的理论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英文)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杭州 王琳 +3 位作者 田昂 孙羽 白希壮 薛向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SCD 2013年第47期8255-8262,共8页
背景: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化学阳极氧化钛是目前应用前景较好的纳米材料之一。目的:综述二氧化钛纳米管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TiO2nanotubes,Anodization,biomaterial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中有... 背景: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电化学阳极氧化钛是目前应用前景较好的纳米材料之一。目的:综述二氧化钛纳米管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以TiO2nanotubes,Anodization,biomaterials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13年6月中有关二氧化钛纳米管临床应用领域研究的文献。排除重复研究及陈旧研究,共保留4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从检索到的47篇文献进行总结分析发现,二氧化钛纳米管能够促进包括人成骨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的黏附和增殖。体内实验证实,二氧化钛纳米管能够促进钛金属内植物在体内的骨整合。此外,二氧化钛纳米管还可作为载体负载其他药物如生长因子和抗生素以促进材料生物形容性及预防细菌黏附。结果说明,二氧化钛纳米管可促进材料的体内骨整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综述 组织工程骨材料 纳米管 骨整合 生物相容性 药物载体 抗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时内侧副韧带深层损伤治疗方法比较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杭州 白希壮 +3 位作者 梁庆威 王岩峰 刘向南 尤福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3-367,共5页
目的比较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完全断裂时MCL深层(deep MCL,dMCL)缝合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6例3度M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胫骨Inlay技术行MCL... 目的比较在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完全断裂时MCL深层(deep MCL,dMCL)缝合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2009年8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36例3度M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胫骨Inlay技术行MCL浅层(superior MCL,sMCL)重建同时,分别对dMCL采用缝合(缝合组,19例)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伤侧别、致伤原因、病程及术前内侧关节间隙开口、膝关节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术后行内侧关节间隙开口检测评价膝关节稳定性,并记录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缝合组随访时间为28-65个月,平均46.3个月;保守治疗组为26-69个月,平均45.9个月。两组均无膝关节僵直、血管或神经损伤及膝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年,两组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6,P=0.80);缝合组VAS评分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0)。术后2年两组膝关节内侧关节间隙开口、IKDC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胫骨Inlay技术重建sMCL后,dMCL缝合与否均能恢复膝关节内侧稳定性;但dMCL缝合有利于降低术后膝关节内侧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内侧副韧带断裂 内侧副韧带深层 内侧副韧带浅层 韧带重建
原文传递
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8
作者 张杭州 白希壮 +1 位作者 王琳 孙羽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26,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MCL的21例M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19... 目的探讨采用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MCL的21例M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年龄19~62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运动伤15例,交通事故伤6例。病程15 d^3个月,平均1.5个月。按照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2000的MCL损伤程度分度标准,Ⅱ度5例,Ⅲ度16例。膝关节外翻应力试验均为阳性。术后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IKDC 2000主观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中发生同种异体跟腱骨块碎裂1例。术后1例切口未愈合,经植皮修复后愈合;余20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膝关节僵直、血管及神经损伤、膝关节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9个月,平均18.5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外翻应力试验阴性20例,Ⅰ度阳性1例。除1例屈膝受限15°外,余均无伸、屈膝受限。膝关节Lysholm评分从术前(45.4±13.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7.5±9.4)分,IKDC 2000主观评分从术前的(46.5±14.0)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8.4±9.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MRI示移植物连续性良好。结论同种异体跟腱胫骨Inlay技术重建MCL后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副韧带损伤 胫骨Inlay技术 同种异体跟腱 解剖重建
原文传递
多发韧带损伤中严重内侧副韧带断裂不同治疗方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杭州 梁庆威 +2 位作者 雷则鸣 刘向南 白希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56-960,共5页
目的比较多发韧带损伤中内侧副韧带缝合与重建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31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断裂的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内侧副韧带缝合(缝合组),20例行内侧副韧带重建(... 目的比较多发韧带损伤中内侧副韧带缝合与重建治疗后膝关节功能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31例合并内侧副韧带断裂的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内侧副韧带缝合(缝合组),20例行内侧副韧带重建(重建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侧别、致伤原因以及术前膝关节Lyshlo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膝关节活动度以及膝关节内侧间隙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3.2年。两组术后2年Lyshlom评分、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膝关节活动度优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Lyshlom评分及IKDC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前、后抽屉试验及内翻应力试验均为阴性。术后2年两组膝关节内侧间隙均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多发韧带损伤中,内侧副韧带损伤经缝合或重建治疗均能恢复膝关节内侧稳定性,但重建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优于缝合术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多发韧带损伤 内侧副韧带 关节稳定性
原文传递
倒刺线环扎固定技术对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的疗效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青松 庄雷霆 +2 位作者 安子豪 徐文南 张杭州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9-153,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中采用倒刺线环扎固定的可行性以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1月将96例(96膝)符合选择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均采用自体肌腱行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中采用倒刺线环扎固定的可行性以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2014年2月—2016年1月将96例(96膝)符合选择标准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两组均采用自体肌腱行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其中试验组采用倒刺线环扎固定残端,对照组采用传统缝线固定残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以及术前膝关节稳定性(KT-1000检测)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Lyshlom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膝关节稳定性、膝关节功能(IKDC及Lyshlom评分)、本体感觉情况(被动角度重复试验)以及Cyclops病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对照组44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6~47个月,平均36.6个月;试验组45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26~48个月,平均35.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IKDC评分、Lysholm评分、KT-1000检测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年试验组及对照组本体感觉比较,以及每组内术后1年和2年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MRI复查显示,术后6个月、1年及2年时试验组Cyclops病变发生率分别为0、4.44%(2/45)、4.44%(2/45),对照组分别为13.6%(6/44)、13.6%(6/44)、20.5%(9/44);术后6个月及2年两组间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22),术后1年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结论前交叉韧带保残重建术中采用倒刺线环扎固定残端能够降低术后Cyclops病变的发生率,但是对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保残重建 倒刺线环扎固定 Cyclops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