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0
1
作者 王晓倩 高云 高松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896-898,902,共4页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针灸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针灸组...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针灸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针灸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RI)评估生活能力,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Rating Scale,FIM)评估神经综合功能,随访3个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疗效、治疗前、治疗后1、2、3个月的生活能力和神经综合功能情况。结果:针灸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的MRI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患者治疗后1、2、3个月的FIM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不同程度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能力和神经综合功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 康复 脊髓损伤 生活能力 神经功能
下载PDF
针灸、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阻络型脑卒中后偏瘫43例 被引量:72
2
作者 刘洋 宗涛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目的观察针灸、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加用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 目的观察针灸、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加用针灸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中医证候积分,观察治疗后患者肌力的变化情况,用Fugl-Meyer(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分别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93.0%)与对照组(74.4%)相比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肌力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FMA、MBI、SS-QO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结论针灸、穴位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气虚阻络型脑卒中偏瘫患者有确切疗效,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肌力,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气虚阻络 针灸 穴位按摩 康复训练
下载PDF
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PRI、FMA、MBI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王晓倩 高云 高松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3期361-363,共3页
目的探究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重点探讨其对患者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Fugl-Meyer(FMA)评分、改良Barthel(MBI)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142例脑卒中后... 目的探究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重点探讨其对患者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Fugl-Meyer(FMA)评分、改良Barthel(MBI)指数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14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7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加用针法联合治疗,连续治疗21天。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用PRI、FMA评分、MBI指数分别评定治疗前后患者的痛感、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监测治疗前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变化。结果 (1)观察组总有效率(92.9%)显著优于对照组(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PRI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FMA评分、MBI指数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PR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MBI指数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G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法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疗效肯定,利于缓解患肢的痛感,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与调控CGRP水平以减少神经损害、修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节骨代谢等密切相关,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肩手综合征 针法 康复训练 外治法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补肾壮骨汤治疗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洋 宗涛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5期1077-1080,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补肾壮骨汤治疗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股骨骨折术后患者16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刺激汤组和常规组,每组80例,常规组患者给...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补肾壮骨汤治疗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股骨骨折术后患者16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刺激汤组和常规组,每组8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刺激汤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补肾壮骨汤治疗,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法评估关节功能,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估生活质量,随访6个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关节功能、骨密度、骨折愈合、完全负重时间、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刺激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后Harris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汤组患者治疗后骨密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前者骨折愈合、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汤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ADL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补肾壮骨汤治疗可有效改善股骨骨折术后患者关节功能和促进患者骨折的愈合,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神经肌肉电刺激 补肾壮骨汤 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命质量的比较评价 被引量:11
5
作者 崔哲铭 史亮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35-1036,共2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LDH)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及不同治疗部位的疗效,并采用生命质量量表(SF-36)进行治疗前后生命质量的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本治疗中心收治的LDH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患者按照不同治...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LDH)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式及不同治疗部位的疗效,并采用生命质量量表(SF-36)进行治疗前后生命质量的评价。方法选取2013年至2015年,本治疗中心收治的LDH患者15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这些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与治疗部位分为中医局部组、中医全脊柱组、中西医局部组、中西医全脊柱组。比较四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命质量得分,观察评价患者生命质量变化。结果四组患者的年龄和腰椎间盘突出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八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局部组和中医全脊柱组比较,八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全脊柱组在PF、RP、RE维度得分高于中医局部组和中医全脊柱组,在VT、MH维度得分高于中医局部组,在RP、BP、GH维度得分高于中西医局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治疗方式及不同治疗部位对LDH患者的康复治疗疗效不同。对腰突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并全脊柱康复治疗方案疗效优于其他组,可以更好地提高腰突患者的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 生命质量
下载PDF
电刺激督脉穴位对脑梗死后肢体痉挛、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宗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1391-1393,共3页
目的:观察电刺激督脉穴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40例)和普通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组加用督脉穴位(大椎、筋缩、腰阳关和... 目的:观察电刺激督脉穴位对脑梗死患者肢体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治疗组(40例)和普通治疗组(4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电刺激治疗组加用督脉穴位(大椎、筋缩、腰阳关和命门)调制中频电刺激,普通治疗组不加任何电刺激,两组均治疗1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Ashworth评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生活能力的评定。结果:电刺激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和75.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电刺激治疗组和普通治疗组治疗后改良Ashworth评级、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电刺激治疗组上述各指标改善幅度比较显著,与普通治疗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穴位电刺激可降低肢体的肢体肌张力,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电刺激 痉挛 针灸 督脉 脑功能重塑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