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刺激性评价体外替代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
作者 钱仪敏 王若男 +1 位作者 李华 马璟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8-623,共6页
眼用药物及可能接触眼睛的受试物均应考虑进行眼刺激试验。Draize试验一直是公认的测定急性眼刺激性的国际标准,但随着"3R"原则的实施,体外替代方法逐渐成为眼刺激性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目前已有多种体外替代方法得到了欧洲... 眼用药物及可能接触眼睛的受试物均应考虑进行眼刺激试验。Draize试验一直是公认的测定急性眼刺激性的国际标准,但随着"3R"原则的实施,体外替代方法逐渐成为眼刺激性评价研究的发展方向。目前已有多种体外替代方法得到了欧洲化学品局(European Chemical Agency, ECH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认可,其中有5种替代试验得到了OECD的认可,分别是牛角膜不透明度和渗透性试验,离体鸡眼试验、短时暴露试验、重组人角膜上皮模型试验试验以及荧光素渗漏试验。在使用体外替代方法时,由于单一的方法不能蕴含所有的观察终点,所以应根据每种替代方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进行组合以覆盖整个分层测试策略。相信随着体外替代试验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希望在未来能够完全替代体内试验。本文就眼刺激评价的体外替代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刺激 体外替代方法 评价标准
原文传递
磺丁基醚-β-环糊精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王若男 钱仪敏 +1 位作者 李华 马璟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49-957,共9页
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CD)是由1,4-丁烷磺内酯在碱性条件下与β-环糊精的2-、3-、6-位碳上的羟基发生取代反应而得到的阴离子型高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与β-环糊精相比,SBECD 的水溶性增强,并具有更高的体内安全性,广泛应用于注射剂、... 磺丁基醚-β-环糊精(SBECD)是由1,4-丁烷磺内酯在碱性条件下与β-环糊精的2-、3-、6-位碳上的羟基发生取代反应而得到的阴离子型高水溶性环糊精衍生物。与β-环糊精相比,SBECD 的水溶性增强,并具有更高的体内安全性,广泛应用于注射剂、口服制剂、鼻腔给药制剂、滴眼剂等制剂工艺中。本文综述了SBECD 的特点及在制剂工艺中的应用,并重点阐述了其在健康人及肾功能损伤患者体内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丁基醚-Β-环糊精 环糊精衍生物 安全性 肾功能损伤
原文传递
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敬亭 周长慧 常艳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4-628,共5页
由于动物实验对体内药物在人体的作用预测十分有限,以及动物伦理方面的考虑,体外细胞实验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常规的细胞培养手段是将细胞在平面条件下培养,培养出的二维细胞在毒理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三维细胞培养技术是在... 由于动物实验对体内药物在人体的作用预测十分有限,以及动物伦理方面的考虑,体外细胞实验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常规的细胞培养手段是将细胞在平面条件下培养,培养出的二维细胞在毒理学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三维细胞培养技术是在体外为细胞提供类似体内的生长环境,促使细胞形成与体内结构类似的三维结构,为更深入的毒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当前,三维细胞培养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毒理学研究中,本文将介绍三维细胞培养技术等在肝脏毒性、神经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及其他毒性研究方面的应用,并对其未来的应用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细胞培养 毒理学 肝毒性 神经毒性 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
原文传递
眼底疾病治疗药物非临床研究策略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若男 钱仪敏 +2 位作者 宋硕 李华 马璟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1723-1728,共6页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干眼症、青光眼、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药物的研发离不开非临床研究的支撑,因此创新型眼科药物迅猛发展的同时,其非临床研究策略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发展,以...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干眼症、青光眼、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药物的研发离不开非临床研究的支撑,因此创新型眼科药物迅猛发展的同时,其非临床研究策略也需要不断地完善发展,以加快眼科药物的研发速率,为临床研究提供保障。本文结合文献及实际案例,对眼底疾病治疗药物的非临床研究策略进行归纳,希望能够对眼底疾病治疗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疾病 眼科药物 非临床研究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基于TK6细胞的体外PIG-A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5
5
作者 李若婉 周长慧 +1 位作者 黄鹏程 常艳 《癌变.畸变.突变》 CAS 2019年第3期242-248,共7页
目的:建立基于人成淋巴TK6细胞的体外磷脂酰肌醇聚糖A类(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研究甲基磺酸乙酯(EMS)与苯并芘(B[a]P)诱导TK6细胞PIG-A 基因突变的能力,并探讨该方法用于药物开发初期遗传毒性筛选和评价的前景。方法:通过免疫磁珠分... 目的:建立基于人成淋巴TK6细胞的体外磷脂酰肌醇聚糖A类(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研究甲基磺酸乙酯(EMS)与苯并芘(B[a]P)诱导TK6细胞PIG-A 基因突变的能力,并探讨该方法用于药物开发初期遗传毒性筛选和评价的前景。方法:通过免疫磁珠分离清除TK6细胞株中预先存在的GPI(-)细胞(即PIG-A 基因突变细胞),然后连续40 d测定正常传代培养TK6细胞PIG-A 基因的自发突变率。设不添加体外代谢活化系统长时处理组(24 h -S9)和添加体外代谢活化系统短时处理组(4 h +S9),并分别采用3个不同浓度50、75、100 μmol/L的EMS和4、8、16 μmol/L的B[a]P处理TK6细胞10 d,在第11天收获细胞。使用CD19、CD55、CD59抗体和核酸染料7-AAD对细胞进行标记,然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19阳性细胞中,CD55和CD59表达阴性的细胞频率。结果:经过免疫磁珠分离,TK6细胞中预先存在的PIG-A 基因突变细胞频率降低至2.5×10-5。连续测定40 d TK6细胞的PIG-A 基因自发突变率,计算得到其自发突变率为5.04×10-7个/d。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EMS和B[a]P诱导产生的PIG-A 基因突变细胞比例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并超过阴性对照组的2倍以上。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TK6细胞的体外PIG-A 基因突变检测方法。该方法成本较低,简便、快速,具有应用于药物早期遗传毒性筛选和遗传毒性评价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G-A基因 TK6细胞 遗传毒性 基因突变检测
下载PDF
抗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钱仪敏 李华 马璟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21-925,共5页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因其良好的疗效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为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因其良好的疗效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实体肿瘤具有免疫调控的作用,从而表现出抗肿瘤作用。随着各类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上市,对免疫检查点疗法的机制以及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 AEs)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本文就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作用机制、临床前毒性反应及ir AE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归纳总结其不良反应,为其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试验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 毒性反应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原文传递
药物与眼黑色素结合的体内外研究方法及意义
7
作者 王若男 钱仪敏 +2 位作者 阮斌 宋硕 李华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99-1106,共8页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一类聚合物。研究显示碱性、亲脂性的芳香族化合物理论上都能够与黑色素发生结合,导致其在含有黑色素的组织中发生积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并可能导致潜在的毒性。然而,在药物递送领域中却也...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一类聚合物。研究显示碱性、亲脂性的芳香族化合物理论上都能够与黑色素发生结合,导致其在含有黑色素的组织中发生积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并可能导致潜在的毒性。然而,在药物递送领域中却也可以利用药物与黑色素的亲和性,增加眼底疾病治疗药物的靶向性。目前常用的药物-黑色素结合能力的研究方法包括体外、体内和计算机预测模型,但尚无基于清楚的结合机制的研究方法。本文对近年来有关药物-黑色素结合能力的体外和体内的研究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并比较了二者的适用性和科学性,以期能够为眼科药物非临床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 药物-黑色素结合 眼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