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
1
作者
何晓顺
郭志勇
+12 位作者
王长希
崔隽
赵强
鞠卫强
王东平
朱晓峰
陈国栋
陈茂根
邱江
李冶夫
黄俊琪
胡安斌
唐云华
《中国科技成果》
2023年第6期45-47,共3页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器官移植技术始终存在两大“先天缺陷”:器官缺血损伤和排斥反应。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发明与临床应用,排斥反应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自人类首例临床器官移植开展以来,一直采用“冷移植...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器官移植技术始终存在两大“先天缺陷”:器官缺血损伤和排斥反应。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发明与临床应用,排斥反应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自人类首例临床器官移植开展以来,一直采用“冷移植”技术,即快速冷灌注获取供体器官,体外静态冷保存运送器官,然后将“冰冻”器官植入患者体内。在此过程中器官血供完全中断,缺血损伤不可避免,器官质量严重受损,是影响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直困扰器官移植学科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研究者曾尝试缺血预处理、药物干预、基因与干细胞治疗等多种方法试图减轻该损伤,但均收效甚微。器官移植这一“先天缺陷”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器官缺血损伤可导致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甚至受体死亡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移植疗效和器官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缺陷
缺血损伤
供体器官
器官移植
排斥反应
干细胞治疗
缺血预处理
冷保存
原文传递
题名
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
1
作者
何晓顺
郭志勇
王长希
崔隽
赵强
鞠卫强
王东平
朱晓峰
陈国栋
陈茂根
邱江
李冶夫
黄俊琪
胡安斌
唐云华
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
器官移植中心
广东省器官捐献与移植免疫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器官捐献研究所
中国
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
中国医院协会精准医疗分会
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
出处
《中国科技成果》
2023年第6期45-47,共3页
文摘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器官移植技术始终存在两大“先天缺陷”:器官缺血损伤和排斥反应。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发明与临床应用,排斥反应已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自人类首例临床器官移植开展以来,一直采用“冷移植”技术,即快速冷灌注获取供体器官,体外静态冷保存运送器官,然后将“冰冻”器官植入患者体内。在此过程中器官血供完全中断,缺血损伤不可避免,器官质量严重受损,是影响移植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直困扰器官移植学科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研究者曾尝试缺血预处理、药物干预、基因与干细胞治疗等多种方法试图减轻该损伤,但均收效甚微。器官移植这一“先天缺陷”始终未得到根本解决。器官缺血损伤可导致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甚至受体死亡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移植疗效和器官利用率。
关键词
先天缺陷
缺血损伤
供体器官
器官移植
排斥反应
干细胞治疗
缺血预处理
冷保存
分类号
R61 [医药卫生—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
何晓顺
郭志勇
王长希
崔隽
赵强
鞠卫强
王东平
朱晓峰
陈国栋
陈茂根
邱江
李冶夫
黄俊琪
胡安斌
唐云华
《中国科技成果》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