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4篇文章
< 1 2 7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百年反思 被引量:4
1
作者 黄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79,共12页
本文在反思近百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学界认识颇有分歧而重要的一些问题,诸如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路、课题选择、理论指导、基本方法、对象界定、主要视点、视域覆盖及立场追求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有助于21世... 本文在反思近百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就当前学界认识颇有分歧而重要的一些问题,诸如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路、课题选择、理论指导、基本方法、对象界定、主要视点、视域覆盖及立场追求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有助于21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健康地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1世纪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路径与方法的新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建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4-131,共8页
从历史事实出发推衍文学与考察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文化情状的传统研究路径与方法 ,使得古代文学研究一开始便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实证感 ,成为史学日益扩大的分枝 ,文学在这一领域始终处于第二位置。这种研究对象地位失落是史———文——... 从历史事实出发推衍文学与考察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文化情状的传统研究路径与方法 ,使得古代文学研究一开始便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实证感 ,成为史学日益扩大的分枝 ,文学在这一领域始终处于第二位置。这种研究对象地位失落是史———文———史的学术思维路径与以实证为宗的研究方法的直接结果。鉴于此 ,本文意在探讨一种从文本语义分析入手 ,以形式结构分析为核心 ,从形式结构依次探寻隐含于其内的情感结构、心理结构、人性发展情状 ,最终凝视文学价值本身的由内而外再由外而内的学术路径和以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 ,并从理论与文学实例的分析中初步说明这一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 语像 结构 情感 心理 人性情状 学术路径
下载PDF
陕西理工学院重点学科介绍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学科暨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
3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经过50余年的发展,现为陕西理工学院首批硕士点(2006年获批),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主办“第九届中国散曲与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学术...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经过50余年的发展,现为陕西理工学院首批硕士点(2006年获批),校级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主办“第九届中国散曲与相关文体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化学术研讨会”(2011年)、“纪念陆游诞辰840周年暨唐宋诗人与汉中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等国际国内学会会议和学术报告,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该学科己建成一批优质教学科研平台,拥有中国古代文学省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科技创新团队、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省级“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综合改革试点”等平台,形成了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学科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陕西理工学院 重点学科 硕士点 学科介绍 国际学术研讨会 汉语言文学 地域文化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评梅新林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 被引量:5
4
作者 黄霖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5-206,共2页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中国古代 理论创新 演变 形态 复旦大学出版社 博士论文 学术会议
原文传递
论宓妃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演变——兼论由此反映的中国文学发展的趋势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冠文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2-42,共11页
宓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象之一,从战国屈原至汉代扬雄、张衡,经汉末建安的蔡邕、曹植的作品到唐代传奇,直至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比较清晰的演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趋势... 宓妃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象之一,从战国屈原至汉代扬雄、张衡,经汉末建安的蔡邕、曹植的作品到唐代传奇,直至清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她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比较清晰的演变轨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中几个重要阶段的基本趋势,尤其是引导中国文学走向勇于表现自我、尊重个性之路的建安至唐代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宓妃形象 演变 屈原 曹植 甄后
原文传递
儿岛献吉郎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献 被引量:1
6
作者 钱振民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08年第2期74-81,共8页
儿岛献吉郎是日本明治、大正时期(1868—1926)研究中国文学的杰出学者之一,在中、日两国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一生著述宏富,学问涉猎日外史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等领域,而主要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本文从文献学角度,... 儿岛献吉郎是日本明治、大正时期(1868—1926)研究中国文学的杰出学者之一,在中、日两国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他一生著述宏富,学问涉猎日外史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等领域,而主要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本文从文献学角度,较全面地考察了其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著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岛献吉郎 中国古代文学 文献学 研究著述
原文传递
关于从文学形式角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思考
7
作者 徐艳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01年第2期40-66,共27页
一部文学作品的形式并非是对作者写作前预设要表现的情感内容的机械记录,而是通过创造性的表现过程揭示了比预设情感更为深刻的个性化情感内涵,从而完成了对后者的能动的超越。当然,并非所有的作者都具有这样的创造性,有的作品形式传达... 一部文学作品的形式并非是对作者写作前预设要表现的情感内容的机械记录,而是通过创造性的表现过程揭示了比预设情感更为深刻的个性化情感内涵,从而完成了对后者的能动的超越。当然,并非所有的作者都具有这样的创造性,有的作品形式传达出来的内容甚至会不逮作者预设要表现的情感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 预设 内容 创造性 角度 形式 情感
原文传递
日本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献目录概述
8
作者 钱振民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07年第2期388-397,共10页
日本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之一,自上个世纪以来,积累下了大量宝贵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献。日本学者编纂了不少反映这些文献的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的目录著作。本文在全面把握这些文献目录的基础上,以内容为主线,将其分为两大类,即... 日本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镇之一,自上个世纪以来,积累下了大量宝贵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献。日本学者编纂了不少反映这些文献的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的目录著作。本文在全面把握这些文献目录的基础上,以内容为主线,将其分为两大类,即专题性文献目录和相关的综合性目录,选择代表性成果,考察其特色和价值:或具专题性,或包含于综合性目录之中;或专著录论文,或兼著录著作;或全面著录,或仅著录某一体裁、作家、作品;或通代著录,或仅著录某一时代;或著录某一团体的成果,或仅著录某一学者的成果。本文指出:这些文献目录著作在不同程度上为各国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至今尚无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100多年来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果的专题性文献目录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中国古代文学 文献目录
原文传递
历史、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的体会
9
作者 王运熙 《中国文学研究辑刊》 2007年第1期1-10,共10页
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古代社会的各种情状;因此,多读一些有关史籍,对了解作家作品会大有裨益。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总是以过去以至评论者当时的文学作家作品为对象进行评论,并归纳出若干理论原则... 古代文学作品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并反映古代社会的各种情状;因此,多读一些有关史籍,对了解作家作品会大有裨益。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总是以过去以至评论者当时的文学作家作品为对象进行评论,并归纳出若干理论原则;因此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应当多读古代重要的、有关的作家作品,熟悉中国文学史。古代许多文论家同时又擅长创作,其创作特征往往与其理论一致,因而对他们的创作特征也应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背景 历史内容 文学史 文学批评史
原文传递
文学“元典”教学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给予更有力的关注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邵炳军 张静 路艳艳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7年第2期54-56,共3页
中国的文学“元典”具有深刻的特质和广泛的价值,其源头地位和典范作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故在当代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给予更有力的关注。为此,我们正着手进行的“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的编撰工作,正是在... 中国的文学“元典”具有深刻的特质和广泛的价值,其源头地位和典范作用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发挥着精神支柱作用,故在当代中文系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给予更有力的关注。为此,我们正着手进行的“先秦文系年注析”丛书的编撰工作,正是在钩稽先秦文资料源的学术研究之基础上,同时又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先秦“元典”文读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典 元典 教学 系年 注析 编撰
下载PDF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文学 被引量:3
11
作者 何立强 《船山学刊》 2006年第4期108-110,共3页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通过文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得到了具体生动的演绎。
关键词 “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古代文学 人与自然的关系
下载PDF
癸卯学制与古代文学教育的转型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希明 《教育评论》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9-152,共4页
癸卯学制在清末救亡图存的背景下颁布,确立了"中国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癸卯学制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面,对传统文学教育进行了巨大变革。癸卯学制的颁布可以看作古代文学教育转型的标志。随之产生的中西学术思... 癸卯学制在清末救亡图存的背景下颁布,确立了"中国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癸卯学制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面,对传统文学教育进行了巨大变革。癸卯学制的颁布可以看作古代文学教育转型的标志。随之产生的中西学术思想冲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的冲突,以及新的不均衡问题,对今天的大学古代文学教育以及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仔细考察这一段历史,对我们解决当前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癸卯学制 古代文学教育 转型 文言文教学 现代性 语言教育 文学教育
下载PDF
宗教视野与文学本位——张松辉教授“道家道教与古代文学”研究述评
13
作者 吴光正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9期26-30,共5页
本文对张松辉教授的“道家道教与古代文学”研究进行了述评,认为“宗教视野与文学本位”是张教授研究著作的鲜明特点,其系列著作在史料的发掘、史料的释读和文学史的重构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宗教文学史、古代文学史的理论建构提供... 本文对张松辉教授的“道家道教与古代文学”研究进行了述评,认为“宗教视野与文学本位”是张教授研究著作的鲜明特点,其系列著作在史料的发掘、史料的释读和文学史的重构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为宗教文学史、古代文学史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松辉 学术史 道教 道家 古代文学
下载PDF
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 被引量:5
14
作者 章培恒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12,共7页
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本已孕育着通向现代的新文学的因素,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使这一过程突然加快,形成飞跃。所以两者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而非“断裂”。通过对《红楼梦》的剖析,可以具体地论证此种联系的存在。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新文学 内在联系
下载PDF
我心目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框架 被引量:15
15
作者 范伯群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8-86,共9页
进入20世纪之后,知识精英的小说理论促成了通俗文学的大繁荣,形成了一个文学中的继承改良派。“五四”前后,知识精英们在理论与创作上均有上乘表现,他们以借鉴革新的姿态在本民族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在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的剧... 进入20世纪之后,知识精英的小说理论促成了通俗文学的大繁荣,形成了一个文学中的继承改良派。“五四”前后,知识精英们在理论与创作上均有上乘表现,他们以借鉴革新的姿态在本民族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在知识精英文学与市民大众文学的剧烈碰撞中,出现了一个“接编—另办”模式,读者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学多元共生的内在规律。嗣后虽用行政或半行政手段使市民大众文学出现了30年断层,但随着“引进热”又掀起了一个“重印热”,促使人们自省文学的生态平衡的必然性与“因势利导”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继承改良 借鉴革新 生态平衡
下载PDF
“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霖 黄念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3-107,共5页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应当在形态学、价值学、发生学等方法与角度的立体观照下,沿着现象描述→规律整合→学理反思这样一个基本路径来展开,才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文章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十个主要现... 本文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应当在形态学、价值学、发生学等方法与角度的立体观照下,沿着现象描述→规律整合→学理反思这样一个基本路径来展开,才能取得较好的学术效果。文章梳理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十个主要现象;从机制、进程、价值、格局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的基本规律,并对未来文学批评的建构与发展作了反思与前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近现代 转型
下载PDF
中国近世文学与“近代文学”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利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11-17,共7页
近世文学在崇尚以个人为本位的尊重个性的精神及对文学自身特征的重视和探讨等方面与现代文学存在着相通之处,因而成为中国文学从中世进到现代的中介。在近世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毋需也不应楔入所谓"近代文学"(1840年至1919... 近世文学在崇尚以个人为本位的尊重个性的精神及对文学自身特征的重视和探讨等方面与现代文学存在着相通之处,因而成为中国文学从中世进到现代的中介。在近世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毋需也不应楔入所谓"近代文学"(1840年至1919年间的文学)作为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的桥梁。而且,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十九世纪末时段,并未出现明显的并足以成为一个新的文学历史阶段重要标志的文学新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世文学 近代文学 文学特征 中国 文学史 文学研究 现代文学
下载PDF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笔谈——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意义和效应 被引量:11
18
作者 章培恒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19-121,共3页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文学源流 贯通古今
下载PDF
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三点感想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霖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6-88,共3页
贯通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最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先生倡导。自2001年11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 贯通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研究的"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最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章培恒先生倡导。自2001年11月由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和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首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以来,至2010年12月由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文学与文化研究所、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联合举办第五届"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术研讨会,期间已走过了十年的艰难探索之路。一方面,在学术界同人的共同努力下,无论在研究实践还是学理思考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同时还存在着诸多困惑与歧见。值此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来临之际,的确到了一个需要对过去十年的探索之路进行全面总结,进而走向更为深入的学理逻辑思考与学术体系建构的时间节点。为此,我们借助《河北学刊》发表一组专题讨论文章,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向纵深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学理逻辑 体系建构
下载PDF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起点的“向前移”问题 被引量:11
20
作者 范伯群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9,共9页
“‘五四’新文学运动”曾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这样就遮蔽了“五四”前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实际进程,相应也忽视了“五四”前许多文学作品已经初具的现代性。从早期启蒙者身份的重新认定,在文学作品中对科学、人权的引进时序,... “‘五四’新文学运动”曾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这样就遮蔽了“五四”前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实际进程,相应也忽视了“五四”前许多文学作品已经初具的现代性。从早期启蒙者身份的重新认定,在文学作品中对科学、人权的引进时序,中国期刊的三波现代化浪潮,早期白话文的倡导和早期翻译作品的成就等方面来看,有必要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起点“向前”位移,才能将20世纪文学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加以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学史 起点 向前位移 遮蔽 去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