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小粒咖啡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疏义 邱明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0期3062-3063,3066,共3页
对云南小粒咖啡中度烘烤的熟咖啡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从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已知的贝壳杉烷型的二萜,通过多种一维和二维谱学方法(HSQD、HMBC、ROESY、COSY),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确定了它们化学结构。其中化合物1为mozambioside(1)... 对云南小粒咖啡中度烘烤的熟咖啡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并从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已知的贝壳杉烷型的二萜,通过多种一维和二维谱学方法(HSQD、HMBC、ROESY、COSY),并结合相关参考文献,确定了它们化学结构。其中化合物1为mozambioside(1),化合物2为mascaroside(2)。运用MTT检测法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这些提取物对HL-60、SMMC-7721、A-549、MCF-7以及SW480细胞有较弱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小粒咖啡 熟咖啡豆 二萜 结构鉴定 细胞毒活性
下载PDF
咖啡化学成分与健康 被引量:34
2
作者 邱明华 张枝润 +4 位作者 李忠荣 周琳 储瑞 刘接卿 王卫华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0-550,共11页
咖啡数百年来一直作为功能饮料因而被称作第一饮品。咖啡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仅对咖啡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一些主要成分的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咖啡化学成分研究的新方法等进行了简要评论。
关键词 咖啡 化学成分 咖啡因 葫芦巴碱 绿原酸 生物活性
下载PDF
咖啡锈病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
3
作者 白学慧 代秉传 +3 位作者 陈振佳 李锦红 马关润 郭铁英 《热带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64-70,共7页
为筛选防治咖啡锈病的杀菌剂,选用13种药剂处理夏孢子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咖啡锈菌夏孢子对46%氢氧化铜WG(水分散粒剂)最为敏感,有效成分EC50值为0.19μg/mL;其次为29%吡萘·嘧菌酯SC(悬浮剂)和75%百菌清WG,有效成分EC5... 为筛选防治咖啡锈病的杀菌剂,选用13种药剂处理夏孢子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咖啡锈菌夏孢子对46%氢氧化铜WG(水分散粒剂)最为敏感,有效成分EC50值为0.19μg/mL;其次为29%吡萘·嘧菌酯SC(悬浮剂)和75%百菌清WG,有效成分EC50值分别为0.29和0.44μg/mL。在温室盆栽条件下,测试了13种药剂对咖啡锈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13种药剂中,40%氟硅唑EC(乳油)、25%嘧菌酯SC、29%吡萘·嘧菌酯SC、75%戊唑·嘧菌酯WG、25%戊唑醇EW(水乳剂)、25%三唑酮WP(可湿性粉剂)、43%氟菌·菌酯SC、75%百菌清WG,8种药剂对咖啡锈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100%,可以作为咖啡锈病防治药剂进行进一步筛选和验证;不宜使用50%异菌脲SC进行咖啡锈病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锈病 杀菌剂筛选 毒力测定 防治效果
下载PDF
云南咖啡锈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2
4
作者 白学慧 萧自位 +3 位作者 马关润 罗琴 陈振佳 李锦红 《热带农业科技》 2023年第2期83-89,共7页
为了解云南咖啡主产区锈菌生理小种类型和地理分布,利用19个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采用人工活体接种的方法,对采自云南15个县(市)的58份锈菌样本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2个小种,分别为Ⅰ(v2,v5)、Ⅱ(v5)、Ⅷ(v2,v3,v5)、XVII(v1,v2,v5)、... 为了解云南咖啡主产区锈菌生理小种类型和地理分布,利用19个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采用人工活体接种的方法,对采自云南15个县(市)的58份锈菌样本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出12个小种,分别为Ⅰ(v2,v5)、Ⅱ(v5)、Ⅷ(v2,v3,v5)、XVII(v1,v2,v5)、XXIV(v2,v4,v5)、XXXIII(v5,v7或v5,v7,v9)、XXXIV(v2,v5,v7或v2,v5,v7,v9)、XXXV(v2,v4,v5,v7,v9)、XXXVII(v2,v5,v6,v7,v9)、XXXIX(v2,v4,v5,v6,v7,v8,v9)、XLI(v2,v5,v8)和XLII(v2,v5,v7,v8或v2,v5,v7,v8,v9)。其中,XVII、XXIV、XXXV和XXXIX号生理小种为云南首次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锈菌 生理小种 小种鉴定 云南
下载PDF
基于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的生咖啡豆快速鉴别方法 被引量:24
5
作者 杜萍 陈振佳 +5 位作者 杨芳 李晓蕾 杨俊 刘春侠 梁静思 任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28-233,共6页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技术对云南不同品种生咖啡豆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无损分析。根据保留指数和迁移时间对其挥发性成分... 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技术对云南不同品种生咖啡豆的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进行无损分析。根据保留指数和迁移时间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二维定性,创建生咖啡豆VOCs的差异谱图,并对其VOCs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HS-GC-IMS可有效分离生咖啡豆挥发性成分,对样品VOCs的信息采集及分析可在20 min内完成,并鉴定出42 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为醛类、酯类、醇类、酮类、吡嗪类、酸类及含硫化合物。采用PCA分析HS-GC-IMS图谱,可准确区分不同品种生咖啡豆。该方法具有快速、灵敏、无损的特点,为生咖啡豆的品种识别、产地追溯、品质控制等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咖啡豆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区分
下载PDF
咖啡果小蠹危害及防治对策
6
作者 梁静思 陈振佳 李文柱 《热带农业工程》 2022年第6期52-55,共4页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 Ferrari (CBB)是全球70多个咖啡种植国发生最严重的果实蛀虫,危害咖啡青果和种子,造成咖啡青果的危害率达50%~95%,经济损失每年5亿多美元。咖啡果小蠹可随咖啡果、豆、种子及其包装物通过国际邮寄、旅客... 咖啡果小蠹Hypothenemus hampei Ferrari (CBB)是全球70多个咖啡种植国发生最严重的果实蛀虫,危害咖啡青果和种子,造成咖啡青果的危害率达50%~95%,经济损失每年5亿多美元。咖啡果小蠹可随咖啡果、豆、种子及其包装物通过国际邮寄、旅客携带、入境货物等途径传播,随着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及加工工业迅速发展,每年从进口咖啡豆中都有上百次检疫到该害虫,对我国咖啡产业特别是占全国产量98%以上的云南小粒种咖啡造成极大的威胁。如何防控咖啡果小蠹进入中国咖啡植区是我国检疫和植保工作的重点。本文就该害虫的分类、危害、传播途径,以及防治对策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咖啡果小蠹 发生 流行 传播途径 防治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