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高铁无障碍设计改进讨论
1
作者 蒲贵兵 徐丽娟 +1 位作者 张远东 吴悠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1年第3期103-103,105,共2页
欧美国家无障碍设计在轨道客车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随着国内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提出更高的出行服务要求,国内轨道交通的无障碍要求日益凸现。本文首先分析了TSI法令中PRM要求、ADA残疾人法案和UIC 565-3标准,然后对国内外轨道... 欧美国家无障碍设计在轨道客车设计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随着国内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提出更高的出行服务要求,国内轨道交通的无障碍要求日益凸现。本文首先分析了TSI法令中PRM要求、ADA残疾人法案和UIC 565-3标准,然后对国内外轨道车辆上的最重要的无障碍设施即轮椅固定器进行调研和对比提出了选择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轮椅固定器 轨道客车 无障碍
下载PDF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双足机器人混合动力学系统辨识方法
2
作者 吴晓光 张天赐 +3 位作者 韦磊 李艳会 王挺进 张波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4期1674-1681,共8页
针对双足机器人的混合动力学系统辨识问题,从系统渐进稳定性角度分析,推导出连续与离散混合系统的可辨识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粒子群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联合辨识方法。利用混沌粒子群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 针对双足机器人的混合动力学系统辨识问题,从系统渐进稳定性角度分析,推导出连续与离散混合系统的可辨识条件,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粒子群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与动态模糊神经网络的联合辨识方法。利用混沌粒子群优化的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辨识双腿的连续摆动阶段,利用动态模糊神经网络辨识离散的足地碰撞阶段;依据两阶段同一变量的耦合、转换关系,实现了对双足机器人整体混合系统的准确辨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辨识和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足机器人 混合动力学系统 系统辨识 神经网络
下载PDF
螺旋缠绕式圆筒型蜂窝吸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力 范乐天 +2 位作者 高军 杨明 闫春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51-55,共5页
提出了一种螺旋缠绕式结构的圆筒型蜂窝,应用MSC.patran软件对该种结构的圆筒型蜂窝进行轴向静态压缩的仿真计算。仿真研究发现螺旋缠绕式圆筒型蜂窝在压缩过程中受力稳定、变形均匀,并无明显的开裂现象。采用500 t压力机对螺旋缠绕式... 提出了一种螺旋缠绕式结构的圆筒型蜂窝,应用MSC.patran软件对该种结构的圆筒型蜂窝进行轴向静态压缩的仿真计算。仿真研究发现螺旋缠绕式圆筒型蜂窝在压缩过程中受力稳定、变形均匀,并无明显的开裂现象。采用500 t压力机对螺旋缠绕式圆筒型蜂窝进行准静态压缩实验,实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仿真计算的正确性;并且实验得出平均应力、压缩行程比以及体积比吸能均优于普通六边形蜂窝,进而验证了圆筒型蜂窝的优良吸能特性,该结构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缓冲吸能材料,为轨道交通领域追求轻量化、小型化的被动安全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筒型蜂窝 轴向压缩 平均应力
下载PDF
ER 5356铝合金焊丝焊接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艳辉 苗佳 +2 位作者 唐立国 郁志凯 于钧宇 《焊接技术》 2022年第2期74-77,共4页
通过拉伸、弯曲、硬度试验和金相分析等,对ER 5356铝合金焊接接头的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断口进行了SEM扫描分析,结果表明:ER 5356铝合金焊丝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和抗弯性能均符合要求;焊缝区显微组织主要为α(Al)相基体和其上... 通过拉伸、弯曲、硬度试验和金相分析等,对ER 5356铝合金焊接接头的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断口进行了SEM扫描分析,结果表明:ER 5356铝合金焊丝焊接接头的拉伸性能和抗弯性能均符合要求;焊缝区显微组织主要为α(Al)相基体和其上分布的部分析出β(Mg_(2)Si)相,焊缝晶粒形态为等轴树枝晶,焊缝中心最后冷却,焊缝中部冷却较慢为等轴晶粒,晶粒均匀细小;热影响区的焊接温度超过了原有的时效温度,但又未达到固溶温度。出现了过时效效应,从而产生了过析出的软化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 5356铝合金焊丝 焊接接头 力学性能 组织
下载PDF
内燃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瞬态计算方法研究
5
作者 蒲大文 闫兵 +2 位作者 叶磊 黄燕 王兴民 《内燃机与配件》 2020年第10期27-33,共7页
内燃机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各个方面,但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与噪声一直困扰着人们。为了减少内燃动力机组整机振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可将机组通过单层或双层隔振系统安装在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可知,进行内燃动力机组整机... 内燃机被广泛应用于生活生产各个方面,但其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与噪声一直困扰着人们。为了减少内燃动力机组整机振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可将机组通过单层或双层隔振系统安装在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可知,进行内燃动力机组整机振动分析时,除了要计算机组工作转速范围内的整机振动外,掌握机组启停过程的共振响应情况也是必要的。本文以隔振系统中较为复杂的内燃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试验掌握了采用双层隔振系统的内燃动力机组启停过程典型共振响应特性,同时试验结果也为验证计算方法正确性的提供了依据。然后,建立了双层隔振系统动力学模型,采用中心差分法为数值计算方法,结合内燃动力总成特点对机组启停过程加载了激振力,仿真计算所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共振响应频率基本一致,最大幅值接近。本文提出的隔振系统瞬态计算方法,能够对机组启停过程的共振响应进行准确计算,为在设计阶段掌握内燃动力机组启停过程的共振响应特性提供了可能。该方法虽然是以内燃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为对象进行研究,对于采用单层隔振系统的内燃动力机组也可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隔振系统 内燃动力总成 启停工况 瞬态计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