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岩石圈多阶段伸展 被引量:413
1
作者 毛景文 谢桂青 +2 位作者 李晓峰 张长青 梅燕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5-55,共11页
华南是中国最主要的钨、锡、铋、铜、银、锑、汞、稀有、重稀土、金和铅锌多金属成矿省 ,文中初步论述了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基本特点。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 1 70~ 1 5 0Ma ,1 4 0~ 1 2 5Ma和 1 1 0~ 80Ma 3个时间... 华南是中国最主要的钨、锡、铋、铜、银、锑、汞、稀有、重稀土、金和铅锌多金属成矿省 ,文中初步论述了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基本特点。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 1 70~ 1 5 0Ma ,1 4 0~ 1 2 5Ma和 1 1 0~ 80Ma 3个时间段 ,前一阶段以铜铅锌和钨矿化为主 ,后一阶段主要是锡金银铀矿化。尽管 1 4 0~ 1 2 5Ma也是一个成矿相对集中的时间段 ,但主要表现为第一个阶段的继续 ,同时 ,也是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以钨锡矿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多金属矿床 中生代 伸展作用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岩石圈不连续与大陆成矿作用 被引量:16
2
作者 邱瑞照 邓晋福 +6 位作者 李廷栋 肖庆辉 吴宗絮 彭聪 赵海玲 周肃 刘翠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32-40,共9页
岩石圈不连续是岩石圈块体间的构造薄弱带,也是岩石圈单元和深部成矿单元划分的重要界线;本文以华北地台为例,阐述岩石圈不连续的概念,初步探讨了岩石圈不连续在大陆成矿作用过程中的作用,并讨论了岩石圈不连续的识别标志。
关键词 岩石圈不连续 大陆成矿作用 识别标志
下载PDF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构造地质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根厚 胡玲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23-428,共6页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系统地反映了构造地质学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概括起来包括下列5个方面的内容。(1)构造变形与沉积作用:重点是不同构造体制,如伸展、挤压(包括斜压)体制下,各构造区域的构造 沉积关系,在利用层序地层等进...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系统地反映了构造地质学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概括起来包括下列5个方面的内容。(1)构造变形与沉积作用:重点是不同构造体制,如伸展、挤压(包括斜压)体制下,各构造区域的构造 沉积关系,在利用层序地层等进行定量的构造反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挤压作用下的构造样式:这一传统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仍然为构造地质学家所关注,如薄皮构造与厚皮构造在碰撞和非碰撞造山作用方面的表现样式;(3)山链内构造反转过程和构造的继承:描述经历了变形体制转换的区域运动学演化,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缘课题;(4)大陆边缘前陆逆冲 褶皱的形成:特别强调盆地 山脉的藕合关系;(5)高应变带的研究及技术方法:包括制图、模型、实验方法和材料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 构造地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深部找矿研究问题 被引量:147
4
作者 翟裕生 邓军 +3 位作者 王建平 彭润民 刘家军 杨立强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2-149,共8页
中国大部分矿产资源供应的紧缺形势 ,要求加大中东部地区深部找矿 (包括矿山和矿集区 )的力度。文章在论述深部找矿的重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 ,阐释了深部找矿的有关概念 ,对比了深部矿床和浅表矿床的差异 ,重点论述了深部探矿... 中国大部分矿产资源供应的紧缺形势 ,要求加大中东部地区深部找矿 (包括矿山和矿集区 )的力度。文章在论述深部找矿的重要性、可能性和艰巨性的基础上 ,阐释了深部找矿的有关概念 ,对比了深部矿床和浅表矿床的差异 ,重点论述了深部探矿的 4个基本科学问题 ,包括 :①成矿系统发育的完整程度 ;②成矿系统发育的深度 ;③成矿系统网络的三维结构与矿床分带 ;④深部矿床的示踪标志。最后 ,作者对加强深部找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深部找矿 成矿系统 矿床分带 矿化网络 矿床示踪标志
下载PDF
胶西北金矿集区成矿作用发生的地质背景 被引量:70
5
作者 邓军 王庆飞 +3 位作者 杨立强 王建平 高帮飞 刘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4期527-533,共7页
通过矿集区赋存的地质背景 ,包括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壳幔结构、深断裂及浅层断裂系的导流性、区域流体活动、地层建造及岩浆侵入事件等研究 ,建立了矿集区形成与演化框架 ,并提出了形成的必备因素。成矿诸因素间彼此关联、耦合为大型矿... 通过矿集区赋存的地质背景 ,包括区域重大地质事件、壳幔结构、深断裂及浅层断裂系的导流性、区域流体活动、地层建造及岩浆侵入事件等研究 ,建立了矿集区形成与演化框架 ,并提出了形成的必备因素。成矿诸因素间彼此关联、耦合为大型矿集区的形成提供了必备而优越的条件。地质演化历史中构造体制转换事件是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的基础 ,其引起的区域壳幔物质交换、岩浆活动等系列事件及耦合作用为区域成矿作用提供了充足成矿物质、良好导流网络、丰富成矿流体、持续成矿能量等必备条件 ,最终导致矿集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西北金矿集区 壳幔结构 构造体制转换 成矿流体
下载PDF
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及其深源包体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7
6
作者 赵欣 喻学惠 +2 位作者 莫宣学 张瑾 吕伯西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滇西地区沿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产出了一套第三纪富碱斑岩 ,其中包含有多种类型的深源包体 ,它们对于了解滇西地区的地幔组成与演化及壳幔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鹤庆六合、剑川新华、甸心和石鼓小桥头等地的富碱斑岩及其深源包体... 滇西地区沿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产出了一套第三纪富碱斑岩 ,其中包含有多种类型的深源包体 ,它们对于了解滇西地区的地幔组成与演化及壳幔相互作用有重要意义。介绍了鹤庆六合、剑川新华、甸心和石鼓小桥头等地的富碱斑岩及其深源包体的岩石类型和岩相学特征 ;通过对寄主岩及其包体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Pb、Sr、Nd同位素的分析 ,运用多种地球化学判别图解并结合实验岩石学和相平衡的研究结果 ,认为研究区的富碱斑岩属于钾玄岩系列的岩石 ,主要形成于后碰撞弧环境 ;富碱斑岩起源于滇西加厚地壳的下部 (约 5 5km处 ) ,源区岩石应是榴辉岩相的岩石 ;富碱斑岩的源区具有EMⅡ型富集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 富碱斑岩 深源包体 钾玄岩 地球化学 壳幔相互作用 岩石成因
下载PDF
山东谢家沟金矿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7
作者 韦延光 王建国 +3 位作者 邓军 张志启 林吉照 闫顺令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24-230,共7页
山东谢家沟金矿是新发现的产于玲珑型花岗岩中的蚀变岩型金矿.对3个成矿阶段含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和成分分析表明,矿床属于浅成中温热液矿床.含矿流体的演化是从高温向低温、从低盐度、低密度向高盐度、高密度的转变.Ⅰ成矿阶段流体包... 山东谢家沟金矿是新发现的产于玲珑型花岗岩中的蚀变岩型金矿.对3个成矿阶段含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和成分分析表明,矿床属于浅成中温热液矿床.含矿流体的演化是从高温向低温、从低盐度、低密度向高盐度、高密度的转变.Ⅰ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20~350 ℃,盐度为2.7%~6.6%,密度为0.498~0.886 g/cm3;Ⅱ成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70~330 ℃,盐度为3.6%~8.4%,密度为0.571~0.959 g/cm3;Ⅲ成矿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0~290 ℃,盐度为5.8%~10.6%,密度为0.724~1.158 g/cm3.流体成分以CO2和H2O为主,尚有CO、CH4、H2S、SO2、N2等,流体中CO2含量与矿石金品位正相关.据不同类型包裹体共生组合及流体演化特征,认为流体的不混溶性是导致大量金沉淀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不混溶作用 地质意义 谢家沟金矿 山东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 被引量:19
8
作者 邓军 王庆飞 +2 位作者 黄定华 孙忠实 张大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1-129,共9页
铜陵矿集区的成矿作用与印支—燕山期特定构造背景控制下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地壳浅部成矿岩浆运移侵位过程和主成矿期构造变形机制是建立区域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的两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区域重磁异常、遥感影像的线性解译结果和... 铜陵矿集区的成矿作用与印支—燕山期特定构造背景控制下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地壳浅部成矿岩浆运移侵位过程和主成矿期构造变形机制是建立区域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的两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区域重磁异常、遥感影像的线性解译结果和区域变形变质作用的分析 ,确定了在区域中部存在一浅层隐伏岩体 ,从而进一步查清了浅部成矿岩浆运移侵位过程 ;引入复杂性科学的思维 ,对基础地质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 ,提出铜陵矿集区在印支—燕山期经历了“先剪后压”的递进变形这一新认识。在此基础上 ,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总结了铜陵构造流体成矿系统演化格架 ,即 :(1 )印支期初始 ,在华北、华夏板块的挤压下 ,下扬子地块内部发育了系列岩石圈断裂与地壳断裂 ,使其裂解为很多与铜陵矿集区类似的次级地质单元 ;同时断裂的深切割作用引发了下地壳—上地幔的岩浆活动 ,岩浆沿深断裂上侵 ,分别在 2 0km和 1 0km左右形成深部和中部的岩浆房 ;(2 )印支中期开始 ,相对独立的铜陵矿集区在周围地质单元的夹持和围限下 ,经历了挤压 -剪切的递进变形 ,形成了 3套主要构造形迹 (包括北东向“S”型褶皱、北东向顺层滑脱断层和北西向左型走滑断裂 ) ,其组成了盖层的导流控矿网络 ;同时由于剪切作用导致的区域中部拉伸减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陵矿集区 构造-流体-成矿系统 岩浆房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14
9
作者 葛良胜 邓军 +4 位作者 杨立强 邹依林 邢俊兵 袁士松 武玉海 《地质与资源》 CAS 2006年第1期1-10,共10页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3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3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I型到中期的过渡型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马拉雅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马拉雅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马拉雅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马拉雅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地块 中新生代 中酸性侵入岩 岩浆作用 构造演化 西藏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燕山期地壳浅部成矿流体活动的构造控矿 被引量:7
10
作者 邓军 王庆飞 +1 位作者 黄定华 高帮飞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99-404,共6页
为查明铜陵矿集区在燕山期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构造的导流_控矿作用 ,作者完成了 3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分别模拟了中_深层次断裂系统、浅表部褶皱_断裂系统与中部褶皱系统的应力性质与应变景观 ;依次分析了不同方向、不同... 为查明铜陵矿集区在燕山期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和不同类型的构造的导流_控矿作用 ,作者完成了 3个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分别模拟了中_深层次断裂系统、浅表部褶皱_断裂系统与中部褶皱系统的应力性质与应变景观 ;依次分析了不同方向、不同部位和不同层次控矿断裂及褶皱的导流作用 ,讨论了特定构造部位多种构造形迹复合而成的三维控流系统对流体运输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 ,在区域地壳浅部的中_深层次 ,褶皱作用较弱 ,主要由盖层岩系断裂系统及基底断裂共同组成导流断裂系统 ,为成矿流体的浅部运输提供了通道 ;在中_浅层次 ,褶皱作用较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构造物理模拟实验 成矿流体 控矿构造 基底断裂 应力分析 铜陵矿集区
下载PDF
西藏南部羊应乡后碰撞火山岩^(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周肃 莫宣学 +3 位作者 赵志丹 邱瑞照 张双全 郭铁鹰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411-1418,共8页
通过西藏羊应乡地热田 4个高钾火山岩样品进行的快中子4 0 Ar/39Ar阶段升温定年结果 ,并结合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数据 ,确定该地热田后碰撞火山作用发生在 (10 .73± 0 .0 9)~ (11.4 0±0 .11)Ma之间 ,形成与加厚下地壳 ,构造... 通过西藏羊应乡地热田 4个高钾火山岩样品进行的快中子4 0 Ar/39Ar阶段升温定年结果 ,并结合其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数据 ,确定该地热田后碰撞火山作用发生在 (10 .73± 0 .0 9)~ (11.4 0±0 .11)Ma之间 ,形成与加厚下地壳 ,构造环境与岩石圈地幔减薄有关 .通过对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地区新近纪火山岩同位素年龄的展布的进一步分析 ,认为后碰撞高钾火山岩在该区广泛存在 ,并有由西向东逐渐年轻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碰撞 火山岩 ^40AR/^39AR年龄 地质意义 西藏南部 地热田 同位素年龄 高钾 年轻 快中子
下载PDF
内蒙古小坝梁铜金矿床的地质特征与喷流沉积成因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长明 邓军 +2 位作者 张寿庭 徐毅 张志国 《黄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2,共4页
内蒙古小坝梁矿床是大兴安岭中南段的一个中型Cu-Au多金属矿床,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二叠世海相火山岩、热水沉积岩、层控特征以及同沉积断裂的系统研究,认为小坝梁矿床在二叠纪沉积盆地演化过程中可能曾经有重要的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发生。
关键词 矿床特征 喷流沉积成因 小坝梁铜金矿床 内蒙古
下载PDF
铜陵矿集区“拖带”凹陷与无规边界形成机理的流变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定华 邓军 +3 位作者 王庆飞 李学军 张强 韦延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61-167,共7页
微板块拼合之后 ,板内盖层部分常因强烈变形而重新形成为若干次级地质单元 ,后者多发育不规则的边界形态和特殊的构造组合。为认识其形成机理 ,进一步了解板内变形的某些特殊现象乃至普适规律 ,对铜陵矿集区进行了以景观重塑为目的的变... 微板块拼合之后 ,板内盖层部分常因强烈变形而重新形成为若干次级地质单元 ,后者多发育不规则的边界形态和特殊的构造组合。为认识其形成机理 ,进一步了解板内变形的某些特殊现象乃至普适规律 ,对铜陵矿集区进行了以景观重塑为目的的变形模拟。结果发现 ,即使原本相对规则和均一的构造单元 ,在周围地区的夹持和围限下 ,也有可能因经历复杂的“挤压—剪切—旋转—拖带”式递进变形 ,而在两个对峙的角顶部位发育一种特殊的“拖带”凹陷 ,并最终形成不规则的地质边界。前者可视作板内变形特有的区域尺度流变构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变形 模拟实验 拖带凹陷 无规边界 铜陵矿集区
下载PDF
冀西北万全地区大麻坪地幔岩包体高温高压弹性波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韦延光 王多君 +3 位作者 易丽 邓军 王建国 谢鸿森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24-527,共4页
对河北大麻坪碱性玄武岩及其内的辉石岩和二辉橄榄岩包体进行了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弹性波速测定。结果表明,岩石波速与压力正相关,与温度负相关;相同条件下二辉橄榄岩的弹性波速最大,辉石岩次之,玄武岩最小。在1.4GPa压力下获得二辉橄榄... 对河北大麻坪碱性玄武岩及其内的辉石岩和二辉橄榄岩包体进行了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弹性波速测定。结果表明,岩石波速与压力正相关,与温度负相关;相同条件下二辉橄榄岩的弹性波速最大,辉石岩次之,玄武岩最小。在1.4GPa压力下获得二辉橄榄岩和辉石岩的弹性波速分别为7.87km/s和7.47km/s,最接近壳幔过渡带的弹性波速。而现代地球物理资料显示该地区莫霍面深度为32km,认为26Ma以来,该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减薄地质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西北 地幔岩包体 弹性波速 高温高压 岩石圈减薄
下载PDF
苏鲁—大别榴辉岩研究:形成于不同地质时期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培强 万志博 马宇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70-276,共7页
含柯石英的苏鲁-大别榴辉岩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产物.依据榴辉岩的总体展布方向、岩石特征、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退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可划分为NEE向胶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NNE向郯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和SEE向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 含柯石英的苏鲁-大别榴辉岩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产物.依据榴辉岩的总体展布方向、岩石特征、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及退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可划分为NEE向胶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NNE向郯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和SEE向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的同位素年龄值指示这3个带是主压应力方向不同、形成时期不同、发展和终止时期也各不相同的3个高压-超高压变质带.NEE向胶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形成于700~900 Ma的晋宁期,终止于200 Ma左右的印支期;SEE向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形成于400~500 Ma的加里东期,终止于250 Ma左右的印支期;NNE向郯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初期曾经与胶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一个带,最早形成于900 Ma左右的晋宁期,但其最重要的形成期是200 Ma左右的印支期,55 Ma左右的喜马拉雅期该带进入推覆造山阶段.胶东、大别和早期的郯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主压应力方向都是近SN向,印支期之后的郯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主压应力方向转变为近EW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 郯庐 大别 榴辉岩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同位素年龄
下载PDF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造山带和蛇绿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达 吴淦国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3-448,共6页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反映了近年来造山带和蛇绿岩研究的最新成果。太古代与年轻造山带对比研究表明决定造山带几何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与同造山及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体制的响应方式。进一步分析了中新元古代罗得利亚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反映了近年来造山带和蛇绿岩研究的最新成果。太古代与年轻造山带对比研究表明决定造山带几何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它们与同造山及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体制的响应方式。进一步分析了中新元古代罗得利亚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机理。分析了晚前寒武纪—古生代造山作用过程及可能模式。造山带形成后其深部表露、抬升和剥蚀过程与气候及环境演变有紧密的关系,是当前及今后地球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蛇绿岩的岩浆成因并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模式来解释,研究表明蛇绿岩岩浆具多成因。提出了蛇绿岩套的双离散侵位模式、多米诺旋转侵位模式、俯冲快速折返就位模式。对比表明特提斯及环太平洋蛇绿岩的来源、演化及就位特征具明显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 造山带 蛇绿岩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区域地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达 吴淦国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29-434,共6页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汇集了全球典型地区的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果。前寒武纪克拉通和年轻造山带的岩石圈差异表明在晚古生代欧洲是一个复杂的沿着由于罗得利亚超大陆裂解而形成的波罗的海边缘增生的地体拼接带。阿拉伯—努比亚地盾在新...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汇集了全球典型地区的区域地质研究的最新成果。前寒武纪克拉通和年轻造山带的岩石圈差异表明在晚古生代欧洲是一个复杂的沿着由于罗得利亚超大陆裂解而形成的波罗的海边缘增生的地体拼接带。阿拉伯—努比亚地盾在新元古代也经历了裂解、俯冲及碰撞固结的过程。利用新资料分析了Afar地幔柱与板块构造事件对红海演化过程的影响程度。通过逆冲推覆构造确定里海和咸海地区一期强烈的挤压应力场与油气及矿床的定位密切相关。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年代的确定和第三纪以来造山带地质构造的演化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会上展示了阿尔卑斯地区和区域地质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北美及加勒比地区区域地质研究的进展与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 区域地质 研究进展
下载PDF
亚洲东部碰撞构造:郯庐—尚塔尔碰撞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培强 马宇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03-209,共7页
沿郯城—庐江断裂带两侧各约500 km内发育的中生代以来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五大连池、科洛和二克山火山岩带的强碱性富钾火山岩,高87Sr/86Sr值、低εNd值的中新生代玄武岩,沿郯庐断裂带两侧盆地广泛发育的磨拉石建造... 沿郯城—庐江断裂带两侧各约500 km内发育的中生代以来白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和A型花岗岩,五大连池、科洛和二克山火山岩带的强碱性富钾火山岩,高87Sr/86Sr值、低εNd值的中新生代玄武岩,沿郯庐断裂带两侧盆地广泛发育的磨拉石建造,稀土元素∑REE,∑LREE,∑LREE/∑HREE从老到新均逐渐增高;郯庐断裂带莫霍面深度明显大于两侧盆地;郯庐断裂带两侧地块的不连续与差异;沿郯城—庐江断裂带展布的华北地台北缘及东缘的高压麻粒岩、NNE向展布的日照、莒南、东海榴辉岩超高压带和安徽张八岭高压蓝片岩带;郯庐断裂带内表现的强烈挤压构造;郯庐断裂带东侧胶辽—苏北黄海负磁异常区不同于周围地质体(正磁异常区)等,所有证据都指示着南起安徽庐江,经山东郯城、黑龙江佳木斯,北至俄罗斯尚塔尔群岛的断裂带及其两侧构造带为一构造碰撞带:郯庐—尚塔尔碰撞带,郯庐—尚塔尔断裂带为碰撞带的缝合线。松辽盆地、华北盆地、苏北盆地等成煤、成油气等矿产的盆地是碰撞的结果。碰撞带的(突出)应力集中区鲁西—胶东超高压带碰撞区、燕山—辽东碰撞区是中国东部地震的高发区。碰撞的主要动力机制为日本海和鄂霍次克海的张开及菲律宾板块的俯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尚塔尔碰撞带 油-气-煤盆地 地震 渤海湾形成
下载PDF
钾霞橄黄长岩:火成岩石学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
19
作者 喻学惠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49-453,共5页
钾霞橄黄长岩是一种非常稀少的超钾质火山岩,也是一个岩石系列,包括黄长煌斑岩、橄榄石黄长岩、白橄黄长岩、橄辉钾霞岩和乌干达岩等多种岩石类型。钾霞橄黄长岩包含了丰富的地球内部的深部信息,是火成岩石学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结合... 钾霞橄黄长岩是一种非常稀少的超钾质火山岩,也是一个岩石系列,包括黄长煌斑岩、橄榄石黄长岩、白橄黄长岩、橄辉钾霞岩和乌干达岩等多种岩石类型。钾霞橄黄长岩包含了丰富的地球内部的深部信息,是火成岩石学中一个新的研究热点。结合对意大利和中国西秦岭钾霞橄黄长岩和碳酸岩的野外观察和研究,简要介绍了超钾质岩石的定义和分类以及钾霞橄黄长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并对钾霞橄黄长岩及共生的碳酸岩的成因和构造环境作了简要的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 中国 西秦岭 超钾质岩石 钾霞橄黄长岩 碳酸岩
下载PDF
东南沿海成矿带矿床形成的时间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5
20
作者 吴淦国 张达 +6 位作者 彭润民 吴建设 高天钧 陈柏林 汪群峰 狄永军 张祥信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237-247,共11页
东南沿海成矿带成矿作用时代与华夏古陆的形成演化 ,特提斯向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转换及中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构造活动关系密切。东南沿海成矿作用时代主要与该区中—新元古代古裂谷环境、晚古生代局部裂陷环境、中生代以来的伸展... 东南沿海成矿带成矿作用时代与华夏古陆的形成演化 ,特提斯向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的转换及中新生代中国东部大陆边缘构造活动关系密切。东南沿海成矿作用时代主要与该区中—新元古代古裂谷环境、晚古生代局部裂陷环境、中生代以来的伸展构造环境等拉张构造应力场相对应。中生代以来的成矿作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在东南沿海成矿史占主导地位。根据同位素测年成果厘定出特提斯向环太平洋构造成矿域转换的早期 ,即早侏罗世也存在一期重要的锡、金成矿作用。福建中部地区存在早期成矿被晚中生代构造岩浆热液作用强烈叠加的特征。文中在此基础上归纳了东南沿海成矿区不同时代区域成矿系列演化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沿海成矿带 同位素年代 成矿时代 成矿系列 构造域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