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天山现今活动构造的运动特征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杰 王晓强 +4 位作者 谭凯 刘代芹 帕尔哈提 蒋靖祥 方伟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5,共5页
利用1998—2008年北天山地区近30个站的GPS观测资料,获取了研究区内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和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GPS运动速率表明:北天山地区的南北向地壳缩短表现为非均匀性,速度吸收的差异性表现出与该地区地震发生频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利用1998—2008年北天山地区近30个站的GPS观测资料,获取了研究区内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和主要断层的活动速率。GPS运动速率表明:北天山地区的南北向地壳缩短表现为非均匀性,速度吸收的差异性表现出与该地区地震发生频度有一定的相关性;GPS测量得到的现今断裂总体活动特征与地质学推断结果一致,但量值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地区 活动构造 断层运动 GPS测量 地壳变形
下载PDF
改则Ms6.9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模拟 被引量:5
2
作者 谭凯 乔学军 +1 位作者 游新兆 王琪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08期1-6,共6页
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试错法对2008年西藏改则县扎西错Ms6.9地震断层几何形状进行格网搜索寻优模拟。观测值离散化得到1 010个数据总集,并重采样80次得到80个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之间存在微小的... 以InSAR同震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各向同性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利用试错法对2008年西藏改则县扎西错Ms6.9地震断层几何形状进行格网搜索寻优模拟。观测值离散化得到1 010个数据总集,并重采样80次得到80个数据子集,每个子集之间存在微小的噪声差异,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80次搜索寻优。首先用单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30 cm。然后用双断裂矩形断层模型进行模拟,最大残差为15 cm。双断裂模型反映了观测形变场的基本特征,并与地震资料符合。根据80次搜索寻优得到主断裂倾滑量95%置信区间为1.6~2.4m。模拟表明,地表变形是主、余震两次破裂的结果。实际观测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InSAR可以作为监测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的有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则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 断层几何形状 位错模型
下载PDF
2008年1月9日西藏改则扎西错Ms6.9级地震的InSAR实测形变场 被引量:9
3
作者 乔学军 游新兆 +1 位作者 王琪 杜瑞林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3-179,共7页
2008年1月9日西藏自治区改则县以东扎西错附近发生一次Ms6·9级地震,利用欧洲EnviSat雷达遥感卫星资料,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观测显示地震造成震中区半径30km范围内近东西向升降变形,最大近0·5m.借助均匀弹性半空间位... 2008年1月9日西藏自治区改则县以东扎西错附近发生一次Ms6·9级地震,利用欧洲EnviSat雷达遥感卫星资料,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同震形变场.观测显示地震造成震中区半径30km范围内近东西向升降变形,最大近0·5m.借助均匀弹性半空间位错模型,估计本次地震基本是一次正断破裂过程,其最大倾滑量在2·0—2·4m之间.地震发生在走向N30°E、朝北西向倾滑58°的隐伏正断层,可能没有产生地表破裂.但单一断层的均匀位错不能完全解释InSAR形变场的复杂变化,推测InSAR观测到地表变形是主、余震两次破裂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同震形变 扎西错地震 西藏
下载PDF
新疆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与乌恰西6.8级地震 被引量:2
4
作者 刘代芹 李杰 +2 位作者 王晓强 李辉 帕尔哈提.再努拉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01期84-88,共5页
利用2005—2009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新疆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并给出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结合重力段差时序图以及GPS计算资料分析2008年10月5日乌恰西6.8级地震与重力场、应变场的关系,并综合分析区域重力场与动力... 利用2005—2009年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新疆南天山地区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并给出一年尺度的重力场变化图像,结合重力段差时序图以及GPS计算资料分析2008年10月5日乌恰西6.8级地震与重力场、应变场的关系,并综合分析区域重力场与动力构造环境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重力场变化与区域应力-应变场微动态活动有关,重力场变化反映出应力场引起的重力源兆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 异常变化 乌恰西Ms6.8地震 地质构造 应力-应变场
下载PDF
月球哥白尼纪撞击坑底部链状坑的成因 被引量:6
5
作者 肖智勇 曾佐勋 +2 位作者 肖龙 法文哲 黄倩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326-1342,共17页
在月球哥白尼纪撞击坑的底部发育有很多小型链状坑.这些链状坑的形态较小,以至于很少有月球探测器能探测其完整的细微形态.结合月球轨道器(Lunar Orbiter)、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月球女神(Kaguya)... 在月球哥白尼纪撞击坑的底部发育有很多小型链状坑.这些链状坑的形态较小,以至于很少有月球探测器能探测其完整的细微形态.结合月球轨道器(Lunar Orbiter)、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LRO))、月球女神(Kaguya)和嫦娥一号的相机数据,该文选择了月球上各种地形上的5个大型哥白尼纪撞击坑以研究月球哥白尼纪撞击坑底部发育的链状坑的成因.首先,通过在高清照片上分析这些链状坑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方式,认为月球哥白尼纪撞击坑底部发育的链状坑是由于月表以下存在的岩浆活动而形成的;然后,结合月壤厚度数据,此模型的科学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证和讨论;在哥白尼纪撞击坑的底部可能依然有正在发育的链状坑存在.最后讨论了链状坑成因模型的局限性及其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 哥白尼纪撞击坑 链状坑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相机 月球女神 嫦娥一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