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ffichthys wui sp. nov., a new perleidid fish from the Early Triassic of Jiangsu and Anhui, China
1
作者 XU Guang-Hui YUAN Zhi-Wei +3 位作者 REN Yi LIAO Jun-Ling ZHAO Li-Jun SONG Hai-Jun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5-185,共21页
Perleididae is a group of stem neopterygian fishes known only from the Triassic.Here,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a new perleidid,Teffichthys wui sp.nov.,based on six well-preserved specimens from the late Smithian(Olen... Perleididae is a group of stem neopterygian fishes known only from the Triassic.Here,we report the discovery of a new perleidid,Teffichthys wui sp.nov.,based on six well-preserved specimens from the late Smithian(Olenekian,Early Triassic)marine deposits of Jurong,Jiangsu and Chaohu,Anhui,China.This new discovery documents the third and youngest species of Teffichthys,which is slightly younger than the Dienerian(Induan)T.elegans from Guizhou and the early Smithian T.madagascariensis from Madagascar.The new species shows diagnostic features of Teffichthys(presence of a spiracular,38-41 lateral line scales,and no more than three epaxial rays in the caudal fin)but differs from T.madagascariensis and T.elegans in some autapomorphies(e.g.,a horizontal opercle/subopercle contact and smooth scales with a nearly straight posterior margin).The diagnostic features for the genus Teffichthys and the family Perleididae are emended based on detailed comparisons of the new taxon with other perleidids.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perleidids with other stem neopterygians are discussed using a cladistic approach,and the results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main stem neopterygian cla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angsu ANHUI Early Triassic Perleidiformes OSTEOLOGY PHYLOGENY
下载PDF
沉积物粒度对水合物形成的制约:来自IODP 311航次证据 被引量:19
2
作者 王家生 高钰涯 +5 位作者 李清 杨翠萍 陈祈 魏清 王晓芹 胡高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59-665,共7页
对取自IODP 311航次(东北太平洋Cascadia大陆边缘)所有5个站位、采样间距约为1.5m的614件沉积物样品,利用Beckman Coulter LS-230激光粒度仪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获得了沉积物粒度随深度变化特征,进而与水合物层位的替代指标进行了位... 对取自IODP 311航次(东北太平洋Cascadia大陆边缘)所有5个站位、采样间距约为1.5m的614件沉积物样品,利用Beckman Coulter LS-230激光粒度仪进行了沉积物粒度分析,获得了沉积物粒度随深度变化特征,进而与水合物层位的替代指标进行了位置对比,这些指标包括特殊沉积构造(soupy和mousse-like构造)、测井数据(LWD)推算出来的水合物饱和度(Sh)、岩芯红外图像和实际钻取的含水合物沉积物等。发现沉积物粒度分别为31~63μm和63~125μm的2组较粗粒径的沉积物数量变化增多的位置与水合物出现层位之间存在较好的位置对应关系。如在U1326站位海底以下5~8m、21~26m、50~123m、132~140m、167~180m、195~206m、220~240m深度位置出现了沉积物粒度明显偏向粗粒的趋势,而这些位置正好对应于大多数特殊沉积构造出现的深度,也对应于水合物饱和度(Sh)值相对较高的深度,并与一些实际钻取的赋含水合物的浊积沙层观察结果一致。因此,初步研究后认为,沉积物粒度在水合物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偏向形成于粒度大于31μm的粗粒沉积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粒度 水合物 制约 IODP311
下载PDF
贺兰山寒武纪早期苏峪口组水下冲积扇的发现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蔡雄飞 何文键 +3 位作者 杨捷 曾佐勋 顾延生 刘伟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寒武纪早期的苏峪口组是贺兰山地区地质历史重要转换时期的地质单位,长期被认为是近岸海滩沉积。通过3年来对苏峪口组的研究,新识别了苏峪口组沉积环境为一个水下冲积扇,在岩性、岩相、生物群等方面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水下冲积扇... 寒武纪早期的苏峪口组是贺兰山地区地质历史重要转换时期的地质单位,长期被认为是近岸海滩沉积。通过3年来对苏峪口组的研究,新识别了苏峪口组沉积环境为一个水下冲积扇,在岩性、岩相、生物群等方面都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水下冲积扇以冲刷面为底,砾石成分比较复杂,具砾砂混杂、不等粒结构,内部发育递变层理,具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全区辉绿岩脉锆石年龄集中在5.3~5.4Ma,是开裂盆地早期出现的标志年龄,说明开裂盆地的出现是造成苏峪口组早中期水下冲积扇发育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冲积扇 沉积环境 构造背景 苏峪口组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寒武系研究新进展
4
作者 蔡雄飞 何文键 +2 位作者 杨捷 曾佐勋 顾延生 《资源调查与环境》 2014年第1期12-18,共7页
贺兰山寒武系早期苏屿口组为砂、砾混杂和不等粒结构的水下冲积扇沉积;五道塘组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台地沉积,其下部为含泥中、细粒砂屑和生物碎屑,中、上部为含不同形态的核形石碳酸盐岩组成;陶思沟组为发育水下流动波痕和水上暴露泥裂构... 贺兰山寒武系早期苏屿口组为砂、砾混杂和不等粒结构的水下冲积扇沉积;五道塘组为下古生界碳酸盐台地沉积,其下部为含泥中、细粒砂屑和生物碎屑,中、上部为含不同形态的核形石碳酸盐岩组成;陶思沟组为发育水下流动波痕和水上暴露泥裂构造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系的混合沉积;胡鲁斯台组和阿不切亥组为陆表海与"风暴海"沉积。根据该区与华北地台的对比,首次提出贺兰山寒武纪早期的苏屿口组古地理面貌应是西低东高,而非传统认为的西高东低;寒武纪早期的五道塘组、陶思沟组古地理面貌则为西高东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寒武系 新进展 华北地台
下载PDF
北祁连造山带老君山组沉积地球化学与物源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徐亚军 杜远生 +1 位作者 杨江海 黄虎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4-425,共12页
老君山组砾岩是北祁连造山带早泥盆世、中泥盆世强烈隆升阶段形成的陆相磨拉石沉积.由西到东,来自肃南、民乐、古浪和靖远的41件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著不同:①主量元素显示,西部(肃南、民乐)样品MgO+Fe2O3T值和Al2O3/SiO2值高于东... 老君山组砾岩是北祁连造山带早泥盆世、中泥盆世强烈隆升阶段形成的陆相磨拉石沉积.由西到东,来自肃南、民乐、古浪和靖远的41件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著不同:①主量元素显示,西部(肃南、民乐)样品MgO+Fe2O3T值和Al2O3/SiO2值高于东部,而东部样品K2O/Na2O比值高于西部;②在上地壳标准化分布图中,所有样品均亏损Nb,Ta元素.其中西部样品亏损Rb元素,而富集Sc,Co,Ni,V和Cr元素.而东部样品亏损Sr元素且不富集Sc,Co,Ni,V和Cr元素;③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分配型式均显示右倾型,而LaN/YbN比值和Eu/Eu*值西部样品较低,而东部样品较高.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老君山组源岩在东西两段上存在差异.西部肃南一带源岩主要为铁镁质岩石,而东段古浪、靖远一带源岩主要为长英质岩石,民乐一带源岩兼具上述两种岩石特征.根据砾石形态以及沉积地球化学,老君山组沉积物主要以未遭受沉积分选和再循环作用的近源堆积为主,且西部源岩未遭受化学风化而东部遭受了低-中等程度的化学风化.大地构造背景判别和源岩限定,西部肃南一带沉积物可能主要来自于卷入造山带的北祁连岛弧,自民乐向东,沉积物既有来自北祁连岛弧的物质也有来自中祁连变质基底的物质.物源配置的东西差异以及志留系-泥盆系在全区的发育特征暗示,北祁连造山带由于早古生代中祁连地块与阿拉善地块之间的"斜向碰撞或不规则边缘碰撞"作用,导致了泥盆纪早期造山作用在走向上存在不均一造山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君山组 北祁连造山带 沉积地球化学 物源 造山作用
原文传递
秦安中新世风尘堆积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沈佳恒 肖国桥 +4 位作者 王治祥 孙青 吴海斌 张春霞 郭正堂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5-493,共9页
甘肃秦安的新近纪风成红土堆积是东亚大陆古环境演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但相对第四纪黄土而言,对其记录的古环境信息仍缺乏生物标志化合物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秦安QA-I剖面早-中中新世代表性黄土和古土壤层样品开展了初步的正构烷烃分析,并... 甘肃秦安的新近纪风成红土堆积是东亚大陆古环境演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但相对第四纪黄土而言,对其记录的古环境信息仍缺乏生物标志化合物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秦安QA-I剖面早-中中新世代表性黄土和古土壤层样品开展了初步的正构烷烃分析,并与前人发表的不同时期的风成沉积和水成沉积代表性样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1)QA-I剖面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为C_(14)~C_(35),其中来源于微生物的低碳数部分(C_(14)~C_(20))的含量明显高于来自高等植物叶蜡的高碳数部分(C_(26)~C_(35)),主峰碳处于C_(16)~C_(18),中碳数部分(C21~C_(25))的相对含量最低,这些特征与第四纪黄土及晚中新世-上新世三趾马红土中一些强发育的古土壤层类似,但与弱风化的黄土和三趾马红土及水成沉积明显不同;(2)QA-I剖面样品的高碳数部分虽具有一定的奇偶优势,但碳优势指数(CPI)明显较各类风化较弱的样品低.上述结果显示,秦安中新世风尘红土堆积经历了较强烈的风化成壤和微生物作用,导致其中的长链正构烷烃较显著的氧化和降解,并以微生物贡献的短链正构烷烃为主.微生物对全岩有机质(TOC)的贡献以及对TOC碳同位素的影响需在古环境重建中予以充分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新世 风尘堆积 正构烷烃 古环境 秦安
原文传递
疑源类Ammonidium Lister 1970与相关种的厘定及其生物地层和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申震 龚一鸣 +1 位作者 班凤梅 Thomas Servais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85-3004,共20页
许多可归为疑源类Ammonidium Lister 1970的种被前人划为Multiplicisphaeridium Staplin,1961、Baltisphaeridium Eisenack 1958 ex Eisenack 1959及其他相似属,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其原有定义范围.报道了采自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 许多可归为疑源类Ammonidium Lister 1970的种被前人划为Multiplicisphaeridium Staplin,1961、Baltisphaeridium Eisenack 1958 ex Eisenack 1959及其他相似属,在某种程度上缩小了其原有定义范围.报道了采自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段保存良好的Ammonidiumloriferum、A.sprucegrovense,通过相关文献引证对比,并结合剖面部分该属标本化石,对Ammonidium属征作了修订.根据新属征特点,将Caiacorymbifer Tappan and Loeblich,1971,Gracilisphaeridium Eisenack and Cramer,1973,Naevisphaeridium Wicander,1974,Puteoscortum Wicander and Loeblich,1977,Craterisphaeridium Deunff,1981,Pertusisphaeridium Turner,1986和Martinsphaeridium Sarjeant and Vavrdová,1997等相似属纳入Ammonidium属的晚出异名.Ammonidium sprucegrovense var.polyankistrum Wicander and Loeblich,1977由种级降为了变种级.建立1个新种:Ammonidium levigatum n.sp.,前人报道的部分标本被误归为A.loriferum或A.sprucegrovense.新种Ammonidium levigatum n.sp.在全球晚泥盆世古大陆边缘具有全球分布特征,是识别晚泥盆世疑源类的标准化石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源类 Ammonidium 系统分类学 生物地层 古地理 新疆北部.
原文传递
华南发现4.1 Ga的碎屑锆石 被引量:6
8
作者 徐亚军 杜远生 +4 位作者 黄宏伟 黄志强 胡丽沙 朱延辉 余文超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0-246,共7页
华南南部寒武系砂岩中保存有冥古宙地壳物质.一颗锆石的结晶年龄为4107±29Ma,Hf同位素组成近似亏损地幔Hf同位素组成,模式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结晶年龄一致,为4102±21Ma,该锆石是直接从亏损地幔中抽提出来新生的地壳物质再循... 华南南部寒武系砂岩中保存有冥古宙地壳物质.一颗锆石的结晶年龄为4107±29Ma,Hf同位素组成近似亏损地幔Hf同位素组成,模式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与结晶年龄一致,为4102±21Ma,该锆石是直接从亏损地幔中抽提出来新生的地壳物质再循环过程中结晶的.寒武系中也保存了显著的"泛非期"和Grenville期锆石,可能反映了早古生代早期华南与冈瓦纳大陆之间的联系.华南南部具有更为复杂的地壳生长和构造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4 1 GA 寒武系 华南
原文传递
天水-秦安地区新生代构造和地貌演化的碎屑锆石证据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治祥 梁美艳 +1 位作者 孙宇奇 戴高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33-1644,共12页
天水-秦安地区保存有多种成因类型的新生代沉积物,其物质来源及其变化对于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隆升剥蚀历史、构造变形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示踪方法,对该区的古近纪洪积砾岩、新... 天水-秦安地区保存有多种成因类型的新生代沉积物,其物质来源及其变化对于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隆升剥蚀历史、构造变形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地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碎屑锆石U-Pb年龄物源示踪方法,对该区的古近纪洪积砾岩、新近纪河流和湖相沉积进行了分析,并与中新世以来的风尘堆积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1)古近纪洪积砾岩中包含大量亲扬子地块的560~1100Ma的锆石颗粒,但这一年龄的锆石颗粒在早中新世河流相沉积中显著减少,同时出现了大量200~360Ma的锆石颗粒,指示着古近纪洪积砾岩主要来自西秦岭的中部和/或南部,而早中新世河流相沉积主要来自西秦岭北部;2)约11.5Ma以来,该区河流相沉积以380~450Ma的锆石颗粒占主导,与六盘山南部岩体的年龄一致,指示着六盘山南部的初始隆升;3)该区晚中新世湖相沉积的锆石年龄分布明显不同于同时期的河流沉积物,但与秦安中新世风成红土、晚中新世-上新世三趾马红土及第四纪黄土十分相似,指示着该区中新世的细颗粒水成沉积物很可能主要为风尘物质.本文的研究揭示出天水-秦安地区新生代沉积物的物源转变和地貌演化均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阶段性隆升密切相关,特别是晚渐新世-早中新世青藏高原北部的隆升,可能既为中新世风成红土的出现创造了物源和风动力条件,也为其堆积创造了地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锆石 物源 构造隆升 地貌演化 天水-秦安地区
原文传递
全球古-中生代之交牙形石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奎 童金南 +4 位作者 李红军 田力 邹亚锐 梁蕾 赵璧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12-1037,共26页
古-中生代之交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包括“Pangea”大陆的解体、大火成岩省的喷发、晚古生代大冰期的消逝、极端高温事件、两次生物大灭绝以及迟缓的生物复苏等.牙形石作为该时期主要的标准化石,是进行地层对比以及生物与环境协同... 古-中生代之交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包括“Pangea”大陆的解体、大火成岩省的喷发、晚古生代大冰期的消逝、极端高温事件、两次生物大灭绝以及迟缓的生物复苏等.牙形石作为该时期主要的标准化石,是进行地层对比以及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的重要依据.近些年,此阶段的牙形石相关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这些新的材料和技术手段上的突破,为人们进行高精度的地层对比、定量重建该时期地球的生物及环境演变起到了关键作用.本文系统地对该时期全球牙形石的研究,包括牙形石的生物学、地层学以及地球化学研究等进行了总结,也提出了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随着更多技术手段的开发以及更多基础材料的发现,将加强研究人员对该时期牙形石演化的理解,必然也会在研究这段地质历史转折与突变期的古海洋、古环境、古生物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形石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古环境 生物地层 地层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