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31篇文章
< 1 2 2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下的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1
作者 赵志丹 颜丹平 +2 位作者 李亚林 高志前 刘大锰 《中国地质教育》 2023年第3期14-18,共5页
高等学校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培育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深入领会国家新时代人... 高等学校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担负着培育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培育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特殊使命,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重要保障。本文在深入领会国家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我国高校本科生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取得的显著成效。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初步论述了地质学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模式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学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
下载PDF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贯彻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度的实践
2
作者 郭建平 李学建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第1期145-148,共4页
当前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院(系)也普遍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度。党政共同负责制度产生的时间短,许多规则还未明确,容易在实践中走入误区。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对现行的院(系)党政关系还不太了解。笔者经过调查问卷分析、座... 当前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院(系)也普遍实行党政共同负责制度。党政共同负责制度产生的时间短,许多规则还未明确,容易在实践中走入误区。调查发现,大部分人对现行的院(系)党政关系还不太了解。笔者经过调查问卷分析、座谈等形式开展研究,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刻剖析了党政共同负责制度的内涵,研究了在贯彻执行党政共同负责制时应该加以注意的问题,为建设和谐的党政关系,贯彻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度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政共同负责制度 实践 调查
下载PDF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发展中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3
《中国地质教育》 2009年第3期166-166,共1页
能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建校之初,历经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系、可燃矿产系、地质勘探系、能源地质系等演变过程,现由石油地质、石油工程和能源与环境三个教研室组成。有教职员工46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20人(博士导师17人... 能源学院成立于1952年建校之初,历经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系、可燃矿产系、地质勘探系、能源地质系等演变过程,现由石油地质、石油工程和能源与环境三个教研室组成。有教职员工46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教授20人(博士导师17人),副教授11人。另外,有退休后返聘教授(博导)7人和兼职教授4人。师资力量雄厚,既有德高望重的院士与老教授,又有一批积极进取的中青年骨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 能源 与时俱进 北京 石油地质 地质勘探 石油工程
下载PDF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胡景宏 冯宇 +2 位作者 李治平 卢文 王硕亮 《中国地质教育》 2017年第3期24-27,共4页
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殊的地缘优势及办学特点,围绕培养优秀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目的,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授课内容、整合优势资源、协同创新、专项经费资助、... 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特殊的地缘优势及办学特点,围绕培养优秀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目的,提出了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授课内容、整合优势资源、协同创新、专项经费资助、学位授予质量保证及就业宣传引导等措施,为我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到示范效应,同时也为同类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
下载PDF
面向国家资源战略需求,打造“留学北地”特色品牌——新时代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来华留学工作
5
作者 黄煦 刘大锰 +3 位作者 岳文 邱昆峰 刘典波 马兰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第4期30-34,共5页
教育部提出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1954年以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来华留学工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外交、资源环境战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在地质、资源、环境等领域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人才。进入... 教育部提出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多措并举推动来华留学内涵式发展。1954年以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来华留学工作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外交、资源环境战略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在地质、资源、环境等领域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人才。进入新时代,我校需紧扣时代主题,顺应国家需求,服务学科建设,发挥北地特色,探索“留学北地”计划,试点“一体两翼留学生培养模式”,促进来华留学工作提质增效,助力学校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学北地 来华留学 一体两翼
下载PDF
科研全面支持教学 助力地学人才成长——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赵志丹 刘大锰 +6 位作者 殷昊 王琳 王晓佳 李亚林 季荣生 彭国华 费明明 《中国地质教育》 2021年第2期15-18,共4页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学校不可分离的两个主要任务,新时期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依赖于科研和教学的高度融合。本文结合地质类高校和专业发展实际,探讨了科研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科研成果融入课堂...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学校不可分离的两个主要任务,新时期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依赖于科研和教学的高度融合。本文结合地质类高校和专业发展实际,探讨了科研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科研成果融入课堂、融入教材,提升了本科生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科研项目支持70%以上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让本科生得到全面的基础科研训练。博士生在导师和学校科研项目支持下,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在科研活动中完成高质量的博士论文,科研促进了地学人才的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 教学 融合 地学人才 地质行业高校
下载PDF
以人为本的高校科研活力与创新能力评价探讨——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殷昊 万力 +2 位作者 刘大锰 赵志丹 王晓佳 《中国高校科技》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40-44,共5页
在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前提下,现有的基于“投入-产出比”分析的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高校科研活力和创新能力动态变化过程。文章在分析科研创新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人为本的高校科研活力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的前提下,现有的基于“投入-产出比”分析的高校科研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高校科研活力和创新能力动态变化过程。文章在分析科研创新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人为本的高校科研活力与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十一五”以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科研状况的评价应用,证明该指标体系既能客观反映学校整体科研活力和创新能力的纵向变化,可为高校科研规划和政策调整提供依据,又能很好地反映政策调整产生的效应,并在此基础上给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相应的应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研评价 科研活力 创新能力 科研人
下载PDF
能源类专业周口店地质实习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
8
作者 陶树 陈世达 +1 位作者 刘宁强 张鹤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为了激发能源类专业学生对周口店地质实习的兴趣,文章初步探讨了如何在沉积、构造、岩浆岩等实习路线增补油气地质与成藏方面的教学内容,给地质实习增加点“油气味”。研究认为在现有周口店地质实习大纲中增加油气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可行... 为了激发能源类专业学生对周口店地质实习的兴趣,文章初步探讨了如何在沉积、构造、岩浆岩等实习路线增补油气地质与成藏方面的教学内容,给地质实习增加点“油气味”。研究认为在现有周口店地质实习大纲中增加油气方面的教学内容是可行的,如在沉积地层路线找“油气源岩”和“油气储集层”、在岩浆岩路线找“油气源岩加热器”和“特殊油气储集层”、在构造路线找“油气运移通道”和“有效圈闭”等授课内容的增加有望在地质实习教学中得到检验并进一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口店 地质实习 能源类专业 改革与实践
下载PDF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施行探讨——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
9
作者 高平 肖畅 《西部素质教育》 2022年第23期130-133,共4页
文章基于研究背景,首先概述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然后分析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施行的意义,最后提出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系统施行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网络管理系统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信息资料库
下载PDF
论中国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在新条件下的定位与重大研究问题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佟 韩效忠 +14 位作者 邓军 孙亚军 李增学 唐书恒 毛善君 林中月 李聪聪 赵欣 孙杰 宋洪柱 张彪 孟凡彬 吴兆剑 邓小利 江涛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4,共18页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煤化工原料,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探明了急需的煤炭资源,保障了国家煤炭能源供应。通过系统总结近年来我国煤炭地质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当前新条件下煤炭...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煤化工原料,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探明了急需的煤炭资源,保障了国家煤炭能源供应。通过系统总结近年来我国煤炭地质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当前新条件下煤炭地质工作发展面临的重大研究问题,明确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定位,提出“1个理论、10个主要技术”的重点攻关研究思路,拓展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研究范围,对保障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好“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研究认为:(1)新条件下煤炭地质勘查工作已由以保障煤炭能源资源安全为主发展为既要保障煤炭能源资源安全供应,还要为绿色矿山建设、矿山智能化开采与生态安全服务的煤炭生态地质勘查新阶段。(2)提出了煤炭地质勘查工作今后的重点是资源勘查与利用、地质条件评价与动态地质事件预警、矿山环境治理修复与生态地质层功能作用复原、地质条件改性等方面的10大重点攻关问题。(3)针对煤、煤系及煤盆地多能源多矿产资源赋存特点,需研究建立煤与煤系共伴生矿产协同勘查模式,在关注“煤”的同时,加大对煤系、煤盆地全域性的多矿产聚集规律和各类资源研究,推动煤、煤系及煤盆地多能源多矿产资源协同勘查与开发利用。(4)针对煤炭智能化开采面临的地质保障问题,加强多手段协同技术开展开采扰动条件下地下水渗流介质及流场演化规律研究,瓦斯(煤层气)逸散和突出机理等隐蔽致灾因素研究,为矿井水、气灾害防治等隐蔽致灾地质因素勘查和资源化利用提出精准分析与预测预报。(5)针对新条件下,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升至煤炭生态地质勘查工作的发展需求,提出采用地质手段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修复新思路,核心是通过人工干预和修复被扰动或破坏的生态地质层,形成与周边地质和生态条件等功能相协调的人造地质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地质学理论 煤炭资源勘查 煤炭生态地质勘查 地质条件评价 动态地质事件
下载PDF
深、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
11
作者 许浩 汤达祯 +5 位作者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陈世达 宗鹏 董煜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39,共7页
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对其与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内在联系研究尚不够深入。从煤层形成演化角度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为例,总结了煤层深埋深藏型、深埋浅藏型及浅埋浅藏型3种埋深演化模式。系统分析了深部和... 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但对其与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内在联系研究尚不够深入。从煤层形成演化角度出发,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煤层为例,总结了煤层深埋深藏型、深埋浅藏型及浅埋浅藏型3种埋深演化模式。系统分析了深部和浅部煤层在温压条件与含气性、地应力与渗透率特征、变质程度与含水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研究指出,受埋深与演化过程影响,深部和浅部煤储层温度最多相差100℃以上,储层压力最大相差40 MPa左右,导致由浅部向深部,气体赋存状态以吸附气为主转变为吸附气与游离气共存,地应力场由水平应力主导转化为垂向应力主导,煤储层孔隙率、渗透率及含水性逐渐降低。明确了深部煤层气的典型特点,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以吸附态和游离态共存于一定深度以下煤储层中的甲烷气体,该类煤储层在垂向应力为主导的作用下,孔裂隙空间极度压缩,含水极少且矿化度极高,内生微裂隙为主要渗流通道。基于含气性临界深度和地应力场转换深度的不一致性,指出浅部向深部煤层演化过程中存在过渡区,该区内呈现出非典型深部煤层气的特点,或深部煤层气和浅部煤层气地质条件共存的情况,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应具体分析,制定针对性开发方案,以实现浅部与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协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浅部煤层气 地质条件 形成机制 临界深度 转换深度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佳县区块深部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潜力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国永 姚艳斌 +5 位作者 王辉 孟令箭 李珮杰 张永超 王建伟 马立民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0-80,共11页
我国深部(以下均指埋深大于2000 m)煤层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与中浅部相比,深部煤层气在富集成藏规律与开发方式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急需针对重点区块开展解剖性分析研究。神木–佳县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目前尚处... 我国深部(以下均指埋深大于2000 m)煤层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与中浅部相比,深部煤层气在富集成藏规律与开发方式方面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急需针对重点区块开展解剖性分析研究。神木–佳县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目前尚处于深部煤层气勘探的起步阶段,深部煤层气富集特征及开发潜力等尚不明确。基于研究区近期实施的地震资料、300余口井的测井资料和4口取心井的参数资料等,系统分析煤储层基础地质特征,总结煤层气富集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类比剖析研究区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研究区深8号煤的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7%~1.8%,大部分区域煤层演化已处于热解生气高峰,区域上煤层净煤厚度高达7~8 m,煤层发育稳定,构造相对简单、水动力封闭性较强、顶底板封盖条件较好,为煤层气大面积连续成藏提供了优越条件,其中佳县南区的煤层气资源条件最好。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其他区块深部煤层相比,研究区煤层中游离气占比明显更高(15.21%~46.47%),煤层中吸附气主要受吸附压力封存控制,而游离气受毛管力封闭与浮力重力分异双重控制,两种封存机制共同决定了深部煤层含气量的垂向分带与平面分区,以佳县南部为例总结了吸附气吸附压力主控、游离气毛管压力封闭与重力分异耦合控制的典型深部煤层气富集模式。与临兴区块和大宁–吉县区块类比分析结果表明,神木–佳县区块具有较好的煤层气资源基础、储层改造条件和高产潜力,预示了此区块深部煤层气规模化开发的美好前景。此外,大宁–吉县区块深部属典型的高煤阶煤,而神木–佳县深部为中煤阶煤,因此,该研究认识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深部煤层气富集理论,对于全国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实践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层)煤层气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 神木-佳县 深8号煤 煤层气富集机制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周缘前震旦系裂谷特征与油气地质意义
13
作者 文龙 周刚 +11 位作者 孙峥 严威 卞从胜 汪泽成 张本健 张亚 张自力 刘伟 曾旭 李传新 田兴旺 谢忱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9,I0001,共15页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 四川盆地及周缘已被证实发育较大规模的前震旦系裂谷,但其在盆地内部的展布及发育特征尚不明确,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盆地深部构造格局的认识。为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最新的重磁电资料,通过联合解译和小子域滤波等新技术对新元古界构造形态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地震大剖面的精细解释并辅以航磁资料进行验证,分析了新元古代裂谷的特征及其对上覆地层的沉积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盆地内部自西北至东南共发育3条近乎平行的前震旦系裂谷,其中以川中裂谷规模最大;②裂谷内部发育一系列与裂谷走向近平行的次级正断层,将裂谷内部结构复杂化,形成一系列断陷;③裂谷内断层在平面上呈平行/斜列式、相向/相背平行式及同向平行式组合,对应在剖面上呈阶梯式、垒堑式、地堑式及铲式半地堑式等组合特征;④盆地东北部盆缘露头揭示南华系—陡山沱组在裂谷内发育冰期—间冰期交互沉积,主要为三角洲、陆棚与斜坡盆地相碎屑岩和冰碛岩。结论认为,应用重磁联合解译+井震资料修订+露头剖面验证的新方法,证实四川盆地前震旦系裂谷的存在,且南华纪裂谷边界(主干)断裂控制了上覆地层沉积古地理格局和坡折带的发育,部分裂谷控制了寒武系或早古生界沉积中心的分布,并对后期沉降中心、构造圈闭的形成以及含油气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新元古代 前震旦系 冰期—间冰期沉积 超深层勘探 重磁解译 构造样式 裂谷分布
下载PDF
不同构造单元页岩孔隙结构差异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四川盆地泸州地区深层页岩为例
14
作者 唐洪明 刘贤 +5 位作者 陈洋 于魏铭 赵宁 石学文 王猛 廖纪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28,共13页
不同构造单元页岩储层品质、含气性差异明显,构造改造作用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控制作用,但关于深层页岩气的构造控制作用机理研究较少,相关认识尚不明确,制约了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为此,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多尺度观察、... 不同构造单元页岩储层品质、含气性差异明显,构造改造作用对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控制作用,但关于深层页岩气的构造控制作用机理研究较少,相关认识尚不明确,制约了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为此,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多尺度观察、全岩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核磁共振等技术手段,对比分析了四川盆地南部泸州地区不同构造单元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孔隙结构和储层特征的差异,探讨了不同构造单元页岩孔隙结构差异与储层品质的耦合关系,明确了页岩气产量差异的内在地质原因,落实了构造改造作用下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向斜区页岩主要以有机质孔隙、非构造裂缝为主,孔径大;背斜区页岩孔隙结构被强烈改造,以矿物粒间孔、构造裂缝为主,矿物粒间孔狭长且定向排列,孔径小。②向斜区构造相对稳定,有机质孔隙、矿物粒间孔以及成岩裂缝保存较好,宏孔占比高,储集性能好,含气量和产量高;背斜区页岩储层发育大量构造裂缝与断层,孔隙和成岩裂缝被压实,孔径减小,储集性能变差,含气量和产量低。③距盆缘剥蚀区越远,构造越稳定的单元,保存条件越好,该类构造单元页岩储层越发育,含气量和产量越高,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越大。结论认为,构造运动对于压力系统的影响是形成不同构造单元深层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差异的重要因素,并控制了页岩储层的含气性与产量;向斜区深层保存条件好,远离剥蚀区,为勘探开发的最有利区,该认识可为深层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泸州地区 构造单元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深层页岩 孔隙结构 含气性 构造作用
下载PDF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的构造裂缝体积及丰度估算方法探讨——以云南省澜沧县A区块为例
15
作者 金文正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4期21-28,共8页
构造裂缝的发育规律及预测是多种矿产和地热勘查的一项基础地质研究内容。为了探讨构造裂缝体积及丰度,针对地质勘探程度极低的区域,以澜沧县A区块为例,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工作。结果表明:1)岩石类型可以影响构... 构造裂缝的发育规律及预测是多种矿产和地热勘查的一项基础地质研究内容。为了探讨构造裂缝体积及丰度,针对地质勘探程度极低的区域,以澜沧县A区块为例,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和数据统计、计算及分析工作。结果表明:1)岩石类型可以影响构造裂缝密度,即相对于岩浆岩和变质岩,沉积岩中的构造裂缝密度较大,且空间分布较为规则;2)断层对构造裂缝的控制作用明显,即断层距离与构造裂缝密度表现为负相关特征;3)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的构造裂缝横向影响范围不同,其中走滑断层的影响范围约为1 km;4)在理论计算过程中,一些复杂地质问题(包括不同层系之间的非均质性、多条断裂的复杂区域及断层在深部的产状变化等)的简化处理可能会造成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在以上成果认识指导下,计算获得A区块内部构造裂缝数量约为7458×10^(7)条,构造裂缝体积约为7458×10^(4)m^(3),构造裂缝平面丰度为186.45×10^(4)m^(3)/km^(2),体积丰度为186.45×10^(4)m^(3)/km^(3),对该地区流体类(石油、天然气以及地热等)能源矿产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裂缝 体积 丰度 野外地质调查 澜沧县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研究与发展20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16
作者 聂海宽 党伟 +13 位作者 张珂 苏海琨 丁江辉 李东晖 刘喜武 李沛 李鹏 杨升宇 赵建华 刘秘 陈前 孙川翔 王鹏威 刘子驿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52,共33页
中国页岩气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已历经20年,创新形成了以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规律为代表的诸多理论与认识,支撑了国内页岩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页岩气产量达250×10^(8) m^(3),在当年全国天然气总产量中的占比超过10%,... 中国页岩气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已历经20年,创新形成了以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富集规律为代表的诸多理论与认识,支撑了国内页岩气产业健康快速发展,2023年中国页岩气产量达250×10^(8) m^(3),在当年全国天然气总产量中的占比超过10%,页岩气已经成为中国天然气产量增量的主力军之一。为了给中国页岩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系统回顾了国内页岩气科学研究和勘探开发历程,归纳总结了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机理、页岩气优质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制、页岩气源—储协同演化机制、页岩气赋存机理与含气性评价、页岩气富集高产机理与评价、页岩气储层改造、页岩气开采等理论和技术进展,分析研判了面临的技术难题和挑战,指出了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富集高产机理、基于动态演化过程的页岩气富集区评价方法、低丰度页岩气高效开发技术以及提高页岩气采收率技术等4个亟需攻关的研究方向。进而针对中国页岩气商业化勘探开发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建议:从新区新领域、老区挖潜及提高采收率现场试验等方面开展页岩气勘探开发攻关探索,以期早日实现中国页岩气多领域多层系、由点到面的大突破和大规模高效勘探开发,全方位推进中国页岩气革命,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集机理 赋存机理 储层特征 储层改造 高产机理 提高采收率 勘探方向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资阳地区张扭断裂三维构造模型、构造演化与油气地质意义
17
作者 田方磊 郭彤楼 +6 位作者 何登发 顾战宇 孟宪武 汪仁富 王莹 张伟康 鲁国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6-540,共15页
基于钻井和地震数据,通过平面-剖面构造解析、三维断层构造建模、垂向断距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对四川盆地资阳地区张扭(走滑)断裂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资阳三维地震工区张扭断裂系统由北东走向、伸展变形主导的F_(Ⅰ)19和F_(Ⅰ)20断... 基于钻井和地震数据,通过平面-剖面构造解析、三维断层构造建模、垂向断距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对四川盆地资阳地区张扭(走滑)断裂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资阳三维地震工区张扭断裂系统由北东走向、伸展变形主导的F_(Ⅰ)19和F_(Ⅰ)20断裂带以及北西走向、右旋剪切变形的3组雁列正断层构成。其中,F_(Ⅰ)19、F_(Ⅰ)20断裂带贯穿新元古界—中下三叠统嘉陵江组,表现出“S”形丝带状的三维结构,在二叠系沉积前及早三叠世至少经历两期构造叠加改造;北西向的3组雁列正断层由两两成对、倾向相反、部分左阶排列的小型正断层构成,在二叠系沉积前基本定型,对F_(Ⅰ)19断裂带向东的生长和扩展造成限制。F_(Ⅰ)19、F_(Ⅰ)20断裂带自深往浅沟通多套烃源岩和储层,断层活动时间与生烃高峰期匹配良好;在F_(Ⅰ)19、F_(Ⅰ)20断裂带两侧的局部低幅背斜带上,若叠加发育寒武系—三叠系有利沉积相带和储层,则该区有望成为天然气聚集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扭(走滑)断裂 三维构造模型 构造演化 油气地质意义 资阳地区 四川盆地
下载PDF
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二叠系煤系页岩储层地质建模及“甜点”预测
18
作者 申有义 王凯峰 +3 位作者 唐书恒 张松航 郗兆栋 杨晓东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08,共11页
沁水盆地煤系页岩气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基于钻井、测井和地震解释资料,结合有机地球化学与储层物性实验测试数据,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二叠系山西组底部—太原组上部煤系页岩地质模型,并... 沁水盆地煤系页岩气资源丰富,但勘探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基于钻井、测井和地震解释资料,结合有机地球化学与储层物性实验测试数据,通过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二叠系山西组底部—太原组上部煤系页岩地质模型,并预测了煤系页岩气“甜点”区。研究结果表明:(1)沁水盆地榆社—武乡区块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模型反映了煤系页岩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呈“东浅西深、整体连续”的分布格局。(2)基于序贯指示法建立沉积相模型,指示研究区在太原期—山西期由海陆过渡相转变为近海陆相沉积环境,为稳定优质页岩储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沉积环境。(3)通过相控属性建模实现了储层参数空间分布模拟和精细表征,泥地比、孔隙度、含气量、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57,10.02%,1.21 m^(3)/t,2.18%,2.45%,揭示了研究区煤系页岩较好的储集能力、含气性、有机质丰度和资源潜力,脆性指数模型指示出页岩压裂后的有利区带。(4)在精细三维地质建模的基础上,将三维网格单元赋值积分,计算研究区二叠系煤系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1 344.98×10^(8)m^(3),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预测页岩气“甜点”区,Ⅰ类“甜点”区为地质与工程双重甜点,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中部和西北部局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地层 页岩气 地质建模 储层特征 “甜点”预测 地质资源量 二叠系 榆社—武乡区块 沁水盆地
下载PDF
利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建立曲流河地质模型
19
作者 胡勇 高小洋 +4 位作者 何文祥 李顺利 朱建斌 司锦 陆雨诗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8,共18页
【目的】在传统的河道建模方法中,基于目标的方法难以刻画曲流河点坝且条件化困难,多点地质统计学则难以再现河道的连续形态。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可以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复杂图形,可解决曲流河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点坝、河流形态刻画困难... 【目的】在传统的河道建模方法中,基于目标的方法难以刻画曲流河点坝且条件化困难,多点地质统计学则难以再现河道的连续形态。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可以生成满足一定条件的复杂图形,可解决曲流河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点坝、河流形态刻画困难及难以条件化的问题。【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南部地区某气田为例,开展了基于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曲流河三维建模方法研究。在建模过程中,首先采用Alluvsim建模方法根据工区曲流河特征建立了200个曲流河模型;再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200个模型进行深度学习,提取模型的特征矩阵,利用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建立可以生成曲流河模型的生成器;最后以工区井点数据作为输入数据,利用生成器建立满足曲流河复杂形态和井点数据的三维模型。【结果与结论】所建立的模型可以很好地展现曲流河中河道与点坝的三维形态及对应关系。为明确影响模型结果的关键因素,通过对比训练次数与输入数据发现,适当的训练次数(160次)与大量地输入样本(200个)是建立满足工区条件模型的前提。另外,通过对比传统地质建模方法,条件生成对抗网络建模方法可以很好地再现河道沉积体的空间形态,克服传统曲流河建模方法在条件化方面的困难,为曲流河沉积环境的河道砂体建模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建立的曲流河模型可为油田开发阶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条件生成对抗网络 储层建模 河道砂体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构造地质大剖面解析及棋盘井向斜构造成因新解
20
作者 邹松 何登发 +1 位作者 成祥 毛丹凤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2-722,共11页
西缘冲断带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边界,地处众多不同性质构造单元的过渡区域,其地质特征十分复杂。近年来,西缘冲断带的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拓宽,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影响了油气从生成、运聚到被破坏的整个过程,对这些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变... 西缘冲断带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西部边界,地处众多不同性质构造单元的过渡区域,其地质特征十分复杂。近年来,西缘冲断带的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拓宽,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影响了油气从生成、运聚到被破坏的整个过程,对这些构造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形样式和过程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奠定基础。本文选取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一条最新处理的近东西向高精度二维地震测线,结合钻井以及露头资料对其进行精细解析和刻画,并运用2D-move软件对解析后的剖面进行反演与正演模拟。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棋盘井镇地区的向斜构造为基底复合构造楔向东楔入形成,向斜核部地层加厚与桌子山—横山堡断裂的活动有关;2)过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北段的构造地质剖面现今长度120 km,经过反演平衡恢复后的剖面长度为137.68 km,累计构造缩短量17.86 km,整体构造缩短率约13%,其中燕山期的缩短量最大,缩短量12.72 km,缩短率为10%;3)根据地层接触关系及构造演化模拟可知棋盘井向斜的形成时间大致在燕山中期,银川地区在该时期为高部位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棋盘井向斜 构造楔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