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过程初步研究 被引量:52
1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2 位作者 陈文 马寅生 孟晖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4期599-612,共14页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横跨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成为我国大陆Ⅰ级构造地貌陡变带和地球物理变异带。根据地表构造形迹的组合特征,地貌边界带由3个主要形变系统组成,从北到南它们是:东昆仑—岷山左旋走滑-冲断系统、龙门山—龙泉山冲...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横跨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成为我国大陆Ⅰ级构造地貌陡变带和地球物理变异带。根据地表构造形迹的组合特征,地貌边界带由3个主要形变系统组成,从北到南它们是:东昆仑—岷山左旋走滑-冲断系统、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鲜水河—安宁河左旋走滑-冲断系统等。在综合分析各构造系统的组成、变形特征、变形年代学和演化过程等基础上,提出了青藏东缘晚新生代阶段性构造演化模式。指出,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时期,强烈的走滑-冲断变形主要发生在地貌边界带中南段,导致鲜水河—安宁河走滑-冲断系统和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而东昆仑—秦岭断裂系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沿西秦岭构造带发育走滑拉分盆地和幔源火山喷发活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构造运动性质发生了南北反转,强烈的走滑挤压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段东昆仑—岷山走滑-冲断系统,岷山隆起带在此时期强烈活动而快速崛起;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安宁河走滑断裂系统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在深切河谷中发育了昔格达河湖相沉积。中更新世以来,构造形变系统以挤压剪切为主,兼具正向倾滑活动,局部发生断陷作用。基于攀西地区深切河谷的构造地貌分析,提出了青藏东南缘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部地貌边界带 晚新生代 构造形变系统 高原隆升
下载PDF
华北平原地下水流模拟及地下水资源评价 被引量:41
2
作者 邵景力 赵宗壮 +3 位作者 崔亚莉 王荣 李长青 杨齐青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1-367,共7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华北平原三维地下水流模型,并用于评价模拟区地下水资源量。首先在对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概化,垂向上分为3个含水层组。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GMS建模,将模拟区剖分为164行、148列4km×4km的规则网格。以2002... 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华北平原三维地下水流模型,并用于评价模拟区地下水资源量。首先在对华北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概化,垂向上分为3个含水层组。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GMS建模,将模拟区剖分为164行、148列4km×4km的规则网格。以2002年-2003年作为模拟期,通过深浅层地下水流场和65个典型观测孔的拟合对模型进行识别,并进行了模拟期的地下水均衡分析。运用所建立的地下水流模型,评价出1991年-2003年华北平原平均地下水补给资源量为256.68×10^8m^3/a;总可开采资源量为213.49×10^8m^3/a,其中浅层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91.65×10^8m^3/a,深层为22.64×10^8m^3/a。最后对模型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地下水 模型 补给资源量 可利用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