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省维西县地质灾害孕灾环境及易发性分区 被引量:6
1
作者 何燕 杨顺 潘华利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4-81,共8页
维西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高山峡谷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年降水量大且集中,决定了该区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受自然、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全县境内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不均,暴发... 维西县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高山峡谷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年降水量大且集中,决定了该区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受自然、气候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全县境内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地质灾害时空分布不均,暴发时段集中在5—9月;暴发区域多集中在人口聚集的澜沧江干流、永春河、腊普河等河谷区域.通过网格划分、选取致灾因子及对主要致灾因子赋值的方法,将维西县按照0.0~7.5,7.5~15.0,15.0~25.0的区间划分为低、中、高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沿岸及永春河沿岸,占县境总面积40.43%,中等易发区分布在腊普河流域,占县境总面积6.99%,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西岸和东岸部分区域,占县境总面积52.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西县 地质灾害 孕灾环境 易发分区
下载PDF
泥石流停淤工程应用现状与思考
2
作者 赵万玉 游勇 +1 位作者 陈晓清 杨东旭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19,共8页
泥石流综合防治体系主要由稳固、拦挡、排导和停淤工程组成,其中停淤工程发挥重要的减灾作用。在查阅国内外泥石流停淤工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已建的停淤工程开展野外调查,总结停淤工程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停... 泥石流综合防治体系主要由稳固、拦挡、排导和停淤工程组成,其中停淤工程发挥重要的减灾作用。在查阅国内外泥石流停淤工程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已建的停淤工程开展野外调查,总结停淤工程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停淤场内缺乏泥石流分流、导流及均衡停淤措施,导致停淤空间未合理利用;2)停淤工程设计仍以经验设计为主,尤其是停淤量以经验估算为主,计算结果与实际停淤量偏差大;3)停淤场内缺乏快速停淤和减速耗能措施,导致结构受损;4)传统停淤挡墙设计未考虑泥石流冲击力;5)停淤场占地面积与人类使用土地之间的矛盾等。基于以上问题,作者提出泥石流停淤工程均衡停淤的理念,并对以后泥石流停淤工程的设计和研究提出停淤空间优化配置、停淤挡墙结构型式和设计参数优化等方面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防治工程 停淤场 应用现状 均衡停淤
下载PDF
双排微型桩加固碎石土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胡时友 蔡强 李超杰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120,共7页
通过3组不同桩间距下双排微型桩加固碎石土滑坡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微型桩受力变形特性和滑坡推力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双排微型桩承受的滑坡推力主要集中在滑面以上1/3桩身范围内,桩身最大弯矩位于滑面附近,且桩群均以第一排桩达到其... 通过3组不同桩间距下双排微型桩加固碎石土滑坡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微型桩受力变形特性和滑坡推力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双排微型桩承受的滑坡推力主要集中在滑面以上1/3桩身范围内,桩身最大弯矩位于滑面附近,且桩群均以第一排桩达到其弹性受力极限而失效;桩间距为5d时,微型桩群对桩间土的遮蔽阻挡效果最好,桩群能承受的滑坡推力最大,且桩顶位移最小,滑坡推力在排桩间分布最合理,其传递系数α在(0.5,0.7)间取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桩 碎石土滑坡 受力变形特性 滑坡推力传递系数
下载PDF
不同截面形态的空心抗滑桩支挡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易靖松 张世林 +2 位作者 孙金辉 鲜杰良 蔡佳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1-128,135,共9页
为了研究矩形截面空心桩和圆形截面空心桩的支挡效果及破坏模式,文章利用压力盒、应变片、钢筋计等传感器装置,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表明:矩形截面空心桩和圆形截面空心桩桩身最大弯矩分布在滑面上下约5 cm处,分布范围约占桩体自由段... 为了研究矩形截面空心桩和圆形截面空心桩的支挡效果及破坏模式,文章利用压力盒、应变片、钢筋计等传感器装置,开展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表明:矩形截面空心桩和圆形截面空心桩桩身最大弯矩分布在滑面上下约5 cm处,分布范围约占桩体自由段长度的1/4~1/2;空心桩桩身集水孔的布置会导致桩体承载能力有所降低,交错布置集水孔时,承载力约降低10%,竖排直线布置承载力约降低25%;圆形截面空心桩破坏时表现为沿滑面受剪破坏,而矩形截面空心桩表现为受压破坏。结果显示矩形截面空心桩的承载能力和抗弯能力优于圆形截面空心桩,在空心抗滑桩设计中应加强桩底至滑面以上1/2范围内的结构配筋,空心桩集水孔宜采用交错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空心桩 弯矩 集水孔 截面形态
下载PDF
藏东南帕隆藏布流域冰碛物典型特征及工程效应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东旭 游勇 +2 位作者 王军朝 杨栋 刘建康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1-851,共11页
为详细调查拟建川藏铁路沿线帕隆藏布流域冰碛物的物理力学特征,评估冰碛物作为地质灾害物源和工程地基的稳定性,选取帕隆藏布流域32处典型冰碛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天然密度、含水率、颗分、大型直剪、三轴剪切、膨胀性、渗透性等原... 为详细调查拟建川藏铁路沿线帕隆藏布流域冰碛物的物理力学特征,评估冰碛物作为地质灾害物源和工程地基的稳定性,选取帕隆藏布流域32处典型冰碛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天然密度、含水率、颗分、大型直剪、三轴剪切、膨胀性、渗透性等原位试验和室内测试,结合现场剖面测绘等调查手段,总结了冰碛物的分布与沉积特征和物理力学参数特征,统计了不同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冰碛物物理力学参数与含水率、孔隙比及粘粒含量密切相关,其中天然密度和压缩模量均与孔隙比呈线性负相关,而垂直渗透系数和自由膨胀率与粘粒含量呈二次方关系,抗剪及抗压强度与孔隙比和含水率呈二元函数关系。通过分析冰碛物在三种不同沉积部位(现代冰舌前缘、冰川谷中游、沟口主河岸坡)的起动方式,初步探讨了冰碛体的稳定性及其在川藏铁路、川藏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中的不同应用对策(桥隧绕避、工程边坡、路堑或地基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海洋性冰川 冰碛物 物理力学特征 地质灾害
下载PDF
汶川地震强震区震后10年泥石流活动特征遥感动态分析——以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赵聪 梁京涛 +2 位作者 谢忠胜 佘涛 张肃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22-227,共6页
为研究汶川8级地震震后10年内灾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演变状况,选取极重灾区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期遥感解译以及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10年泥石流发育概况以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 为研究汶川8级地震震后10年内灾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演变状况,选取极重灾区平武县石坎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期遥感解译以及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汶川地震重灾区震后10年泥石流发育概况以及其发展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石坎河流域沿主河道分布了众多支沟,每年雨季石坎河流域泥石流暴发呈现明显的群发性。在震后10年间,石坎河流域内崩滑堆积体数量及面积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但残余物源方量仍较高,泥石流仍具有发生频率高、冲出量大、破坏性强的特点。②汶川震区的高密度物源发育特征导致区内部分洪水沟或常年流水沟转化为泥石流沟,以及某些处于停歇期的老泥石流沟重新复活,进入发展期。③受地形坡度以及汛期影响,地震所形成的崩塌、滑坡物源,在震后10年间大量进入沟道,转变为沟道堆积物,或以泥石流堆积物的形式沿主沟堆积。④在工程约束条件下,部分泥石流沟的启动物源分布位置以及物源类型发生较大改变,泥石流形成机制和运移过程也相应发生变化。⑤震区泥石流在主沟与主河交汇处形成大量泥石流扇形堆积,进入主河堆积体进一步抬升河床,给主河两岸或沟口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不便,影响该区域地质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汶川地震 地震灾区 石坎河流域 遥感调查
下载PDF
大巴山区顺层岩质滑坡发育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及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易靖松 张勇 +1 位作者 程英建 苗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75-280,共6页
[目的]顺层岩质滑坡是大巴山区极其发育的一类灾害,通过对其发育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及易发性评价研究,构建预测评价模型,为该区防灾预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GIS和数量化理论Ⅱ,选取21个研究区基岩顺层滑坡的样本,利用GIS技术提... [目的]顺层岩质滑坡是大巴山区极其发育的一类灾害,通过对其发育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及易发性评价研究,构建预测评价模型,为该区防灾预灾工作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GIS和数量化理论Ⅱ,选取21个研究区基岩顺层滑坡的样本,利用GIS技术提取高程、坡度、斜坡结构等9个影响因素的基础数据,通过数量化理论计算方法对学习样本进行学习,确定各因子类目得分,得到各项基础数据的易发性评价系数,然后通过GIS将各图层叠加,进行全范围的易发性预测。[结果]对滑坡贡献率较高的影响因素有:斜坡坡度约10°~20°,顺向坡斜坡结构、砂质硬岩夹软岩的岩体结构、汇流面积,水流冲蚀;基于数量化理论Ⅱ建立的易发性预测方法可以较准确地划分区域易发性的高低。[结论]位于大巴山区的南江县南部、巴州区北部、苍溪县南东部、宣汉县南西侧地等区域为顺层岩质滑坡的高易发区,这也与调查结果相符,GIS和数量化理论Ⅱ相结合的滑坡易发性预测方法适用于该地区滑坡易发性、危险性等相关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理化理论Ⅱ 预测评价 基岩顺层滑坡 易发性
下载PDF
帕隆藏布流域(波密-索通)典型冰碛物-崩滑型物源冰川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高波 王军朝 +2 位作者 张佳佳 陈龙 李元灵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76-182,共7页
帕隆藏布流域是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中,泥石流灾害在此区域具有发育密度高,危害性强等特征。针对该区域(波密-索通段)发育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冰川泥石流,即冰碛物-崩滑型物源冰川泥石流,研究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 帕隆藏布流域是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其中,泥石流灾害在此区域具有发育密度高,危害性强等特征。针对该区域(波密-索通段)发育的一种较为特殊的冰川泥石流,即冰碛物-崩滑型物源冰川泥石流,研究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遥感解译,进行典型泥石流发育特征调查和分析,总结了此类泥石流较其他类型泥石流在物源、沟谷地形和水源方面的不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冰碛物-崩滑型物源冰川泥石流物源以沟源冰碛物和沟岸崩滑型堆积物源为主,分布面积广,储量大;沟谷宽缓呈"U"形,为典型冰川作用侵蚀地形;流域内水源以冰川融水为主,水量大。此类泥石流沟谷支沟暴发泥石流概率大于主沟,暴发频率为中~高频,主沟泥石流潜在威胁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隆藏布 冰碛物 崩滑型物源 泥石流 发育特征
下载PDF
川藏公路扎木到索通段第四纪堆积体的分布及产出特征 被引量:5
9
作者 张佳佳 王军朝 +2 位作者 陈龙 高波 李元灵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2期37-43,共7页
川藏公路是进出西藏的主要交通命脉之一,所在帕隆藏布河谷地区是重大交通干线(川藏高速公路、川藏铁路)、场镇、水利工程所在的关键地带,开展前期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是工程建设的前提。以扎木到索通段为研究区,以第四纪松散堆积体为研究对... 川藏公路是进出西藏的主要交通命脉之一,所在帕隆藏布河谷地区是重大交通干线(川藏高速公路、川藏铁路)、场镇、水利工程所在的关键地带,开展前期基础地质调查研究是工程建设的前提。以扎木到索通段为研究区,以第四纪松散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地质调查方法,结合遥感解译和钻探勘察结果,查明研究区第四纪堆积体的分布情况,总结了第四纪松散堆积体的成因和产出特征,为研究区即将修建的川藏高速、川藏铁路以及其他重大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隆藏布河谷地区 第四纪堆积体 分布情况 产出特征 扎木到索通
下载PDF
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化利用模式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顺 黄海 +1 位作者 田尤 谢忠胜 《中国地质调查》 2019年第5期124-130,共7页
长江流域涪江上游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水热条件较好的泥石流灾损土地是山区居民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高效利用灾损土地是山区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野外调查,初步查明目前涪江上游42处泥石流灾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林... 长江流域涪江上游以高山峡谷地貌为主,人地矛盾突出,水热条件较好的泥石流灾损土地是山区居民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高效利用灾损土地是山区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野外调查,初步查明目前涪江上游42处泥石流灾损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林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占调查总数的41.5%、32.8%和12.1%。这42处泥石流灾损土地总面积为2.47km^2,可利用面积为2.12km^2(含已利用建筑用地等),占调查总面积的86%,潜在可利用面积较高。选取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特性及工程地质特性3个因子进行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化利用评价,得出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化利用模式。评价结果表明,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可利用潜力主要以中等和较低程度为主,占调查总数的88.09%,因此,涪江上游泥石流灾损土地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另外,本文以涪江上游黄家坝为例,得出4种灾损土地利用模式,即村落聚集优化区模式、现代农业耕作区模式、水土保持缓冲区模式及工民建设潜力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灾损土地利用建议,为山区土地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涪江上游 泥石流灾损土地 土地资源化利用 黄家坝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