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瓯江流域下游温州平原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控制因素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作者 张英 刘景涛 +3 位作者 周施阳 刘春燕 杨明楠 张玉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9-1073,共15页
【研究目的】滨海地带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对沿海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在野外调查取样和历史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关系、多元统计分析及环境同位素方法,系统分... 【研究目的】滨海地带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对沿海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在野外调查取样和历史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水化学图解、离子比例关系、多元统计分析及环境同位素方法,系统分析了温州平原地下水化学演化特征,探讨了影响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1)温州平原潜水以淡水为主,HCO_(3)^(-)、Na^(+)、Ca^(2+)占主导地位,承压水以微咸水和咸水为主,Cl^(-)、Na^(+)占绝对优势;(2)从山前到海积平原,研究区潜水由低矿化度的HCO3型水向较高矿化度的Cl型水转变,主要受天然水化学作用控制,人类活动使局部地区地下水化学出现异常;(3)十年尺度上,潜水主要组分含量存在一定程度下降,水化学类型向Cl^(-)比重减少、HCO_(3)^(-)比重增加的方向演化;(4)水岩相互作用、海水作用、氧化还原环境等自然因素和工农业生产、生活排污等人为因素是温州平原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结论】地下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地下水存在一定的潜在非致癌风险,潜水的非致癌风险小于承压水,饮水途径摄入是危害人体的主要途径,相同环境下儿童的非致癌风险高于成人。因此,有必要对存在健康风险的地下水进行长期监测,加强这类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和污染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特征 时空演化 稳定同位素 滨海平原 健康风险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塔城盆地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7
2
作者 吕晓立 刘景涛 +1 位作者 周冰 朱亮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50,共9页
地下水氮元素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新疆塔城盆地80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研究塔城盆地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塔城盆地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 地下水氮元素污染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其来源和迁移转化特征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文章以新疆塔城盆地80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研究塔城盆地地下水"三氮"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塔城盆地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对比2017年发布的地下水质量标准,深层承压水"三氮"均未超标;浅层地下水"三氮"污染较轻,"三氮"超标点零星分布于地下水的中下游冲洪积平原区,其中,NO3-N超标率最高,超标率为8.8%; NO2-N和NH4-N次之,超标率均为1.3%。沿着地下水流向,从山区到盆地中央的平原区,地下水污染逐渐变重。"三氮"重污染点主要分布在塔城市、额敏县及其周边地区。区内地下水污染点的分布与工矿企业污染源、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大型污染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城市化进程中,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是塔城盆地"三氮"污染的主要来源,而通过排污河流下渗是研究区地下水"三氮"污染的重要途径;氧化还原条件、p H值、包气带岩性结构、补径排条件等是"三氮"迁移转化及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城盆地 地下水 硝态氮 亚硝态氮 氨氮 氮元素污染
下载PDF
某氨氮污染地下水体抽出-处理系统优化模拟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平 韩占涛 +2 位作者 张海领 孔贝贝 张鑫馨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4-43,共10页
抽出-处理系统设计多侧重于考虑修复初期的效率,在修复后期通常效率低下,产生拖尾现象,其优化的关键在于布设的井群系统能否高效抽出受污染的地下水体。利用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可为井群布设和抽水方案优化提供依据。本研究旨在优化我国北... 抽出-处理系统设计多侧重于考虑修复初期的效率,在修复后期通常效率低下,产生拖尾现象,其优化的关键在于布设的井群系统能否高效抽出受污染的地下水体。利用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可为井群布设和抽水方案优化提供依据。本研究旨在优化我国北方某化肥厂高浓度氨氮污染的地下水体的抽出-处理修复系统,节约时间和成本。在水文地质调查及氨氮浓度监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井数、抽水天数和总抽水量三个变量,采用中轴线法与三角形法结合的布井方法,利用GMS软件反复试算,筛选出三种较优抽水方案并进一步模拟优化,最终从中选出最优抽水方案。结果,相比最初方案(方案1),最优方案(方案3)将修复周期缩短了23个月,抽水总量减少了约31.9×104 m^3,而抽水井数量仅增加了1口。该模型进行了稳定流水位拟合验证和4期非稳定流实测溶质浓度验证,较符合实际。结果表明,针对抽水井数量不足引起的拖尾问题,关键因素在于合理的井位布设与分阶段的抽水模式。在修复过程中,及时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进行监测,并随着污染羽变化过程及时调整抽水方案,保证高浓度区一直有抽水井进行较大流量抽水,可有效提高修复效率并缩短修复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修复 氨氮 抽出-处理技术 数值模拟 模型验证 模拟优化
下载PDF
水位回升对超采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崔向向 费宇红 +1 位作者 孟素花 田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0年第11期00153-00156,共4页
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客水入河道生态回补地下水工程也已启动,这必将引发石家庄超采区地下水水位逐渐回升。数据显示:原水位降落漏斗没有形成封闭的等水位线,2019年底原漏斗中心上升了5.66 m;滹沱河补水河段... 南水北调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客水入河道生态回补地下水工程也已启动,这必将引发石家庄超采区地下水水位逐渐回升。数据显示:原水位降落漏斗没有形成封闭的等水位线,2019年底原漏斗中心上升了5.66 m;滹沱河补水河段下段回升6.1 m。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污染风险变化主要体现在地下水漏斗区和滹沱河河道带,漏斗区污染风险由低变为较低。风险区面积变化较大的为低风险区,面积减少了14.02%,其次为高风险区,增长了8.45%。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和难以治理的特点,因此,进行水位回升后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查明地下水污染风险区分布特征,对地下水污染治理的“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方针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采区 水位回升 地下水脆弱性 地下水污染风险
下载PDF
1998年以来兰州市地下水环境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9
5
作者 朱亮 刘景涛 +3 位作者 杨明楠 吕晓立 解飞 魏玉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77-1687,共11页
以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地下水监测数据和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98年以来(1998—2019年)兰州不同区域地下水环境变化趋势,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污染源排放、地下水开采等城市发展要素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兰州市地下... 以地下水污染调查数据、地下水监测数据和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98年以来(1998—2019年)兰州不同区域地下水环境变化趋势,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污染源排放、地下水开采等城市发展要素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998年以来兰州市地下水环境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水质恶化、水位上升。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硝酸根、氟等典型水化学指标在大部分地区呈稳定上升趋势,局部地下水中硝酸根比重增加,出现了硝酸型地下水。污染负荷增加是水质恶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且恶化指标与城市主体功能存在直接关系,城关区是主要的居住、商业区,水质恶化的典型指标为硝酸盐;西固区是化工、冶炼等重工业集中区,地下水污染程度最重,反映工业污染的氟化物上升显著;七里河区、安宁区是商业、居住及轻工业的综合分布区,矿化度、总硬度、硝酸根等指标都有不同程度上升,但升幅不大。西固及三滩地区地下水位上升较为明显,其他城区相对稳定,城市不透水界面阻碍了降雨、灌溉等地表垂直入渗,使地下水位年内波动趋于平缓;水源地开采量减少、沿河工程建设以及地下管网渗漏等因素导致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发生变化,不仅引起城区地下水位上升,还能够增强污染物淋滤和地下水蒸发浓缩,对水化学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水化学 水动力条件 城市化 地质调查工程 兰州市 甘肃省
下载PDF
新疆塔城盆地地下水中铁锰分布特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吕晓立 刘景涛 +1 位作者 周冰 朱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65-1775,共11页
以新疆塔城盆地80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研究塔城盆地地下水中铁、锰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浓度总体较低,局部超标,其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对比2017... 以新疆塔城盆地80组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结合区域地质、水文地质调查资料,研究塔城盆地地下水中铁、锰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铁、锰浓度总体较低,局部超标,其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对比2017年发布的地下水质量标准,地下水中铁、锰超标率依次为25%和5%,深层承压水铁、锰含量均未超标。地下水中铁锰离子浓度受原生地质环境所控,同时叠加人类活动影响,城镇周边人口密集区尤其是排污沟渠附近地下水中耗氧量、溶解性总固体、铁、锰含量明显升高。地下水中铁锰超标连片区域呈条带状或斑块状分布于塔城盆地北部山区、中部冲积平原区以及南部低山丘陵区的铜钼成矿带,受人类活动影响,在塔城市、额敏县及其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重污染区分布有地下水铁、锰重污染点,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排放所引起的还原环境促使地层中难溶的铁锰矿物的溶解释放。地层中,尤其是矿床及周边地层中高含量的铁锰是地下水中铁锰的重要来源,沉积层中富含丰富的有机质同时叠加人类活动输入所形成的还原条件是研究区地下水中铁、锰迁移和富集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Fe、Mn分布特征 人类活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塔城盆地 新疆
下载PDF
豫北平原地下水高砷和高氟分布规律与成因 被引量:3
7
作者 王妍妍 曹文庚 +3 位作者 潘登 王帅 任宇 李泽岩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5-1109,共15页
豫北平原地处黄河中下游,同时存在着高砷和高氟地下水,但目前这种零星分布区砷和氟的共存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集了豫北平原332组浅层地下水样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含量,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等方法测定氟及其他... 豫北平原地处黄河中下游,同时存在着高砷和高氟地下水,但目前这种零星分布区砷和氟的共存机制尚不明确。本文采集了豫北平原332组浅层地下水样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含量,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等方法测定氟及其他阴阳离子含量,探讨地下水中砷和氟的空间分布规律,并结合水化学图解和因子分析法提取出影响该区地下水演化的主要因子,以此为思路对该区高砷和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平原地下水中砷和氟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0001~0.1900mg/L和0.13~4.94mg/L。高砷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前冲洪积洼地和黄河决口扇垂向15~80m;高氟地下水分布于黄河沿岸的黄河现代河道影响带垂向7~100m。蒸发浓缩作用、矿物的溶解/解吸附作用和氧化还原环境是控制该区地下水演化的主要因子。氟在因子F1(蒸发浓缩作用)和F2(矿物的溶解/解吸附作用)中分别占有0.214和0.743的载荷,氟浓度与ρ(Na^(+))/[ρ(Na^(+))+ρ(Ca^2+))]呈正相关,高浓度氟出现在Ca^2+)浓度较低的地下水中。黄河现代河道影响带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有助于含氟矿物的溶解,黄河水的灌溉增加了地下水中Na^(+)浓度,进一步增强了其溶解作用,在这种环境下氟会浓缩并富集在地下水中。砷在因子F3(氧化还原环境)中占有0.728的载荷,与Fe^2+)、NH^(+)4呈正相关,与NO^(-)_(3)、SO^(2-)_(4)呈负相关,Eh越低,砷浓度越高。太行山前冲洪积洼地和黄河决口扇的还原环境有利于含砷的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发生还原性溶解,从而形成高砷地下水。pH值升高引起的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砷酸根/亚砷酸根/氟化物在矿物表面的解吸附作用有利于该区砷和氟在地下水中共存。然而,该区地下水中砷和氟的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这是由于高砷区高浓度的钙离子不利于氟的富集,而高氟区的弱还原条件不利于含砷铁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溶解。本文研究结果探讨了豫北平原地下水中砷和氟的共存机制,进一步丰富了高砷高氟地下水共污染的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平原 高砷 高氟 原子荧光光谱法 离子色谱法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成因
下载PDF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珠江三角洲高铵地下水赋存环境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6
8
作者 吕晓立 刘景涛 +3 位作者 韩占涛 朱亮 杨明楠 李海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70-1780,共11页
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态氮对生活饮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相比较硝态氮,高浓度的铵态氮不仅有各种人为来源,天然沉积环境更是造成高铵地下水的主要成因。本文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运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 地下水中高浓度的铵态氮对生活饮用水安全及生态环境存在潜在威胁。相比较硝态氮,高浓度的铵态氮不仅有各种人为来源,天然沉积环境更是造成高铵地下水的主要成因。本文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区,运用数理统计、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了研究区高铵地下水的赋存环境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NH_(4)^(+)质量浓度介于未检出~180 mg/L。研究区1539组地下水样品中,NH_(4)^(+)质量浓度大于10 mg/L的高铵地下水69组,其中含NH_(4)^(+)质量浓度大于30 mg/L的高铵“肥水”23组。对比2005—2008年历史水化学数据,2009—2018年新增建设用地孔隙含水层高铵地下水样品比例增加25%。高铵地下水呈斑块状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区第四系底部低洼的基底、洼地等退积层序发育的淤泥质含水层中。淤泥层等富含有机质和总有机碳的沉积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铵层”,有机氮的矿化是三角洲平原区城市化孔隙含水层中高铵地下水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扩张引起生活污水及富铵工业废水的泄漏入渗是城乡结合部高铵地下水铵氮的重要来源。三角洲平原区中性至弱碱性富含有机质的还原环境是高铵地下水的主要成因。风化溶滤、阳离子交换吸附、海陆交互作用是珠江三角洲高铵地下水质演变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铵地下水 赋存环境特征 驱动因素 城镇化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珠江三角洲
下载PDF
绿茶还原制备纳米铁对模拟地下水中Cr(Ⅵ)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邓强 李卉 +2 位作者 韩占涛 王贵玲 马春晓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0-137,共8页
利用绿茶提取液还原制备的纳米铁(GT-NIP)对水中六价铬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的原理,通过向含水层中注入GT-NIP可望实现六价铬在地下水中的原位去除,但尚未得到验证。为此,首先利用绿茶提取液还原法制备纳米铁,然后考察了其对水中六价铬的... 利用绿茶提取液还原制备的纳米铁(GT-NIP)对水中六价铬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的原理,通过向含水层中注入GT-NIP可望实现六价铬在地下水中的原位去除,但尚未得到验证。为此,首先利用绿茶提取液还原法制备纳米铁,然后考察了其对水中六价铬的还原效果,再利用柱试验研究GT-NIP对模拟地下水中六价铬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绿茶提取液制备的纳米铁为圆球形,大小均匀,直径约为10~20nm,且分散性较好,其中Fe2+含量为55.6%,Fe3+含量为44.4%。GT-NIP悬浮液在水中对Cr(Ⅵ)具有良好的降解能力,当GT-NIP浓度为1.0g/L时,反应1h,初始浓度为100mg/L的Cr(Ⅵ)去除率达到96.8%;在柱试验中,GT-NIP可以顺利穿透砂柱,平均出流百分比为68.6%。浓度为100mg/L的Cr(Ⅵ)溶液流过该纳米铁砂柱后,流出液中Cr3+浓度约为0.20mg/L,Cr6+浓度为0.10~0.25mg/L,即六价铬去除率达到99%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茶 纳米铁 六价铬 原位降解 地下水修复
下载PDF
改性生物质电厂灰钝化修复南方镉污染土壤及其长效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宋乐 韩占涛 +4 位作者 张威 马丽莎 王磊 李雄光 王喜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26-234,共9页
选取我国南方生物质发电厂的灰渣为原料,经物理和化学改性制成重金属钝化剂,针对我国南方重金属Cd污染的土壤开展钝化修复研究.底灰中Cd等重金属含量明显低于其对应的飞灰,这是选择底灰作原料的重要原因.用其制备的BFA型钝化剂在水中对C... 选取我国南方生物质发电厂的灰渣为原料,经物理和化学改性制成重金属钝化剂,针对我国南方重金属Cd污染的土壤开展钝化修复研究.底灰中Cd等重金属含量明显低于其对应的飞灰,这是选择底灰作原料的重要原因.用其制备的BFA型钝化剂在水中对Cd的吸附量可达16mg/g以上.室内盆栽试验中,添加土壤干重1%的钝化剂,第一季稻米Cd含量降低80%以上,从超标2.8倍降至达标;第二季小麦籽粒Cd降低70%,从超标0.9倍降至达标.在我国南方Cd重度污染的农田中开展的原位修复试验表明,添加1%的钝化剂,稻米和小麦籽粒中Cd降低70%~90%,其中稻米Cd持续降低,2017年降低率相较2016年继续提升10%~20%,最终从超标20倍降至达标;Ni降低60%以上,且保留有益的Cu、Zn元素不受明显影响;此BFA型钝化剂还能促进作物生长,第一季稻米产量提高40%~60%,第二季仍有一定的增长效果.综合安全性考虑,我国南方生物质电厂的灰渣重金属含量很低,经过改性加工可制成安全高效的重金属钝化剂.可为钝化修复我国南方重金属污染农田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也为现阶段难以处置的灰渣提供一个重要的利用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电厂灰 钝化剂 改性 中国南方
下载PDF
利用改性生物质电厂灰钝化修复北方Cd污染土壤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乐 韩占涛 +3 位作者 吕晓立 张威 李雄光 王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84-1494,共11页
为钝化修复我国北方Cd污染农田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选取我国北方生物质发电厂的灰渣为原料,经改性制成重金属钝化剂,开展等温吸附试验、盆栽试验和原位修复试验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钝化剂在水中对Cd的吸附性能高于粉煤灰,... 为钝化修复我国北方Cd污染农田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选取我国北方生物质发电厂的灰渣为原料,经改性制成重金属钝化剂,开展等温吸附试验、盆栽试验和原位修复试验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钝化剂在水中对Cd的吸附性能高于粉煤灰,最大吸附量达10 mg·g-1以上;且中性条件下,沉淀量对总吸附量的贡献率不到30%。盆栽试验中,添加土壤干重3%的钝化剂,稻米Cd降低80%以上;添加2%的钝化剂,小白菜叶Cd降低90%以上。原位试验中,添加1%的钝化剂,玉米根Cd降低53.5%,Pb降低64.4%,产量增加20.5%;添加2%的钝化剂,小麦籽粒Cd降低33%,产量增加72.5%。基于我国北方生物质电厂灰渣制备的钝化剂,主要化学成分为硅、钾、钙等生物有益元素,重金属安全风险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电厂灰 钝化剂 改性 中国北方 CD
下载PDF
粉煤灰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吕晓立 刘景涛 +3 位作者 刘俊建 李海军 崔海炜 朱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3期7-10,共4页
就粉煤灰固定重金属的作用机理、修复效果以及风险评价进行了总结,并对粉煤灰修复土壤重金属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污染 粉煤灰 修复
下载PDF
兰州市地下水中“三氮”污染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3
13
作者 吕晓立 刘景涛 +2 位作者 朱亮 刘春燕 刘俊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100,共6页
以兰州市41组浅层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研究兰州市地下水中"三氮"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兰州浅层地下水中"三氮"污染较严重,NO_3-N超标率最高,超标率为51. 2%; NO_2-N和NH_4-N次之,超标率分别为26. 8%... 以兰州市41组浅层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测试结果为依据,研究兰州市地下水中"三氮"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兰州浅层地下水中"三氮"污染较严重,NO_3-N超标率最高,超标率为51. 2%; NO_2-N和NH_4-N次之,超标率分别为26. 8%和12. 2%。"三氮"污染分布不均,局部区域呈面状污染。NO_3-N重污染区主要分布于兰州市城关区的掩埋垃圾填埋场和受地表排污沟渠污染区域,西固区的石油化工区,以及七里河区西南部的污灌区。兰州断陷盆地"三氮"超标点相对较少。含氮化肥使用、污水灌溉及生活污水入渗是地下水中NO_3-N的主要来源;工业废水入渗是地下水中NH_4-N的重要来源。污染源类型不同,地下水"三氮"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亦不同;氧化还原条件、包气带岩性结构特征、补径排条件是"三氮"迁移转化及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市 地下水 “三氮”污染
原文传递
甘肃秦王川灌区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9
14
作者 吕晓立 刘景涛 +2 位作者 韩占涛 朱亮 张玉玺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9-145,共7页
"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在促进秦王川盆地农业发展的同时,农业化肥的使用也导致地下水中NO-3质量浓度明显升高。随着"一带一路"工作的推进,地下水需水量持续增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研究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盆地... "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在促进秦王川盆地农业发展的同时,农业化肥的使用也导致地下水中NO-3质量浓度明显升高。随着"一带一路"工作的推进,地下水需水量持续增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研究区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盆地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特征不明,这使得未来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较大风险。因此,文中在对盆地内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理统计、离子比等方法研究了秦王川盆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特征及成因。结果显示,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浓度总体偏高,大面积分布硝酸盐氮浓度为10~20mg/L的地下水,在盆地东部山前地带出现条带状硝酸盐氮超标的地下水。受农业灌溉渗水淋洗补给,盆地中部地下水硝酸氮呈现出了由周边丘陵区呈环状向中心降低的规律,盆地中间分布硝酸盐氮浓度小于2mg/L的地下水。农业化肥的使用是研究区地下水硝酸盐氮的主要面状污染来源。生活污水、化粪池及垃圾渗滤液的淋滤下渗是地下水中硝酸盐氮的另一重要污染来源。土地利用类型、氧化还原条件、包气带岩性结构特征、地下水动力条件是秦王川灌区地下水中硝酸盐氮迁移转化及其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王川灌区 地下水 硝态氮 空间分布特征 成因
原文传递
某典型化肥厂污染场地地下水中氨氮污染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8
15
作者 吕晓立 韩占涛 +3 位作者 张海岭 孔祥科 宋乐 李海军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6-182,共7页
为了解典型化肥厂污染场地浅层地下水污染特征,对我国北方某化肥厂区进行场地环境调查。结果显示,该场地已经有大量氨氮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厂区浅层地下水中特征污染物为氨氮和氰化物。地下水中氨氮检出率为100%,超标率为100%,氨氮最大... 为了解典型化肥厂污染场地浅层地下水污染特征,对我国北方某化肥厂区进行场地环境调查。结果显示,该场地已经有大量氨氮进入土壤和地下水,厂区浅层地下水中特征污染物为氨氮和氰化物。地下水中氨氮检出率为100%,超标率为100%,氨氮最大检出浓度达578mg/L,超出地下水质量标准限值(0.2mg/L)2890倍。氨氮重污染区域主要位于碳化车间、尿素合成车间、污水处理区和排污管线一带。氰化物超标点位于造气车间污水处理区。各生产车间的原辅料、产品的遗撒及槽罐、排污管线的跑冒滴漏是地下水中氨氮以及氰化物的主要来源。氨氮和氰化物的理化性质以及污染场地地下水防污性能差是影响该场地地下水环境中氨氮和氰化物归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厂 地下水 氨氮污染
原文传递
复合有机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表面的吸附性能
16
作者 李卉 邓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413-3420,共8页
为明确氯代烃芳香烃类复合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特性,选取甲苯、苯、1,2-二氯丙烷,1,2,3-三氯丙烷(TCP)作为典型污染物开展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Henry线性模型,分配系数Kp值分别为0.38,0.41,0.73,1.00kg/L,污染物在细砂... 为明确氯代烃芳香烃类复合污染物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特性,选取甲苯、苯、1,2-二氯丙烷,1,2,3-三氯丙烷(TCP)作为典型污染物开展吸附试验,结果表明吸附过程符合Henry线性模型,分配系数Kp值分别为0.38,0.41,0.73,1.00kg/L,污染物在细砂上的吸附强度顺序为甲苯>苯>1,2-二氯丙烷>TCP;竞争吸附试验结果表明,苯可以明显促进甲苯在细砂介质上的吸附,而甲苯抑制了苯的吸附;1,2-二氯丙烷抑制TCP在细砂介质上的吸附,而TCP对1,2-二氯丙烷的吸附影响并不明显.TCP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量随甲苯浓度增加而增大;当甲苯初始浓度<2mg/L时,TCP对于甲苯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起促进作用,当甲苯的初始浓度≥2mg/L时,TCP对于其在含水层介质上的吸附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 复合污染 含水层 竞争吸附 1 2 3-三氯丙烷
下载PDF
基于改良剂复配的离子型稀土矿渣生态修复试验研究
17
作者 宋乐 张佳森 +4 位作者 闫佰忠 李春辉 崔海洋 韩占涛 张发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714-1718,共5页
为解决离子型稀土浸矿废渣结构松散,难以生长植被,酸化加剧的问题,从增强保水渗透性、提高有机质含量和pH中和3方面对矿渣进行改良。通过添加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腐植酸或腐熟鸡粪、生物质电厂灰3种材料来实现上述目的。... 为解决离子型稀土浸矿废渣结构松散,难以生长植被,酸化加剧的问题,从增强保水渗透性、提高有机质含量和pH中和3方面对矿渣进行改良。通过添加聚丙烯酰胺(polyacrylamide,PAM)、腐植酸或腐熟鸡粪、生物质电厂灰3种材料来实现上述目的。盆栽试验表明:改良后矿渣上种植黑麦草的平均干重和株高,矿渣pH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腐熟鸡粪相较腐植酸更有优势,生物质电厂灰可将原酸性矿渣改良至接近中性。通过研磨物理改性后,矿渣粒径从150μm降低至100μm,但研磨实验组黑麦草的平均鲜重和株高均低于原矿渣试验组,其中鲜重降低18.52%,株高降低3.90%。改良剂复配正交试验中,黑麦草生长状况均优于对照组,试验所得黑麦草的最佳生长条件下的改良剂及其添加水平为:0.01%PAM、1%腐熟鸡粪和1%生物质电厂灰。以此为离子型稀土矿渣生态修复治理基质改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渣 生态修复 基质改良 生物质电厂灰
下载PDF
皖南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以池州市为例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李春辉 孔祥科 +2 位作者 韩占涛 赵贵章 陈南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4期105-110,共6页
[目的]评价皖南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方法]以池州市西南部山区为研究区,布设和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1 524组,测定As、Cd、Cr、Cu、Hg、Ni、Pb和Zn元素的含量。在计算研究区各元素背景值基础上,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 [目的]评价皖南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风险。[方法]以池州市西南部山区为研究区,布设和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1 524组,测定As、Cd、Cr、Cu、Hg、Ni、Pb和Zn元素的含量。在计算研究区各元素背景值基础上,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并应用Kriging空间插值法分析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土壤中8种重金属含量的平均值均超过了背景值,表明土壤中各项重金属均有不同程度的富集,其中As和Cd含量为土壤背景值的1.41倍。土壤中各项重金属元素单因子指数平均值表现为Cd>Ni>As>Cu>Zn>Cr>Hg>Pb,Cd属于轻度污染等级,其他元素属于无污染等级。内梅罗综合指数平均值为1.02,超过了警戒线,处于轻度污染等级。土壤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22.65,表现为轻微潜在生态风险,其中轻微、中等、强及极强潜在生态风险程度的比例占81.44%、15.41%、2.56%和0.59%,Cd和Hg是造成局部区域潜在生态风险等级较高的主要影响元素。[结论]该研究为当地土壤环境安全及污染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背景值 污染评价 潜在生态风险
下载PDF
工业废水去除重金属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4
19
作者 曹文庚 王妍妍 +3 位作者 张栋 孙晓悦 文爱欣 那静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6-776,共21页
【研究目的】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重金属(如砷、铜、铬、镉、镍、锌、铅、汞和锰)废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由于其不可生物降解且半衰期较长,废水中的重金属会导致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和农作物受到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和动植物的健康。因... 【研究目的】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重金属(如砷、铜、铬、镉、镍、锌、铅、汞和锰)废水的排放量逐渐增加。由于其不可生物降解且半衰期较长,废水中的重金属会导致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和农作物受到严重污染,危害人体和动植物的健康。因此需要从工业废水中去除这些有毒重金属。【研究方法】基于现阶段的污染现状,综合考虑去除效率、处理成本、污泥量、可回收性等因素,分析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治理现状与进展。【研究结果】文章全面地介绍了有效去除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的主要技术,总结了各技术的内在机理、影响因素(pH、温度和重金属浓度等)及各自优缺点,并对重金属去除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其综合治理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结论】各种去除技术均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陷,常规的物理化学方法存在着污泥量高、去除效率低和能耗高等问题,而生物方法对pH值和温度依赖性强、能量和维护需求高。组合工艺是提高重金属分离效率的一种可行方法。研究和发展新型天然吸附剂、膜技术和生物技术,加强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工业废水 物理化学方法 生物方法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城镇化进程中新疆塔城盆地浅层地下水化学演变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6
20
作者 吕晓立 刘景涛 +3 位作者 韩占涛 周冰 朱亮 陈玺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97-1206,共10页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疆塔城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大,然而研究区水文地质研究基础薄弱,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趋势及其成因不明,这使得未来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较大风险.本文在对盆地内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基于5种水化学图对...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疆塔城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大,然而研究区水文地质研究基础薄弱,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化趋势及其成因不明,这使得未来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存在较大风险.本文在对盆地内地下水进行系统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基于5种水化学图对地下水化学组分进行异常识别,并对比历史水化学数据,对盆地地下水化学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阳离子以Ca^2+和Na^+为主,阴离子以HCO3^-和SO42-为主,盆地广泛分布溶解性总固体小于1.0 g·L^-1的淡水.从山前淋溶迁移带到地下水径流缓慢的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和HCO3·SO4-Ca·Mg型过渡到SO4·HCO3-Na·Ca型.对比1979年水化学数据,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水位埋深下降,原来的部分排泄区变为径流区,水循环交替加快,致使研究区HCO3型和SO4·HCO3型水分布面明显增加,以硫酸根和氯离子为主的高TDS水化学类型分布面积明显减少.然而在城镇周边人口密集区地下水中水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明显升高,地下水TDS和总硬度呈上升趋势,地下水盐化和硬化明显.研究区地下水化学演变主要受潜水流经的含水层介质及地下水流场变化影响,另外排污沟渠污水下渗是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城盆地 城镇化 地下水化学 离子比 异常识别 控制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