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前兆Oracle LOB数据压缩与交换及其访问效率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建军 赵银刚 刘高川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47-453,I0002,共8页
针对目前地震前兆Oracle数据库存在的存储空间大、交换速度慢、读写速度慢等问题,分别用Bzip2,Gzip,GzipIO这3种压缩算法对Clob和Blob的压缩和未压缩数据进行读写和交换速度测试,使用直接读取、分段读取、分段+线程池读取3种方法进行了... 针对目前地震前兆Oracle数据库存在的存储空间大、交换速度慢、读写速度慢等问题,分别用Bzip2,Gzip,GzipIO这3种压缩算法对Clob和Blob的压缩和未压缩数据进行读写和交换速度测试,使用直接读取、分段读取、分段+线程池读取3种方法进行了读库速度测试。结果表明:①无论在存储、交换还是读写速度方面Blob均优于Clob;②Blob+Gzip为地震前兆分秒数据的“最佳”存储结构,读写和交换速度有大幅度提升,数据库整体容量降至目前的7%(或更少),秒数据的交换速率至少是目前的7.89倍;③最简单且被软件开发者广泛使用的直接读取方法读库效率较差,分段+线程池技术无论在Clob还是Blob、压缩还是未压缩时都表现出较高的读库效率,给LOB数据读取速度带来飞跃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ACLE LOB 数据压缩 交换效率 访问效率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监测海原断裂现今地壳变形特征 被引量:3
2
作者 吴东霖 葛伟鹏 魏聪敏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55-1064,共10页
20世纪20年代,青藏高原东北发生了两次8级以上强震,其中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海原M8.5地震距今已经100年。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至今仍控制着该区域微震及中强地震活动。本文基于ISCE软件和StaMPS平台,以201... 20世纪20年代,青藏高原东北发生了两次8级以上强震,其中1920年12月16日发生的海原M8.5地震距今已经100年。海原断裂带作为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活跃的断裂带之一,至今仍控制着该区域微震及中强地震活动。本文基于ISCE软件和StaMPS平台,以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覆盖研究区的72景哨兵一号(Sentinel-1)SAR影像为数据源,采用PS-InSAR技术对海原断裂带进行时序形变监测,并以区域内GPS速度场进行校正,获取了其三年多来雷达视线向(Line of sight,LOS)的年平均形变速率。研究结果表明:①海原断裂带南北两盘形变速率差异明显,这与左旋走滑的运动性质相符;②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西段处于闭锁状态,老虎山断裂中东段处于较为活跃状态,观测到蠕滑变形;海原地震破裂带部分断裂浅部处于愈合状态;③老虎山断裂中东段的蠕滑变形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为显著的区段,推断与1888年和1990年景泰的两次六级地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海原断裂 PS-INSAR 地壳形变 断裂蠕滑
下载PDF
利用Sentinel-1A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时间序列监测陇东地区地面沉降变形 被引量:9
3
作者 魏聪敏 葛伟鹏 +1 位作者 邵延秀 吴东霖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64-872,共9页
基于覆盖陇东地区同一轨道的9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在ISCE和StaMPS数据处理平台上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叠加数据处理,获得研究区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5月的年平均地表LOS向形变场,并对形变场结果进行二维网格滤波处理,获取沉降中心... 基于覆盖陇东地区同一轨道的97景Sentinel-1A卫星影像,在ISCE和StaMPS数据处理平台上利用PS-InSAR技术进行叠加数据处理,获得研究区自2014年10月至2019年5月的年平均地表LOS向形变场,并对形变场结果进行二维网格滤波处理,获取沉降中心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主要存在两类形变,一类是由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形变,主要分布在海原断裂与六盘山东麓断裂转换区附近,跨海原断裂年平均形变约为1 mm/a,而六盘山东麓断裂附近断层无明显变形,鄂尔多斯块体内部变形微弱;另一类则是由人类工业活动,如煤矿开采、地下水开采活动等导致的地表沉降,主要影响区域为华亭矿区和宁正矿区,均呈现漏斗状沉降形态,年均最大沉降分别约为8 mm/a和30 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哨兵卫星Sentinel-1A 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技术 地表形变监测 陇东地区 矿区沉降速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