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超越”——兼论中西哲学“精神超越”的相异与会通
被引量:
1
1
作者
彭彦华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7-169,共3页
中西哲学同主张“精神超越”,但在理论形式上却有重大差异。其根源在于,其一,中西哲学对“形而上”的理解有重要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是实体的形而上学;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是境界的形而上学。其二,西方人把“天道”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存在...
中西哲学同主张“精神超越”,但在理论形式上却有重大差异。其根源在于,其一,中西哲学对“形而上”的理解有重要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是实体的形而上学;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是境界的形而上学。其二,西方人把“天道”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存在,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天道,目的在于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性;中国传统哲学是从价值论、主体论的角度理解天道,旨在以天道的必然性来证明人道的必然性,以天道的合理性来确定人道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形而上学
境界形而上学
精神超越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被引量:
19
2
作者
王钧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9,共9页
孙中山先生不是从民本起步 ,走向民主 ,而是相反 ,首先取法乎西方民主 ,然后返观本土民本 ,融会贯通而创立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权主义。民权主义与传统儒家的民本主义有其相通的一面 ,又有其明显的差异。大致说来 ,在“民有”(ofthepeo...
孙中山先生不是从民本起步 ,走向民主 ,而是相反 ,首先取法乎西方民主 ,然后返观本土民本 ,融会贯通而创立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权主义。民权主义与传统儒家的民本主义有其相通的一面 ,又有其明显的差异。大致说来 ,在“民有”(ofthepeople)和“民享”(forthepeople)的观念上 ,二者大同小异 ;而在“民治”(bythepeople)的观念上 ,却是一有一无 ,截然分别。“民治”观念为儒家民本主义所当有而未有 ,孙中山先生补其阙 ,济其穷 ,乃以比较完备的民权主义完成了对儒家民本主义的发展和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儒家
民本
民主
民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为己之学”探析
被引量:
7
3
作者
彭彦华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2-94,共3页
关键词
为己之学
孔子
“学”
徐复观
杜维明
学者
先生
批判
主张
追求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退溪“礼缘仁情”中的易学思想
4
作者
彭彦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2,共5页
退溪学《易》、讲《易》、述《易》完全是为了进修践履。退溪既继承朱子,又与朱子有所不同。他认为“《易》乃理数渊源之书”,而不赞成朱子“《易》本为卜筮之书”的观点。退溪体悟《易》的时中之义至精,且身体力行之。他主张礼有因有革...
退溪学《易》、讲《易》、述《易》完全是为了进修践履。退溪既继承朱子,又与朱子有所不同。他认为“《易》乃理数渊源之书”,而不赞成朱子“《易》本为卜筮之书”的观点。退溪体悟《易》的时中之义至精,且身体力行之。他主张礼有因有革,有常有变,礼在践履中从俗、从宜、从权,其基点是“缘仁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溪易学
义理
时中
礼缘仁情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本刊稿约
5
《孔子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一、《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义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热诚欢迎。2015年本刊将围绕“复兴中华文化”这一主题,重点关注以下选题: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当代中国文化;②儒...
一、《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义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热诚欢迎。2015年本刊将围绕“复兴中华文化”这一主题,重点关注以下选题: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当代中国文化;②儒家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智慧;③中华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热点问题,约稿组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稿约
中文学术期刊
当代中国文化
孔子研究
中华文化
价值观建设
传统价值观
原文传递
题名
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超越”——兼论中西哲学“精神超越”的相异与会通
被引量:
1
1
作者
彭彦华
机构
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编辑部
出处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7-169,共3页
文摘
中西哲学同主张“精神超越”,但在理论形式上却有重大差异。其根源在于,其一,中西哲学对“形而上”的理解有重要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是实体的形而上学;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是境界的形而上学。其二,西方人把“天道”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存在,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天道,目的在于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性;中国传统哲学是从价值论、主体论的角度理解天道,旨在以天道的必然性来证明人道的必然性,以天道的合理性来确定人道的合理性。
关键词
实体形而上学
境界形而上学
精神超越
分类号
B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被引量:
19
2
作者
王钧林
机构
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编辑部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9,共9页
文摘
孙中山先生不是从民本起步 ,走向民主 ,而是相反 ,首先取法乎西方民主 ,然后返观本土民本 ,融会贯通而创立一“中西合壁”式的民权主义。民权主义与传统儒家的民本主义有其相通的一面 ,又有其明显的差异。大致说来 ,在“民有”(ofthepeople)和“民享”(forthepeople)的观念上 ,二者大同小异 ;而在“民治”(bythepeople)的观念上 ,却是一有一无 ,截然分别。“民治”观念为儒家民本主义所当有而未有 ,孙中山先生补其阙 ,济其穷 ,乃以比较完备的民权主义完成了对儒家民本主义的发展和超越。
关键词
孙中山
儒家
民本
民主
民治
分类号
D693.0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为己之学”探析
被引量:
7
3
作者
彭彦华
机构
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编辑部
出处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2-94,共3页
关键词
为己之学
孔子
“学”
徐复观
杜维明
学者
先生
批判
主张
追求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退溪“礼缘仁情”中的易学思想
4
作者
彭彦华
机构
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编辑部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8-22,共5页
文摘
退溪学《易》、讲《易》、述《易》完全是为了进修践履。退溪既继承朱子,又与朱子有所不同。他认为“《易》乃理数渊源之书”,而不赞成朱子“《易》本为卜筮之书”的观点。退溪体悟《易》的时中之义至精,且身体力行之。他主张礼有因有革,有常有变,礼在践履中从俗、从宜、从权,其基点是“缘仁情”。
关键词
退溪易学
义理
时中
礼缘仁情
Keywords
Li Tuixi's studies on The Book of Changes
righteousness
doctrine of the Mean under all contexts(shi zhong)
ritual originating itself from benevolence and sincerity ( li yuan ren qing)
分类号
B312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本刊稿约
5
机构
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编辑部
出处
《孔子研究》
CSSCI
201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文摘
一、《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义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热诚欢迎。2015年本刊将围绕“复兴中华文化”这一主题,重点关注以下选题: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当代中国文化;②儒家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智慧;③中华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热点问题,约稿组稿。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稿约
中文学术期刊
当代中国文化
孔子研究
中华文化
价值观建设
传统价值观
分类号
G12 [文化科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超越”——兼论中西哲学“精神超越”的相异与会通
彭彦华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
王钧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1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为己之学”探析
彭彦华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
7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退溪“礼缘仁情”中的易学思想
彭彦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本刊稿约
《孔子研究》
CSSCI
2015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