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理疗法科923名进修人员情况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魏北星 张倩 胡春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15-617,共3页
目的:了解目前物理疗法科进修人员变化趋势。方法对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物理疗法科2007年~2014年间923名进修人员的来源地、性别、年龄、学历、执业范围、医院级别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进修人员来源涵盖28个省、市、自治区。... 目的:了解目前物理疗法科进修人员变化趋势。方法对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物理疗法科2007年~2014年间923名进修人员的来源地、性别、年龄、学历、执业范围、医院级别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进修人员来源涵盖28个省、市、自治区。年均进修人员(115.38±5.30)名。年龄以25~34岁为主(60.78%),学历以专科为主(51.14%),执业范围中非康复技师类占46.37%,康复技师类进修人员有逐渐增加趋势。进修人员总数逐年增加,性别、年龄和学历对于进修人员中康复技师的比例有影响。结论医院应对选派人员的性别、年龄、执业范围等统筹考虑,并注意人才梯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职培训 物理疗法 康复教育
下载PDF
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镜术后主动康复训练介入时间研究
2
作者 晋陶然 崔志刚 +1 位作者 韩新祚 张鑫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418-423,共6页
目的探讨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RCI)患者术后肩关节主动康复训练最佳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骨科收治冻结肩合并RCI患者90例,男性44例,女性46例;年龄45~63岁,平均54.6岁。按患者术后肩关... 目的探讨冻结肩合并肩袖损伤(RCI)患者术后肩关节主动康复训练最佳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骨科收治冻结肩合并RCI患者90例,男性44例,女性46例;年龄45~63岁,平均54.6岁。按患者术后肩关节主动康复训练时间分为术后4周组(27例)、术后5周组(31例)及术后6周组(32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康复后肩关节功能、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程度。结果三组患者入院时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CMS)各维度评分、加州大学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系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CMS各维度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4周组评分最高,其次是术后5周,评分最低为术后6周组。三组患者出院后UCLA量表评分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术后4周组出院后3、6、12个月的UCLA量表评分分别为(16.9±2.0)分、(25.4±2.3)分、(30.6±2.5)分均显著高于术后5周组[(13.9±1.7)分、(20.9±1.9)分、(24.6±2.2)分,P<0.05)]和术后6周组[(12.6±1.6)分、(16.8±1.8)分、(22.4±2.1)分,P<0.05)]。三组出院后3、6、12个月UCLA量表各方向肩关节活动度均较入院时显著增加(P<0.05),术后4周组最高,其次为术后5周组,术后6周组评分最低。三组患者出院后VAS、SAS和SDS评分均呈显著降低趋势(P<0.05)。术后4周组患者出院3、6、12个月VAS、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后5周组和术后6周组,术后5周组显著低于术后6周组(P<0.05)。三组患者在康复锻炼以及出院后12个月内均未发生再断裂或内固定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结肩 肩袖损伤 肩关节镜 康复时间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改善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步行移动功能的物理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3
作者 马婷婷 张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76,共6页
步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体现,对儿童心理和运动独立性的形成均有重要意义。痉挛型脑瘫儿童需要提高步行功能以获得独立的移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质量。传统的步行训练操作标准无法规范统一,评定指标不能标准量... 步行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终极目标在生物力学水平上的体现,对儿童心理和运动独立性的形成均有重要意义。痉挛型脑瘫儿童需要提高步行功能以获得独立的移动能力,改善日常生活质量。传统的步行训练操作标准无法规范统一,评定指标不能标准量化。下肢康复机器人以高强度、重复性运动为特征,是近年来改善神经疾患步行移动功能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简单介绍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发展、分类和康复机制,并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为框架总结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在痉挛型脑瘫儿童步行移动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关节活动度、肌力和步态时空参数效果显著,对短期运动和平衡功能有明显改善,但对降低异常肌张力、减少能量消耗和提高参与能力方面研究尚存争议,对长期疗效及干预措施的标准仍需深入研究。今后需进行大样本的多中心研究,使下肢康复机器人作为传统物理治疗的补充手段为痉挛型脑瘫儿童进行全方位的量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下肢 痉挛型脑瘫 步态 综述
下载PDF
基于康复胜任力架构对北京市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的分析
4
作者 叶淼 梁一雄 +3 位作者 黄秋晨 于丽丽 胡春英 张皓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33-1240,共8页
目的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康复胜任力架构(RCF)为基础框架,结合我国康复特征和规范化培训要求,分析培训前后康复治疗师岗位胜任力和培训效果。方法2018年至2022年,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完成规范化培训的康复治疗师30例,在培训前后进行闭... 目的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康复胜任力架构(RCF)为基础框架,结合我国康复特征和规范化培训要求,分析培训前后康复治疗师岗位胜任力和培训效果。方法2018年至2022年,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完成规范化培训的康复治疗师30例,在培训前后进行闭卷理论考核、迷你临床演练评估量表(Mini-CEX)评估,并向带教老师、同行、患者发放360度评价量表。通过多维度岗位胜任力分析,将量表与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医学人文素养、科研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5个维度相结合,分析规范化培训对康复治疗师岗位胜任力的效果。结果规范化培训后,治疗师在理论考核中基础理论和病例分析成绩提高(Z>2.716,P<0.05)。在Mini-CEX方面,治疗师的医学面谈技巧、体格检查、人道关怀/专业素养、临床判断能力和总体临床水平均提高(Z>2.162,P<0.05)。在360度评价量表方面,治疗师在医德医风、日常工作、管理能力、社会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职业基本能力、运筹能力上均提高(Z>1.978,P<0.05)。在康复治疗师岗位胜任力分析模型方面,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和医学人文素养3个维度效果明显。结论康复治疗师规范化培训效果显著,培训后治疗师能够胜任康复日常诊疗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治疗师 规范化培训 胜任力
下载PDF
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5
作者 刘前进 李思佳 +5 位作者 胡晓诗 冯天扬 冯阿美 李晓松 张燕庆 张通 《中国康复》 2024年第5期269-273,共5页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上肢机器人训练1次,2组均训练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MACS)、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UUL)进行评定,测量患侧肘关节、肩关节水平位主动活动度(ROM)。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2组MUUL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MACS评分均较训练前有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内收RO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增加(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外展及肘关节ROM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促进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与人工效果相当,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常规人工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机器人 痉挛型偏瘫 上肢 康复
下载PDF
儿童下肢康复机器人足部升降器的改进设计与应用探索
6
作者 孙浩洋 周天添 白玫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目的针对儿童下肢康复机器人原厂弹簧足部升降器无法较好地实现小腿较短患者踝关节背屈的问题进行改进并验证改进效果。方法下肢康复机器人足部升降器,Lokomat儿童下肢康复机器人(瑞士Hocoma公司生产)。根据足部升降器结构原理对其中的... 目的针对儿童下肢康复机器人原厂弹簧足部升降器无法较好地实现小腿较短患者踝关节背屈的问题进行改进并验证改进效果。方法下肢康复机器人足部升降器,Lokomat儿童下肢康复机器人(瑞士Hocoma公司生产)。根据足部升降器结构原理对其中的弹簧长度进行了优化改进。定制螺旋部分长度分别为原有弹簧(65 cm)三分之二长度(43 mm)和三分之一长度(22 mm)的两种弹簧,进行对照试验。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接受符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适应证的患儿1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6~14岁,平均年龄8.21岁;下肢长度280~400 mm,平均下肢长度337.14 mm;10例小腿长度≤330 mm,4例小腿长度>330 mm。分别使用3种长度的弹簧足部升降器进行训练,采集踝关节的角度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统计学计算后,分析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和踝关节最大变化范围。结果与设备原厂足部升降器相比,改进后的足部升降器解决了小腿长度较短儿童患者无法较好地实现踝关节背屈的问题。使用22 mm长度弹簧足部升降器时的踝关节跖屈-背屈最大变化范围大于43 mm长度(P<0.05),并且大于65 mm长度(P<0.05)。结论证实改进优化后的儿童下肢康复机器人足部升降器对于踝关节的康复具有更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下肢康复机器人 足部升降器 步态 改进设计
下载PDF
康复治疗学专业临床运动疗法学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琦 胡春英 +2 位作者 黄薇 郭辉 黄秋晨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81-1183,共3页
目的探讨双语教学模式在临床运动疗法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找出最佳的适合康复治疗专业本科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2007级和2008级康复治疗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对照组学生沿... 目的探讨双语教学模式在临床运动疗法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并找出最佳的适合康复治疗专业本科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将首都医科大学康复医学院2007级和2008级康复治疗专业三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对照组学生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个年级学生随堂考试成绩,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组学生英文试题成绩平均分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总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赞成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结论临床运动疗法学双语教学不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语教学 临床运动疗法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反复促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晓松 张琦 +6 位作者 刘建军 岳青 胡晓诗 梁艳华 冯啊美 王一丁 张燕庆 《中国康复》 2023年第9期538-542,共5页
目的:探讨反复促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SHCP)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HCP儿童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给予反复促通疗法训练60min,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 目的:探讨反复促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SHCP)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SHCP儿童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每天给予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给予反复促通疗法训练60min,共4周。训练前后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评价步行速度,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和摆动中期时髋、膝、踝关节角度以及处于足跟着地期时踝关节角度。结果:训练后2组自选步行速度(SWS)和最快步行速度(MWS)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支撑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关节屈曲角度明显降低(P<0.05),患侧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各项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与训练前比较,2组患侧髋、膝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训练后患侧下肢处于摆动中期时观察组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5),而对照组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患侧下肢处于足跟着地期时,2组患侧踝关节背屈角度训练前后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反复促通疗法能更好的改善SHCP儿童步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复促通疗法 痉挛型偏瘫 脑性瘫痪 步行功能
下载PDF
早期悬吊保护下智能助行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和行走功能的效果
9
作者 郑建玲 刘惠林 +4 位作者 朱琳 顾彬 颜如秀 赵圻 宋鲁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悬吊保护下智能助力步行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偏瘫早期住院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试验组(n=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天轨悬吊保...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应用悬吊保护下智能助力步行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偏瘫早期住院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1)和试验组(n=21)。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对照组在天轨悬吊保护下行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在天轨悬吊保护下穿戴智能助力步行器进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FMA-平衡功能(FMA-B)和无线传感三维步态分析进行评定。结果训练后,两组患侧肢体FMA和FMA-B评分,步频、步速、患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髋关节屈曲最大角度、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均改善(|t|>2.230,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140,P<0.05)。结论早期介入智能助力步行训练能更好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平衡和行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智能助力步行训练 步态 运动 下肢 康复
下载PDF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效果 被引量:12
10
作者 何艳 张琦 +2 位作者 胡晓诗 马婷婷 李思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4-1469,共6页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康复踏车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型偏瘫患儿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8)和观察组(n=18)。对照组每天进行2次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1次FES康复踏车训练,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价偏瘫侧腓肠肌、腘绳肌肌张力,10米步行测试评价步行速度的改变,6分钟步行测试评价步行耐力的改变,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的D区和E区评价步行功能,生理消耗指数(PCI)评价能量消耗。结果观察组脱落2例。训练后,两组腓肠肌MAS评分无明显变化(t<1.145,P>0.05);观察组腘绳肌MAS评分显著降低(t=4.869,P<0.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t=1.458,P>0.05)。训练后,两组10 m步行速度、6 min步行距离、GMFM评分和PCI均显著改善(|t|>6.241,P<0.001),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t|>2.097,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可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功能性电刺激 康复踏车 下肢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呼吸训练对痉挛型四肢瘫患儿步行耐力及平衡能力的疗效观察
11
作者 岳青 张通 +5 位作者 胡晓诗 李思佳 冯啊美 周天添 杨冰兵 郭荣荣 《北京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395-400,共6页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SP)患儿步行耐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SP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60 m...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SP)患儿步行耐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1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SP患儿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试验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60 min/次),试验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40 min/次)和呼吸训练(20 min/次);两组训练频率为1次/d,5 d/周,连续4周。分别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eter work test,10MWT)速度、6分钟步行测试(6-minute walk test,6MWT)距离、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分和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first second,FEV1)、呼气峰值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评估患儿训练前后步行耐力、平衡能力和肺功能。结果60例患儿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6~12岁,平均(9.0±1.7)岁。两组性别、年龄、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4周后,两组患儿的6MWT距离、BBS评分、10MWT速度、FVC、FEV1、PEF均高于训练前,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能有效改善SP患儿的步行耐力、平衡能力,提高肺功能,增强有氧运动的耐力,降低跌倒风险,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训练 痉挛型四肢瘫 步行耐力 平衡能力 儿童
下载PDF
脑性瘫痪高危儿的早期物理治疗 被引量:18
12
作者 张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35-1040,共6页
早期物理治疗对改善脑瘫高危儿的远期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将患儿父母作为治疗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的早期物理治疗方案,对于患儿的运动发育有较大影响。脑瘫高危儿的早期治疗主要包括Vojta法、Bobath法及Doman-Delecato法等,而其中Vojta法呈... 早期物理治疗对改善脑瘫高危儿的远期预后有着重要意义。将患儿父母作为治疗团队成员共同参与的早期物理治疗方案,对于患儿的运动发育有较大影响。脑瘫高危儿的早期治疗主要包括Vojta法、Bobath法及Doman-Delecato法等,而其中Vojta法呈现出决定性优势。目前还缺少一种特定的治疗方案在脑瘫高危儿中应用疗效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高危儿 中枢性协调障碍 物理治疗 早期干预 综述
下载PDF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在康复中系统应用的方案与路线图 被引量:38
13
作者 姜静远 邱卓英 +19 位作者 王国祥 邱服冰 杨剑 李安巧 马洪卓 朱婷 王梅 孙宏伟 陈迪 黄秋晨 郑洁皎 张鸣生 石秀娥 唐涛 许涛 张爱民 吴弦光 刘巧云 肖晓飞 井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41-1255,共15页
目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在康复领域宏观层面的政策和理论架构、中观层面的治理与管理机制,以及微观层面的系统应用。方法基于国际康复政策文件,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残疾报告》、《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和《... 目的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WHO-FICs)在康复领域宏观层面的政策和理论架构、中观层面的治理与管理机制,以及微观层面的系统应用。方法基于国际康复政策文件,主要是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残疾报告》、《全球残疾行动计划》和《健康服务体系中的康复》等分析康复发展的政策理论架构;探讨WHO-FICs,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β-2)三大参考分类在康复领域的系统应用。结果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宏观政策和理论架构,明确现代康复服务的内涵和原则。康复服务是现代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6大要素,包括领导力与治理能力、筹资、健康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医药技术和健康信息系统。要求在康复服务中依据ICD、ICF和ICHI的架构和知识体系,对康复领域的疾病、功能和干预的分类、命名规则、内涵、外延、术语体系和编码系统进行标准化,并完成康复相关的评估和统计。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治理与管理的中观机制。康复服务基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和功能定向原则;情景要素包括服务地点、服务设施和服务场景三个方面。在康复领域系统应用WHO-FICs推荐采用“评定(ICHI)-功能分类、评定、说明和编码(ICF)-疾病分类、诊断、编码(ICD-11)-康复干预(ICHI)”系统应用模式,遵循“评估(功能和需求)和诊断(疾病和功能)-确定康复目标和康复方案-实施康复干预-康复结局评价(功能评定)”的标准化流程。基于WHO-FICs构建康复的微观应用模式,明确康复涉及的主要疾病有28大类,主要功能障碍有7大类,康复干预有6大类。根据ICD-11和ICF推荐的整体功能评估工具有WHO残疾评定方案(WHODAS 2.0)、WHO示范残疾评估表简明版(MDSB)和VB40通用功能领域(VB40),同时推荐ICF核心分类组合用于康复功能和康复结局的评估。WHOFICs在康复病案管理和病案首页报告中的应用,可实现康复病案管理的标准化,基于康复病案首页的疾病、功能和干预编码以及康复绩效报告的标准化为康复付费和支付管理提供了工具。基于WHO-FICs构建标准康复数据集,建立标准化康复大数据,实现功能相关的诊断相关分类和case-mix统计。结论将WHO-FICs分类系统应用于康复领域,在宏观层面构建康复理论和政策架构,在中观层面明确康复治理与管理的机制,在微观层面建立康复应用模式,可进一步提升康复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提升康复服务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安全性和覆盖率,提供科学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健康分类家族 康复服务 国际疾病分类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国际健康干预分类
下载PDF
基于思政课程背景下 PBL教学法应用研究——以《临床运动疗法学》儿童临床疾患课程为例
14
作者 何艳 冯天扬 +2 位作者 马婷婷 黄薇 张琦 《科研成果与传播》 2023年第3期1741-1744,共4页
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背景,对《临床运动疗法学》课程中 PBL教学法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本文的 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展示了基于思政课程背景下的《临床运动疗法学》PBL教学法的具体应用,通过具体的案 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的背景,对《临床运动疗法学》课程中 PBL教学法的应用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本文的 研究背景及意义,然后展示了基于思政课程背景下的《临床运动疗法学》PBL教学法的具体应用,通过具体的案 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做到立德与树人的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是 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 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程 PBL 教学法 临床运动疗法学
下载PDF
不同神经肌肉训练方法对早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和运动功能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冠聪 黄秋晨 +3 位作者 顾蕊 刘四海 胡春英 刘克敏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90-1097,共8页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神经肌肉训练方式对早期膝骨关节炎(KOA)膝关节疼痛和运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于北京博爱医院和社区选取早期KOA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分别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神经肌肉训练方式对早期膝骨关节炎(KOA)膝关节疼痛和运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2022年11月至2023年5月,于北京博爱医院和社区选取早期KOA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各20例,分别采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神经肌肉运动训练(NEMEX)和联合治疗训练(PNF+NEMEX),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膝关节角度重现测试、股内侧肌与股外侧肌运动前反应时差值(VM-VL)、膝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10米步行测试(10MWT),以及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量表(KOOS)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3组各项评价指标均改善(|t|> 2.532,P <0.05)。组间比较,VAS评分A组<C组<B组;角度重现差值C组<A组=B组;VM-VL差值A组=C组<B组。结论 PNF、NEMEX和PNF+NEMEX均可改善早期KOA患者的疼痛,提高膝关节运动功能;PNF缓解疼痛最有效,联合治疗改善膝关节功能作用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疼痛 本体感觉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 神经肌肉运动训练 反应时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步行中自发性转身方向与平衡和跌倒风险间的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朱晓敏 刘惠林 +4 位作者 刘元旻 闫志宇 杜雪晶 王亚囡 张通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10-515,共6页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步行中自发性转身方向与平衡能力和跌倒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患者94例,分别进行单任务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TUGT1)、拿水杯TUGT(TUGT2)和计算任务下TUGT(TUGT3),根...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步行中自发性转身方向与平衡能力和跌倒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北京博爱医院脑卒中患者94例,分别进行单任务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TUGT1)、拿水杯TUGT(TUGT2)和计算任务下TUGT(TUGT3),根据患者3项TUGT于标记点处自发转弯方向分为转向一致组和转向不一致组(n=34),转向一致组再分为患侧组(n=33)和健侧组(n=27);每次TUGT后,要求患者再进行一次与自发方向相反转身的TUGT;并进行患侧下肢单腿支撑测试、功能性前伸测试(FRT)、患侧360°转向测试和Morse跌倒量表评定。结果患侧组左侧偏瘫比例最高(χ^(2)=7.995,P<0.05)。TUGT1、TUGT2、TUGT3向健侧和患侧转向后测试时间均为患侧组最长,健侧组最短(F>4.009,P<0.05),患侧组长于健侧组(P<0.05)。单腿支撑时间(H=9.403,P=0.009)、FRT距离(F=4.300,P=0.016)均为患侧组最短,健侧组最长,患侧组短于健侧组(P<0.05);患侧360°转向时间(F=4.134,P=0.019)和转向步数(F=5.611,P=0.003)均为患侧组最多,健侧组最少,患侧组多于健侧组(P<0.05)。Morse跌倒量表评分患侧组最高,健侧组最低(H=8.192,P=0.017),患侧组高于健侧组(P<0.05)。结论步行转弯时自发转向患侧的脑卒中患者通常平衡功能较差,跌倒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转向 认知 平衡 跌倒
下载PDF
矫形弹力绷带对痉挛性偏瘫脑性瘫痪患儿步态对称性和步行能力的效果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晓诗 张琦 +4 位作者 岳青 梁艳华 李晓松 冯啊美 张燕庆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83-1089,共7页
目的观察矫形弹力绷带改善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步态对称性和步行能力的短期疗效。方法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此外,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 目的观察矫形弹力绷带改善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步态对称性和步行能力的短期疗效。方法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北京博爱医院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3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试验组(n=16)。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此外,对照组采用常规步行训练,试验组佩戴矫形弹力绷带进行步行训练,共4周。训练前后,计算足偏角比(患侧足偏角/健侧足偏角)、步长比(患侧步长/健侧步长)、步态线长比(患侧步态线长/健侧步态线长)和站立阶段比(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健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测量步宽和10米步行测试(10MWT)速度。结果试验组脱落1例。训练后,两组足偏角比、步长比、步态线长比和站立阶段比均改善(|t|>2.434,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t|>2.230,P<0.05);两组10MWT自选速度和最大速度均显著提高(|t|>9.186,P<0.001),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t|>2.278,P<0.05)。结论佩戴矫形弹力绷带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性偏瘫脑瘫患儿的步态对称性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性偏瘫 步行 矫形弹力绷带 步态对称性
下载PDF
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晓诗 岳青 +5 位作者 刘前进 梁艳华 郭荣荣 张燕庆 杨冰兵 张通 《中国康复》 2023年第3期163-166,共4页
目的:观察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偏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40min及平衡垫训练20min,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对... 目的:观察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偏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40min及平衡垫训练20min,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儿童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患侧步长、步宽、动态及静态压力中心(COP)椭圆面积进行评定。结果:训练4周后,2组10MWT及动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UGT及静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2组步宽均显著减小(均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侧步长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观察组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垫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儿童的平衡和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瘫儿童 平衡垫训练 平衡 步行能力
下载PDF
强制性诱导语言治疗对脑卒中后慢性失语症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9
作者 谢瑛 刘惠林 +4 位作者 吴春薇 李新宇 郑萍 陈宸 李欣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11-1013,共3页
目的探讨短期强制性诱导语言治疗对脑卒中后慢性失语症的疗效。方法 30例脑卒中后慢性失语症患者接受共30 h言语康复训练,对照组(n=15)为传统言语康复训练,治疗组(n=15)为每天3 h强制性诱导语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 目的探讨短期强制性诱导语言治疗对脑卒中后慢性失语症的疗效。方法 30例脑卒中后慢性失语症患者接受共30 h言语康复训练,对照组(n=15)为传统言语康复训练,治疗组(n=15)为每天3 h强制性诱导语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和交流能力问卷(CAL)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WAB口语表达、命名及复述功能显著改善(P<0.001),听理解恢复不明显(P=0.066);对照组口语表达显著改善(P<0.001)。治疗后,治疗组CAL评分显著改善(P<0.001)。结论强制性诱导语言治疗可短期内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慢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慢性失语症 强制性诱导疗法 言语治疗 康复
下载PDF
座椅面倾斜方向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上肢前伸功能和姿势调整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琦 何艳 +3 位作者 胡春英 岳青 黄秋晨 马婷婷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42-946,共5页
目的探讨上肢执行前伸动作时座椅面倾斜方向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前伸功能和姿势调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014年本院痉挛型双瘫儿童15例作为患者组,同期正常发育儿童1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分别在座椅面前倾15°、水平0°... 目的探讨上肢执行前伸动作时座椅面倾斜方向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上肢前伸功能和姿势调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014年本院痉挛型双瘫儿童15例作为患者组,同期正常发育儿童15例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分别在座椅面前倾15°、水平0°及后倾15°等三种方式下上肢前伸的反应时间和动作时间,以及前伸动作过程中躯干腹部肌群和背部肌群的肌肉收缩次数,并计算肌肉收缩率。结果两组座椅面前倾15°,上肢前伸反应时间和动作时间显著短于水平0°和后倾15°(P〈0.001),腹部肌肉和背部肌肉收缩率显著低于水平0°和后倾15°(P〈0.001)。两组间反应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组动作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01)。患者组收缩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座椅面前倾15°可改善痉挛型双瘫儿童的姿势控制和上肢前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痉挛 座椅面 倾斜 上肢 前伸 姿势调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