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大山到燕园——什邡市八角镇中心小学与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建筑设计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德 高行 曲星文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第3期15-19,共5页
新时代,学校建筑设计既关乎功能与美学,又应对项目所在场地环境进行分析,建立建筑与环境的联系。以什邡市八角镇中心小学与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建筑设计为例,根据已有的场地条件,坚持“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因... 新时代,学校建筑设计既关乎功能与美学,又应对项目所在场地环境进行分析,建立建筑与环境的联系。以什邡市八角镇中心小学与北大附中实验学校建筑设计为例,根据已有的场地条件,坚持“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提出特色校园空间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校建筑 校园空间 建筑设计 环境 共生
下载PDF
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思考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金鹏 李妍潼 李天豪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第3期2-9,共8页
从“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出发,指出建筑的生命既存在于其物理周期内,又存在于与之共生的环境中,进一步论述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与时间、空间、人之间互动而生的特质,以及要素提炼、空间整合、绿色设计的路径。基于此,结合设计实... 从“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出发,指出建筑的生命既存在于其物理周期内,又存在于与之共生的环境中,进一步论述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与时间、空间、人之间互动而生的特质,以及要素提炼、空间整合、绿色设计的路径。基于此,结合设计实践,从与自然环境的对话、对场地环境的尊重、对社会文化的表达、对科学技术的转化、对资源价值的再生5个方面表达与环境共生的建筑设计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设计 自然环境 共生 设计
下载PDF
大同屋脊与闽南大厝——大同机场新航站楼与厦门新机场航站楼建筑设计
3
作者 李健宇 杨子孚 郭佳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第3期26-29,共4页
机场航站楼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其属于某一城市或区域,承载着城市的现代记忆,并存在于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中。建筑设计既要反映地域文化特征,又需体现新时代特色,故建筑师应从传统的地域文化汲取灵感,采用新的建筑语言对其进... 机场航站楼建筑并非孤立存在,其属于某一城市或区域,承载着城市的现代记忆,并存在于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之中。建筑设计既要反映地域文化特征,又需体现新时代特色,故建筑师应从传统的地域文化汲取灵感,采用新的建筑语言对其进行现代化、抽象化的转译,从而形成既具有地域特性又可展现新时代面貌的建筑。以大同机场新航站楼建筑设计、厦门新机场建筑设计为例,提出“大同屋脊”“闽南大厝”设计理念,选择不同尺度的机场项目探讨体现地域特色的门户枢纽的营造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文化 机场 航站楼 屋脊 大厝
下载PDF
杭帮水韵与青莲滴露——杭州河景路站TOD设计与雄安高铁站设计 被引量:2
4
作者 武洋 张昕 吕溪菡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第3期10-14,共5页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铁的线网建设呈迅猛发展态势。轨道站点、交通建筑带来巨大客流优势,周边的城市发展与其关系愈加紧密。以交通为导向的TOD模式在我国各大城市被普遍接受且大面积推广,“站城融合”理念越来...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与高铁的线网建设呈迅猛发展态势。轨道站点、交通建筑带来巨大客流优势,周边的城市发展与其关系愈加紧密。以交通为导向的TOD模式在我国各大城市被普遍接受且大面积推广,“站城融合”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轨道交通与周边城市在彼此融合、互为依托的同时,建立起一种共生关系。本文以杭州河景路站TOD设计和雄安高铁站设计为例,以文化为切入点,探讨TOD与所处地域的共生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设计 高铁站 轨道交通 站城融合 TOD 文化共生
下载PDF
从长江岛城到丝路长安——扬中奥体中心与陕西奥体中心体育馆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德 代亮 佟欣馨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第3期20-25,共6页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要素,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形象取决于建筑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水平,尤其表现在公共建筑方面。体育场馆作为城市大型公共建筑之一,在展示城市文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城市文化角度出发,以扬中奥体中心、陕... 建筑是构成城市的要素,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形象取决于建筑的整体设计和建设水平,尤其表现在公共建筑方面。体育场馆作为城市大型公共建筑之一,在展示城市文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从城市文化角度出发,以扬中奥体中心、陕西奥体中心体育馆设计为例,探讨体育场馆建筑与城市文化共生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建筑 建筑空间 奥体中心 体育馆
下载PDF
共生与再生——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和江门人才岛规划展示中心设计
6
作者 杨子孚 余恺 钱玉斋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第3期30-34,共5页
在当下的建筑领域,对既有建筑环境的植入新建和改造更新已成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主要发展方向。从建筑全生命周期来看,植入新建和改造更新分别对应建筑的“共生”与“再生”,前者是新建筑介入后与既有建筑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后者是对老... 在当下的建筑领域,对既有建筑环境的植入新建和改造更新已成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主要发展方向。从建筑全生命周期来看,植入新建和改造更新分别对应建筑的“共生”与“再生”,前者是新建筑介入后与既有建筑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后者是对老旧建筑环境的积极改变与延续。以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和江门人才岛规划展示中心为例,分别呈现建筑“共生”与“再生”概念在设计实践中的思考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既有建筑 改造 共生 再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