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像时代的教育挑战 被引量:1
1
作者 高德胜 《新教师》 2021年第3期15-17,共3页
借助文字,人建构出独有的符号与意义世界。以印刷文字为基本媒介的学校教育正是引领年轻一代进入文字世界的主导性力量。图像是比文字更为古老的表达方式,但因其自身的局限,作用无法与文字相比。但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图像获得了新的生命... 借助文字,人建构出独有的符号与意义世界。以印刷文字为基本媒介的学校教育正是引领年轻一代进入文字世界的主导性力量。图像是比文字更为古老的表达方式,但因其自身的局限,作用无法与文字相比。但借助现代电子技术,图像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力,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图像时代。图像作用于人是直接接入式的,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图像的繁盛,给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教育所处的世界变了,教育的主体变了,影响人的方式也变了。面对图像时代的挑战,学校教育不能消极被动,只能主动调整自身来迎接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时代 印刷文字 电子图像 教育挑战
下载PDF
公民教育:中国教育与社会的整体转型 被引量:5
2
作者 檀传宝 《中国德育》 2010年第12期5-9,共5页
当前,公民教育已经慢慢成为我国大陆地区教育界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我今天在这里谈一下有关公民教育的三个基本命题或主题,即:为什么我们要开展公民教育、我们应该开展什么样的公民教育,以及我们怎样开展公民教育?
关键词 公民教育 教育与社会 转型 中国 大陆地区 基本命题 教育界
原文传递
主持人的话
3
作者 赵志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3-83,共1页
关键词 主持人 学习化社会 教育理论 教育实践 哲学意味 德育理论 学校德育 道德活动
下载PDF
德育的“意志”转向--兼论走向“实践理性”的学校德育 被引量:40
4
作者 赵志毅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3-59,共7页
德育是一种对于理性的建构。知性德育的极端化导致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使德育走向抽象化、虚假化和失范化。生活德育在批判知性德育的同时,将德育泛化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生活"割裂,使&... 德育是一种对于理性的建构。知性德育的极端化导致了德育理论与实践的"两张皮",使德育走向抽象化、虚假化和失范化。生活德育在批判知性德育的同时,将德育泛化为生活的全部内容,把"知识"与"生活"割裂,使"生活"概念化、理想化和绝对化,跌入非理性的泥淖。实践理性德育汲取了生活德育论的积极因素,同时又肯定了知性德育论的合理成分,把道德意志的培养作为德育的关键,将意志的自律视为德育的根本指标,使普遍的道德法则深入人心,成为人的行为准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性德育 生活德育 实践理性德育
原文传递
信仰、责任、爱与道德——《潜伏》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
5
作者 易连云 袁智忠 《中国德育》 2010年第11期36-38,共3页
2009年电视剧《潜伏》在高收视率、高关注度的热播中浪潮迭起,充满想象空间的大结局让所有追看该剧的观众感觉意犹未尽,《潜伏》创造了09荧屏最难得的“黑马”效应,也再度掀起了谍战剧的热潮。《潜伏》的成功,在于它抛弃了常规的谍... 2009年电视剧《潜伏》在高收视率、高关注度的热播中浪潮迭起,充满想象空间的大结局让所有追看该剧的观众感觉意犹未尽,《潜伏》创造了09荧屏最难得的“黑马”效应,也再度掀起了谍战剧的热潮。《潜伏》的成功,在于它抛弃了常规的谍战剧叙事方式,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道德教育 《潜伏》 信仰 责任 2009年 想象空间 “黑马” 叙事方式
原文传递
道德教育的未来担当 被引量:2
6
作者 易连云 杨清明 《中国德育》 2010年第8期83-84,共2页
改革开放给中国教育带来勃勃生机,中国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不少教育观念都得到了较大的转变。然而,近年来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事件却不得不令人深思,如果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得以很好解决,可以不夸张地说,将直接影响国... 改革开放给中国教育带来勃勃生机,中国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不少教育观念都得到了较大的转变。然而,近年来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事件却不得不令人深思,如果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得以很好解决,可以不夸张地说,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和前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中国教育 改革开放 教育观念 学校教育 校园
原文传递
倚理成德,美善相谐,引领儿童构建生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教材编写新构想
7
作者 郑航 《课程教学研究》 2012年第9期5-11,共7页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客观要求必须对相关教材的修订或新编进行深入探究。以理性德育观为指引,基于完整生活,注重情理交融中的价值引领,重视生活图式建构,培养道德能力,是加强教材针对性、提高德育实效性的...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客观要求必须对相关教材的修订或新编进行深入探究。以理性德育观为指引,基于完整生活,注重情理交融中的价值引领,重视生活图式建构,培养道德能力,是加强教材针对性、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一种可能路径。这种路径的基本构想及独特性在于:以基本德目为内核,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和生活逻辑来构建教材体系;以文化公民素养为牵引,围绕有效的教学过程来落实教材编写;情理交融,美善相谐,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作为小公民的学习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教材 德目 理性德育 道德能力
原文传递
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关怀者--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被引量:1
8
作者 蔡辰梅 《中国德育》 2020年第22期43-47,共5页
谈“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关怀者”这个话题,需回到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即大学何为?大学老师何为?传统文化中有对学校使命的经典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当大学走进了21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我们作为... 谈“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关怀者”这个话题,需回到一个根源性的问题,即大学何为?大学老师何为?传统文化中有对学校使命的经典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么,当大学走进了21世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迁,我们作为大学老师如何回归千年之前已声明的学校使命,如何帮助学生经由知识的求取达至心性至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之道 基本策略 经典论述 大学老师 止于至善 心灵关怀 明明德 学校使命
原文传递
何为好老师?——教师之善及其构成要件
9
作者 蔡辰梅 《中国德育》 2020年第16期39-44,共6页
在复杂的社会变迁中,我们还能清晰地判断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吗?社会发展了,教育变得更好,我们的老师变得更好了吗?面对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对"何为好老师"的问题充满困惑。何为好教师以及何为教师之善的... 在复杂的社会变迁中,我们还能清晰地判断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吗?社会发展了,教育变得更好,我们的老师变得更好了吗?面对社会转型和教育变革,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对"何为好老师"的问题充满困惑。何为好教师以及何为教师之善的叩问,已经不是无关痛痒的问题,而是作为一种观念和实践的羁绊,困扰着老师,影响着学生,决定着教育生活的伦理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变革 社会变迁 老师 构成要件 社会转型 教师 伦理品质 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