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重视建筑文化在中国文化大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 2012年第1期31-33,共3页
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战略及思路。但在中国几大城市举办的设计节上,具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建筑设计很少涉入;甚至有些地方竞错误地认为文化大发展又将给中国带来一个文化... 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提出了新形势下推动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战略及思路。但在中国几大城市举办的设计节上,具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的建筑设计很少涉入;甚至有些地方竞错误地认为文化大发展又将给中国带来一个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高峰,“假古董”建设又有苗头,以至于圆明园复建讨论又提上议程……面对如此城市文化建设上的新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当下我们已站在文化复兴大格局的转折点上,文化已被赋予更丰富的含义,因此有必要站在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整体层面去解读建筑文化与创意设计的地位与作为。不如此,中国建筑设计与文化建设就会失去自信和话语权,中国的文化繁荣也欠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建筑文化 大发 城市文化建设 建筑设计 基础设施建设 创意设计 文化内涵
下载PDF
如何传承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乡愁”观 被引量:4
2
作者 金磊 《小城镇建设》 2014年第3期30-33,68,共5页
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的"乡愁"守望观,在现代意义上讲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和历史情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于当代城镇化进程,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结合点,是当代人需要的涵养及文化身份。本文从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探寻了... 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的"乡愁"守望观,在现代意义上讲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和历史情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于当代城镇化进程,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结合点,是当代人需要的涵养及文化身份。本文从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探寻了乡愁多重文化层面的认知观,希望以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最恰当的方式,拉近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联系。在构建起城乡发展的安定之所与生命根基的同时,也有创新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愁 传统与现代 文化 自觉
下载PDF
点亮中国“世界遗产地”需要保护性照明设计 《光幻湖山——颐和园夜景灯光艺术鉴赏》一书的启示
3
作者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 2018年第4期35-37,共3页
2018年是世界文化遗产地颐和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30周年,也恰为其对外开放90周年。2017年受北京颐和园管理处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同仁组织业界专家学者及建筑摄影师... 2018年是世界文化遗产地颐和园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30周年,也恰为其对外开放90周年。2017年受北京颐和园管理处委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摄影专业委员会,《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同仁组织业界专家学者及建筑摄影师,在利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等单位十几年对颐和园夜景灯光照明技术研究经验基础上,完成了《光幻湖山——颐和园夜景灯光艺术鉴赏》一书(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11月第一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建筑学会 世界遗产地 夜景灯光 艺术鉴赏 颐和园 照明设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性
下载PDF
建筑师应拥有“乡土”设计观 被引量:3
4
作者 金磊 《建筑与文化》 2016年第3期20-21,共2页
2009年10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以土地的名义——俞孔坚与"土人景观"》一书,它不仅给出了建筑景观设计的展望,更有俞孔坚教授对走向新景观建筑与自然的哲思。在与俞孔坚博士的多次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对乡土建筑... 2009年10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以土地的名义——俞孔坚与"土人景观"》一书,它不仅给出了建筑景观设计的展望,更有俞孔坚教授对走向新景观建筑与自然的哲思。在与俞孔坚博士的多次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对乡土建筑的追求与宿命观,能感受到中国"乡土"建筑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营养与传承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建筑设计 中央政治局会议 景观建筑 景观设计 城市工作 俞孔坚 乡土建筑 新型城镇化 哲思 村落文化
下载PDF
如何传承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乡愁”观 被引量:5
5
作者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 2014年第5期18-21,共4页
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的"乡愁"守望观,在现代意义上讲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和历史情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于当代城镇化进程,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结合点,是当代人需要的涵养及文化身份。本文从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探寻了... 中央城镇化会议提出的"乡愁"守望观,在现代意义上讲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和历史情怀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对于当代城镇化进程,能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结合点,是当代人需要的涵养及文化身份。本文从城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探寻了多重文化层面乡愁的认知观,希望以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最恰当的方式,拉近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联系。在构建起城乡发展的安定之所与生命根基的同时,也有创新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愁 传统与现代 文化自觉
下载PDF
以乡土的名义:建筑师的新使命 被引量:2
6
作者 金磊 《中国勘察设计》 2016年第3期76-79,共4页
“乡村是我国传统经济、文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功能之所以溢向乡村,是缘自乡村拥有特殊的景观资源、生态资源及文化资源。”
关键词 建筑师 乡土 文化资源 传统经济 组成部分 城市功能 景观资源 生态资源
下载PDF
传承建筑遗产必须践行“工匠精神”
7
作者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 2017年第12期22-23,共2页
新中国诞生68周年前夕,伴随着“百年巨匠——43位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展”的推出,《百年巨匠》也在央视及各大网络上线。将艺术先贤还原为鲜活的形象,由巨匠弟子、后人相关事件的口述内容,不仅为我们留下众多画作背后的“故事”,更成为一... 新中国诞生68周年前夕,伴随着“百年巨匠——43位文学艺术大师作品展”的推出,《百年巨匠》也在央视及各大网络上线。将艺术先贤还原为鲜活的形象,由巨匠弟子、后人相关事件的口述内容,不仅为我们留下众多画作背后的“故事”,更成为一部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 精神 工匠 传承 艺术大师 新中国 文化史
下载PDF
怀念为建筑界留下“史记”的三位“先贤”
8
作者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 2013年第4期65-67,共3页
2012年,同往年一样有许多人物被历史记住,也有太多事件会留在人们记忆中。我笔下2012年定格的建筑文化人物堪称中国该领域的先贤。如果说一个人折射一个时代,那么他们所经历的私史为经、国史为纬、亲历为鉴的心路历程,就是中国建筑... 2012年,同往年一样有许多人物被历史记住,也有太多事件会留在人们记忆中。我笔下2012年定格的建筑文化人物堪称中国该领域的先贤。如果说一个人折射一个时代,那么他们所经历的私史为经、国史为纬、亲历为鉴的心路历程,就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史记”。我心目中的这三位建筑文化大家是中国营造学社最后一位见证人罗哲文(1924.2012)、中国当代建筑出版家杨永生(1931-2012)、中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大家华揽洪(1912.2012),虽然近十年笔者致力并组织了建筑遗产传承、建筑大家口述史的整理与记录,但来不及的伤痛令人心碎,因为青山虽在,可他们的余情已不再缭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界 史记 三位 中国建筑文化 中国营造学社 当代建筑 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下载PDF
天妒英才话王兵——写在《剑锋犹未折—建筑师王兵》出版之际
9
作者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 2013年第3期73-75,80,共4页
2012年12月,也即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我国奥运建筑与亚运建筑设计的功臣,王兵建筑师辞世一年半(王兵于2011年6月17日辞世,享年47岁)之际,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等承编的《剑锋... 2012年12月,也即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我国奥运建筑与亚运建筑设计的功臣,王兵建筑师辞世一年半(王兵于2011年6月17日辞世,享年47岁)之际,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编、《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社等承编的《剑锋犹未折一建筑师王兵》一书出版了,这是一本至少由百余名作者共同参编的纪念集,它以建筑英才王兵的作品为线,以同事、亲人、同学、友人的纪念文章充分展示了建筑师王兵虽短暂但成就非凡的人生。作为该书的策划者,我已记不得这是第多少次策划出版这类纪念集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师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出版 奥运建筑 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 杂志社 策划
下载PDF
缅怀杰出建筑出版家、评论家、建筑史学家杨永生
10
作者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 2012年第10期15-17,共3页
杨总,我多年来一直这样称呼他,感到他也愿意接受这样的称呼。他一生经历丰富,无论是做领导的阅历、还是对技术的把控力,这个“总”字是当之无愧的。近十年来北京院的《建筑创作》有事总找他(本人白1999年--2011年任主编),新刨刊... 杨总,我多年来一直这样称呼他,感到他也愿意接受这样的称呼。他一生经历丰富,无论是做领导的阅历、还是对技术的把控力,这个“总”字是当之无愧的。近十年来北京院的《建筑创作》有事总找他(本人白1999年--2011年任主编),新刨刊的《中国建筑文化遗产》还请他出任学术顺问,火事小情我们总愿到他家或请他到社里来小聚,这些年在一起策划编撰的图书也有几十本了,共同召开的会议不下20个,有些系国内建筑界、出版界的第一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史学 出版界 评论 《建筑创作》 文化遗产 建筑界
下载PDF
博物馆:“大千世界”新视野“ 质量提升”深内涵——单霁翔著“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二书读后感言
11
作者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 2014年第11期41-44,共4页
2014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该主题的含义在于它强调博物馆应是根植于现在、保存与沟通过去的鲜活机构,不仅将全世界各地的观众、隔代人与他们的文化紧密相连,更在于要让现在和未来人... 2014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该主题的含义在于它强调博物馆应是根植于现在、保存与沟通过去的鲜活机构,不仅将全世界各地的观众、隔代人与他们的文化紧密相连,更在于要让现在和未来人更好的理解文化遗产传承的根源。围绕该主题,国际博协至少22个专业委员会还针对自身特点精心设计了各自的活动,如国际城市博物馆藏品与活动委员会(CAMOC)拟研究“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博物馆”议题;建筑与博物馆技术专业国际委员会(ICAMT)希望通过研究“在历史之巅--遗址博物馆”,发现活态化历史记忆的机遇和挑战;英联邦博物馆协会(CAM)主题是“将博物馆带到街道上”。由此可见,在博物馆宏大主题下已辐射出的丰富多彩的议题。2014年2月26日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开创者朱启钤(1872-1964)辞世50周年纪念日,建筑文化考察组一行来到东城区赵堂子胡同参观,朱启钤百年前对文化遗产的“眼力”,让我们在敬重这赵堂子胡同3号的建筑时,更多了些许联想:这里当年曾经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办公室,但今日故居现状令人悲哀,传承数千载中国传统建筑和其代表的胡同文化,已处在当代商业开发的强大挤压下,这哪里是文保单位,有谁还知道朱启钤,这分明已成为蜗居着几十户人家的“贫民窟”。我们不敢想,朱启钤和梁思成、刘敦桢等人若在天有眼,他们会怎样的悲伤至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址博物馆 世界 中国营造学社 专业委员会 国际城市 文化遗产 广义 质量
下载PDF
植根文化厚土守望千年奉国寺——写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
12
作者 金磊 《建筑》 2020年第12期44-46,共3页
2020年6月13日又迎来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其活动主题是"文物赋彩全面小康".辽宁省的纪念活动主会场选在锦州义县奉国寺,其意义重大.在此地举办文化遗产相约活动,有怎样的中华文化精彩,又展示怎样的... 2020年6月13日又迎来一年一度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其活动主题是"文物赋彩全面小康".辽宁省的纪念活动主会场选在锦州义县奉国寺,其意义重大.在此地举办文化遗产相约活动,有怎样的中华文化精彩,又展示怎样的建筑遗产家园般的内涵?如果"一城一地"有纪念价值,就在于无论是在地的智者,还是远方的知音,人们都能体味建筑何以有出神入化的技艺,天才的土地上何以矗立起令人虔敬且彰显华夏文化的情愫与灵韵;"一城一地"之所以有精神,离不开历经世间凉热的伟大建筑的艰难传承,离不开永葆"生命印记"的场所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文化 自然遗产 建筑遗产 奉国寺 文化遗产 场所精神 全面小康 纪念活动
下载PDF
“乡愁”理念与城镇化建设的思路 被引量:7
13
作者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 2014年第3期64-65,共2页
当守望住“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成为目标时,一句“记得住乡愁”不仅拨动着许多人的心弦,更以一种洞穿繁华回归故土文化的质朴告诫人们,城镇化不是要消灭美丽乡村,更不是要抛弃美丽生态自然,
关键词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师 建筑设计风格 城镇化建设
下载PDF
朱启钤:中国近现代城市与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开拓者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磊 《北京规划建设》 2014年第2期77-79,共3页
伴随着城市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流逝,我们必须重温对中国近现代城市与建筑做出贡献的先贤人物,朱启钤(1872~1964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历史上由于他身处中华民族从苦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进入大变动时期,业界内外常常只... 伴随着城市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流逝,我们必须重温对中国近现代城市与建筑做出贡献的先贤人物,朱启钤(1872~1964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历史上由于他身处中华民族从苦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进入大变动时期,业界内外常常只把他视为“政客”、实业家或文物收藏家。迄今越来越多的史实表明,朱启钤先生乃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思想大家,他是对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及中国传统建筑传承做出开山贡献的先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建筑 现代城市 文化传承 朱启钤 开拓者 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 文化发展
原文传递
历史遗产——人类共同的财富
15
作者 张剑飞 刘叔华 《中外建筑》 2008年第9期F0003-F0003,共1页
2008年7月23日,湖南省建筑师学会学术活动在长沙河西尚书房如期举办,与会人员近30人,包括刘叔华、易卫平、曾益海、李能、杨瑛、殷昆仑、王小保、刘伟等省、市建筑、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本刊副社长曾平... 2008年7月23日,湖南省建筑师学会学术活动在长沙河西尚书房如期举办,与会人员近30人,包括刘叔华、易卫平、曾益海、李能、杨瑛、殷昆仑、王小保、刘伟等省、市建筑、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本刊副社长曾平、编辑部主任屈湘玲也参加了此次沙龙。鉴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因旅游开发的盲目和过度而显得十分严峻的现状,本次建筑师学会沙龙特以“有关保护历史遗产的国际宪章公约”为主题展开了相关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 财富 人类 建筑师 学术活动 城市规划 旅游开发
下载PDF
关于支援灾后重建的联合倡议书
16
《古建园林技术》 2008年第3期73-73,共1页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也使古建园林行业同仁受到强烈震撼。在经历了争相捐款、帮助抢救生命的非常时期之后,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和《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三方负责人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民...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也使古建园林行业同仁受到强烈震撼。在经历了争相捐款、帮助抢救生命的非常时期之后,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和《古建园林技术》杂志社三方负责人召开联席会议,研究民间学术团体和行业期刊如何为灾区重建提供服务等相关问题,并向古建园林、民族建筑行业广大同仁发出如下倡议并呼吁;一、抗震救灾、支援灾区重建是古建园林界广大同仁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为此,我们呼吁古建园林界广大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行动起来,随时准备为支援灾区重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后重建 倡议书 《古建园林技术》 园林行业 工程技术人员 民族建筑 建筑园林 学术团体
下载PDF
“工匠精神”乃建筑遗产传承之根
17
作者 金磊 《瞭望》 2018年第3期64-64,共1页
优秀的建筑遗产传承,不仅有设计技法,更有许多实在的营造形式,工匠精神,是建筑文化传承的根与魂。对于城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梁思成先生曾说“要了解古代,应从现代和近代开始;要研究《法式》,应从清工部《工程做法》开始... 优秀的建筑遗产传承,不仅有设计技法,更有许多实在的营造形式,工匠精神,是建筑文化传承的根与魂。对于城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梁思成先生曾说“要了解古代,应从现代和近代开始;要研究《法式》,应从清工部《工程做法》开始;要读懂这些匠著,应从求教于本行业的活人——老匠师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遗产 文化传承 精神 工匠 保护与利用 梁思成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巨灾综合应对的安全规划策略研究——《城市安全设计大纲》编制思路与建议
18
作者 金磊 《北京规划建设》 2012年第5期74-79,共6页
中国城市安全发展状态堪忧北京"7.21"暴雨的启示令世界震惊的北京"7.21"灾难,在16个小时中,暴雨横扫北京1.6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200万,生命线系统全面瘫痪,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截至8月初已有79名蒙难者。
关键词 城市安全 设计大纲 直辖市 编制思路 巨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文传递
古梅瘦枝更著花——罗哲文古建筑保护研究与学术观点
19
作者 丹青 《美术观察》 1999年第5期61-63,共3页
罗哲文,1924年生于四川宜宾。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保护研究专家。1940年,先生在四川李庄经严格考试,进入当时我国唯一从事古建筑调查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学习古建筑。在李庄的五年多时间里... 罗哲文,1924年生于四川宜宾。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保护研究专家。1940年,先生在四川李庄经严格考试,进入当时我国唯一从事古建筑调查研究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学习古建筑。在李庄的五年多时间里,掌握了古建筑的勘察测绘、制图和整理研究的技能,为报效祖国的古建筑事业奠定下坚实的基础。抗战胜利后,随梁先生带领的营造学社同仁回到北平,进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建筑系工作。共和国诞生正需要一大批文博人员参与组建专业班子,先生被抽调到当时的文化部文物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建筑保护 学术观 中国营造学社 历史文化 保护维修 文物保护 传统建筑 建筑学 名城保护 文物建筑
原文传递
罗公仙逝留下的文化思考
20
作者 金磊 《北京观察》 2012年第7期62-63,共2页
面对罗老的仙逝,我们对他的怀念不该停留在“谁来守护古建”的种种疑问及感叹上,而要大胆地发现还有哪些是应该为罗老大书特书的贡献点。
关键词 文化思考 罗哲文 建筑家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