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旱灌区群众杨分期造林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朱灵益 王葆芳 窦明彦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297-303,共7页
为了解决干旱灌溉地区春季造林质量问题,我们于1982—1986年每年4月1日至4月30日,每隔5天用群众杨进行一次造林,逐年观察不同年份造林期对成活率、保存率、萌蘖率和生长量的影响。五年试验的结果是:适宜造林期4月5日—4月15日比后期造林... 为了解决干旱灌溉地区春季造林质量问题,我们于1982—1986年每年4月1日至4月30日,每隔5天用群众杨进行一次造林,逐年观察不同年份造林期对成活率、保存率、萌蘖率和生长量的影响。五年试验的结果是:适宜造林期4月5日—4月15日比后期造林4月20日—4月30日(其中以4月20日为对照),造林成活率平均能提高16.4—19.6%;保存率平均提高12.6—18.7%;萌蘖率平均下降52.2—71.3%;树高平均增长1.2—2.1m;胸径平均增大2.0—3.1cm;蓄积量平均增加6.0814—8.9327m^3/ha;生物量平均增加7967—10084kg/ha;一、二级木平均提高32.2—61.7%;叶面积指数增加0.7—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 成活率 保存率 萌蘖率
下载PDF
刺槐次生种源遗传差异及其选择评价 被引量:25
2
作者 顾万春 王全元 +2 位作者 张英脱 周之和 刘德安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0-75,共6页
本文报道了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9个次生种源在原阳、磁县、磴口造林试验的8年结果。首次证实刺槐次生种源(群体)间存在遗传差异。通过观察值x_(ijh)线性可加模型分解,比较了次生种源主效(α_i)、地点主效(β_j)和交互作用效... 本文报道了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9个次生种源在原阳、磁县、磴口造林试验的8年结果。首次证实刺槐次生种源(群体)间存在遗传差异。通过观察值x_(ijh)线性可加模型分解,比较了次生种源主效(α_i)、地点主效(β_j)和交互作用效应[(αβ)_(ij)]剖析G×E互作,评定生产力,并用互作效应方差值(X_(PB)~2)及其相对变异(CV_(PB))评价种源适应性。被选择的优良次生种源,可在中原、华北、河套等地立地条件相同的地区进行推广,材积的相对增益分别达13.0%、11.7%和1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次生种源 遗传差异 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