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磴口县沙尘天气变化规律及其对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响应 被引量:12
1
作者 董智 李红丽 +2 位作者 孙保平 郝玉光 丁国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S1期269-275,共7页
利用磴口县1970年~2000年31年的风沙天气发生日数资料和1977~2000年24年防护林建设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通过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分析了沙尘暴和扬沙日数的长期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大风、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呈总... 利用磴口县1970年~2000年31年的风沙天气发生日数资料和1977~2000年24年防护林建设资料,分析了沙尘天气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并通过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分析了沙尘暴和扬沙日数的长期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大风、扬沙和沙尘暴日数呈总体下降趋势,1970~1985年沙尘发生日数相对较高,1985年以后明显下降;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在防护林体系建设前期最高,在不同建设阶段各指标均明显下降,尤其是第三阶段各指标下降幅度可达73.0~94.0%。方差分析表明四个阶段沙尘天气差异极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风沙天气指标(年均大风日数、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与防护林指标(防护林面积、防护林林木蓄积量)存在着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同期扬沙、沙尘暴与大风日数的比值变化明显,说明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了其对沙尘天气的防护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大风 扬沙 沙尘暴 防护林
下载PDF
不同地区土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退化演变规律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葆芳 杨晓晖 +2 位作者 江泽平 郝玉光 张景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9,共6页
对不同地区沙漠化土地演变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土壤养分含量具有K多.P少,N贫乏的特征;(2)在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退化的分异规律与地区分带性有关。其中土壤有机... 对不同地区沙漠化土地演变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和分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土壤养分含量具有K多.P少,N贫乏的特征;(2)在沙漠化过程中,土壤退化的分异规律与地区分带性有关。其中土壤有机质、速效P、速效K的受损程度为西部区〉中部区〉东部区,全N为中部区(91.49%)〉东部区(67、30%)〉西部区(61.45%),全盐为中部区(52.94%)〉西部区(43.00%)〉东部区(20.00%);(3)速效K和速效P及全盐的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其中速效K为西部区(228.8~81.4mg/kg)〉东部区(62.5~32.5mg/kg)〉中部区(40.1~19.2mg/kg),速效P为东部区(7.84~3.45mg/kg)〉中部区(4.84~2.19mg/kg)〉西部区(2.73~0.72mg/kg),全盐为西部区(7.75~1.18g/kg)〉中部区(0.57~0.08g/kg)〉东部区(0.10~0.04g/kg)。土壤盐分与沙漠化关系不明显.而与水环境和人为经营活动有关;(4)从总体上看,土壤机械组成受沙漠化影响的程度为东部区〉中部区〉西部区;其中西部砂粒受损率低于东部、中部.但粉砂高于东部、中部,而粘粒却低于东部、高于中部;(5)中部和东部区砂粒递增高峰期和粉砂与粘粒的递减高峰期(轻度后)均早于西部区(中度后)。在时间序列上中部和东部区受抄漠化危害较西部区早,因此在中部和东部区应重视沙漠化土地的早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化 土壤理化性质 荒漠化气候区 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风沙流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钢铁 贾玉奎 王永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2004年第S1期276-278,共3页
作者观测了固定、流动沙丘风沙流结构,并运用拟合曲线、拟合方程等方法对固定、流动沙丘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沙丘输沙率均与风速成正比,与高度成反比;0-40cm高度内输沙量与风速之间遵循指数关系;流动沙丘的沙粒运... 作者观测了固定、流动沙丘风沙流结构,并运用拟合曲线、拟合方程等方法对固定、流动沙丘风沙流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沙丘输沙率均与风速成正比,与高度成反比;0-40cm高度内输沙量与风速之间遵循指数关系;流动沙丘的沙粒运动主要集中在近地层0-6cm高度范围内;另外,植被阻截沉沙效果特别明显,植被覆盖度在30%时,沉沙效果达到95%以上,且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风沙流结构 拟合曲线 拟合方程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沙生灌木饲用营养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玉魁 闫艳霞 安守芹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80-284,共5页
对5种沙生灌木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的饲用营养成分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乌兰布和沙区12种传统饲料的营养成分作了比较,结果表明:5种沙生灌木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丰富,部分指标高于紫花苜蓿、沙打旺、玉米秸和小麦秸,适宜于家... 对5种沙生灌木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季节的饲用营养成分进行了测试分析,并与乌兰布和沙区12种传统饲料的营养成分作了比较,结果表明:5种沙生灌木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丰富,部分指标高于紫花苜蓿、沙打旺、玉米秸和小麦秸,适宜于家畜饲养要求;不同灌木或同一灌木在不同年份和不同的季节其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显著,变化规律明显。从营养、产量和采收加工等综合因素考虑,该区灌木饲料采收应在8月下旬进行,该期粗蛋白含量:花棒15.08%、羊柴13.49%、柠条15.99%、梭梭9.10%、沙拐枣10.06%;粗纤维含量:花棒28.69%、羊柴37.94%、柠条34.25%、梭梭24.71%、沙拐枣20.71%;粗脂肪含量:除梭梭外,其他4种灌木均处于生长季含量高值期。5种灌木的钙含量在生长期均递增,磷含量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 沙漠 沙生灌木 营养成分 饲料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绿洲不同生态功能区划分及其建设策略 被引量:7
5
作者 董智 郝玉光 +2 位作者 凌霞 丁国栋 王越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18-23,共6页
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绿洲寓于沙漠而异于沙漠。本文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调查了绿洲-荒漠综合体的景观、地貌、植被、水土资源特征、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因子,依据各因子特征的差异,将乌兰布和沙... 绿洲是乌兰布和沙漠最重要的生态经济区域,绿洲寓于沙漠而异于沙漠。本文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调查了绿洲-荒漠综合体的景观、地貌、植被、水土资源特征、经济活动及生态环境问题等因子,依据各因子特征的差异,将乌兰布和沙漠绿洲-荒漠综合体划分为绿洲生态经济核心区、绿洲—荒漠生态缓冲区和自然荒漠生态恢复区三个生态功能区;并论述了各功能区的特征、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不同生态功能区今后的建设方向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绿洲 生态功能区 建设对策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磴口绿洲近52a水分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肖彩虹 郝玉光 贾培云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1-165,共5页
本文分析了磴口52年(1954-2005)逐月降水量、蒸发量及相对湿度。结果表明:60年代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均偏大,70年代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均偏小。90年代降水量偏大,蒸发量偏小而相对湿度偏大,近5年降水量偏小,蒸发量最大,相对... 本文分析了磴口52年(1954-2005)逐月降水量、蒸发量及相对湿度。结果表明:60年代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均偏大,70年代降水量、蒸发量、相对湿度均偏小。90年代降水量偏大,蒸发量偏小而相对湿度偏大,近5年降水量偏小,蒸发量最大,相对湿度反而偏大。降水量与蒸发量均为夏季最大,冬季最小。而相对湿度则是夏秋季相近,春季最小。降水量与蒸发量夏季波动形式与年的波动形式比较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 水分因子 变化
下载PDF
干旱沙漠地区沙棘硬枝扦插试验 被引量:11
7
作者 罗红梅 王志刚 +1 位作者 刘明虎 黄铨 《沙棘》 2000年第2期11-12,共2页
试验用常规窖藏、整捆混沙倒插催根、散枝混沙催根处理沙棘不同品种的硬枝插条 ,结果证明在干旱沙漠气候条件下 ,只有散枝混沙催根处理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不同品种对硬枝扦插的反应也不同 ,丘依斯克系列较中国沙棘系列成活率高 ,母株... 试验用常规窖藏、整捆混沙倒插催根、散枝混沙催根处理沙棘不同品种的硬枝插条 ,结果证明在干旱沙漠气候条件下 ,只有散枝混沙催根处理可获得较高的成活率 ;不同品种对硬枝扦插的反应也不同 ,丘依斯克系列较中国沙棘系列成活率高 ,母株的通风透光条件影响到穗条的充实度 ,也最终影响到扦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 硬枝扦插 干旱沙漠地区 成活率
下载PDF
丘依斯克与中国沙棘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史玲芳 罗红梅 李运学 《沙棘》 2000年第1期15-20,共6页
在内蒙古磴口沙棘良种繁育中心进行了丘依斯克与中国沙棘的杂交育种试验 ,可配性良好 ,杂交种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耐旱能力提高 ;果实色泽、大小、果柄长度、棘刺数等有多种分化 ,但主体为中间性状 。
关键词 沙棘 杂交育种 杂种优良 丘依斯克
下载PDF
关于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的几点意见 被引量:4
9
作者 肖彩虹 王志刚 李永义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1年第z1期95-98,共4页
通过分析乌兰布和沙漠形成的原因 ,提出综合治理乌兰布和沙漠的措施是 :对已建立的人工绿洲 ,以巩固和完善为主 ;对非垦区 。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综合治理 措施
下载PDF
沙漠地区农业种植技术初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翟志忠 阿腾格 魏俊梅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0年第3期19-23,共5页
沙漠地区在没有造林或造林初期防护效益不显著的情况下 ,农业种植受风沙危害比较严重 ,提高农业种植产量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对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井灌区第四实验场风沙环境和三年来的种植情况进行分析 ,得出农业防风害... 沙漠地区在没有造林或造林初期防护效益不显著的情况下 ,农业种植受风沙危害比较严重 ,提高农业种植产量是我们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对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井灌区第四实验场风沙环境和三年来的种植情况进行分析 ,得出农业防风害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农作物品种的选择 ;种植时间的调整 ;以增加起动风速为目的的各项抗风害措施的采用 ;以减小风沙流强度为目的的阻沙林和固沙工程的建造。这些措施能有效地减小和防止风沙灾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灾害 农业种植 乌兰布和沙漠 固沙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磴口绿洲近57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彩虹 郝玉光 +2 位作者 郭承德 刘芳 董雪 《防护林科技》 2014年第9期7-10,75,共5页
利用磴口县近57年(1954—2010)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磴口县年代际、年际、各季及各月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及四季日照时数各年代际变化规律均为20世纪80年代最小;2001—2010年最大;70年代、90年代偏多;50年代偏少;80... 利用磴口县近57年(1954—2010)逐月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磴口县年代际、年际、各季及各月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及四季日照时数各年代际变化规律均为20世纪80年代最小;2001—2010年最大;70年代、90年代偏多;50年代偏少;80年代是日照时数变化的转折期。(2)日照时数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分别占全年的28.1%、26.6%、24.1%和21.2%。日照时数年内分布规律为单峰型,5月最大,其次为6月,12月最小。(3)年及春季和夏季日照时数二次拟合曲线通过了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均表现为70年代中期之前,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70年代中期之后呈上升趋势,而且上升速度远大于下降速度,并且在90年代之后均处于正距平。(4)生长季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与年日照时数变化最相似,生长季日照时数的变化对全年的变化趋势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照时数 变化特征 磴口绿洲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
12
作者 肖彩虹 郝玉光 +1 位作者 马学献 郭承德 《防护林科技》 2008年第2期4-6,共3页
利用磴口县1954—2005年的降水、蒸发资料,分析该地区四季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气候以干旱为主,且持续时间长,最长达14 a之久。冬季与春季以重旱为主,重旱频率分别为40.4%与36.5%;夏季以中旱为主,中旱频率为38.5%;秋季... 利用磴口县1954—2005年的降水、蒸发资料,分析该地区四季干旱指数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该地区气候以干旱为主,且持续时间长,最长达14 a之久。冬季与春季以重旱为主,重旱频率分别为40.4%与36.5%;夏季以中旱为主,中旱频率为38.5%;秋季重旱与中旱频率一致,为32.7%。这种气候特点与该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有关。以年代际划分,70年代春季干旱最为严重,80年代夏季干旱最为严重,60、90年代秋季干旱最为严重,60、80及90年代冬季干旱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 干旱指数 变化特征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任昱 高永 张景波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4,共5页
本文采用样方法研究湿地-草原化荒漠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沿生境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沿湿地-草原化荒漠生境梯度进行样方布设,共布设样方64个。在物种多样性软件(Bio Diversity Pro)及统计软件(SAS9.0)的支持下,以野外调查数据为... 本文采用样方法研究湿地-草原化荒漠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沿生境梯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沿湿地-草原化荒漠生境梯度进行样方布设,共布设样方64个。在物种多样性软件(Bio Diversity Pro)及统计软件(SAS9.0)的支持下,以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对乌兰布和沙漠湿地植物多样性现状进行了研究。湿地-草原化荒漠生态系统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排序均为湿地>过渡带>旱生带;均匀度指数的排序为过渡带>湿地>旱生带。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湿地-草原化荒漠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的分析,论述了植物多样性现状及其退化原因,为乌兰布和沙漠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基础,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及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和沙漠 湿地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漠抗逆植物选择试验及利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任淑霞 魏俊梅 +3 位作者 翟志忠 王志刚 马文元 刘万军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01年第2期3-5,共3页
乌兰布和地区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在国家开发西北地区的大政策下,适合进行在、林、牧业开发,但是 限于本地区干旱、少雨、风沙大的现状,开发要在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防护林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为本地 区增选抗性强、生长快、... 乌兰布和地区光、热、水、土资源丰富,在国家开发西北地区的大政策下,适合进行在、林、牧业开发,但是 限于本地区干旱、少雨、风沙大的现状,开发要在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防护林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为本地 区增选抗性强、生长快、见效快的灌木品种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需要。本试验选取了干旱地区常见的8种沙 旱生灌木进行造林实验,选择出最适于该地区生长的灌木品种及造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逆植物 固沙林 农田防护林 乌兰布和沙漠 树种选择 造林方式
下载PDF
鼠害监测防治TBS捕鼠筒改进初报
15
作者 郭承德 姜晓平 +3 位作者 阿拉塔 蔺永生 肖彩虹 段锐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49-51,共3页
寻找传统的鼠害监测防治TBS半圆形铁皮捕鼠筒的改进方法。分析了TBS监测防治鼠害优势、存在的问题,磴口监测点应用传统捕鼠筒的概况,开展了传统捕鼠筒改进尝试,主要是将半圆形铁皮单层捕鼠筒改为PVC双层嵌套式可分离型圆筒,加装提手。2... 寻找传统的鼠害监测防治TBS半圆形铁皮捕鼠筒的改进方法。分析了TBS监测防治鼠害优势、存在的问题,磴口监测点应用传统捕鼠筒的概况,开展了传统捕鼠筒改进尝试,主要是将半圆形铁皮单层捕鼠筒改为PVC双层嵌套式可分离型圆筒,加装提手。2021年3月应用以来的应用效果良好,该装置耐浸泡,耐腐蚀,不生锈,冬季无须撤除,可常年设置。特别适于在风沙较大的西北地区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害 监测 防治 TBS 捕鼠筒 改进
下载PDF
干旱区杨树用材林土壤特性和林木生长对供水的响应 被引量:13
16
作者 王葆芳 杨晓晖 +2 位作者 江泽平 郝玉光 张景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6-162,共7页
经过4年试验,结果表明,(1)供水对土壤水分调控作用明显,土壤各项含水指标均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2)通过灌溉可改善土壤的三相比结构和土壤容重;灌溉对总孔隙度影响不明显;(3)灌溉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显著,灌水前林地地下水... 经过4年试验,结果表明,(1)供水对土壤水分调控作用明显,土壤各项含水指标均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2)通过灌溉可改善土壤的三相比结构和土壤容重;灌溉对总孔隙度影响不明显;(3)灌溉对地下水位的影响显著,灌水前林地地下水埋深为3.46m,而灌水期内地下水埋深在2.36~2.87m之间,在7500m^3/hm^2·a灌溉定额以下时,不会造成土地次生盐渍化;(4)不同供水量对林木生长的效应是不同的,随灌溉量增加而造成不同程度的正增长;(5)人工林的蒸腾耗水量随供水量的增加而增加;(6)河套灌区杨树速生丰产林的合理灌溉量为7500m^3/h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河套灌区 用材林灌溉量 蒸腾耗水量 土壤水分指标 土壤物理性状
下载PDF
干旱沙区农田防护林营建模式与经营评价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郝玉光 包耀贤 +1 位作者 刘明虎 张景波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99-203,共5页
通过对干旱沙区人工绿洲农田防护林林木生长量的调查测定和样本树干解析数据,揭示了林木生长规律,建立了树干材积模型,为农田防护林合理更新提出了科学依据。利用相关依据指标,对现有农田防护林的营建模式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新的更新模式。
关键词 干旱沙区 农田防护林 生长量 材积 更新
下载PDF
旷野风速对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吕仁猛 丁国栋 +2 位作者 郝玉光 包岩峰 郭亚娟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0,共6页
为了揭示旷野风速对农田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通过空间多点实地观测,利用传统统计分析、Surfer软件、地统计学等方法对3种风速(5.4,7.2和10.3m/s)条件下的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旷野风速下主林... 为了揭示旷野风速对农田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通过空间多点实地观测,利用传统统计分析、Surfer软件、地统计学等方法对3种风速(5.4,7.2和10.3m/s)条件下的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旷野风速下主林带的背风面均形成一个较大范围的降风区;3种旷野风速下林网平均降低风速效能为26.1,23.3和25.7%,平均有效防护面积比为50.8%,41.7%和47.7%,林网的总体防护效能在风速为5.4m/s时为最大,风速为7.2m/s时为最小;3种不同旷野风速下林网风速空间变异函数均可以较好地拟合为球状模型,3种旷野风速下网格内风速块金值与基台值的比值较小,均小于25%,林网内风速均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旷野风速对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比较复杂,并不是单一的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或减小,受林带结构及疏透度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旷野风速 农田防护林网 风速分布 防风效能
下载PDF
神木与杨凌地区长柄扁桃光合与生物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14
19
作者 罗树伟 郭春会 张国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96-202,共7页
通过神木与杨凌两地区长柄扁桃的光合能力比较,为长柄扁桃大面积栽植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试验结合生物学观察,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系统,分析了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境内毛乌素沙漠和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苗圃中长柄扁桃的光... 通过神木与杨凌两地区长柄扁桃的光合能力比较,为长柄扁桃大面积栽植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试验结合生物学观察,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系统,分析了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境内毛乌素沙漠和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苗圃中长柄扁桃的光合作用特性。通过田间活体测定光合参数,对比研究了两地区内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等,并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拟合方程与直角双曲线方程分别计算光响应与CO2响应曲线相关参数,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生物学特性方面,杨凌地区长柄扁桃萌芽早,且生命周期较长;神木地区长柄扁桃结果率较高。光合特性方面,光合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且都具明显"午休"现象。杨凌神木地区长柄扁桃LCP,LSP分别为49.08μmol/(m2.s),1512.5μmol/(m2.s);21.44μmol/(m2.s),1500μmol/(m2.s)。CCP,CSP分别为84.46μmol/mol,1000μmol/mol;53.92μmol/mol,781.25μmol/mol。长柄扁桃在两地生长情况与光合特性有显著差异,神木地区长柄扁桃光合能力显著大于杨凌,表现出对强光低浓度CO2的高效光合特性及较强适应能力,对于神木长柄扁桃的适应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柄扁桃 生物学特性 光合作用对光响应 光合作用对CO2响应
下载PDF
乌兰布和沙区人工绿洲小气候的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肖彩虹 郝玉光 郭承德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3年第2期31-34,共4页
以 2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为基础 ,分析了 1988~ 1999年 12年间荒漠区 (即未开发区 )与绿洲区 (开发区 )的气象要素变化 ,指出人工绿洲对灾害性天气具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12年的林网建设与荒漠旷野相比 ,平均多年降水量增加 2 8.9m... 以 2个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为基础 ,分析了 1988~ 1999年 12年间荒漠区 (即未开发区 )与绿洲区 (开发区 )的气象要素变化 ,指出人工绿洲对灾害性天气具有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12年的林网建设与荒漠旷野相比 ,平均多年降水量增加 2 8.9mm ;年大风日数、年干热风发生日数分别减少 6 5 .6 %、6 9.4 % ;年平均气温、年蒸发量、年最大风速分别降低 0 .4℃、2 8.3%、6 .2m/s ;防风效能达到 4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兰布 沙林中心第二实验场 人工绿洲 气候变化 荒漠区 绿洲区 灾害性天气 植树造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