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各民族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法和传播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覃代伦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1-41,共11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基础,也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民族学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精神基础,也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从民族学的角度切入,梳理了中国各民族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以及国家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和行动举措。从博物馆学的角度切入,研讨了博物馆在中华各民族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品征集、学术研究和专题展览中的推动作用与社会影响力。从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切入,分析了中国各民族纺染织绣类国家级非遗进校园、进目录、进课堂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施“学非遗、传非遗、展非遗”的社会教育意义和经济增殖价值,从而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纺染织绣 保护与传播 方法与路径 传播力与影响力
下载PDF
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交融中的保护与传承 被引量:2
2
作者 覃代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第4期74-81,共8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刺绣艺术,代表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符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汉族为主体的22大绣种,和以蒙...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刺绣艺术,代表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符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以汉族为主体的22大绣种,和以蒙古族、满族、黎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17大绣种,都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典籍和实物互证,可以发现以汉族为主体的蜀绣、苏绣、湘绣和粤绣“四大名绣”与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黎绣、壮绣、蒙绣、堆绣、花毡等制作技艺等,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发展史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它们在当代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刺绣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清代版画艺术史考论——以汉、满、蒙古、回、藏合璧木版画和铜版画艺术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于玉莲 覃代伦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1-16,共6页
版画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华民族版画艺术的伟大与丰茂,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记忆。清代多语种辞书与版画印刷出版十分繁荣,多语种辞书的插图版画、御制的专题版画及民族志版画丛书等,在语言文化与艺术方... 版画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见证者,见证了中华民族版画艺术的伟大与丰茂,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记忆。清代多语种辞书与版画印刷出版十分繁荣,多语种辞书的插图版画、御制的专题版画及民族志版画丛书等,在语言文化与艺术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为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文化支撑,为当代解读多民族交融的历史提供了重要文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 多民族文种合璧 版画艺术史
下载PDF
中华民族织锦文化基因谱系考证 被引量:2
4
作者 覃代伦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0-37,共8页
本文从文化基因理论的视角切入,从典籍考据,以文物实证,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织锦文化图谱中蕴含的民族基因、历史文物基因、文学基因和人文基因的原点、支点和衍生点,梳理出中华民族织锦文化基因形成、发展... 本文从文化基因理论的视角切入,从典籍考据,以文物实证,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织锦文化图谱中蕴含的民族基因、历史文物基因、文学基因和人文基因的原点、支点和衍生点,梳理出中华民族织锦文化基因形成、发展、遗传、变异的逻辑线条,把握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织锦文化 民族基因 历史文物基因 文学基因和人文基因
下载PDF
锦人锦事 见证亲密 服饰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5
作者 于玉莲 覃代伦 《中国民族》 2023年第1期44-47,共4页
“胡曹作衣”的衣料何来?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时代,已有“伯余制衣”“胡曹作衣”的传说。西汉刘向《淮南子》云:“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御寒”。1958年,在浙江钱... “胡曹作衣”的衣料何来?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时代,已有“伯余制衣”“胡曹作衣”的传说。西汉刘向《淮南子》云:“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御寒”。1958年,在浙江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和丝绸残片均为平纹组织,碳化轻微,经纬线各48根,距今约4800多年。这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前,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时代 良渚文化 《淮南子》 人文始祖 平纹组织 西汉刘向 经纬线 长江流域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共同体语境下的元明版画艺术图鉴——以元明两朝汉、蒙古、藏、回鹘、西夏、察合台文版画艺术流变史为例
6
作者 于玉莲 覃代伦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2022年第5期88-99,171-172,共14页
元明两朝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多民族、多语种版画艺术流变史的视角切入:汉地汉文版画艺术从元代《碛砂藏》《普宁藏》《道藏》,到明朝金陵画派、建安画派、新安画派和武林画派;藏地藏文版画艺术从元代纳塘... 元明两朝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多民族、多语种版画艺术流变史的视角切入:汉地汉文版画艺术从元代《碛砂藏》《普宁藏》《道藏》,到明朝金陵画派、建安画派、新安画派和武林画派;藏地藏文版画艺术从元代纳塘古版《大藏经》、伏藏巨制《莲花遗教》,到明朝永乐版《大藏经》(南京版)、万历版《大藏经》(北京版)以及世俗著作《西藏王统记》和《青史》;蒙古地域蒙古文版画艺术从元代世俗艺术《孝经直解》《事林广记》《饮膳正要》和西夏文版《大藏经》,到明朝世俗著作《小黄金史》、史诗《格斯尔》和万历版蒙古文《大藏经》《二十一度母颂》,两朝两代有时用汉、蒙古、藏、梵、西夏文、回鹘文、察合台文单语种刊印,更多是汉、蒙古、藏、梵四体合璧或蒙藏两体合璧刊印,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元明两朝汉、藏、蒙古、党项、回鹘、鲜卑、女真等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是元明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发展的艺术图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两朝 多民族多语种版画艺术流变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艺术图鉴 共同创造 交往交流交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