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新降雪和雪坑样品的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东启 秦大河 +2 位作者 侯书贵 任贾文 康世昌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9-124,共6页
1998年 8 ,9月份和 1999年 6月份 ,在珠穆朗玛峰北坡东绒布冰川积累区采集了一批新降雪和雪坑样品 ,稳定氧同位素比率 (δ1 8O)以及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 ,珠峰地区大气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表现为夏季风降水中 δ1 8O值和主... 1998年 8 ,9月份和 1999年 6月份 ,在珠穆朗玛峰北坡东绒布冰川积累区采集了一批新降雪和雪坑样品 ,稳定氧同位素比率 (δ1 8O)以及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 ,珠峰地区大气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 ,表现为夏季风降水中 δ1 8O值和主要离子浓度都很低 ,而非夏季风降水中δ1 8O值和主要离子浓度显著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穆朗玛峰地区 化学特征 降雪 雪坑 气候环境 稳定氧同位素比率 化学成分
下载PDF
2001年春季临安地区对流层臭氧异常增加的一次过程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崔宏 赵春生 +4 位作者 郑向东 郑永光 秦瑜 陈尊裕 陈鲁言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9-266,共8页
20 0 1年春季在临安 (30 30°N ,119 75°E)进行的臭氧垂直探测发现 ,从 3月 2 5到 31日有一次明显的臭氧异常增加过程 ,其中尤以 2 9日和 30日对流层上层的臭氧异常增加最具代表性。结合分析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演变和高空位... 20 0 1年春季在临安 (30 30°N ,119 75°E)进行的臭氧垂直探测发现 ,从 3月 2 5到 31日有一次明显的臭氧异常增加过程 ,其中尤以 2 9日和 30日对流层上层的臭氧异常增加最具代表性。结合分析地面及高空气象要素演变和高空位势涡度的变化表明 ,这是一次显著的平流层空气由上向下穿过对流层顶深入对流层的下传过程 ,此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与冷空气南下的天气过程和副热带急流、极锋急流移动造成的辐合下沉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1年 臭氧 过程分析 异常 临安地区 春季 高空气象要素 副热带急流 垂直探测 位势涡度 结合分析 对流层顶 天气过程 交换过程 下沉运动 平流层 代表性 冷空气 上层 辐合 极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成分的经向变化 被引量:18
3
作者 章新平 姚檀栋 +2 位作者 中尾正义 韩健康 谢自楚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5-253,共9页
分析了从南亚经青藏高原到毗邻的我国西北地区一个经向剖面上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成分的时空分布以及与温度、降水量、水汽来源的关系 .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南亚 ,温度效应均不存在 .在所统计的站点中 ,大约一半的取样站具有降水量效应 ,但降... 分析了从南亚经青藏高原到毗邻的我国西北地区一个经向剖面上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成分的时空分布以及与温度、降水量、水汽来源的关系 .在青藏高原南部和南亚 ,温度效应均不存在 .在所统计的站点中 ,大约一半的取样站具有降水量效应 ,但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季节变化并不与降水量强度的变化相一致 .在季节变化中 ,δ18O的最大值往往出现在雨季到来之前的春季 ,最小值则出现在雨季后期或雨季结束的秋季 .在青藏高原中、北部和毗邻的我国西北地区 ,各取样站均具有显著的温度效应 ,且降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与温度的季节变化几乎一致 .说明在这些地区 ,温度是制约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 .由于来自源区水汽的直接凝结 ,南亚地区降水中平均稳定同位素成分相对较重 .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季节差异较小 ;从青藏高原南坡的坚景到唐古拉山 ,由于翻越喜马拉雅山时水汽受强烈的洗涤作用 ,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急剧减小 ,达经向分布中δ18O的最低值段 ;从 31°N到青藏高原北部 ,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随纬度而增大 ,并最终过渡到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比率的变化型相类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降水 稳定同位素 时空分布 温度 降水量 水汽来源
下载PDF
一次平流层-对流层交换过程中臭氧通量的估算 被引量:7
4
作者 崔宏 赵春生 +4 位作者 秦瑜 郑向东 郑永光 陈尊裕 陈鲁言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06-513,共8页
利用2001年春季TRACE实验在东亚地区8个地点进行臭氧探测得到的臭氧廓线,在物质通量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测臭氧探空廓线的穿过对流层顶的臭氧通量的计算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计算了2001年3月底发生在东亚地区的一次平流-对流... 利用2001年春季TRACE实验在东亚地区8个地点进行臭氧探测得到的臭氧廓线,在物质通量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测臭氧探空廓线的穿过对流层顶的臭氧通量的计算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计算了2001年3月底发生在东亚地区的一次平流-对流层交换过程导致的穿过对流层顶的臭氧通量。计算结果表明,在我们研究的个例中,穿过对流层顶的臭氧通量比全球和半球平均大1个量级左右。与传统的采用对流层顶臭氧近似浓度来计算臭氧通量的方法相比,用实测臭氧探空廓线计算得到的通量稍高,但是量级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 臭氧通量 对流层顶 臭氧探空廓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