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囊桁拖网选择性研究中对照网囊网目尺寸的选择 被引量:8
1
作者 张健 石建高 +1 位作者 张鹏 孙满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0-167,共8页
对比作业法是拖网渔具选择性研究中重要的试验方法之一,而对比试验中对照网囊网目的选择至关重要。研究利用多囊桁拖网不同网目尺寸(20、30、35和40mm)网囊捕获的哈氏仿对虾、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渔获体长分布数据,应用几何相似原理,分... 对比作业法是拖网渔具选择性研究中重要的试验方法之一,而对比试验中对照网囊网目的选择至关重要。研究利用多囊桁拖网不同网目尺寸(20、30、35和40mm)网囊捕获的哈氏仿对虾、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渔获体长分布数据,应用几何相似原理,分析过滤性渔具的选择性,并按不同假设条件下(假设1:符合几何相似原理对渔获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假设2:对渔获种类没有选择性),探讨如何合理选择对照网囊网目尺寸。结果表明,对照网网囊网目尺寸为20mm,在上述2种假设下,对选择性模型的拟合、简化及对其它网囊的选择性参数没有显著的影响;在考虑了桁拖网渔具各网囊具有相同相对作业强度,以及桁拖网渔具与普通拖网渔具选择性分析方法上的差异等因素后,认为在此项研究中,将小于20mm网目尺寸的网囊视为没有选择性的对照网囊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寸选择性 对比试验法 对照网囊 网目尺寸 多囊桁拖网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12SrRNA序列研究凤鲚两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9
2
作者 程起群 马春艳 +2 位作者 缪炯 陆星 沙珍霞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7-391,共5页
对凤鲚Coilia mystus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线粒体DNA(m itochondrial DNA,m tDNA)的12SrRNA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排列比对后,获得该基因365 bp的一致序列。在所测得的42个序列中,共检测到6种单倍型,其中长江群体有2种,珠江群体有4种... 对凤鲚Coilia mystus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线粒体DNA(m itochondrial DNA,m tDNA)的12SrRNA基因片断序列进行分析。排列比对后,获得该基因365 bp的一致序列。在所测得的42个序列中,共检测到6种单倍型,其中长江群体有2种,珠江群体有4种。长江群体和珠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5263和0.610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44%和0.192%。凤鲚长江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3%,珠江群体内部的遗传距离为0.3%~0.5%,长江群体与珠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8%~1.4%。邻接树显示长江凤鲚和珠江凤鲚各自形成一个单系类群。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82.80%,提示两者可能有相互隔离的遗传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鲚 12SrRNA 遗传多样性 分子标记
下载PDF
热带海域选择性虾拖网渔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健 石建高 陈小康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8-276,共9页
捕虾拖网,特别是热带海域捕虾拖网渔业的兼捕和抛弃是全球最为突出的渔业问题,而选择性渔具的开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美国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沿海对虾拖网渔业是典型的热带海域捕虾拖网渔业,在这些海域的捕虾拖网渔业中,大... 捕虾拖网,特别是热带海域捕虾拖网渔业的兼捕和抛弃是全球最为突出的渔业问题,而选择性渔具的开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美国东南沿海和澳大利亚沿海对虾拖网渔业是典型的热带海域捕虾拖网渔业,在这些海域的捕虾拖网渔业中,大型海洋生物(海龟)和鱼类兼捕共存的特点使得选择性研究主要是以种类选择性为主,选择性装置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海龟释放装置(TED)和鱼类兼捕减少装置(BRD)上。通过归纳和对比这两种渔业中所开展的选择性研究,找出选择性虾拖网研究的共性和个性,结合不同渔业中有关兼捕减少的法律法规,为中国今后开展虾拖网渔业选择性研究以及虾拖网渔业相关技术措施和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龟释放装置 兼捕减少装置 热带海域 对虾拖网渔业
下载PDF
不同开口饵料对西伯利亚鲟仔鱼生长、存活和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1
4
作者 张涛 庄平 +4 位作者 章龙珍 王斌 高露姣 夏永涛 田美平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8-362,共5页
分别采用水丝蚓(Limnodrilus sp.)、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nauplii)、枝角类(Moina sp.)和人工饲料饲养西伯利亚鲟仔鱼30d,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西伯利亚鲟仔鱼生长、存活率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为西伯利亚鲟最适开口饵料... 分别采用水丝蚓(Limnodrilus sp.)、卤虫无节幼体(Artemia nauplii)、枝角类(Moina sp.)和人工饲料饲养西伯利亚鲟仔鱼30d,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西伯利亚鲟仔鱼生长、存活率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卤虫无节幼体为西伯利亚鲟最适开口饵料,仔鱼的存活率最高(96.67%);投喂水丝蚓组生长速度最快;而人工饲料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不同开口饵料组间仔鱼体成分差异显著,人工饲料组水分含量最高,且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最低.采用卤虫无节幼体为西伯利亚鲟仔鱼开口饵料,然后采用水丝蚓进行强化培育,能获得较好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鲟 仔鱼 开口饵料 生长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标记探讨凤鲚3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特征 被引量:34
5
作者 程起群 马春艳 +3 位作者 庄平 沙珍霞 陆星 缪炯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为阐明凤鲚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采用凤鲚长江(21尾)、闽江(22尾)和珠江(22尾)群体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共获得3群体cyt b基因片断607 bp的一致序列... 为阐明凤鲚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采用凤鲚长江(21尾)、闽江(22尾)和珠江(22尾)群体的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共获得3群体cyt b基因片断607 bp的一致序列。序列有102个变异位点,总变异率为16.8%,其中68个为简约位点。各单倍型的变异全部是转换或颠换,无插入和缺失。(A+T)含量为57.6%,大于(G+C)的含量42.4%。核苷酸多态性以闽江群体最高,其它两群体较低。自然选择检验显示3群体内部在分子水平上存在自然选择作用。在所获得的65个序列中,共检测到34种单倍型。群体内的遗传距离为0.3%~1.2%之间,群体间遗传距离在0.8%~10.8%之间。长江群体与珠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较大为10.8%,长江群体与闽江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10.6%,而珠江和闽江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为0.8%。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0.25%,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的9.75%,提示群体间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研究结果提示长江群体和闽江以及珠江群体间的分化可能已达亚种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鲚 细胞色素B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下载PDF
分隔式桁拖网分隔装置的分隔效率模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健 石建高 +1 位作者 张鹏 孙满昌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97-703,共7页
种类选择性研究是减轻拖网渔业兼捕和抛弃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参数化的模型实现拖网渔具选择性装置渔获性能的解析,不仅有利于装置性能的评价和比较,而且对于优化选择性装置结构、提高装置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SELECT模型原理,认为... 种类选择性研究是减轻拖网渔业兼捕和抛弃问题的重要方法,利用参数化的模型实现拖网渔具选择性装置渔获性能的解析,不仅有利于装置性能的评价和比较,而且对于优化选择性装置结构、提高装置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SELECT模型原理,认为渔获对象接触分隔装置的概率与个体尺寸有关,并使用S型曲线(Logistic曲线)表示接触概率曲线,结合分隔装置的选择曲线,为评价桁拖网分隔装置的分隔效率建立了模型。模型对分隔式桁拖网渔具(60 mm分隔网片)捕获的哈氏仿对虾和短吻舌鳎的渔获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分析分隔网片的分隔效率。通过对模型的分析,认为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性,且模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简化;将捕捞对象的接触概率独立于选择性装置选择性能的做法,对于研究网具内捕捞对象行为特性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隔装置 接触概率 选择曲线 分隔效率 Logistic曲线 Select模型
下载PDF
光合细菌对多刺裸腹溞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陆建学 盛文权 +2 位作者 夏连军 周凯 辛俭 《海洋渔业》 CSCD 2007年第3期235-239,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止培养法对多刺裸腹溞进行培养实验,研究在以酵母和小球藻为饵料的多刺裸腹溞培养中,添加不同浓度光合细菌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菌液浓度为48×10^8cell/ml)添加量为1 mg/L(组2)、2mg/...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止培养法对多刺裸腹溞进行培养实验,研究在以酵母和小球藻为饵料的多刺裸腹溞培养中,添加不同浓度光合细菌对其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合细菌(菌液浓度为48×10^8cell/ml)添加量为1 mg/L(组2)、2mg/L(组3)、64 mg/L(组8)、130 mg/L(组9)和260 mg/L(组10)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与空白对照(组1)相比均无差异(P〉0.05);光合细菌添加量分别为4 mg/L(组4)和8 mg/L(组5)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较明显(P〈0.05),其对多刺裸腹溞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16 mg/L(组6)和32 mg/L(组7)时,实验组中多刺裸腹溞的生殖量达到最高峰,分别为对照组的1.54倍和1.40倍,差异十分显著(P〈0.05);而当添加量过高,在520-800 mg/L(组11-组14)浓度范围内,实验组中多刺裸腹生殖量呈现急剧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实验设计范围内,浓度等于或高于900 mg/L(组15)时,幼溞在12 d后仍没有达到性成熟,光合细菌对多刺裸腹溞的繁殖明显起抑制作用。以上结果显示,在以酵母与小球藻为饵料的多刺裸腹溞培养中,16-32 mg/L的光合细菌添加量最为适宜,该浓度范围的光合细菌对多刺裸腹溞的生长繁殖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细菌 多刺裸腹溞 酵母 小球藻 生殖量
下载PDF
对虾肌肉、肝胰脏中诺氟沙星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被引量:4
8
作者 房文红 于慧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B12期7-12,共6页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对虾肌肉、肝胰脏中诺氟沙星测定方法。分析用仪器为Agilent 1100,色谱柱为C18柱,分析对虾组织样品中诺氟沙星用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含0.044mol·L-1磷酸二氢钠和2.8mol·L-1浓磷酸):...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对虾肌肉、肝胰脏中诺氟沙星测定方法。分析用仪器为Agilent 1100,色谱柱为C18柱,分析对虾组织样品中诺氟沙星用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含0.044mol·L-1磷酸二氢钠和2.8mol·L-1浓磷酸):0.5mol·L-1溴化四丁基铵=20:76.2:3.8(分析肌肉用)或19:77.2:3.8(分析肝胰脏用)(v/v/v),流速为0.8mL·min-1,柱温为32℃,进样量为20μL,荧光检测器检测波长Ex,280nm,Em,418nm。肌肉中添加诺氟沙星线性范围为0~7920μg·k-1,肌肉样品中平均回收率为66.19±2.72%,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55和9.86%。肝胰脏中添加诺氟沙星线性范围为0-23.76mg·kg-1,肝胰脏样品NFX回收率分别为71.09%、86.97%和89.0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53和4.90%。本方法测定肌肉样品的最低检测限为10μg·k-1,肝胰脏样品的最低检测限为20μg·k-1。该方法适合于对虾肌肉、肝胰脏中诺氟沙星含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 RP-HPLC法 对虾 肌肉 肝胰脏
下载PDF
日本鳗鲡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点 被引量:1
9
作者 章龙珍 庄平 +5 位作者 乔振国 刘鉴毅 黄晓荣 张涛 冯广朋 赵峰 《分子细胞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6-164,共9页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形成的特殊过程及产生细胞器的特殊结构。由精细胞变成精子包括四个特殊阶段,即经过早期、中期、晚期和精子期,最后形成正常成熟的精子。(1)早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形成的特殊过程及产生细胞器的特殊结构。由精细胞变成精子包括四个特殊阶段,即经过早期、中期、晚期和精子期,最后形成正常成熟的精子。(1)早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由椭圆形逐步变成长条形;在细胞核的一端,有一个大的圆的染色较浅的形状似球形的特殊结构,约占细胞核的三分之一,其内含有少量着色深的颗粒状和线条状物质,外面由质膜包被着与细胞核分开,该结构和细胞核的外层还有一层质膜包着形成一个整体;精子早期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线粒体和中心粒。(2)中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长条形,有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上端,无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下端,在下端出现鞭毛的原基;球形结构伴随着精子的发生也发生变化,内部逐步分化出中心粒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在细胞核的中段有明显的溶酶体分布。(3)晚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眉形"或"新月形",中心粒从球形结构中释放出来形成独立结构,球形结构中只剩下还没有形成独立结构的线粒体;在细胞核的下端鞭毛的原基处长出较长的鞭毛,这时期的精子已具有运动能力。(4)精子期:其特征是细胞核呈圆形,中心粒位于植入窝内,线粒体分布在细胞核的下面,在线粒体的下面有袖套腔形成,此时形成的鞭毛为"9+2"结构。日本鳗鲡精子经过四个时期的变态,才能形成真正成熟的精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核质迁移 球形结构 植入窝
下载PDF
俄罗斯鲟仔鱼初次摄食时间对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涛 庄平 +4 位作者 章龙珍 夏永涛 高露姣 王斌 田美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66-470,共5页
以人工繁育的俄罗斯鲟仔鱼为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初次摄食时间对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7.4℃下,仔鱼在9~10日龄初次摄食,初次摄食前投喂对俄罗斯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无显著性影响,延迟2d以上初次摄食对生长影... 以人工繁育的俄罗斯鲟仔鱼为对象,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初次摄食时间对生长及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17.4℃下,仔鱼在9~10日龄初次摄食,初次摄食前投喂对俄罗斯鲟仔鱼的生长和存活无显著性影响,延迟2d以上初次摄食对生长影响明显,存活率在18日龄初次摄食时显著下降,24日龄时饥饿仔鱼全部死亡;23~24日龄时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营养即达到饥饿不可逆点(PNR)。人工养殖条件下,俄罗斯鲟仔鱼必须在初次摄食后14d内建立起主动摄食能力才能保证其仔鱼的正常发育、生长和存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鲟 仔鱼 初次摄食 摄食率 不可逆点 生长 存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