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紫蛤的栖息环境及肥满度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陈利雄 吴进锋 +1 位作者 陈素文 张汉华 《南方水产》 2010年第6期60-64,共5页
以中国紫蛤(Hiatula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自然产区——饶平县大埕湾的环境条件,研究其生殖腺发育、肥满度的季节变化等。结果显示,大埕湾产区的中国紫蛤垂直分布于潮间带的低潮区至5m水深以内区域,年水温变化范围16.3~29.0℃,... 以中国紫蛤(Hiatula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调查其自然产区——饶平县大埕湾的环境条件,研究其生殖腺发育、肥满度的季节变化等。结果显示,大埕湾产区的中国紫蛤垂直分布于潮间带的低潮区至5m水深以内区域,年水温变化范围16.3~29.0℃,盐度变化范围18.5~33.7,底质以粒径63~250μm的细砂质为主。中国紫蛤的肥满度变化范围5.74%~21.66%。由肥满度的变化规律结合性腺发育情况推断,中国紫蛤一年中有1个繁殖期,为7~9月。满1龄的贝可达性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紫蛤 栖息环境 肥满度
下载PDF
不同养殖方式方格星虫的营养组成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李俊伟 郭永坚 +4 位作者 胡瑞萍 陈素文 颉晓勇 朱长波 李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0-87,共8页
为研究相同海域滩涂和池塘养殖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营养组成的异同,比较了2种养殖方式下的方格星虫体壁脂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和基本营养物质组成。结果显示,滩涂和池塘养殖方格星虫体壁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脂... 为研究相同海域滩涂和池塘养殖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营养组成的异同,比较了2种养殖方式下的方格星虫体壁脂肪酸、氨基酸、矿物元素和基本营养物质组成。结果显示,滩涂和池塘养殖方格星虫体壁的粗蛋白、粗脂肪、灰分、脂肪酸总量相近(P>0.05)。滩涂和池塘养殖星虫的C22:0、C20:3(n-3)、C16:1、C18:2(n-6)、C23:0含量差异显著(P<0.05),且作为硅藻脂肪酸特征的C16:1(n-7)/C16:0比值和C20:5(n-3)也具有显著差异(P<0.05)。池塘养殖的方格星虫谷氨酸(Glu)、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滩涂养殖(P<0.05),而必需氨基酸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池塘养殖方格星虫体壁和沉积物中的钾(K)、钠(Na)、镁(Mg)、钙(Ca)、硒(Se)含量均高于滩涂养殖方格星虫相应体壁和沉积物中的含量(P<0.05),而且2种养殖方式下的方格星虫体壁K、Se含量均显著高于相应沉积物中的含量(P<0.05)。综合分析表明,相同海域不同养殖方式并不会显著影响方格星虫的基本营养组成(粗蛋白、粗脂肪、灰分),但是对于Glu、总氨基酸以及C22:0、C20:3(n-3)、C16:1、C16:1(n-7)/C16:0比值和C20:5(n-3)等具有影响。方格星虫对K、Na、Mg、Ca、Se具有一定程度的富集作用,而对于铁(Fe)、锌(Zn)、锰(Mn)、铜(Cu)、铅(Pb)、铬(Cr)、镉(Cd)、钴(Co)等元素无明显富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格星虫 养殖方式 脂肪酸 氨基酸 矿物元素
下载PDF
养殖条石鲷消化道形态构造及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17
3
作者 胡玲玲 李加儿 +2 位作者 区又君 于娜 王刚 《南方水产》 2010年第6期65-69,共5页
应用解剖学和光学显微镜检术研究了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条石鲷口咽腔较大,颌齿愈合成鹦鹉喙嘴状,舌半椭圆形。食道较短,显微组织可分为4层... 应用解剖学和光学显微镜检术研究了养殖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性。条石鲷消化道包括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条石鲷口咽腔较大,颌齿愈合成鹦鹉喙嘴状,舌半椭圆形。食道较短,显微组织可分为4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上皮含有极少量杯状细胞和黏液分泌细胞。胃膨大,呈V形,和食道一样分为4层,粘膜层表皮下含有发达的胃腺。小肠组织分为3层:粘膜层、肌肉层和浆膜层。直肠组织结构类似于小肠。小肠和直肠上皮中均分布有较多的杯状细胞。文章对养殖条石鲷消化道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与其食性的适应关系作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消化道 形态学 组织学
下载PDF
光裸方格星虫增养殖对滩涂底质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俊伟 颉晓勇 +5 位作者 郭永坚 朱长波 陈素文 丁贤 李婷 陈振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7-44,共8页
基于2016年春、秋两个季节的现场实验数据,研究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滩涂增养殖对滩涂底质的影响。实验对方格星虫单养区(S组)、方格星虫-贝类混养区(P组)和无星虫对照区(C组)进行了有机质、粒径组成、氧化还原电位(... 基于2016年春、秋两个季节的现场实验数据,研究光裸方格星虫(Sipunculus nudus Linnaeus)滩涂增养殖对滩涂底质的影响。实验对方格星虫单养区(S组)、方格星虫-贝类混养区(P组)和无星虫对照区(C组)进行了有机质、粒径组成、氧化还原电位(ORP)等指标测定,结果表明:1)秋季S组20~30cm层次有机质含量和细沙比例均显著高于春季,而C组仅表层物质有所增加,表明方格星虫具有较强的表层物质迁移能力,且其迁移深度为20~30cm。2)秋季C组各层氧化还原电位值(ORP)均无明显降低趋势,而S组仅10~20cm层次有一定程度降低,表明方格星虫增养殖并不会明显降低滩涂底质状况。3)P组各层有机质以及细沙含量增加,表明皱肋文蛤的过滤沉积作用可以提高滩涂颗粒物质的积累,且方格星虫混养会加速颗粒物质的向下迁移;P组皱肋文蛤的栖息层次(0~3cm、3~10cm)ORP明显低于S组(p<0.05),表明高密度的皱肋文蛤代谢活动会加剧0~10cm的底质恶化。4)方格星虫与皱肋文蛤具有生态互补作用,在同一区域进行增养殖可以提高滩涂物质利用率及碳汇功能;方格星虫扰动引入富氧水可以缓解皱肋文蛤栖息层次的底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裸方格星虫 皱肋文蛤 增养殖 滩涂底质
下载PDF
温度和pH对条石鲷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罗奇 区又君 +1 位作者 艾丽 李加儿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4-158,共5页
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胃、肠、肝内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肠和肝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均为25℃,而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28℃;胃和肝淀粉酶最适温度是22℃,肠淀粉酶的最适... 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胃、肠、肝内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肠和肝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均为25℃,而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28℃;胃和肝淀粉酶最适温度是22℃,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19℃;各消化器官的脂肪酶在16℃时活力最高。当温度在16-28℃之间时,条石鲷幼鱼的脂肪酶和蛋白酶活力较高,淀粉酶活力较低。2)胃蛋白酶最适pH为3.2,淀粉酶最适pH是7.6,脂肪酶最适pH为4.2;肠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分别是8.6、6.6和6.6;肝蛋白酶最适pH是7.6,肝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均为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 幼鱼 温度 PH 消化酶 活力
下载PDF
条石鲷头肾和脾脏的显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23
6
作者 胡玲玲 李加儿 +2 位作者 区又君 于娜 王刚 《南方水产》 2010年第3期41-45,共5页
采用光镜技术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头肾和脾脏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头肾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未见明显小梁,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血管和血窦组成,其间可见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脾脏表面也... 采用光镜技术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头肾和脾脏的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头肾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未见明显小梁,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血管和血窦组成,其间可见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脾脏表面也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纤维结缔组织性被膜,其实质主要组成有脾髓(红髓和白髓混合排列)、椭圆体和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小梁不明显,进入脾脏的中央动脉和静脉往往紧靠在一起互相结伴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石鲷 头肾 脾脏 显微结构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鲻网围分隔混养模式下经济与生态效益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朱长波 郭永坚 +4 位作者 颉晓勇 李俊伟 罗昭林 陈利雄 陈素文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8,共8页
为探索新型对虾生态养殖模式,于池塘中构建围网开展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鲻(Mugil cephalus)混养试验。鲻密度依次为0尾(M0,对照组)、250尾(M250)、500尾(M500)和800尾(M800)。结果显示,鲻放养组的饵料系数均比对照组低... 为探索新型对虾生态养殖模式,于池塘中构建围网开展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鲻(Mugil cephalus)混养试验。鲻密度依次为0尾(M0,对照组)、250尾(M250)、500尾(M500)和800尾(M800)。结果显示,鲻放养组的饵料系数均比对照组低,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M250组对虾产值(30.30×104元·hm-2)及总产值(31.02×104元·hm-2)为各组最高,M800组对虾产值(20.96×104元·hm-2)及总产值(23.30×104元·hm-2)最低。试验结束后,放养较多鲻的处理组(M500和M800)的总有机碳(TOC)有约20 mg·L-1幅度的下降,而M0和M250则变动极小,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末期鲻放养组的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M0,且M250组NO2-N及氨氮(NH4-N)质量分数居于各组最高(P>0.05)。试验表明,在池塘围网混养少量鲻(M250)时对虾产量最高,而混养较多鲻(M500和M800)时饲料成本较为节约且水质指标较好。采取养殖前期多放鱼,后期适当分鱼以降低密度的措施,可能更有利于虾塘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 围网 混养 水质 经济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