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群落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亮根 杜飞雁 +2 位作者 李亚芳 宁加佳 郭伟龙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55,共9页
根据2013年3月-4月与6月-7月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态类群、优势种与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桡足类187种,其中大型的127种,中型的152种。浮游桡足... 根据2013年3月-4月与6月-7月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西南季风暴发前后南沙海域浮游桡足类种类组成、栖息密度、生态类群、优势种与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学特征。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桡足类187种,其中大型的127种,中型的152种。浮游桡足类属于典型热带大洋群落结构,大多数种类属于外海生态类群,其次是广盐生态类群、沿岸生态类群与深水生态类群。大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随季风转换更替不明显,而中型浮游桡足类优势种随季风转换更替显著。大型浮游桡足类平均栖息密度为4.87个·m^-3,中型的为19.2个·m^-3,为大型的4倍。浮游桡足类多样性水平为丰富或非常丰富。浮游桡足类生态学特征受季风转换引起表层环流结构变化与水团运动改变而产生不同的分布趋势,其中大型浮游桡足类对水团垂直运动反应较敏感,而中型浮游生物对海区表层环流改变的响应更为灵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密度 优势种 生物多样性 环流 水团
下载PDF
海洋牧场建设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栋梁 余景 陈丕茂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6期7-11,共5页
海洋牧场是养护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实现海洋渔业资源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综述了国内外海洋牧场生物资源评估技术、生物增殖技术、物种驯化控制技术、人工鱼礁水动力特性技术、人工鱼礁结构及工程材料开发技术、海... 海洋牧场是养护渔业资源、修复生态环境、实现海洋渔业资源与近海生态系统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综述了国内外海洋牧场生物资源评估技术、生物增殖技术、物种驯化控制技术、人工鱼礁水动力特性技术、人工鱼礁结构及工程材料开发技术、海洋牧场监测技术6项技术的定义、方法及其应用效果,从研究基础、科技水平和支撑发展3个层面分析了我国海洋牧场面临的问题,并展望了我国海洋牧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技术 进展
下载PDF
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3
3
作者 余景 胡启伟 +2 位作者 李纯厚 张鹏 毛江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73,共12页
根据2006-2010年春季(3-5月)大型罩网渔船的生产监测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风... 根据2006-2010年春季(3-5月)大型罩网渔船的生产监测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风场)对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量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鸢乌贼资源在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25~28.5℃、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oncentration,Chl a)0.1~0.16mg/m3时随着水温的升高和叶绿素a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资源量最高的SST范围为27~28.5℃、Chl a范围为0.1~0.13mg/m3。西沙-中沙海域春季Chl a峰值出现在3月份,该时期为鸢乌贼的繁殖高峰期。鸢乌贼的资源量在5月份达到峰值,其对Chl a的响应时间延迟约2个月。此外,2008年春季鸢乌贼资源量波动较大,与2007-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引起的气候异常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西沙-中沙海域鸢乌贼资源变动规律、指导鸢乌贼资源科学生产、开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CPUE标准化 海洋环境 遥感 西沙-中沙海域
下载PDF
南海南部鸢乌贼中型群与微型群形态学差异及其判别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朱凯 王雪辉 +2 位作者 张鹏 杜飞雁 邱永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88,共7页
根据2012年和2013年南海南部渔业资源调查采集到的3435尾鸢乌贼样品的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触腕长(TL)、鳍长(FL)、鳍宽(FW)等形态指标的测定结果,运用种群分类、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函数... 根据2012年和2013年南海南部渔业资源调查采集到的3435尾鸢乌贼样品的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触腕长(TL)、鳍长(FL)、鳍宽(FW)等形态指标的测定结果,运用种群分类、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函数等方法对其个体的形态学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南部鸢乌贼中型群和微型群具有不同的ML分布,雌性个体中两个种群的ML非重叠范围为59~78mm和126~225mm,包含45%的中型群和10%的微型群;雄性个体中两个种群的ML非重叠范围分别为56~80mm和95~151mm,包含98%的中型群和58%的微型群。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鸢乌贼两个种群的雌、雄个体在各形态比参数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微型群雌性和雄性个体在AL1/ML、FL/ML、FW/ML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型群雌性和雄性个体在AL1/ML、AL2/ML、AL3/ML、TL/ML、FL/ML、FW/ML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差异系数(C.D)计算表明,鸢乌贼两个种群的形态差异总体上处于种内水平(除雄性FW/ML外,C.D均小于1.28),而雄性鸢乌贼中两个种群的FW/ML差异达到了亚种水平(C.D=1.45)。主成分分析发现第二和第三主成分分别代表各腕之间和腕与鳍之间的生长差异。依据各形态比参数进行判别分析,鸢乌贼雌性和雄性个体中两个种群的总体判别准确度分别达到85.9%和92.9%,可以为鸢乌贼种群区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形态学 种群分类 南海
下载PDF
灯光诱集对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生态学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杜飞雁 王亮根 +3 位作者 王雪辉 谷阳光 陈森 张鹏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6-565,共10页
2014年5月21—23日和27日在南沙群岛中部海域开展灯光罩网作业的同时,开展诱集前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实验,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对灯光反应的敏感性,灯光对群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生态学效应。诱集前后共出现浮游动物178种,隶属16... 2014年5月21—23日和27日在南沙群岛中部海域开展灯光罩网作业的同时,开展诱集前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初步实验,研究浮游动物群落对灯光反应的敏感性,灯光对群落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生态学效应。诱集前后共出现浮游动物178种,隶属16个类群。诱集后种类数增加,种类组成的更替率为41%。各类群中,除枝角类外其余15个类群在诱集前后出现的种类均发生变化;除原生动物在诱集后种类数下降外,其他类群的种类数均呈增加的趋势。浮游动物绝大部分类群对灯光诱集较为敏感,趋光性有正有负。诱集前后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发生一定的变化,更替率为50%。诱集前优势种以桡足类为主,而诱集后有尾类的优势地位明显增强。诱集后浮游动物优势种优势度和出现频率均呈明显降低的趋势。南沙群岛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优势种诱集前后均呈聚集分布,各优势种对灯光反应敏感,不同种类对灯光的适应性有所差异。住囊虫等大部分种类对灯光的适应性较强,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增加;而驼背大眼水蚤和活泼大眼剑水蚤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下降。桡足类幼虫和小纺锤水蚤等诱集后,聚集强度明显上升,之后又大幅下降。浮游动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在诱集后总体呈明显的增加趋势,以诱集初期增幅最大,之后数量虽有所降低,但仍高于诱集前。灯光可使浮游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水平明显提高,但尚未改变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浮游动物对人造光反应的种间和类群间差异,是由生物自身的生理特征和不同的摄食策略决定的。诱集后游泳生物摄食强度提高,导致了诱集后期浮游动物数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浮游动物 生态效应 灯光诱集 南沙群岛 南海
下载PDF
南海中南部鸢乌贼中型群与微型群形态指标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朱凯 王雪辉 +2 位作者 杜飞雁 张鹏 邱永松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54,共12页
为了深入认识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各形态指标与胴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254尾微型群个体和3 183尾中型群个体的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第四腕长(AL4)、右触腕长(TL)、鳍... 为了深入认识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各形态指标与胴长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使用254尾微型群个体和3 183尾中型群个体的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第四腕长(AL4)、右触腕长(TL)、鳍长(FL)和鳍宽(FW)等形态指标,通过线性、幂和指数等函数模型拟合筛选获得能够反映不同种群雌性和雄性个体各形态指标与胴长关系的最佳模型。建立了以胴长为自变量、各形态指标作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通过赤池信息量准则对模型拟合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2个种群雌、雄个体各形态指标和胴长的最优拟合模型都以幂函数曲线模型为主。采用幂函数模型对2个种群各形态性状和胴长关系进行比较发现,中型群雌性与微型群雌性AL1、AL2、AL3、TL、FL与ML的关系式中幂指数差异显著(P<0.05),中型群雌性与微型群雌性AL1、AL2、AL3、AL4、TL、FL、FW与ML的关系式中常数项差异显著(P<0.05);中型群雄性与微型群雄性AL1、AL2、AL3、AL4、TL、FL、FW与ML的关系式中常数项差异显著(P<0.05)。各性状指标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明显,且雌性增加值大于雄性,中型群增加值大于微型群。鳍长与鳍宽的分析结果表明,2个种群鳍长鳍宽比随鳍长的变化具有差异,且在雄性个体中差异更加明显。综上研究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个体的形态指标在种群间和性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各性状指标随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化在种群间和性别间也存在差异,对于鸢乌贼的种群鉴别和生物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渔业生物学 形态指标 南海
下载PDF
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时空分布与海洋环境关系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王言丰 余景 +2 位作者 陈丕茂 于杰 刘祝楠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8-76,共9页
文章根据大型灯光罩网渔船调查数据和卫星遥感海面风场(Sea Surface Wind,SSW)、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Chla)资料,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北部... 文章根据大型灯光罩网渔船调查数据和卫星遥感海面风场(Sea Surface Wind,SSW)、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 Chla)资料,基于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北部湾渔业资源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适宜SST为27~29℃,Chla为0.5~1.5mg×m^-3。较高资源量出现在10月份中上旬,分布在18°-19°N及20°-21°N海域。北部湾灯光罩网渔场的时空分布与季风、19°N附近的暖水池和Chl a等环境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罩网 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 海洋环境 遥感 北部湾
下载PDF
人工鱼礁对中小型浮游动物昼夜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杜飞雁 王亮根 +5 位作者 丁玲 宁加佳 李亚芳 徐磊 黄德练 贾晓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63-1971,共9页
浮游动物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这种生态习性会导致摄食浮游动物的某些鱼类昼夜垂直移动。为分析人工鱼礁对中小型浮游动物昼夜变化的影响,于2018年11月在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进行了1个昼夜的中小型浮游动物采样,获取了14份... 浮游动物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这种生态习性会导致摄食浮游动物的某些鱼类昼夜垂直移动。为分析人工鱼礁对中小型浮游动物昼夜变化的影响,于2018年11月在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附近海域进行了1个昼夜的中小型浮游动物采样,获取了14份样品。结果显示:(1)礁区和非礁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相似度高、更替率低,且主要优势种相同,属于同一生态类型;(2)在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作用下,礁区浮游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高于非礁区;(3)非礁区浮游动物数量的昼夜变化明显,呈明显的正弦曲线,以16:00数量最高,8:00最低,其垂直运动规律明显,可分为4:00~20:00的运动期和20:00~次日4:00的稳定期;(4)在礁体上方流速较快的水平层的阻隔作用下,礁区浮游动物数量始终处于波动状态,没有明显的昼夜垂直变化规律,在礁区上层保持较高的数量,可提升集鱼效果、促进生产力转换;(5)聚类分析和排序表明,礁区浮游动物为一个群落类型。而非礁区中小型浮游动物可分2个群落类型,一个是白天随浮游植物而上浮的以植食性种类为主要特征种的群落类型,另一个是晚上植食性种类下沉后以肉食性种类为主要特征种的群落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浮游动物 昼夜变化 人工鱼礁效应 防城港
下载PDF
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吉圣 席世改 +3 位作者 秦传新 郭禹 潘莞倪 邵广彧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5-131,共7页
本研究以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槽实验方法,模拟分析了自然光周期条件下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存活以及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紫海胆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参数。研究发现,在实... 本研究以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为研究对象,通过水槽实验方法,模拟分析了自然光周期条件下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存活以及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旨在为紫海胆苗种的规模化繁育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参数。研究发现,在实验设计的光照强度梯度(0、500、1000、2000、3000lx)内,光照强度对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躯干部骨针长度和口后腕骨针长度的影响趋势一致,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为500 lx>0 lx>1000 lx>2000 lx>3000 lx。在500 lx条件下,紫海胆浮游幼体的体长、躯干部骨针长度和口后腕骨针长度都达到最高,且显著优于其他实验组(P<0.05),此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最强;在2000 lx条件下,紫海胆的胃蛋白酶活性最强;在3000 lx条件下,紫海胆浮游幼体发育到11d已全部死亡。研究表明,在500lx光照强度下,紫海胆浮游幼体可保持最佳的生长速度、消化酶活性以及存活率,500 lx为紫海胆浮游幼体生长发育的最佳光照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海胆 光照强度 生长速度 消化酶活性
下载PDF
南海中南部鸢乌贼中型群群体结构 被引量:6
10
作者 朱凯 杜飞雁 +2 位作者 王雪辉 邱永松 张鹏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70-1376,共7页
根据2012和2013年在南海中南部采集到的3177尾鸢乌贼中型群样品,对其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第四腕长(AL4)、右触腕长(TL)、鳍长(FL)和鳍宽(FW)等形态参数进行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 根据2012和2013年在南海中南部采集到的3177尾鸢乌贼中型群样品,对其胴长(ML)、右第一腕长(AL1)、右第二腕长(AL2)、右第三腕长(AL3)、右第四腕长(AL4)、右触腕长(TL)、鳍长(FL)和鳍宽(FW)等形态参数进行测定,并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其个体的形态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鸢乌贼中型群可分为Ⅰ和Ⅱ2个群体,分别占总数的69%和31%.2个群体的雌性比例均随胴长的增大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直至达到100%;群体Ⅰ雌性和雄性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164和112 mm,群体Ⅱ雌性和雄性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157和108 mm.群体Ⅰ在西沙海域和南沙海域均有独立分布区域,而群体Ⅱ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南沙海域.非参数检验表明:2个群体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全部形态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雌性鸢乌贼中,群体Ⅰ和群体Ⅱ的ML、AL1、AL2、AL4、TL和FW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雄性鸢乌贼中,群体Ⅰ和群体Ⅱ的ML、AL1、AL2、AL3、AL4和F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计算差异系数表明,2个群体的形态差异处于种内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足类 鸢乌贼 形态参数 群体划分 渔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