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鱼类肌间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
作者 马良骁 董在杰 +4 位作者 苏胜彦 张建桥 刘伟 李灵玲 袁新华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4-235,240,共3页
肌间刺即通常所谓的细鱼刺,是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为低等真骨鱼类骨骼系统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其数目随着鱼类的演化逐渐减少,直至进化到某一阶段完全消失。本研究主要对鱼类肌间刺从附着位置和形态类型上进行分类,然后从肌间刺... 肌间刺即通常所谓的细鱼刺,是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为低等真骨鱼类骨骼系统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其数目随着鱼类的演化逐渐减少,直至进化到某一阶段完全消失。本研究主要对鱼类肌间刺从附着位置和形态类型上进行分类,然后从肌间刺的形态分布、形态发育以及作用等几个方面作简单介绍,为肌间刺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刺 分类 形态分布 形态发育 作用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研究进展及其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前景 被引量:10
2
作者 崔彦婷 刘波 +3 位作者 谢骏 周群兰 戈贤平 徐跑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3-306,共4页
在水产养殖中鱼类持续不断地受一些外界因素诸如温度、养殖密度、水体理化因子、鱼体运输、储存等各种应激因子的影响,严重地影响鱼体的生长。本文就热休克蛋白的分类、特点、生物学功能及其在水产生物中的研究现状与前景作一综述。
关键词 应激 热休克蛋白 水产动物
下载PDF
基于mtDNA Cytb序列分析养殖与野生刀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18
3
作者 魏广莲 徐钢春 +2 位作者 顾若波 李建林 徐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6-1221,1244,共7页
为比较刀鲚(Coilia nasus)的人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为刀鲚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法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子三代(F3)、洄游刀鲚(长江野生群体)和湖鲚... 为比较刀鲚(Coilia nasus)的人工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差异,为刀鲚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序列分析法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子三代(F3)、洄游刀鲚(长江野生群体)和湖鲚3个淡水生活环境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刀鲚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大小为1 141 bp;在3个群体22尾个体中,找到12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为0.922,多态位点(S)为18,其中单一多态位点9个,简约信息位点9个,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4 1,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4.714,平均遗传距离为0.004 2。洄游刀鲚和养殖刀鲚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遗传距离都比湖鲚高,说明养殖刀鲚比湖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丰富,仍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鲚 养殖群体 野生群体 细胞色素B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不同生长阶段的趋光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杨弘 江苑 +3 位作者 肖炜 李大宇 祝璟琳 邹芝英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61-65,共5页
采用水平光梯度法,以白光为光源,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组不同生长阶段尼罗罗非鱼:组Ⅰ:30.0~45.2mm;组Ⅱ:51.0~63.3mm;组Ⅲ:70.0~83.0mm;组Ⅳ:88.0~102.0mm;组Ⅴ:108.0~120.0mm,在光梯度分别为250lx、500lx、1000lx、2000l... 采用水平光梯度法,以白光为光源,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5组不同生长阶段尼罗罗非鱼:组Ⅰ:30.0~45.2mm;组Ⅱ:51.0~63.3mm;组Ⅲ:70.0~83.0mm;组Ⅳ:88.0~102.0mm;组Ⅴ:108.0~120.0mm,在光梯度分别为250lx、500lx、1000lx、2000lx、4000lx、8000lx下的趋光行为。结果表明:在光强范围250~1000lx条件下,5组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均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增大,并在光照强度为1000lx时达到最大;在250lx和5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不显著(P>0.05),但250lx与10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差异性极显著(P<0.01);当光强大于1000lx时,尼罗罗非鱼的趋光指数随着光强的增强而减小,在2000lx和40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而2000lx与8000lx2个梯度之间趋光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Ⅰ组尼罗罗非鱼趋光反应最明显,随着尼罗罗非鱼的生长发育,趋光性逐渐下降,趋光指数Ⅰ>Ⅱ>Ⅲ>Ⅳ>Ⅴ。在水温23~25℃时,适宜照度区为1000~2000lx,实际生产中可以利用其将尼罗罗非鱼引诱到集中区域进食,对于提高罗非鱼的摄食率以及光诱捕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不同生长阶段 光照强度 趋光指数
下载PDF
应用3种遗传分析方法分析养殖鲤与天然群体的遗传差异 被引量:3
5
作者 许丽花 李巍 +2 位作者 吴春琳 董在杰 王成辉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93-399,共7页
应用基于分子标记的主成分分析法、贝叶斯遗传聚类法和遗传重排技术对鲤4个人工选育群体(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玻璃红鲤和建鲤)和2个长江干流天然群体(湖北监利和江苏扬州)的10个微卫星标记结果进行分析,以有效检测人工选育群体间以及... 应用基于分子标记的主成分分析法、贝叶斯遗传聚类法和遗传重排技术对鲤4个人工选育群体(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玻璃红鲤和建鲤)和2个长江干流天然群体(湖北监利和江苏扬州)的10个微卫星标记结果进行分析,以有效检测人工选育群体间以及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间的遗传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人工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荷包红鲤与天然群体的遗传差异最大,其主成分1(PC1)和主成分2(PC2)解释了总遗传变异的48.23%;在贝叶斯遗传聚类分析中,6个群体的最佳聚类数值为4,即兴国红鲤与2个天然群体聚为一类,玻璃红鲤、荷包红鲤和建鲤3个群体分别单独聚为一类;贝叶斯遗传重排分析显示,6个群体的遗传自排率较高,为81%~100%,玻璃红鲤和荷包红鲤的遗传自排率最高,均为100%。研究结果综合表明:4个人工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间存在较明显的遗传差异,而且天然群体已受到人工选育群体的遗传影响;这3种方法能很好地检测鲤人工选育群体间、以及选育群体与天然群体间的遗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标记 主成分分析 贝叶斯遗传聚类分析 贝叶斯遗传重排技术
下载PDF
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不同选育世代间遗传潜力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王腾 肖炜 +4 位作者 李大宇 邹芝英 祝璟琳 乐贻荣 杨弘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88,共5页
选用25个微卫星基因座对连续3个选育世代的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进行检测,通过分析世代间的遗传差异来探讨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的保种现状和遗传潜力。结果表明,3个世代群体在25个微卫星基因座中共检测出105个等位基因,不同基因座上的... 选用25个微卫星基因座对连续3个选育世代的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进行检测,通过分析世代间的遗传差异来探讨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的保种现状和遗传潜力。结果表明,3个世代群体在25个微卫星基因座中共检测出105个等位基因,不同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数为2~7,3个世代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2.59、2.52、2.30个,平均期望杂合度(以)分别为0.547、0.545、0。518,平均观测杂合度(圮)分别为0.479、0.457、0.45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87、0.480、0.458,3个世代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世代间各遗传参数随世代数增长呈略微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3个世代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017—0.048之间,均小于0.05,遗传分化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分子方差对遗传变异来源分析表明,经过选育群体世代间的遗传分化较小,世代间变异仅占总变异的3.34%,分化主要来源于世代内个体间的遗传差异。目前,采用保种选育方法对埃及品系尼罗罗非鱼世代间的遗传信息较为稳定,具有较高的遗传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及品系 尼罗罗非鱼 选育世代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遗传潜力
下载PDF
吉富罗非鱼亲本家系遗传结构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李大宇 肖炜 +3 位作者 祝璟琳 邹芝英 韩珏 杨弘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8-894,共7页
【目的】筛选出与吉富罗非鱼体质量相关的分子标记,为其家系选育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10个吉富罗非鱼亲本家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测定其遗传多样性参数,统计各家系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I)和遗传距离(DA),... 【目的】筛选出与吉富罗非鱼体质量相关的分子标记,为其家系选育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10个吉富罗非鱼亲本家系为研究对象,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测定其遗传多样性参数,统计各家系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I)和遗传距离(DA),并对遗传参数与体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0个吉富罗非鱼亲本家系间遗传变异不明显,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2.65~3.0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2~0.57,观测杂合度(Ho)为0.94~0.98,期望杂合度(He)为0.62~0.66,固定系数(Fis)为-0.65^-0.52,说明27个基因座均表现为杂合子过剩(Fis<0)。27个微卫星基因座中,与雄鱼体质量相关的微卫星标记有UNH899、UNH906和UNH913,与雌鱼体质量相关的微卫星标记有UNH899、UNH222、UNH846、UNH913和UNH999,且不同基因型间雌、雄性罗非鱼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吉富罗非鱼亲本家系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属高度多态性群体,遗传信息丰富,具有较大的遗传潜力和选育空间,其中UNH899和UNH913是雌、雄性吉富罗非鱼体质量的相关通用标记或共有基因座,但两性间的最重体质量控制基因型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家系选育 遗传多样性 体质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抗菌肽对河蟹生长、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7
8
作者 王一娟 何义进 +6 位作者 谢骏 刘波 戈贤平 周群兰 徐磊 潘良坤 陈汝丽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0-343,共4页
在河蟹日粮中添加抗菌肽,探讨抗菌肽对河蟹生长、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免疫的影响。试验河蟹7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添加0.4%抗菌肽的试验组,连续投喂60 d后,测定河蟹的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 在河蟹日粮中添加抗菌肽,探讨抗菌肽对河蟹生长、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免疫的影响。试验河蟹7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添加0.4%抗菌肽的试验组,连续投喂60 d后,测定河蟹的生长、血清生化指标及组织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能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球蛋白及肝脏、肌肉、性腺中丙二醛(MDA)浓度,显著提高肝脏、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的水平(P<0.05),但对河蟹增重,血液中溶菌酶活性、一氧化氮浓度、谷草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性腺组织中的SOD和总抗氧化力没有显著影响(P>0.05)。因此添加0.4%抗菌肽对提高河蟹免疫与抗氧化能力能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 河蟹 免疫 抗氧化
下载PDF
慢性氨氮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及生理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徐杨 肖炜 +4 位作者 李大宇 邹芝英 祝璟琳 韩珏 杨弘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7-331,共5页
【目的】揭示氨氮胁迫影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同时降低其免疫力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罗非鱼的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尼罗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养殖水体中设置0(对照组)、3.49(A1处理组)、6.99... 【目的】揭示氨氮胁迫影响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同时降低其免疫力的生理生化机制,为罗非鱼的科学养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尼罗罗非鱼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养殖水体中设置0(对照组)、3.49(A1处理组)、6.99(A2处理组)、13.97(A3处理组)和27.94(A4处理组)mg/L共5个氨氮胁迫浓度,饱食投喂30 d后,测定尼罗罗非鱼的生长、血液常规参数及肝脏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长期氨氮胁迫下,尼罗罗非鱼的体表黏液增多,游泳缓慢,各鳍条出现缺损,胸鳍基部有充血现象,有的死亡个体尾部溃烂,鳃部充血,剖解发现肠道内食物很少,肝脏发白,其中以A4处理组(27.94 mg/L)尼罗罗非鱼的症状最明显。随着养殖水体中氨氮胁迫浓度的升高,尼罗罗非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呈下降趋势,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下同),血红蛋白含量(HGB)显著低于对照组(降幅为8.98%-15.50%),红细胞压积较对照组也有所下降(降幅为5.80%-12.06%)。在肝脏酶活性方面,经氨氮胁迫30 d后,尼罗罗非鱼的肝脏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谷丙转氨酶(GP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则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长期氨氮胁迫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血液常规参数及肝脏酶活性有明显影响,鱼体的免疫能力、抗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下降。在日常养殖生产中,必须密切关注池塘水体氨氮的变化,降低氨氮胁迫对罗非鱼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氨氮胁迫 生长 血液常规参数 肝脏酶活性
下载PDF
酵母培养物对异育银鲫生长、血液生化及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23
10
作者 徐磊 刘波 +5 位作者 谢骏 戈贤平 何义进 潘良坤 周群兰 陈汝丽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71-374,共4页
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在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探讨酵母培养物对异育银鲫生长、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免疫的影响。将540尾异育银鲫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2组为试验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2%酵母... 以异育银鲫为研究对象,在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探讨酵母培养物对异育银鲫生长、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免疫的影响。将540尾异育银鲫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2组为试验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1%、0.2%酵母培养物,连续投喂60 d后,测定鱼的生长、饵料系数、肝体比、血清蛋白、溶菌酶活性、一氧化氮浓度、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30 d时,0.1%酵母培养物组、0.2%酵母培养物组对鱼体增重率、血清蛋白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浓度等没有显著影响;0.1%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血液一氧化氮含量;0.2%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血液溶菌酶活性;在60 d时,0.1%酵母培养物组、0.2%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增重率,降低了饵料系数和丙二醛浓度,而对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等没有显著影响;0.1%酵母培养物组显著提高了内脏比、肝体比、血清蛋白浓度。因此,长期在日粮中添加0.1%~0.2%酵母培养物能促进鱼体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培养物 异育银鲫 生长 免疫 抗氧化
下载PDF
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的克隆及其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郁建锋 李建林 +3 位作者 徐建荣 卢祥云 柏洁 顾志良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2-39,共8页
为克隆鳡(Elopichthys bambusa)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全长cDNA和启动子序列及明确其组织表达特征,采用反转录PCR(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染色体步移等技术,从鳡肌肉中获得了IGF1基因的全长cDNA(844bp)和上游启动子部分... 为克隆鳡(Elopichthys bambusa)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全长cDNA和启动子序列及明确其组织表达特征,采用反转录PCR(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和染色体步移等技术,从鳡肌肉中获得了IGF1基因的全长cDNA(844bp)和上游启动子部分序列(627bp)。结果表明:IGF1基因包含218bp的5′端非翻译区、140bp的3′端非翻译区和486bp的开放性阅读框(ORF),编码161个氨基酸,包含前44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70个氨基酸残基的4个功能结构域和C端47个氨基酸残基的延伸肽结构域。启动子无TATA框,但含有一成肌分化抗原(Myo D)结合位点。氨基酸同源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鳡IGF1与鲤形目其他鱼类的同源性较高(94.41%~99.38%),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IGF1在鳡的肝脏中表达最高,而心脏中未见其明显表达。该研究为明确IGF1参与鳡生长发育的机制研究及其在鳡的繁殖育种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启动子 开放性阅读框 表达
下载PDF
影响水生动物免疫机能的因素(综述) 被引量:4
12
作者 慈丽宁 刘波 +2 位作者 谢骏 戈贤平 徐跑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5-210,共6页
营养物质是维持动物免疫器官生长发育所需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免疫系统功能、使免疫活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决定因素,缺乏或摄入量过高时都会降低水生动物的免疫活性。本文阐述了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以及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 营养物质是维持动物免疫器官生长发育所需的最基本条件,是维持免疫系统功能、使免疫活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决定因素,缺乏或摄入量过高时都会降低水生动物的免疫活性。本文阐述了自身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以及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因素对水生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及日粮中添加益生菌、免疫多糖、中草药、抗菌肽、核苷酸、转铁蛋白等免疫促进剂对水生动物免疫功能的促进作用,为水生动物的营养与免疫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动物 营养 免疫 免疫促进剂
下载PDF
建鲤BMP15 cDNA序列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良骁 董在杰 +4 位作者 苏胜彦 张建桥 刘伟 李灵玲 袁新华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40,共6页
根据斑马鱼骨形成蛋白(BMP15)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分离建鲤BMP15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序列全长1 727bp,编码359个氨基酸长度的蛋白,与异育银鲫、斑马鱼、欧洲海鲈及人等BMP15(蛋白)同源性分别为88.9%、78.6%... 根据斑马鱼骨形成蛋白(BMP15)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分离建鲤BMP15全长c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序列全长1 727bp,编码359个氨基酸长度的蛋白,与异育银鲫、斑马鱼、欧洲海鲈及人等BMP15(蛋白)同源性分别为88.9%、78.6%、46.1%和26.9%。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脑、心脏、脾脏、肝脏、卵巢、鳃、肠和肌肉8种组织表达丰度,结果发现建鲤BMP15基因在所有组织中都表达,以卵巢中表达量最高,在肝脏、肌肉中表达次之,呈中度表达,再次是肠、脑和鳃,心脏和脾脏中表达量最低。该研究为探讨BMP15基因与鲤鱼肌间刺成因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鲤 BMP15基因 分离 表达
下载PDF
尼罗罗非鱼不同品系间mtDNA D-loop差异分析
14
作者 肖炜 李大宇 +3 位作者 邹芝英 祝璟琳 韩珏 杨弘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752-2757,共6页
通过PCR扩增获得尼罗罗非鱼"88品系"(XH)、"99品系"(AN)和吉富品系(GF)3个主要养殖品系共95尾鱼的mt DNA D-loop序列,并进行碱基测序及对比分析,探究3个品系在遗传结构信息、保种现状和选育潜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3个品系个... 通过PCR扩增获得尼罗罗非鱼"88品系"(XH)、"99品系"(AN)和吉富品系(GF)3个主要养殖品系共95尾鱼的mt DNA D-loop序列,并进行碱基测序及对比分析,探究3个品系在遗传结构信息、保种现状和选育潜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3个品系个体序列片段长度为550-556 bp,包括111个变异位点,其中转换、颠换、插入/缺失数依次为65、34、12,多态位点比例为18.64%。23个品系共有27个单倍型,XH、AN、GF单倍型数依次为12、7、10,其中GF、AN共享1个单倍型,XH、GF共享1个单倍型,其他为各品系独有。3个品系的单倍型在NJ系统树上互相交叉,GF有2个单倍型在变异水平上形成独有的进化枝。33个品系间遗传分化指数均大于0.05,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其中XH与AN、XH与GF之间遗传漂变起主要作用,AN与GF之间基因流起主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选育的3个尼罗罗非鱼品系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品系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并具备高比例的独有单倍型,3个品系目前仍具备较高的选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养殖品系 遗传结构 MTDNA D-LOOP 遗传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