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水系青鱼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方耀林 余来宁 +1 位作者 许映芳 姚雁鸿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26-29,共4页
应用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长江干流金口和瑞昌江段的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群体以及长江水系的湘江青鱼群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其中29个引物能扩增出1~10条清晰的RAPD带,有14个引物(占全部引物的35%)在青鱼不同个体... 应用4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长江干流金口和瑞昌江段的青鱼(Mylopharyngodonpiceus)群体以及长江水系的湘江青鱼群体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其中29个引物能扩增出1~10条清晰的RAPD带,有14个引物(占全部引物的35%)在青鱼不同个体的扩增产物中有多态性DNA片断。结果表明,青鱼金口、瑞昌、湘江3个群体的遗传相似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9524、0.9612、0.9578,3个群体的Shannon遗传多样性值分别为0 2057、0.1483、0.1821。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依次为金口-湘江:0.9487,瑞昌-湘江:0 9503,金口-瑞昌:0.9512,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低于群体内的遗传相似度,遗传变异度则相反。3个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为1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水系 青鱼 遗传多样性 RAPD 遗传相似度 遗传变异度 遗传分化指数
下载PDF
养殖中华鲟性腺发生与分化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陈细华 危起伟 +2 位作者 杨德国 朱永久 刘筠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33-639,共7页
用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人工繁育中华鲟的性腺发生及两性分化过程。中华鲟出膜后3d,原始生殖细胞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于肾管区腹下方。出膜后11d,生殖褶形成,到2月龄和7月龄时,性腺中分别出现血管和脂肪组织,直到8月龄性腺均处于两性未分化状... 用组织切片方法研究人工繁育中华鲟的性腺发生及两性分化过程。中华鲟出膜后3d,原始生殖细胞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于肾管区腹下方。出膜后11d,生殖褶形成,到2月龄和7月龄时,性腺中分别出现血管和脂肪组织,直到8月龄性腺均处于两性未分化状态,划分为0期。9月龄(体重0.6~1.1kg),性腺出现组织学水平上的两性分化,性腺划入Ⅰ期。Ⅰ期性腺中,精(卵)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以初级精(卵)母细胞出现作为Ⅱ期开始的标志,精巢和卵巢分别于1.8~2.2年龄(1.55~5.6kg)和2.5~3.0年龄(3.1~8.2kg)进入Ⅱ期。3年龄以后,性腺发育分化陆续达到肉眼可分辨性别的程度,5~5.6年龄(18~35.5kg)时,所有的性腺能肉眼区分雌雄,但精巢和卵巢仍都处于Ⅱ期,其中卵母细胞的卵径为60~240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中华鲟 性腺发生 性腺分化 组织学
下载PDF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鱼类早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唐锡良 陈大庆 +3 位作者 王珂 刘绍平 罗宏伟 段辛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31,共5页
于2009年5—7月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卵苗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5月14日、6月3日及6月9日前后该江段有卵苗汛发生,卵苗的平均密度为9.36 ind/100 m3,最大密度为37.73 ind/100 m3;经威氏符号秩次检验,卵苗密度的昼夜分布没有... 于2009年5—7月对长江上游江津江段卵苗的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5月14日、6月3日及6月9日前后该江段有卵苗汛发生,卵苗的平均密度为9.36 ind/100 m3,最大密度为37.73 ind/100 m3;经威氏符号秩次检验,卵苗密度的昼夜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卵苗密度垂直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水平分布上,南岸和北岸之间的卵苗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岸和江中间的卵苗密度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江津江段 鱼类早期资源 时空分布
下载PDF
长江上游中华沙鳅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红艳 陈大庆 +1 位作者 刘绍平 段辛斌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13,共6页
测定了采自3个地理位置(宜宾、江津、思南)共45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913 bp序列中检测到22个变异位点,45尾个体中发现26种单倍型。中华沙鳅的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较低(0.0036... 测定了采自3个地理位置(宜宾、江津、思南)共45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913 bp序列中检测到22个变异位点,45尾个体中发现26种单倍型。中华沙鳅的平均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较低(0.00365),而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较高(0.986)。中性检验Fu′sFs值为-9.49536(P<0.05)。3个群体内的Kimura 2-paramter遗传距离为0.00329~0.00417,群体间为0.00340~0.00379,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处于同一水平。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291(P<0.01),2.9%的变异来自群体间,97.1%的变异来自群体内;在NJ聚类树中,3个群体的个体并没有按相应的地理位置进行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DNA控制区 长江上游
下载PDF
甲苯咪唑在银鲫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郭东方 刘永涛 +3 位作者 艾晓辉 袁科平 王淼 秦改晓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4-441,共8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甲苯咪唑(MBZ)及其代谢物氨基甲苯咪唑(MBZ-NH2)和羟基甲苯咪唑(MBZ-OH)在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血浆及组织中的浓度,数据经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分析。结果表明:(25±1)℃的水温条件下,银鲫单剂量口...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甲苯咪唑(MBZ)及其代谢物氨基甲苯咪唑(MBZ-NH2)和羟基甲苯咪唑(MBZ-OH)在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血浆及组织中的浓度,数据经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分析。结果表明:(25±1)℃的水温条件下,银鲫单剂量口灌MBZ20mg·kg-1,血药经时过程符合二室开放式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吸收速率常数Ka0.235h-1;消除半衰T(1/2)β52.26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180.07μg·h·mL-1;表观容积分布Vd/F2.465L·kg-1;清除率CL(s)0.111mL·h-1·kg-1;达峰时间T(peak)6.20h;质量浓度Cmax4.14μg·mL-1。与哺乳类相比,MBZ在银鲫体内吸收较慢,消除半衰期明显延长,药代动力学参数也有较大差异。建议在做到合理用药的同时加强药物检测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鲫 甲苯咪唑 氨基甲苯咪唑 羟基甲苯咪唑 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
下载PDF
氟苯尼考在鲟鱼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潘红艳 郭娇娇 +2 位作者 杨虎 宫智勇 李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373-377,共5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组织中药物含量,研究水温在(20±1)℃时,杂交鲟经口一次性给予10 mg/kg氟苯尼考后在血液、肌肉、肝脏中的代谢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经口给药后在鲟鱼血液中的代谢属于一级吸收一室模型,在肌肉和肝脏中属于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且分布广泛,代谢迅速。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如下:血液、肌肉、肝脏中的达峰质量浓度和达峰时间分别为6.43、5.81、6.062μg/ml和9.84、8.88、0.51 h;吸收半衰期分别为4.29、4.61、0.27 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9.45、21.69、11.04 h;药时曲线面积分别为169.02、227.41、50.56 mg/(L.h);表观分布容积分别为0.81、1.07、0.80 L/kg;清除率分别为0.059、0.051、0.2 L/kg。方法回收率≥90%,线性相关系数r2=0.9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苯尼考 药物代谢动力学 杂交鲟
下载PDF
人工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洁明 柳凌 +1 位作者 郭峰 张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3-601,共9页
从人工诱导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性腺成熟的角度,采用对亲鳗群体外形和解剖观察,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日本鳗鲡从下海鳗到性腺发育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日本鳗鲡精巢发育仍可分为5个时... 从人工诱导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性腺成熟的角度,采用对亲鳗群体外形和解剖观察,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的方法,对日本鳗鲡从下海鳗到性腺发育成熟的全过程进行了组织学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诱导的日本鳗鲡精巢发育仍可分为5个时相,即精原细胞前增殖期(Ⅰ);精原细胞后增殖期(Ⅱ),精母细胞生长期(Ⅲ),精子出现期(Ⅳ)和精子成熟期(Ⅴ)。除日本鳗鲡下海鳗的精巢有73.3%的个体处在第Ⅰ时相外,其整个精巢的发育过程和细胞学特征与以前的研究无太大差异。在下海鳗群体中未观察到第Ⅰ时相的卵巢。因此,人工诱导日本鳗鲡的卵巢发育只有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期(Ⅱ);脂肪泡出现期(Ⅲ);卵黄充满期(Ⅳ)和卵母细胞最后成熟期(Ⅴ)。本研究除对人工诱导下日本鳗鲡性腺发育各时相的组织学和细胞学特征进行了观察外,还探讨了人工诱导日本鳗鲡性腺发育的时间、下海鳗群体的组成、以及脂肪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等问题,为以后的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鳗鲡 人工诱导 性腺发育
下载PDF
长江上游干流基于河床地形的深潭浅滩识别方法比较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辉 危起伟 +1 位作者 杜浩 王韦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共7页
采用三种基于河床地形的河流深潭浅滩识别方法(深泓线线性回归法、横截面对称指数法和局部高程差异法)对长江上游干流30 km长河段的深潭和浅滩进行了定量分析识别,并采用5~7倍河宽间距法对这三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识... 采用三种基于河床地形的河流深潭浅滩识别方法(深泓线线性回归法、横截面对称指数法和局部高程差异法)对长江上游干流30 km长河段的深潭和浅滩进行了定量分析识别,并采用5~7倍河宽间距法对这三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识别出的深潭和浅滩总体上较为吻合,少数几个识别结果不一致的位置,可以结合对河床形态的综合分析加以解决。多数情况下,局部高程差异法的识别结果更加准确有效,但同时使用这三种方法能够加深对研究区域的认识并使识别结果得到确证。在长江上游干流江段,采用局部高程差异法(T=1.0Sd)应是最佳的河流深潭浅滩识别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潭 浅滩 河床地形 长江上游
下载PDF
中国淡水渔业四十年——纪念中国水产学会成立40周年 被引量:3
9
作者 贾敬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6,共4页
关键词 淡水渔业 中国水产学会 发展史 品种选育 养殖模式 结构调整 养殖技术
下载PDF
我国鲟鱼类渔业生物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0
作者 罗相忠 刘恒顺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89-93,共5页
介绍了我国鲟类生理学、遗传学及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描述了我国鲟类成熟性腺、受精卵、胚胎发育、消化生理。
关键词 鲟鱼类 生殖生理学 营养生理学 遗传 育种 生态学 中国
下载PDF
国外鲟类生理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细华 《水利渔业》 2000年第1期22-24,30,共4页
介绍了国外在鲟类生殖、生理学和营养生理学方面的研究结果 。
关键词 鲟鱼类 生殖生理 营养生理
下载PDF
基于GIS的长江上游鱼类地理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璐 李继龙 +2 位作者 陈大庆 倪朝晖 李小恕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44,共5页
本文基于Arcview GIS平台,对长江上游水域的重要经济鱼类、珍稀特有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理化因子、生物环境、沿江水工建筑等进行分析,发现水利工程、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为活动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影响明显,致使与之高... 本文基于Arcview GIS平台,对长江上游水域的重要经济鱼类、珍稀特有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地理分布以及理化因子、生物环境、沿江水工建筑等进行分析,发现水利工程、过度捕捞、水域污染等人为活动对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影响明显,致使与之高度相适应的各种鱼类资源衰退,地理分布受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长江上游 鱼类地理分布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氯霉素、氟甲砜霉素和甲砜霉素残留量 被引量:36
13
作者 刘永涛 李荣 +2 位作者 袁科平 杨红 艾晓辉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47,52,共5页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材料,建立了测定水产品中氯霉素、氟甲砜霉素和甲砜霉素残留量的毛细管电子捕获气相色谱(GC-ECD)法。用乙酸乙酯同时提取水产品中的待测物,提取液浓...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为实验材料,建立了测定水产品中氯霉素、氟甲砜霉素和甲砜霉素残留量的毛细管电子捕获气相色谱(GC-ECD)法。用乙酸乙酯同时提取水产品中的待测物,提取液浓缩至干后溶于甲醇/氯化钠溶液,正己烷脱脂,过C18柱净化,乙腈洗脱,加BSTFA-TMCS在65℃下衍生反应30min,正己烷定容后进样分析,外标法定量。本方法氯霉素在1.0~500.0μg/L,氟甲砜霉素和甲砜霉素在5.0~500.0μg/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9983,加标水平在0.2~10.0μg/kg时,回收率为83.30%~101.22%,相对标准偏差为1.36%~12.57%。氯霉素、氟甲砜霉素和甲砜霉素的检测限分别为0.1、0.2、0.2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氯霉素 氟甲砜霉素 甲砜霉素 残留量 检测 气相色谱
下载PDF
大口鲇苗种同类相残的研究 被引量:31
14
作者 邹桂伟 罗相忠 潘光碧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5-58,共4页
在不同条件下 ,对大口鲇苗种 (全长 1.0 7~ 9.4 3cm)进行同类相残研究。结果表明 ,饵料缺乏时的相残率均显著地高于饵料充足时 (P <0 .0 1,N =8)。放养密度对大口鲇苗种的相残行为有影响。大口鲇苗种相残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平均全长 1... 在不同条件下 ,对大口鲇苗种 (全长 1.0 7~ 9.4 3cm)进行同类相残研究。结果表明 ,饵料缺乏时的相残率均显著地高于饵料充足时 (P <0 .0 1,N =8)。放养密度对大口鲇苗种的相残行为有影响。大口鲇苗种相残最严重的时期是在平均全长 1.0 7~ 2 .68cm阶段。当平均全长达 6.71cm以上时 ,相残行为较弱。苗种间个体大小存在差异 ,尤其是大规格苗种间出现个体大小差异时 ,相残行为较严重。饵料缺乏是导致大口鲇苗种发生同类相残的主要原因 ,高放养密度和个体大小的差异会诱发和促进同类相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鲇 同类相残 相残率 放养密度 饵料缺乏 苗种培育 预防措施
下载PDF
MS-222对半滑舌鳎成鱼的麻醉效果研究 被引量:46
15
作者 刘长琳 陈四清 +2 位作者 何力 庄志猛 宋宗诚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99,共8页
在(23±0.2)℃海水温度下,测定了MS-222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成鱼的麻醉效果。实验用半滑舌鳎成鱼体长25-40cm,体质量300~1500g。实验设计的MS-222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0~120mg/L和90-240mg/L... 在(23±0.2)℃海水温度下,测定了MS-222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ünther)成鱼的麻醉效果。实验用半滑舌鳎成鱼体长25-40cm,体质量300~1500g。实验设计的MS-222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0~120mg/L和90-240mg/L。结果显示,鱼体在最终麻醉程度不超过3期时呼吸频率增加,最终麻醉程度达到4期以上呼吸频率开始下降。MS-222麻醉半滑舌鳎的有效质量浓度为120~210mg/L。在此浓度范围内,鱼体能够在3min之内达到4期麻醉状态,5min之内苏醒恢复,且在MS-222溶液中浸浴15min后成活率为100%。鱼体在180mg/L的MS-222溶液中麻醉5min,在空气中进行暴露0~21min内,复苏时间相差不大,为100s左右。5尾半滑舌鳎在180mg/L的MS-222溶液中麻醉5min,然后在空气中暴露3min,连续麻醉6次,每次间隔24h,复苏时间差异不显著。实验证明,MS-222麻醉半滑舌鳎效果好,鱼体入麻时间短、复苏快,安全边界宽,反复麻醉没有明显的耐受性,是一种理想的水产用麻醉剂。文中还对MS-222用于半滑舌鳎麻醉运输及人工授精等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222 麻醉 有效质量浓度 半滑舌鳎
下载PDF
鲢微卫星标记研制及其在鲢和鳙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12
16
作者 廖梅杰 杨官品 +2 位作者 邹桂伟 危起伟 汪登强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56-761,共6页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ys nobilis)是中国特有的四大家鱼中2个重要成员,主要分布于黑龙江、长江和珠江水系。传统人工养殖依靠天然鱼苗。但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加剧使其天然产卵和孵化场消失或遭到... 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ys nobilis)是中国特有的四大家鱼中2个重要成员,主要分布于黑龙江、长江和珠江水系。传统人工养殖依靠天然鱼苗。但是,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加剧使其天然产卵和孵化场消失或遭到破坏。人工育苗技术虽然解决了鱼苗供应问题,但由于遗传资源管理和使用方法的不完善,使两种鱼的生长表现、抗病抗逆性和遗传多样性等都有明显的降低。另外,因洪水导致的养殖个体逃逸也使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受到干扰。近年来,比较大规模的人工鱼苗放流实践也加剧了对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扰动。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迫切需要一套适用的分子标记。为评价鲢和鳙的遗传多样性、确定它们的遗传分化和地理分化、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开发利用遗传资源,本研究构建了富集GT微卫星序列的基因组短片段文库。随机选择并测序的97个克隆中有87个含有微卫星序列。根据其中的21条序列,设计了22对微卫星标记引物并用来分析了在长江荆州段捕获的32尾野生鲢和7尾野生鳙的遗传多样性。所有标记引物在两种鱼中通用。在全部样品中共发现129个等位基因。每位点等位基因数在3~10个,平均5.9个。不同标记揭示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33~2.00,平均1.22。由于使用的鱼个体数少,如鳙,只有7个个体,样品也只来源于长江荆州江段。本研究无法基于两种鱼的天然分布,对两种鱼的遗传分化、地理种群多样性比较、养殖群体和天然群体差异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但是,这组标记的研制将有助于这2个中国特有经济鱼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资源的管理及开发利用等相关研究。本研究中,微卫星DNA标记的研制使用了固定有微卫星核心序列的磁珠。这样的磁珠与两端接有已知序列的DNA片段杂交能富集出含有微卫星核心序列的片段。通过扩增和连接转化,可方便地获得大量含微卫星核心序列的片段。与已有的方法不同的是,本研究用AFLP方法的某些步骤使片段两端加上已知引物序列,方便易行。迄今,这两种鱼还没有微卫星标记连锁图谱。构建这样的图谱是本项目研究的长远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卫星DNA标记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 遗传多样性 种间通用性
下载PDF
大口鲇精子生理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1
17
作者 罗相忠 邹桂伟 潘光碧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51-53,共3页
对大口鲇鲜精在不同水体中、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不同酸碱度溶液中以及离体条件下的生理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精子强烈运动时间 ,在江河水体中为最高 (41 1s) ,其次为养鱼池水 (39 s) ,曝气井水中最低 (31 9s) ;精子寿命以... 对大口鲇鲜精在不同水体中、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中、不同酸碱度溶液中以及离体条件下的生理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精子强烈运动时间 ,在江河水体中为最高 (41 1s) ,其次为养鱼池水 (39 s) ,曝气井水中最低 (31 9s) ;精子寿命以养鱼池水为最高 (131 5s) ,其余水体差别不大 (为 96~ 98s)。在低浓度氯化钠溶液 (0 3%~ 0 6 %NaCl)中能够延长精子的寿命 ;高浓度氯化钠溶液 (0 85 %~ 1 2 %NaCl)中精子活动被抑制 ,且能在低温 (0~ 4℃ )下得到保存而不影响其活力。pH影响大口鲇精子的活力与寿命 ,其适宜范围为 6~ 8。在pH 5 5以下酸性溶液中精子扩散性差 ,易发生凝聚现象 ;pH 9以上碱性溶液中精子活力与寿命明显缩短。精子头部为椭圆形 ,长径 2 13± 0 36 μ ,短径 1 14± 0 12 μ ;颈部极短 ;尾部细长 ,鞭毛状 ,长度 4 7 775± 3 32 5 μ。精子密度约 1 34× 10 9尾 /ml,精液pH 7 3~ 7 5 ,精子浓度为 9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鲇 精子 活力 寿命 生理特性 形态 大小 水体
下载PDF
复合人工湿地-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姚延丹 李谷 +4 位作者 陶玲 李晓莉 张世羊 赵巧玲 林玉良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0-55,共6页
于2009年8至10月对比调查研究了由人工湿地-池塘养殖复合构成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和传统池塘养殖系统中水体理化和生物特征,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了两系统中的细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池塘水温和溶氧随月... 于2009年8至10月对比调查研究了由人工湿地-池塘养殖复合构成的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和传统池塘养殖系统中水体理化和生物特征,并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分析了两系统中的细菌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池塘水温和溶氧随月份呈下降趋势,对照塘NH4+-N和TP显著高于循环塘(P<0.05),而循环塘间无显著差异;各池塘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呈季节性变化,对照塘细菌丰度高于循环塘,且波动明显,而多样性指数却低于循环塘,细菌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循环塘的细菌多样性指数逆水流方向呈增加趋势,P2塘较P4受循环水流的调控作用稍大。相关分析表明,细菌多样性指数与DO显著正相关,与NH4+-N、TP负相关。因此,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提高水体中细菌的生物多样性,相应池塘生态系统更具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 细菌多样性 DGGE 生态系统
下载PDF
黄颡鱼鲇爱德华氏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徐进 罗晓松 曾令兵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7-53,共7页
从患头顶溃疡症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内脏组织中分离出致病力强的菌株JZ08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黄颡鱼的... 从患头顶溃疡症的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内脏组织中分离出致病力强的菌株JZ086,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显示: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黄颡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1.7×105CFU。Biolog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该菌为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该菌与鲇爱德华氏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高达99%;系统进化树中与鲇爱德华氏菌(AB050826)自然聚为一支,二者遗传距离约为0.002。鉴定结果确认JZ086为鲇爱德华氏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所测试的15种药物都敏感,其中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等尤其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 头顶溃疡症 病原菌 鲇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 分离鉴定
下载PDF
蒙古鲌食性转变的稳定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斌 王志坚 +3 位作者 金丽 叶凤芬 陈大庆 张耀光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419-1425,共7页
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并结合胃肠内容物鉴定,探讨了小江水域渠马镇至黄石镇段蒙古鲌食物组成。结果显示,体长<200 mm的小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4.50‰±1.15‰)、(12.17‰±1.54‰),食性类型为杂食性偏肉食性,... 采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并结合胃肠内容物鉴定,探讨了小江水域渠马镇至黄石镇段蒙古鲌食物组成。结果显示,体长<200 mm的小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4.50‰±1.15‰)、(12.17‰±1.54‰),食性类型为杂食性偏肉食性,营养级为2.9;体长>200 mm的大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分别为(-23.87‰±1.12‰)、(13.54‰±1.12‰),食性类型为肉食性,营养级为3.3;大个体蒙古鲌δ13C、δ15N值极显著大于小个体蒙古鲌(P<0.01),表明蒙古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了食性转变,但部分大个体蒙古鲌和小个体蒙古鲌由于食物来源相同而出现了同位素值重叠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鲌 食性转换 稳定性同位素 小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